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Nike 實戰鞋王牌系列這一次也沒讓我們失望!

作為一個實戰性能一直線上的支線實戰鞋, Soldier系列一如既往地被看作為“內線實戰性價比之王”。 這次, Nike LeBron Soldier 12又會有怎樣的表現呢?

縱觀Nike現存的中端實戰鞋系列,

PG2有時會被說“不如1代驚豔”, Kyrie系列也有過被嫌棄緩震的“黑歷史”, 即使是最長壽的Hyperdunk也有過被緩震顏值雙詬病的Hyperdunk 2015, KD9的“斷管”缺陷也是觸目驚心……而這些中端實戰鞋系列中, 只有一個系列(可能也是其中最長壽的系列之一)——Nike LeBron Soldier——並沒有出現過十分之大的性能和外觀缺陷。

作為場上曝光度最高的實戰支線, Soldier歷來會都被詹皇親自上腳。 而也正是因為它多次踏足總決賽(比如最近的10,11代), 再加上足夠優秀的性價比和口碑, 讓Soldier系列的的確確成為了Nike最叫好的實戰系列之一。

而在季後賽開賽之際,

這個系列的新成員——Nike LeBron Soldier 12也終於揭開了它的神秘面紗, 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靜態測評

Nike LeBron Soldier 12(以下簡稱戰士12)的構造十分“顯而易見”:與LeBron 15相似的Battleknit鞋面, 搭配鞋身前掌的大面積覆蓋面和後掌包覆面, 再加上兩根縱貫全鞋身的綁帶, 製造出一貫的“戰甲感”。

這次,

除了LeBron 15的“同款鞋面”之外, 我們還能看見球鞋上有了很多“老傢伙”的影子:9代的塑膠綁扣(為了不像9帶一樣容易損壞, 這次安在了鞋身正中)和11代的弱延展性綁帶(這次加寬了不少, 但還是只有靠近魔術貼的地方有延展性)。 全新的綁帶設計也有點經典球鞋Nike zoom Raid的影子。

與此同時, 球鞋的中大底設計在外形上也有些前代的影子。 球鞋的中底設計有些像戰士9, 而大底外形則有點像戰士11。 配置上, 戰士12使用了一貫的前後掌分區式zoom氣墊, 可以說得上是“集前代之大成”了。

大底上, 我們依舊能看到若隱若現的前後掌氣墊, 而大網底路則是較為規律的平行線紋路,在厚度上也比10,11代深了很多。雖然在抓地力上還有待證實,但是就紋路的深度,硬度以及鞋上的XDR標識,懂行的人都知道它是“專為外場而生”的一雙鞋。

那麼,大致描述完了整雙鞋的外觀,接下來就是實戰測評了!

實戰測評

前掌緩震滿分

雖然後掌的緩震在有zoom的情況下表現一般(和上期帶大面積zoom的Kobe a.d比起來就是小巫見大巫了),但是球鞋的前掌緩震的確值得一誇。戰士12在前掌使用了扇形zoom氣墊(應該不薄)外加密度較小的中底材料,使得球鞋在軟度和回饋上都足夠優秀。

不過足夠優秀的緩震,代價則是較為不樂觀的球鞋壽命。中底在僅僅兩場實戰之後就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褶皺。所以……難道這次中底用的是Lunar?(滑稽)

包裹和支撐的“德藝雙馨”

球鞋的包裹性能之舒適主要還是來源於這個和LeBron 15幾乎沒有區別的Battleknit鞋面。注意,這裡我們說的是“幾乎沒有”。

靜態測評時我們一致以為這就是照搬了Battleknit,但事實上相比LeBron 15,你可以捏出編織鞋面和內襯中間還有薄薄的一層大網孔填充物。雖然戰士12的編織鞋面延展性好到無法控制(就成本而言可以諒解),但是通過內襯布和填充物的限制,球鞋的鞋面就在輕薄的同時也“收斂”了許多。

要說到球鞋的支撐性,自然就要說到戰士系列的標準配置“綁帶”了。不同與之前兩代戰士,戰士12的綁帶是在腳背處進行交叉形成X形。大面積的綁帶很好地穩定住了雙腳,成為了這雙球鞋鞋面穩定性的“功臣”。不過,球鞋的綁帶需要多次調整,僅僅是拉緊綁帶的做法很容易就會讓綁帶在實戰中松脫,這點還請多多注意。

中底穩定性及耐用性存疑

在之前我們已經提到過,足夠好的緩震性能帶來的則是中底上的耐用度缺失。而與此同時,球鞋的抗扭轉也因為內置TPU厚度一般,球鞋中底的密度減小以及前後掌獨立著地的構造讓球鞋的抗扭轉也只能稱得上一般。這樣的重地穩定性反而讓人有點懷疑:雖然緩震加強了,但帶來的穩定性缺失真的是“值得的損失”嗎?

