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揚州"一號檔"17年聚焦民生 政府“緊日子”換百姓“好日子”

我市積極改善環境,讓揚州城市美麗變身,為百姓營造宜居生活。 圖為三灣公園建設前後對比照片。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 近年來,揚州著力打造“健康中國的揚州樣本”。 圖為我市規劃建設的18家農村醫療衛生中心之一的湯汪區域醫療衛生中心。

我市始終把就業和創業作為所有民生工作的落腳點和著力點。 圖為全國人大代表、寶應亂針繡鄉土人才莫元花指導培訓班學員學習亂針繡,帶領群眾致富。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這是引領“把人們心目中的揚州建設好,滿足世界人民對揚州的嚮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為政之要,在於為民。 揚州連續17年出臺“一號檔”聚焦民生,每年新增財力七成以上用於改善民生,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基本民生問題抓起,每年集中力量辦幾件大事,踩著百姓腳印幹實事,走出了一條清晰的民生幸福路徑,繪就了一條不斷上揚的“民生幸福曲線”。

連續17年出臺民生“一號檔”,每年為百姓送上一份“大禮包”

“要讓老百姓喝上乾淨水、吃上放心菜、呼吸上新鮮空氣、有穩定的就業”,這些民生,人人都需要、天天不可少,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民生,是民生工作的一個底線,也是建設幸福揚州的根基。

從2002年開始,揚州市委、市政府連續17年出臺了關注百姓、紓解民困、改善民生的“一號文件”。

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基本民生問題抓起,每年集中力量辦幾件大事。 城鄉區域供水全覆蓋、“八老”改造、“不淹不澇”和“清水活水”城市建設、“1161菜籃子”工程、“115”鮮奶工程、公交優先、被征地農民轉保……務實的舉措、切實的成效,贏得了群眾的廣泛好評。

民生“一號檔”已經成為揚州城市的品牌,成為老百姓每年期盼的民生“大禮包”。

17年來,揚州“一號檔”的民生主題是永恆的,隨著經濟水準的不斷提高、財力的不斷增強,“一號檔”的內涵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 民生工作逐步從“解困民生”走向了“普惠民生”“和諧民生”“幸福民生”。

今年出臺的第17個民生“一號檔”,包括10個核心板塊、34個重點民生專案,列出了239項具體目標任務,主要包括教育優先發展、富民增收、健康中國揚州樣本、美麗中國揚州樣板、宜居頤養社區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城市管理服務和平安揚州建設等方面內容。

今年的“一號檔”,老百姓聽得懂、看得見、有盼頭。 堅持聚焦核心問題,把就業和創業作為所有民生工作的落腳點和著力點,推動城鄉居民不斷增加收入;堅持統籌兼顧,進一步處理好“雪中送炭”與“錦上添花”的關係,突出貧困人口、低收入家庭、殘疾人等重點群體;堅持城鄉統籌,處理好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的關係,突出解決城市交通、餐廚垃圾處理等一批老大難問題。

今年的“一號檔”全面踐行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市委、市政府一對一、實打實、面對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深悟透做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第一行動;體現了鮮明的揚州特色,聚焦了今年我市承辦的省運會和省園博會,是歷次“一號文件”中覆蓋面最廣、含金量最高、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最大的,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成為百姓最關心的檔、幹部最用心的工作、人民群眾最開心的工程。

踩著百姓腳印幹實事,不斷打造民生幸福的“升級版”

高水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辦好民生實事促進“百姓富”,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正是抱著這樣的初衷,我市始終堅持把富民作為高水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大任務,堅持把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為富民增收總抓手,以全省首個全國小微城市創新創業基地城市示範為引領,把發展經濟、解決就業、增加收入放在重要位置,讓老百姓的“錢袋子”一天比一天鼓——近年來,揚州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增幅分別為8.9%、9.9%。

在收入增加的同時,群眾對社會保障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揚州堅持把提高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水準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從群眾最期盼、最需要的環節抓起,推動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發展,踩著百姓腳印幹實事,不斷打造民生幸福的“升級版”。

