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悠悠水韻志高遠 巍巍學府勢磅礴:聊城市水城中學強勢崛起紀實

在物華天寶的運河之岸, 在人傑地靈的江北水城, 有一座美麗和青春相融的校園——聊城市水城中學, 正綻放出耀眼的光彩, 映照美麗的聊城。

學校是市政府於2003年投資建設、市教育局直屬的省級規範化學校。 目前有初中、高中52個教學班, 在校生2670人, 教職工244人。

櫛風沐雨十五載, 春華秋實滿中華。 建校十五年來, 水城中學以“嚴精細實恒”的幹事創業精神, 以良好的育人氛圍和過硬的教學品質在水城大地上脫穎而出, 贏得了社會各界一致好評, 逐漸成為一所師資雄厚、校風嚴謹、教風踏實、學風淳厚的水城名校。

抓根固本理念新 成績優異引眾目

水城中學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以“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為追求, 以培養思想先進、視野開闊、和諧發展的全面人才為目標, 辦學既著眼於實際, 又思想開闊, 境界高遠。

山大研學遊

近年來, 水城中學先後被評為“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山東省青年文明號”“山東省省級規範化學校”“山東省家庭教育示範基地”“聊城市精神文明單位”“聊城市依法治校示範校”“省城鄉婦女建工先進單位”“德育工作先進集體”“聊城市平安和諧校園”“聊城市中小學餐廳衛生標兵單位”, 並連續三年榮獲“教學品質優秀獎”。

而最值得驕傲的是令人矚目的高考成績。

近幾年水城中學高考成績逐年攀升, 連續三年本科上線率在全市名列第二。 2015年本科上線率87.8%, 2016年本科上線率91%, 2017年高考成績再次刷新歷史紀錄:高考報名人數635人, 本科上線575人, 上線率達91%, 其中純文化科自主招生上線187人(相當於往年一本), 達到30%;最終本科錄取554人, 錄取率達87.2%。 其中五個班本科上線率為100%,

三個班本科錄取率為100%!

與此同時, 尖子生培養碩果累累:2015年鄭華雨、陳振宇等9名同學被山東大學錄取;2016年潘瑩同學被中國人民大學錄取;2017年布乃龍同學以670分(市14名省552名)被上海交通大學工科實驗班錄取;付潤翰同學以658分被 “山大最牛本科班”——臨床醫學5+3專業錄取, 順利進入本碩博連讀。 截至2017年9月, 學校先後有125人被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985、211院校錄取, 實現了“低進高出、高進優出”的培養目標。

學校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十幾年教育實踐中取得卓越的成績, 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亮點, 恰是因為學校既能從實際出發, 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又能遵循先進理念, 不斷提升學校品位, 提升辦學內涵,

增強辦學活力。

名師薈萃綻芬芳 潤物無聲育桃李

教師是一所學校的靈魂, 一批好教師成就一所好學校。 因此打造名師隊伍, 是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水城中學本著“著眼未來, 發展為本, 鑄造名師, 打造名校”的思想, 以學校為陣地, 以教師為主體, 以活動為載體, 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培養體系, 湧現出一批研究型、專家型教師。 水城中學現有省、市級教學能手82人, 優秀教師60余人, 發表國家級、省級以上論文135篇, 90多名教師為“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

師徒結對

2017年, 業務校長王世敏被評為“聊城市水城名校長”, 教師戴鳳燕、吳素華、李芳敏被評為“聊城市水城名師”。 雄厚的師資力量, 是學校連年取得高考優異成績的保障, 也成為聊城教育的亮點。

精緻管理謀發展 齊心協力促和諧

“把每一件簡單平凡的事情做到極致就是創造奇跡”, 水城中學強調“精緻化”的管理。 通過學校精緻化的管理、老師精細化的工作, 使學校成為一所內涵豐富、運作有序, 品質過硬, 特色突顯的精品化學校。 精緻就是腳踏實地, 精緻就是規範制度,精緻就是人文關懷。

