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專家指導:河南小麥晚霜凍害的危害特點 與防禦補救措施

河南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農業部小麥專家指導組成員 王晨陽 研究員

小麥春季凍害可分為早春凍害和春末晚霜凍害。 早春凍害指發生在小麥返青—拔節階段的凍害。 由於此時氣溫已明顯轉暖, 小麥開始旺盛生長, 抗寒能力下降, 若遭遇突然強降溫(0℃以下)而發生凍害, 早春凍害我們也常稱之為“倒春寒”危害。 春末晚霜凍害是指小麥拔節後(3月下旬—4月上中旬), 幼穗發育進入藥隔分化—四分體形成階段, 此時正值雌雄蕊發育、花藥形成, 植株抗寒能力顯著下降, 對低溫極為敏感。 此時若遭遇強冷空氣(或結霜)易造成小麥低溫凍害,

導致小穗或小花敗育, 結實粒數減少。

一、河南小麥晚霜凍害發生特點

隨著抗逆小麥品種選育和利用, 以及品種佈局漸趨合理(半冬性品種占比提高到90%左右, 弱春性品種向南部轉移), 目前河南省小麥生產中發生苗期凍害(包括越冬期凍害和早春凍害)的頻率明顯下降。 相反地,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及春季極端溫度波動加大, 晚霜凍害的發生頻率則呈上升趨勢(近10年來由30%上升至40%以上)。 目前晚霜凍害已成為影響河南省小麥生產的主要災害因數。

從常年晚霜凍害發生區域及頻率看, 以周口市、商丘市及豫西旱地為高發區, 而今年豫北新鄉、安陽等地發生亦相對較重。

二、晚霜凍害的危害症狀

晚霜凍害發生後, 莖葉往往無異常表現(部分品種之後會表現出葉尖乾枯), 受害部位主要是穗部, 會造成:(1)“啞巴穗”, 即穗子在苞葉內抽不出來;(2)出現白穗, 即抽出的穗僅有穗軸, 小穗全部枯死變白, 幾乎無結實;(3)出現半截穗, 即部分小穗或小花敗育, 穗粒數銳減, 其中敗育的小穗可能發生在上部(頂端)或下部或中部;(4)小花敗育, 在受害較輕情況下, 多數小穗結實, 但造成部分小花敗育, 穗粒數減少。 由於受凍後穗部形態多樣, 農民朋友戲稱“光棍漢”、“大肚漢”、“啤酒瓶”、“美女腰”、“手榴彈”。

晚霜凍害所造成的減產幅度與結實粒數減少情況密切相關。一般地,平均每穗減少2粒即造成畝減產20—30公斤。

三、晚霜凍害的發生條件

(一)氣象條件

(1)極端溫度低 拔節後隨小麥發育進程的推進,植株對低溫的抗性迅速下降。如在拔節期,當氣溫在-1.5℃以下時即可發生輕度凍害,達-3.5℃則發生重度凍害;拔節10天后(孕穗期),0℃左右的氣溫即可造成一定程度的凍害,低於-2℃則易造成重度凍害。

(2)降溫幅度大 春季氣溫高,小麥生長旺盛(拔節或孕穗),此時突然遭受強降溫,短時間降溫幅度大(一天內降溫幅度達8-10℃以上),也是造成晚霜凍害的重要因素。

(二)品種抗性

晚霜凍害的危害程度與品種抗性有很大關係,抗性較差的品種(系)往往是春季起身拔節早、生育進程發育快的品種,與苗期的抗凍性強弱關係不大。據調查,該期間對低溫敏感的小麥品種有豐德存麥5號、鄭麥366、新麥26、鄭麥7698等,管理上應特別注意。

(三)栽培管理水準

土壤水分是決定晚霜凍害輕重的關鍵因素,在品種相同情況下,乾旱地塊凍害較重。因此,在春季寒流到來之前進行田間灌溉是減輕晚霜凍害的重要措施。同時,小麥群體品質高、植株健壯亦可以緩解晚霜凍害的影響。因此,生產上我們會發現群體過大時凍害重,土壤肥力差、長勢不好的田塊凍害重,播種過早發育快的凍害重。

(四)地理環境影響凍害程度

晚霜凍害發生與大氣環境有關。一般情況下,高寒山地受害重,平原川地受害輕;低窪地受害重,嶺坡地受害輕;沿黃沙土地受害重,保水能力強的粘土地受害輕。

四、晚霜凍害的預防與補救

防止晚霜凍害應以預防為主,以減輕危害。

(一)晚霜凍害的預防

1、抗性品種 選擇抗晚霜凍害能力強的小麥品種是防止晚霜凍害的最經濟有效途徑,尤其是在霜凍高發地區,應篩選利用抗性好的豐產品種。

2、及時灌水 土壤墒情好是減輕晚霜凍害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寒流到來之前應對土壤墒情差的田塊及時灌溉,改善土壤水分狀況。

