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村裡那點事|三道“硬菜”讓這裡的貧困戶從“瘦子”變“胖子”

“我們力元合作社把貧困戶‘合’進來, 大家共同去‘作’。 除了兩戶因為重大疾病無法脫貧的, 去年全村其他貧困戶全部脫貧了。 ”站在偌大的奶牛養殖基地上, 聽著奶牛哞哞的叫聲和歡快的咀嚼聲, 伊金霍洛旗力元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納林希裡村支書李文亮踩著腳下的“江山”, 解說著村裡的“脫貧圖”。 在他看來, 脫貧的“秘訣”很簡單, 就是“合作社+貧困戶”。 有活一起幹, 有錢一起賺,

哪有不脫貧的道理。

2008年, 伊旗紅慶河鎮納林希裡村黨支部牽頭成立了“力元農民專業合作社”, 整合村裡的分散資源, 短短幾年間, 就建成了規模化肉牛養殖示範基地和現代化農業示範基地, 註冊資金由最初的28.1萬元增加到1328萬元, 成員由28戶增加到了112戶。

村裡40%的常住戶都加入了合作社, 是因為加入有“肉”吃, 而且“肉”不只一塊。 拿貧困戶來講, 第一塊“肉”是土地出租。 貧困戶將土地統一出租給合作社, 得到租金收入。 第二塊“肉”是勞務輸出。 貧困戶可以加入村裡成立的民工聯隊, 有一技之長的或者是統一培訓過技能的, 可常年為合作社和當地的公司打工。 第三塊“肉”是股金分紅。 貧困戶以產業化扶持資金入股合作社, 年底按比例分紅。

三道“硬菜”端上桌, 哪一塊都分得不少“羹”。

納林希裡村六社的李玉華吃到了“甜頭”, 還當場算起了賬:“旗扶貧辦給我1萬塊錢, 我自己籌了5000塊錢, 用15000塊錢入股合作社, 這樣我每年就有10%的分紅。 然後我又在合作社的蔬菜基地打工, 工資一個月3000塊錢。 這樣下來, 連上我家裡種地的收入, 去年的收入上到兩萬啦!”一個女人家, 丈夫是腦癱, 還有兩個孩子需要撫養, 她心裡的苦, 在合作社的“懷抱”中一點一點消融, 被貧困侵擾的臉龐上有了笑意。

“村裡的貧困戶和低保戶全部加入了合作社, 既有股金紅利, 閒置土地出租也有收入, 勞務輸出還能掙錢, 每一個貧困戶的年收入都在萬元以上。 他們常年有穩定收入, 就扎扎實實脫貧了。

”李文亮說。

如今, 力元合作社有奶牛290頭、肉牛153頭, 主要銷往東勝、伊旗及周邊旗縣, 年創效益約300萬元, 所產牛奶直接銷售給蒙牛、伊利等知名廠家, 同時每年春耕期間為當地的博業園區提供有機肥料近100噸, 實現收入16萬元。 向博業園區輸送勞動力132人, 每年人均純收入2.5萬元, 民工聯隊人均月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 在合作社的輻射帶動下, 全村規模養殖戶達到35戶、戶均收入達到5萬元, 發展運輸、物流等第三產業的有70多戶, 在鎮區及周邊地區外出務工的有150多戶。 隨著力元合作社從“瘦子”逐年變成“胖子”, 貧困戶的脫貧也更具持續性。

“合作社有活兒先讓我們貧困戶做, 我自己還養的牛和羊, 有合作社不怕賣不出去, 我也能一年一年吃成‘胖子’。

”納林希裡村七社的朱子占笑呵呵地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