教育,關乎孩子的未來和每一個家庭的幸福,是最根本的民生。我市堅持把教育強市作為基礎工程,投入100億元完成各類學校的基本建設,所有縣(市、區)均創成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2017年高考每萬人口普通類本二以上達線率首次列全省第一。投資近40億元同步建設的兩所高校——江蘇旅遊職業學院和揚州大學廣陵學院新校區建成並投入使用。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近年來,揚州著力構建現代醫療服務、公共衛生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供應保障、醫療衛生監督和體育健身鍛煉“六個體系”,努力打造“健康中國的揚州樣本”。為了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就醫難問題,揚州率先打造“15公里半徑醫療急救圈”和“15分鐘健康服務圈”,在省內率先建成覆蓋城鄉的醫療急救網路體系;投入近10億元,規劃建設18家農村醫療衛生中心;投入1億多元,建成15家醫聯體。順應群眾對“健康、快樂”的本質需求,建成了198個生態體育休閒公園、19家24小時“不打烊”的城市書房,讓群眾文起來、動起來、更樂起來!

到2020年,揚州計畫創建100個宜居、安居、康居、樂居的頤養社區,把揚州打造成“頤養之城”。

“我們老人上午逛瘦西湖公園,中午到社區食堂吃飯,8塊錢三菜一湯。”虹橋社區張春林老伯亮相央視《新聞聯播》,這樣介紹揚州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建設和安逸的晚年生活,幸福溢於言表,引來全國無數觀眾對揚州的羡慕和嚮往。

堅持“五可”方法,用政府“緊日子”換百姓“好日子”

辦好民生實事,要真情實意,也要真金白銀。近年來,揚州每年把新增財力的70%用於改善民生,用政府“緊日子”換來百姓“好日子”,從百姓最難、最急、最盼的事入手,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以“釘釘子”的精神,集中力量辦成了幾件大事。

一串串溫暖的民生數字、一項項扎實的民生大事,既是民生改善的尺規,更帶來人民群眾更大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投入近45億元,在全省第二家、蘇中蘇北第一家實現區域供水全覆蓋,城鄉居民飲用水“同源同網同質”,全市460萬人民全部喝上了乾淨的長江水、運河水。

投入120億元,鋪設地下雨汙管網582公里,基本建成“不淹不澇、清水活水”城市,成為揚州人交口稱讚的“裡子工程、良心工程”。

累計投入170多億元,用5年時間實施了老小區、老街巷、老莊台等“八老”改造工程。讓揚州城市美麗變身,市民生活品質改善,市民盛讚“八老”改造是我市最為系統、投入最大的一項實事工程、民心工程。

投入50億元,在蘇中蘇北第一家實現被征地農民納入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讓失地農民享受和城裡人一樣的養老保障;每年投入13.5億元,在主城三區實現社會保障和民政福利“同城同步同標”,為460萬居民撐起越織越密的“保障網”。

聚焦人民群眾關注的重點問題,一件事接著一件事辦,一年接著一年幹,集中力量辦大事。

民生工程的實施目標、標準、步驟及效果如何衡量?揚州以“可定義、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可追究”的“五可”工作法推進民生工作,“要幹什麼,幹的是什麼,要達到什麼目的,需要什麼資源,達到什麼效果,何時完成,誰來完成,出了問題誰來負責,每一條都要清清楚楚!”揚州的這一做法在《求是》雜誌、全省民生幸福工程會議上被廣泛推介。

每一項民生工程的建設成果都要在媒體公示,每一個民生工程實施單位的主要負責人都要接受由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市民代表組成的測評代表團的“考試”。為確保民生工程有力推進、有效落實,揚州制定了“三公開三報告”制度,即公開事項、公開過程、公開結果,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報告、向組織報告、向服務物件報告。

為人民辦事,請人民參與,讓人民評判。《人民日報》等中央媒體這樣點贊:讓老百姓全過程參與,引導大家一起想、一起幹、一起苦,一起出謀劃策、一起推動實施、一起管好用好運行好,民生事業才更有底氣、更接地氣、更聚人氣、更能為大家帶來福氣。

踩著百姓腳印幹實事,不斷打造民生幸福的“升級版”

高水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辦好民生實事促進“百姓富”,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正是抱著這樣的初衷,我市始終堅持把富民作為高水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大任務,堅持把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為富民增收總抓手,以全省首個全國小微城市創新創業基地城市示範為引領,把發展經濟、解決就業、增加收入放在重要位置,讓老百姓的“錢袋子”一天比一天鼓——近年來,揚州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增幅分別為8.9%、9.9%。