(一)水城中學有一支團結合作、腳踏實地、敢於擔當、善於管理、業務精良、有強烈的改革願望、特別注重教師專業發展的幹部隊伍。

(二)學校管理科學規範。學校以制度做保障,用人文關懷做引領,形成了“精誠團結、愛校如家、百折不撓、追求卓越”的水城精神。

2016年學校大刀闊斧地進行了績效工資改革

本著“績教掛鉤、獎勤罰懶,多勞多得、優勞優酬”的原則,對教師的工作態度、工作業績、業務能力、教師基本功、師德建設等方面進行全方位考評考核,個人和團隊成績相結合,並把結果進行量化作為績效工資的分檔。建立了公平合理、公開透明、有效激勵的內部分配機制,極大地調動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挖掘了教師的潛能,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證了教學品質。制度改革猶如春日驚雷,激起了層層漣漪,釋放了全校教職工的活力、創造力。

教學工作精耕細作

該校切實抓好、抓實、抓細教學常規,認真抓好教師備課、講課、作業佈置與批改、輔導、複習、考核、評卷、品質分析等各個環節。加強對集體備課、教學例會、雙周常規檢查以及評教、教師作業等工作的管理,突出備課組長的職能等。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加大教師培訓力度

支持教師外出參加各種競賽活動,校內開展“教學大比武暨教學能手推薦”活動、“師徒結對”、“新教師過關課”、“學科展示課”、“教師業務能力測試”、“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選送”等一系列的教研活動。各項教研活動的開展,培養了教師教育科研能力,有效提升了學校教師的教育教學水準。

學校領導班子在制度管理上處處彰顯人文關懷

學校出臺了一系列充滿人文關懷的措施:組織體檢,為教職工送健康;及時探望患病的教職工;多方聯絡,解決了師生教學區、生活區的冬季供暖問題;為加班值班的教師提供餐飲……尤其值得說明的是,該校創辦了“教工之家幼稚園”,服務全體教師,受到一致好評。

同德才能走得更近,同心才能走得更遠,水城中學全體教職工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人心齊,泰山移”。

學生管理有奇招 人人成才有保障

梅花樁拳進校園

基於對高考改革的審時度勢和水城中學生源的客觀情況,水城中學領導班子高度重視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並引領全體教師探索出了一條“求同——探異——分流——成才”四步走的人生職業規劃之路。

第一步:德育特色,綜合提升——求同

新生入學伊始,水城中學就著眼于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六個方面的教育。“求同”教育使全體同學具備了最基本的“愛國、愛家、愛校”三種情感,增強了最基本的“責任、紀律、合作”三種意識,提高了最基本的“交流、運動、審美”三種能力。一系列的“求同”教育能夠使來自不同學校,有著不同習慣的學生迅速進入高中角色,增強對學校的認同感,有效塑造了學生健全的人格。“求同”不會扼殺學生的個性,相反,“求同”教育是進行因材施教、個性化教育的基礎。

第二步:提供舞臺,展現自我——探異

水城校園文化大氣開放,校園生活精彩紛呈。學校擁有文學社、攝影團、梅花樁拳社等10多個精品社團,成立學生自治會,為學生個性發展、差異發展創造條件。學校定期舉行“四禮”(開學禮、尊師禮、成人禮、畢業禮)舉辦“五節”(讀書節、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社團節)等校園特色活動,既豐富了學生的業餘生活,也讓一部分同學在嘗試與體驗中發現自己的興趣和潛能。

第三步:分層教學,合理引導——分流

水城中學綜合分析當前的高考形勢和社會發展趨勢,為水城中學的每一位學生量身定制,指導學生進行有益的人生規劃。學校秉承“為每位學生終身負責”的宗旨,讓學生在人生道路上少走彎路,不走彎路。鑒於此,水城中學推行了多項措施:

(一)拔尖、培優、托底——多措並舉,不放棄每一個學生

1.開展“科學俱樂部”活動。做好尖子生培養,使尖子生擁有更高的發展平臺;