3、搞好健株栽培 打好播種基礎、培育壯苗、構建合理群體結構是抵禦凍害的重要途徑。生產上應避免播種過早、播量過大、田間鬱蔽及脫肥等問題的發生。

(二)晚霜凍害的補救措施

晚霜凍害發生較晚,且危害情況難以直觀地瞭解和評估,只有在抽穗以後才觀察到,而此時小麥成穗數已完全確定,對穗粒數所造成的影響也難以挽回。因此晚霜凍害的補救只能是輔助措施。

補救的重點,一是通過及時的肥水管理(追肥、灌水)來增加每穗的結實粒數,因為小麥最終的穗粒數是在花後5天才確定的;二是在籽粒灌漿期可通過葉面噴肥、“一噴三防”等來防治小麥病蟲害、防植株早衰和幹熱風等,以提高粒重,減少產量損失。而對於晚霜凍害過重的麥田,如不能抽穗或抽出的大部分是白穗的,可及早改種其他作物,以彌補損失。

晚霜凍害所造成的減產幅度與結實粒數減少情況密切相關。一般地,平均每穗減少2粒即造成畝減產20—30公斤。

三、晚霜凍害的發生條件

(一)氣象條件

(1)極端溫度低 拔節後隨小麥發育進程的推進,植株對低溫的抗性迅速下降。如在拔節期,當氣溫在-1.5℃以下時即可發生輕度凍害,達-3.5℃則發生重度凍害;拔節10天后(孕穗期),0℃左右的氣溫即可造成一定程度的凍害,低於-2℃則易造成重度凍害。

(2)降溫幅度大 春季氣溫高,小麥生長旺盛(拔節或孕穗),此時突然遭受強降溫,短時間降溫幅度大(一天內降溫幅度達8-10℃以上),也是造成晚霜凍害的重要因素。

(二)品種抗性

晚霜凍害的危害程度與品種抗性有很大關係,抗性較差的品種(系)往往是春季起身拔節早、生育進程發育快的品種,與苗期的抗凍性強弱關係不大。據調查,該期間對低溫敏感的小麥品種有豐德存麥5號、鄭麥366、新麥26、鄭麥7698等,管理上應特別注意。

(三)栽培管理水準

土壤水分是決定晚霜凍害輕重的關鍵因素,在品種相同情況下,乾旱地塊凍害較重。因此,在春季寒流到來之前進行田間灌溉是減輕晚霜凍害的重要措施。同時,小麥群體品質高、植株健壯亦可以緩解晚霜凍害的影響。因此,生產上我們會發現群體過大時凍害重,土壤肥力差、長勢不好的田塊凍害重,播種過早發育快的凍害重。

(四)地理環境影響凍害程度

晚霜凍害發生與大氣環境有關。一般情況下,高寒山地受害重,平原川地受害輕;低窪地受害重,嶺坡地受害輕;沿黃沙土地受害重,保水能力強的粘土地受害輕。

四、晚霜凍害的預防與補救

防止晚霜凍害應以預防為主,以減輕危害。

(一)晚霜凍害的預防

1、抗性品種 選擇抗晚霜凍害能力強的小麥品種是防止晚霜凍害的最經濟有效途徑,尤其是在霜凍高發地區,應篩選利用抗性好的豐產品種。

2、及時灌水 土壤墒情好是減輕晚霜凍害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寒流到來之前應對土壤墒情差的田塊及時灌溉,改善土壤水分狀況。

3、搞好健株栽培 打好播種基礎、培育壯苗、構建合理群體結構是抵禦凍害的重要途徑。生產上應避免播種過早、播量過大、田間鬱蔽及脫肥等問題的發生。

(二)晚霜凍害的補救措施

晚霜凍害發生較晚,且危害情況難以直觀地瞭解和評估,只有在抽穗以後才觀察到,而此時小麥成穗數已完全確定,對穗粒數所造成的影響也難以挽回。因此晚霜凍害的補救只能是輔助措施。

補救的重點,一是通過及時的肥水管理(追肥、灌水)來增加每穗的結實粒數,因為小麥最終的穗粒數是在花後5天才確定的;二是在籽粒灌漿期可通過葉面噴肥、“一噴三防”等來防治小麥病蟲害、防植株早衰和幹熱風等,以提高粒重,減少產量損失。而對於晚霜凍害過重的麥田,如不能抽穗或抽出的大部分是白穗的,可及早改種其他作物,以彌補損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