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賭癮破壞力不亞於吸毒,它憑什麼利用你的天性、劫持你的大腦?

新聞報導的賭徒沉迷賭博, 傾家蕩產甚至走上不法之路的案例有許多。

但這其中, 最讓人唏噓的案例還是戒賭吧的神人劉東華。

百度戒賭吧是網路亞文化中較為知名的一個, 裡面聚集著一批被賭癮逼得走投無路的賭徒。

而劉東華正是其中一名吧友, 用戶名為mk3122350。

在這絕望賭狗們的最後港灣裡, 劉東華每天都會堅持記錄著自己的“戒賭日記”, 也算是個小有名氣的人物。

然而有一天, 他便突然不再更新了。

他的帖子很快就沉了, 吧友們也都以為劉東華是戒賭成功, 徹底“上岸”了。

直到“今日說法”的一期節目“墓地裡的百萬黃金”播出後, 大家才恍然大悟。

原來, 劉東華不但沒有掙脫賭癮, 還因此走上了犯罪之路。

劉東華本是名老實巴結的高級技工, 有個和美家庭, 在大家的眼裡他也是個大好人。

但賭癮來了這一切也就毀了。

變賣掉房產後, 他還欠下了巨額債務。

於是, 他便極其硬核地買了把玩具槍, 騎著破爛的電動三輪車便駛向了金鋪。

然而, 這搶下的價值百萬元的金器, 他一分都沒敢花出去, 就已經被捉拿歸案了。

其實劉東華也不是沒有嘗試過控制自己, 貼吧裡的戒賭日記就是最好的證明。

但賭癮, 卻一次次讓他滑落放縱的深淵, 最終走向犯罪。

許多人都對賭徒有種偏見, 覺得這是他們人品堪憂, 妄圖不勞而獲、一夜暴富。

然而事實上, 大多數賭徒比誰都清楚, 賭博只有死路一條。

但他們還是無法控制自己, 而劉東華只是眾多賭狗中的一個典型案例。

其實賭癮, 要比我們想像中的要複雜許多。

有時想“掙大錢”確實是最初的動機, 但接下來被“賭癮”劫持的大腦, 就沒那麼簡單了。

根據多年研究表明, 賭博和藥物成癮的相似性比此前預期的還要大得多。

而賭癮, 也是僅次於毒癮的心理疾患。

有時候, 其破壞力和吸引力甚至還能淩駕于藥物成癮之上。

然而大多數時候, 普通百姓對賭癮仍是一知半解。

斯金納

其實早在20世紀中期, 斯金納(B.F. Skinner)就通過一系列實驗, 意外地發現了賭博使人著迷的核心機制。

這一實驗, 也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之一。

當時,他就製作了名為斯金納箱的裝置,來進行“獎勵-行為”的研究,物件是老鼠。

這個裝置內設有一個控制杆,只要這個杆被按壓,就會有食丸被投遞進箱子裡。

當一隻饑腸轆轆的老鼠無意中碰到控制杆,老鼠便會獲得食丸的獎勵。

若干次之後,老鼠就學會了有目的性地,按壓控制杆來獲取食物。

本來實驗是做得好好的,但斯金納突然發現實驗室的老鼠食丸快要用完了。

而製作食丸也需要時間,眼瞅著就要趕不上老鼠按壓控制杆的速度了。

那該怎麼辦?他可不想就此中斷實驗。

於是,斯金納便改變了獎勵的策略,不再是當老鼠按壓控制杆就給獎勵,而是每一分鐘只給一次獎勵。

這也意味著,老鼠可能按一次就能獲得食丸,也有可能需要按幾十次才能獲得食丸。

猜猜發生什麼?令人驚訝的情況出現了。

這種隨機的獎勵,非但沒有讓老鼠減少按壓控制杆次數,反而是增多了。

此外,在後期的既有行為消除過程中,獎勵不規則的情況下需要的時間也更長了。

而且上述現象,也同樣發生在實驗動物鴿子的身上。

由此可見,隨機的獎勵結果,才能激起最強烈的反應。

其實除了老鼠、鴿子,人類也是吃間歇性獎勵這一套的。

而老虎機,則像極了專門為人類設計的“斯金納箱”。

和被圈養在籠子裡的動物一樣,玩老虎機的賭徒,也會不由自主地被這“間歇性獎勵”奴役。

他們會拉動手柄,滿懷期待地等著輸或贏的結果。

而且結果越不可預測,產生的反應也會越強烈。

這與藥物上癮的方式也是相似的:劑量越不規則,癮君子越容易上癮。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為這些不確定的間歇性獎勵著迷?