2.開設培優班。對偏科生進行每週一次的查漏補缺,單獨授課,並進行長期跟蹤輔導;

3.實行導師制,全員全面全程關注每一個學生。把學生平均分給任課老師,要求導師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心理狀態,確保每名學生都得到老師的關注,進而有助於全面成長。

(二)挖掘學生潛力,理性分流,拓寬成才之路

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意願,分類挖掘每一名學生的專長。

1.文化課成績優異者,強化基礎知識,走普通高考之路。

2.藝體專長生參加音樂、美術、體育、編導、播音主持、空乘等專業培訓,走藝體高考之路。

3.對於學困生,鼓勵學生選擇春季高考,提前進入大學校門。

第四步:因材施教,花開滿園——成才

水城中學在多年的人生職業規劃教育實踐中,培養了大批人才。學生在校期間能夠充分地挖掘潛力、提高能力,在全國和省市級的各類比賽競賽中頻頻獲獎:2017年在聊城市田徑運動聯賽和聊城市男子籃球聯賽中,該校取得了多項個人冠亞軍;在聊城市首屆“同心杯”中小學生“國藝伴我成長”國藝大賽中,該校學生榮獲兩個一等獎,四個二等獎,五個三等獎;在聊城市中小學合唱大賽中獲得二等獎;高三學生徐鳳儀獲得創新作文全國總決賽二等獎;劉良輝、耿兆旭獲得生物、物理奧林匹克競賽省一等獎;譚相哲、李天琦獲得化學奧林匹克競賽全國三等獎……水城學子的高考成績也不負眾望,屢屢刷新紀錄,向父母、老師交上滿意的答卷。

魯西大地,見證了水城中學的努力奮進。團結務實的水城人用智慧創造了今天的輝煌,我們相信水城中學必將承載莘莘學子的夢想,乘風破浪,馳向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記者 楊博 林志斌

精緻就是規範制度,精緻就是人文關懷。

(一)水城中學有一支團結合作、腳踏實地、敢於擔當、善於管理、業務精良、有強烈的改革願望、特別注重教師專業發展的幹部隊伍。

(二)學校管理科學規範。學校以制度做保障,用人文關懷做引領,形成了“精誠團結、愛校如家、百折不撓、追求卓越”的水城精神。

2016年學校大刀闊斧地進行了績效工資改革

本著“績教掛鉤、獎勤罰懶,多勞多得、優勞優酬”的原則,對教師的工作態度、工作業績、業務能力、教師基本功、師德建設等方面進行全方位考評考核,個人和團隊成績相結合,並把結果進行量化作為績效工資的分檔。建立了公平合理、公開透明、有效激勵的內部分配機制,極大地調動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挖掘了教師的潛能,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證了教學品質。制度改革猶如春日驚雷,激起了層層漣漪,釋放了全校教職工的活力、創造力。

教學工作精耕細作

該校切實抓好、抓實、抓細教學常規,認真抓好教師備課、講課、作業佈置與批改、輔導、複習、考核、評卷、品質分析等各個環節。加強對集體備課、教學例會、雙周常規檢查以及評教、教師作業等工作的管理,突出備課組長的職能等。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加大教師培訓力度

支持教師外出參加各種競賽活動,校內開展“教學大比武暨教學能手推薦”活動、“師徒結對”、“新教師過關課”、“學科展示課”、“教師業務能力測試”、“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選送”等一系列的教研活動。各項教研活動的開展,培養了教師教育科研能力,有效提升了學校教師的教育教學水準。

學校領導班子在制度管理上處處彰顯人文關懷

學校出臺了一系列充滿人文關懷的措施:組織體檢,為教職工送健康;及時探望患病的教職工;多方聯絡,解決了師生教學區、生活區的冬季供暖問題;為加班值班的教師提供餐飲……尤其值得說明的是,該校創辦了“教工之家幼稚園”,服務全體教師,受到一致好評。