在收入增加的同時,群眾對社會保障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揚州堅持把提高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水準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從群眾最期盼、最需要的環節抓起,推動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發展,踩著百姓腳印幹實事,不斷打造民生幸福的“升級版”。

教育,關乎孩子的未來和每一個家庭的幸福,是最根本的民生。我市堅持把教育強市作為基礎工程,投入100億元完成各類學校的基本建設,所有縣(市、區)均創成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2017年高考每萬人口普通類本二以上達線率首次列全省第一。投資近40億元同步建設的兩所高校——江蘇旅遊職業學院和揚州大學廣陵學院新校區建成並投入使用。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近年來,揚州著力構建現代醫療服務、公共衛生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供應保障、醫療衛生監督和體育健身鍛煉“六個體系”,努力打造“健康中國的揚州樣本”。為了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就醫難問題,揚州率先打造“15公里半徑醫療急救圈”和“15分鐘健康服務圈”,在省內率先建成覆蓋城鄉的醫療急救網路體系;投入近10億元,規劃建設18家農村醫療衛生中心;投入1億多元,建成15家醫聯體。順應群眾對“健康、快樂”的本質需求,建成了198個生態體育休閒公園、19家24小時“不打烊”的城市書房,讓群眾文起來、動起來、更樂起來!

到2020年,揚州計畫創建100個宜居、安居、康居、樂居的頤養社區,把揚州打造成“頤養之城”。

“我們老人上午逛瘦西湖公園,中午到社區食堂吃飯,8塊錢三菜一湯。”虹橋社區張春林老伯亮相央視《新聞聯播》,這樣介紹揚州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建設和安逸的晚年生活,幸福溢於言表,引來全國無數觀眾對揚州的羡慕和嚮往。

堅持“五可”方法,用政府“緊日子”換百姓“好日子”

辦好民生實事,要真情實意,也要真金白銀。近年來,揚州每年把新增財力的70%用於改善民生,用政府“緊日子”換來百姓“好日子”,從百姓最難、最急、最盼的事入手,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以“釘釘子”的精神,集中力量辦成了幾件大事。

一串串溫暖的民生數字、一項項扎實的民生大事,既是民生改善的尺規,更帶來人民群眾更大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投入近45億元,在全省第二家、蘇中蘇北第一家實現區域供水全覆蓋,城鄉居民飲用水“同源同網同質”,全市460萬人民全部喝上了乾淨的長江水、運河水。

投入120億元,鋪設地下雨汙管網582公里,基本建成“不淹不澇、清水活水”城市,成為揚州人交口稱讚的“裡子工程、良心工程”。

累計投入170多億元,用5年時間實施了老小區、老街巷、老莊台等“八老”改造工程。讓揚州城市美麗變身,市民生活品質改善,市民盛讚“八老”改造是我市最為系統、投入最大的一項實事工程、民心工程。

投入50億元,在蘇中蘇北第一家實現被征地農民納入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讓失地農民享受和城裡人一樣的養老保障;每年投入13.5億元,在主城三區實現社會保障和民政福利“同城同步同標”,為460萬居民撐起越織越密的“保障網”。

聚焦人民群眾關注的重點問題,一件事接著一件事辦,一年接著一年幹,集中力量辦大事。

民生工程的實施目標、標準、步驟及效果如何衡量?揚州以“可定義、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可追究”的“五可”工作法推進民生工作,“要幹什麼,幹的是什麼,要達到什麼目的,需要什麼資源,達到什麼效果,何時完成,誰來完成,出了問題誰來負責,每一條都要清清楚楚!”揚州的這一做法在《求是》雜誌、全省民生幸福工程會議上被廣泛推介。

每一項民生工程的建設成果都要在媒體公示,每一個民生工程實施單位的主要負責人都要接受由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市民代表組成的測評代表團的“考試”。為確保民生工程有力推進、有效落實,揚州制定了“三公開三報告”制度,即公開事項、公開過程、公開結果,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報告、向組織報告、向服務物件報告。

為人民辦事,請人民參與,讓人民評判。《人民日報》等中央媒體這樣點贊:讓老百姓全過程參與,引導大家一起想、一起幹、一起苦,一起出謀劃策、一起推動實施、一起管好用好運行好,民生事業才更有底氣、更接地氣、更聚人氣、更能為大家帶來福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