在解答這個問題前,我們不妨先瞭解一下大腦內的一個系統——獎勵系統。

顧名思義,這個系統關係到“獎勵”。

通常當我們做成功一件事時,大腦中源神經回路的多巴胺會快速分泌,給予一種獎勵的感覺。

這時,你就會感到愉悅無比,之後也會傾向於再進行這樣的行為,可謂幹勁十足。

然而事實上,多巴胺也與對獎勵的期望有關。

起初,只有當接受獎勵的時候,多巴胺水準才會提升。

但當我們大腦開始習得獎勵的預測時,多巴胺水準就不需要等到真正的獎勵發生,就會瞬速攀升。

有時候只需要當事人踏進賭場、又或是當賭局開始骰子在不同轉動的瞬間,多巴胺就能讓你達到高潮。

不過對獎勵的期望,將你拉進了賭場,你還有逃走的機會。

因為當預測的積極結果沒有發生(即期望落空)時,腦內特定區域的多巴胺將回落——不只是回落到正常水準,而是回落到基準線以下。

這就“懲罰”了不準確的預測,也通常能使人們改變他們之後的預測與行為。

這也稱之為“失望”,像在告訴你“嘿,醒醒,你根本贏不了,該收手了!”

然而,這只是普通人群面對“賭輸”時的大腦模式。

因為,在賭徒腦內,“懲罰”仿佛不存在一般。

而且,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也顯示,賭癮者在“差一點贏”時(實際輸了)的大腦活動模式,竟與“真的贏了”相差無幾。