同德才能走得更近,同心才能走得更遠,水城中學全體教職工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人心齊,泰山移”。

學生管理有奇招 人人成才有保障

梅花樁拳進校園

基於對高考改革的審時度勢和水城中學生源的客觀情況,水城中學領導班子高度重視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並引領全體教師探索出了一條“求同——探異——分流——成才”四步走的人生職業規劃之路。

第一步:德育特色,綜合提升——求同

新生入學伊始,水城中學就著眼于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六個方面的教育。“求同”教育使全體同學具備了最基本的“愛國、愛家、愛校”三種情感,增強了最基本的“責任、紀律、合作”三種意識,提高了最基本的“交流、運動、審美”三種能力。一系列的“求同”教育能夠使來自不同學校,有著不同習慣的學生迅速進入高中角色,增強對學校的認同感,有效塑造了學生健全的人格。“求同”不會扼殺學生的個性,相反,“求同”教育是進行因材施教、個性化教育的基礎。

第二步:提供舞臺,展現自我——探異

水城校園文化大氣開放,校園生活精彩紛呈。學校擁有文學社、攝影團、梅花樁拳社等10多個精品社團,成立學生自治會,為學生個性發展、差異發展創造條件。學校定期舉行“四禮”(開學禮、尊師禮、成人禮、畢業禮)舉辦“五節”(讀書節、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社團節)等校園特色活動,既豐富了學生的業餘生活,也讓一部分同學在嘗試與體驗中發現自己的興趣和潛能。

第三步:分層教學,合理引導——分流

水城中學綜合分析當前的高考形勢和社會發展趨勢,為水城中學的每一位學生量身定制,指導學生進行有益的人生規劃。學校秉承“為每位學生終身負責”的宗旨,讓學生在人生道路上少走彎路,不走彎路。鑒於此,水城中學推行了多項措施:

(一)拔尖、培優、托底——多措並舉,不放棄每一個學生

1.開展“科學俱樂部”活動。做好尖子生培養,使尖子生擁有更高的發展平臺;

2.開設培優班。對偏科生進行每週一次的查漏補缺,單獨授課,並進行長期跟蹤輔導;

3.實行導師制,全員全面全程關注每一個學生。把學生平均分給任課老師,要求導師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心理狀態,確保每名學生都得到老師的關注,進而有助於全面成長。

(二)挖掘學生潛力,理性分流,拓寬成才之路

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意願,分類挖掘每一名學生的專長。

1.文化課成績優異者,強化基礎知識,走普通高考之路。

2.藝體專長生參加音樂、美術、體育、編導、播音主持、空乘等專業培訓,走藝體高考之路。

3.對於學困生,鼓勵學生選擇春季高考,提前進入大學校門。

第四步:因材施教,花開滿園——成才

水城中學在多年的人生職業規劃教育實踐中,培養了大批人才。學生在校期間能夠充分地挖掘潛力、提高能力,在全國和省市級的各類比賽競賽中頻頻獲獎:2017年在聊城市田徑運動聯賽和聊城市男子籃球聯賽中,該校取得了多項個人冠亞軍;在聊城市首屆“同心杯”中小學生“國藝伴我成長”國藝大賽中,該校學生榮獲兩個一等獎,四個二等獎,五個三等獎;在聊城市中小學合唱大賽中獲得二等獎;高三學生徐鳳儀獲得創新作文全國總決賽二等獎;劉良輝、耿兆旭獲得生物、物理奧林匹克競賽省一等獎;譚相哲、李天琦獲得化學奧林匹克競賽全國三等獎……水城學子的高考成績也不負眾望,屢屢刷新紀錄,向父母、老師交上滿意的答卷。

魯西大地,見證了水城中學的努力奮進。團結務實的水城人用智慧創造了今天的輝煌,我們相信水城中學必將承載莘莘學子的夢想,乘風破浪,馳向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記者 楊博 林志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