“改低幫”對於戰士系列究竟是不是好事?

也許你依舊不太願意承認,但是戰士12雖然造型上看起來像中幫,但就真實支撐面積而言,這應該會成為至今為止腳踝保護歷史最弱的戰士正代(之一?)。

總結

雖然球鞋的鞋幫改低以及中底的“某些隱患”讓戰士12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並沒有前幾代那麼強,但無論是緩震的優勢,球鞋在支撐性上的突出特性還是依舊“猛獸派”的外形,都讓幾代戰士的“老主顧”會感受到其一貫的誠意。

我們將這雙依舊實力強勁的戰士12推薦給“戰士系列的忠實簇擁者”,沒有腳踝傷病的大體重內線球員以及中大體重,對緩震要求較高的突破型球手。相信這雙足夠優秀的“重裝甲”也能成為你在球場的全新助力。

而大網底路則是較為規律的平行線紋路,在厚度上也比10,11代深了很多。雖然在抓地力上還有待證實,但是就紋路的深度,硬度以及鞋上的XDR標識,懂行的人都知道它是“專為外場而生”的一雙鞋。

那麼,大致描述完了整雙鞋的外觀,接下來就是實戰測評了!

實戰測評

前掌緩震滿分

雖然後掌的緩震在有zoom的情況下表現一般(和上期帶大面積zoom的Kobe a.d比起來就是小巫見大巫了),但是球鞋的前掌緩震的確值得一誇。戰士12在前掌使用了扇形zoom氣墊(應該不薄)外加密度較小的中底材料,使得球鞋在軟度和回饋上都足夠優秀。

不過足夠優秀的緩震,代價則是較為不樂觀的球鞋壽命。中底在僅僅兩場實戰之後就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褶皺。所以……難道這次中底用的是Lunar?(滑稽)

包裹和支撐的“德藝雙馨”

球鞋的包裹性能之舒適主要還是來源於這個和LeBron 15幾乎沒有區別的Battleknit鞋面。注意,這裡我們說的是“幾乎沒有”。

靜態測評時我們一致以為這就是照搬了Battleknit,但事實上相比LeBron 15,你可以捏出編織鞋面和內襯中間還有薄薄的一層大網孔填充物。雖然戰士12的編織鞋面延展性好到無法控制(就成本而言可以諒解),但是通過內襯布和填充物的限制,球鞋的鞋面就在輕薄的同時也“收斂”了許多。

要說到球鞋的支撐性,自然就要說到戰士系列的標準配置“綁帶”了。不同與之前兩代戰士,戰士12的綁帶是在腳背處進行交叉形成X形。大面積的綁帶很好地穩定住了雙腳,成為了這雙球鞋鞋面穩定性的“功臣”。不過,球鞋的綁帶需要多次調整,僅僅是拉緊綁帶的做法很容易就會讓綁帶在實戰中松脫,這點還請多多注意。

中底穩定性及耐用性存疑

在之前我們已經提到過,足夠好的緩震性能帶來的則是中底上的耐用度缺失。而與此同時,球鞋的抗扭轉也因為內置TPU厚度一般,球鞋中底的密度減小以及前後掌獨立著地的構造讓球鞋的抗扭轉也只能稱得上一般。這樣的重地穩定性反而讓人有點懷疑:雖然緩震加強了,但帶來的穩定性缺失真的是“值得的損失”嗎?

“改低幫”對於戰士系列究竟是不是好事?

也許你依舊不太願意承認,但是戰士12雖然造型上看起來像中幫,但就真實支撐面積而言,這應該會成為至今為止腳踝保護歷史最弱的戰士正代(之一?)。

總結

雖然球鞋的鞋幫改低以及中底的“某些隱患”讓戰士12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並沒有前幾代那麼強,但無論是緩震的優勢,球鞋在支撐性上的突出特性還是依舊“猛獸派”的外形,都讓幾代戰士的“老主顧”會感受到其一貫的誠意。

我們將這雙依舊實力強勁的戰士12推薦給“戰士系列的忠實簇擁者”,沒有腳踝傷病的大體重內線球員以及中大體重,對緩震要求較高的突破型球手。相信這雙足夠優秀的“重裝甲”也能成為你在球場的全新助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