也就是說,當骰子就差一點滾到贏的點數上,即使最後賭輸了(期望落空),多巴胺依然快速釋放。

只是此時的多巴胺似乎不是令人愉快的信號,反而像是鼓勵賭癮者再嘗試一次。

所以說,區別真正的“賭徒”和普通的“玩家”,不但要看他們贏了之後有多興奮。

還應該觀察他們在“差一點就贏”時的激情程度。

而這也是那些衝動的賭徒們,無論輸贏都一往無前的另一個原因。

因為高潮不但能出現在“賭贏時”,還能出現在“期望獎勵”的過程或是“期望落空”的時候。

此時已經沒有什麼能打敗上癮者了,任何的成功都比不上過度誇張的期待,也沒有任何失敗能挫敗他們的熱情。

其實追求不確定性的獎勵,是深刻在人類基因裡的冒險與探索精神。

因為在進化過程中,許多情況都需要用到斯金納提出的“間歇性獎勵”理論。

例如在人類形成文明之前的漫長狩獵期,並非每次的行動都一定能有收穫。

這種不確定,也表現在人類的求偶行為中,儘管過程有可能會面臨拒絕、爭吵或其他挑戰。

如果看過電影《瘋狂原始人》,應該還記得其主題便是探索未知

如果沒有這種機制,促使我們堅持向不確定發起挑戰,那麼人類估計早就滅絕了。

所以大腦的獎勵系統演化成這個樣子,恰恰能敦促我們去做應該做的事情,讓人類在混沌的環境中獲得優勢。

但是這漫長演化生涯得出來的最佳策略,卻被文明社會發明出的“賭博”利用了。

而賭場也總是會使盡渾身解數,來引誘賭徒上鉤。

我們可以回憶一下,玩類似老虎機、刮刮樂,甚至是夾娃娃機等遊戲中的情景。

你會發現,幾乎每一次都是“差一點”就能贏得獎勵。

例如,投幣後拉下拉杆的老虎機,其卷軸旋轉總是先停在兩個一模一樣的圖案。

然後,第三欄裡的圖案也會在你的注視下緩緩出現。

雖然結果總是偏偏“就差一點”——如停在其上方或下方。

但在這個過程中,你總是能感到心跳加速、興奮難耐,仿佛體驗到了“獲勝”感覺。

而諷刺的是,美國甚至還為這種“操縱人心”的虛擬卷軸映射技術,頒發了專利。

辛普森看了想打人

而且賭局和賭博機往往在玩家輸掉遊戲後,還會向玩家提供替代性獎勵。

如額外提供的點數或提高下一次遊戲的獎勵數額等。

通過這一些小恩小惠,就能降低賭徒的“失望程度”,並大大提高賭徒的期望值。

即使這些期望與最終獲得到的獎勵和金錢無關,也能逐漸將玩家套牢。

其實多年的研究表明,除了後天的環境和個性等,賭癮還有明顯的遺傳傾向。

此外,賭癮與藥物成癮一樣猛烈,並不是靠個人能力就能完全控制的。

而像劉東華等賭徒寄望于戒賭吧,也同樣是不理智的。

與其一群難以自控的人抱團取暖,還不如及早尋求科學干預與治療。

只是悲哀的是,絕大數的賭癮者,第一時間並沒有這樣做。

而基於賭博帶來的罪惡感和羞恥感,甚至能使成癮者選擇輕生,帶來無法挽回的結果。

目前,對成癮有效的療法為“認知-行為療法”,主要訓練患者抵制不理智的想法與習慣。

例如賭博成癮者,需要學習面對多次“連續輸錢”或“差點兒贏錢”的情況。

除了心理干預,賭癮還可以通過藥物輔助治療。

如納曲酮等阿片類似物,就能間接抑制大腦細胞產生多巴胺,從而降低渴求的程度。

賭博是一條不歸路,但我們還能有上岸的機會。

*參考資料

勞倫·斯萊特.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Z].2007.5

MAIA SZALAVITZ.Addicted to Anticipation:What goes wrong in the brain chemistry of a gambling addict.Nautilus.2016.09.15

Clark L, Lawrence AJ, Astley-Jones F, Gray N. Gambling near-misses enhance motivation to gamble and recruit win-related brain circuitry. Neuron. 2009; 61(3):481-90.

Sescousse G, Barbalat G, Domenech P, Dreher JC. Imbalance in the sensitivity to different types of rewards in pathological gambling. Brain. 2013

賭癮猛於虎:揭秘賭場套路如何讓你上癮.網易科學人.2016.11.24

當時,他就製作了名為斯金納箱的裝置,來進行“獎勵-行為”的研究,物件是老鼠。

這個裝置內設有一個控制杆,只要這個杆被按壓,就會有食丸被投遞進箱子裡。

當一隻饑腸轆轆的老鼠無意中碰到控制杆,老鼠便會獲得食丸的獎勵。

若干次之後,老鼠就學會了有目的性地,按壓控制杆來獲取食物。

本來實驗是做得好好的,但斯金納突然發現實驗室的老鼠食丸快要用完了。

而製作食丸也需要時間,眼瞅著就要趕不上老鼠按壓控制杆的速度了。

那該怎麼辦?他可不想就此中斷實驗。

於是,斯金納便改變了獎勵的策略,不再是當老鼠按壓控制杆就給獎勵,而是每一分鐘只給一次獎勵。

這也意味著,老鼠可能按一次就能獲得食丸,也有可能需要按幾十次才能獲得食丸。

猜猜發生什麼?令人驚訝的情況出現了。

這種隨機的獎勵,非但沒有讓老鼠減少按壓控制杆次數,反而是增多了。

此外,在後期的既有行為消除過程中,獎勵不規則的情況下需要的時間也更長了。

而且上述現象,也同樣發生在實驗動物鴿子的身上。

由此可見,隨機的獎勵結果,才能激起最強烈的反應。

其實除了老鼠、鴿子,人類也是吃間歇性獎勵這一套的。

而老虎機,則像極了專門為人類設計的“斯金納箱”。

和被圈養在籠子裡的動物一樣,玩老虎機的賭徒,也會不由自主地被這“間歇性獎勵”奴役。

他們會拉動手柄,滿懷期待地等著輸或贏的結果。

而且結果越不可預測,產生的反應也會越強烈。

這與藥物上癮的方式也是相似的:劑量越不規則,癮君子越容易上癮。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為這些不確定的間歇性獎勵著迷?

在解答這個問題前,我們不妨先瞭解一下大腦內的一個系統——獎勵系統。

顧名思義,這個系統關係到“獎勵”。

通常當我們做成功一件事時,大腦中源神經回路的多巴胺會快速分泌,給予一種獎勵的感覺。

這時,你就會感到愉悅無比,之後也會傾向於再進行這樣的行為,可謂幹勁十足。

然而事實上,多巴胺也與對獎勵的期望有關。

起初,只有當接受獎勵的時候,多巴胺水準才會提升。

但當我們大腦開始習得獎勵的預測時,多巴胺水準就不需要等到真正的獎勵發生,就會瞬速攀升。

有時候只需要當事人踏進賭場、又或是當賭局開始骰子在不同轉動的瞬間,多巴胺就能讓你達到高潮。

不過對獎勵的期望,將你拉進了賭場,你還有逃走的機會。

因為當預測的積極結果沒有發生(即期望落空)時,腦內特定區域的多巴胺將回落——不只是回落到正常水準,而是回落到基準線以下。

這就“懲罰”了不準確的預測,也通常能使人們改變他們之後的預測與行為。

這也稱之為“失望”,像在告訴你“嘿,醒醒,你根本贏不了,該收手了!”

然而,這只是普通人群面對“賭輸”時的大腦模式。

因為,在賭徒腦內,“懲罰”仿佛不存在一般。

而且,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也顯示,賭癮者在“差一點贏”時(實際輸了)的大腦活動模式,竟與“真的贏了”相差無幾。

也就是說,當骰子就差一點滾到贏的點數上,即使最後賭輸了(期望落空),多巴胺依然快速釋放。

只是此時的多巴胺似乎不是令人愉快的信號,反而像是鼓勵賭癮者再嘗試一次。

所以說,區別真正的“賭徒”和普通的“玩家”,不但要看他們贏了之後有多興奮。

還應該觀察他們在“差一點就贏”時的激情程度。

而這也是那些衝動的賭徒們,無論輸贏都一往無前的另一個原因。

因為高潮不但能出現在“賭贏時”,還能出現在“期望獎勵”的過程或是“期望落空”的時候。

此時已經沒有什麼能打敗上癮者了,任何的成功都比不上過度誇張的期待,也沒有任何失敗能挫敗他們的熱情。

其實追求不確定性的獎勵,是深刻在人類基因裡的冒險與探索精神。

因為在進化過程中,許多情況都需要用到斯金納提出的“間歇性獎勵”理論。

例如在人類形成文明之前的漫長狩獵期,並非每次的行動都一定能有收穫。

這種不確定,也表現在人類的求偶行為中,儘管過程有可能會面臨拒絕、爭吵或其他挑戰。

如果看過電影《瘋狂原始人》,應該還記得其主題便是探索未知

如果沒有這種機制,促使我們堅持向不確定發起挑戰,那麼人類估計早就滅絕了。

所以大腦的獎勵系統演化成這個樣子,恰恰能敦促我們去做應該做的事情,讓人類在混沌的環境中獲得優勢。

但是這漫長演化生涯得出來的最佳策略,卻被文明社會發明出的“賭博”利用了。

而賭場也總是會使盡渾身解數,來引誘賭徒上鉤。

我們可以回憶一下,玩類似老虎機、刮刮樂,甚至是夾娃娃機等遊戲中的情景。

你會發現,幾乎每一次都是“差一點”就能贏得獎勵。

例如,投幣後拉下拉杆的老虎機,其卷軸旋轉總是先停在兩個一模一樣的圖案。

然後,第三欄裡的圖案也會在你的注視下緩緩出現。

雖然結果總是偏偏“就差一點”——如停在其上方或下方。

但在這個過程中,你總是能感到心跳加速、興奮難耐,仿佛體驗到了“獲勝”感覺。

而諷刺的是,美國甚至還為這種“操縱人心”的虛擬卷軸映射技術,頒發了專利。

辛普森看了想打人

而且賭局和賭博機往往在玩家輸掉遊戲後,還會向玩家提供替代性獎勵。

如額外提供的點數或提高下一次遊戲的獎勵數額等。

通過這一些小恩小惠,就能降低賭徒的“失望程度”,並大大提高賭徒的期望值。

即使這些期望與最終獲得到的獎勵和金錢無關,也能逐漸將玩家套牢。

其實多年的研究表明,除了後天的環境和個性等,賭癮還有明顯的遺傳傾向。

此外,賭癮與藥物成癮一樣猛烈,並不是靠個人能力就能完全控制的。

而像劉東華等賭徒寄望于戒賭吧,也同樣是不理智的。

與其一群難以自控的人抱團取暖,還不如及早尋求科學干預與治療。

只是悲哀的是,絕大數的賭癮者,第一時間並沒有這樣做。

而基於賭博帶來的罪惡感和羞恥感,甚至能使成癮者選擇輕生,帶來無法挽回的結果。

目前,對成癮有效的療法為“認知-行為療法”,主要訓練患者抵制不理智的想法與習慣。

例如賭博成癮者,需要學習面對多次“連續輸錢”或“差點兒贏錢”的情況。

除了心理干預,賭癮還可以通過藥物輔助治療。

如納曲酮等阿片類似物,就能間接抑制大腦細胞產生多巴胺,從而降低渴求的程度。

賭博是一條不歸路,但我們還能有上岸的機會。

*參考資料

勞倫·斯萊特.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Z].2007.5

MAIA SZALAVITZ.Addicted to Anticipation:What goes wrong in the brain chemistry of a gambling addict.Nautilus.2016.09.15

Clark L, Lawrence AJ, Astley-Jones F, Gray N. Gambling near-misses enhance motivation to gamble and recruit win-related brain circuitry. Neuron. 2009; 61(3):481-90.

Sescousse G, Barbalat G, Domenech P, Dreher JC. Imbalance in the sensitivity to different types of rewards in pathological gambling. Brain. 2013

賭癮猛於虎:揭秘賭場套路如何讓你上癮.網易科學人.2016.11.24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