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以“智”取勝 瀋陽不能止於“三引三回”

【才思廣議】

幾個月來,瀋陽市“引老鄉回家鄉、引校友回瀋陽、引戰友回駐地”活動得到全國各地以及海外老鄉、校友、戰友們的積極回應。 “一封家書”被以五種語言廣泛轉載,兩周內該消息海外訪問量超過8000萬人次。

人才是振興之基、轉型之要、活力之源。 近來,以武漢、西安、成都等地為代表的城市“搶人大戰”激戰正酣。 擔負新一輪振興使命的東北重鎮瀋陽終於也不甘人後,開始推出自己的招才引智新舉措,實是人心所向。 更讓人欣慰的是,沒有好高騖遠,沒有捨近求遠,瀋陽立足實際,從老鄉、校友、戰友入手,啟動“三引三回”,這是一種智慧,一種情懷,值得點贊。

作為東北地區最大城市、老牌工業名城,瀋陽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扎實的產業基礎,但在過去較長一段時間裡,卻一直遭遇著人才淨流出的尷尬局面。 很多瀋陽籍的優秀人才,紛紛離開故鄉發展,在全球各地嶄露頭角,甚至建功立業。 且不說這一局面會對外來人才流向產生什麼樣的心理暗示,瀋陽乃至全東北的經濟發展腳步落後于全國平均水準,確已是不爭的事實。

在振興發展中實現新跨越,當先鋒、打頭陣,以“智”取勝是瀋陽的必然選擇。 “三引三回”活動是瀋陽市著眼於推進項目落地、人才回流,搭建起的資智回沈工作服務平臺。 “建設項目從立項到開工許可審批由98個工作日縮短至47個工作日;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對引進的頂尖、傑出和創業型領軍人才分別給予1000萬元、500萬元、100萬元資金資助……”瀋陽此番引才優惠政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但讓人無奈的是,瀋陽引才新政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競爭考驗。 如今,南京、西安、武漢、成都、蘇州、珠海等二三線城市紛紛使出渾身解數招攬人才。 連一向“高冷”的一線城市北上廣深也放下身段,紛紛推出力度空前的人才新政。 2017年年底,廣州發佈系列人才政策,擬5年內投入約15億元,為高層次人才提供住房保障、醫療保障、子女入學、創新創業、資助補貼等方面的優渥待遇;深圳則將落戶門檻降低到大專學歷,並給予高層次人才獎勵補貼。

2018年3月,上海在人才政策“30條”基礎上,出臺《上海加快實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動方案》。 幾乎與此同時,《北京市引進人才管理辦法》發佈,被稱為北京“近十年最寬鬆的落戶政策”。

必須承認,地處東北內陸的瀋陽,背負著“投資不過山海關”的“負評”,與南方城市搶奪人才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受經濟和社會發展綜合因素影響,瀋陽必須力度更大,誠意更濃,方能得償所願。 但正因如此,“三引三回”其實也是瀋陽引才“徙木立信”的大好契機。 如能真正在抓實抓好上動腦筋,在留住用好上下功夫,注重服務保障的全鏈條建設,確保人才順利創業、專案順利推進,優秀人才自會用腳投票、紛至遝來。

應該看到,面向老鄉、校友、戰友的“三引三回”,只是瀋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起點。

這場人才爭奪戰打什麼、怎樣打,如何讓人才“來了不想走”,顯然不是靠幾個政策紅包就能完成的,更需要城市的遠見卓識和綜合實力。 要知道,人才競爭的核心是環境競爭。 成就人才的環境,比物質待遇更寶貴。 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對人才最具吸引力。 落戶、住房、現金補助這些優惠政策固然誘人,但從長遠看,城市對人的吸引力更體現在看不見的層面,如“清”“親”政商關係、完善的公共服務、公平的競爭環境、開放包容的文化等,這些因素才是真正構築人才高地的決勝密碼。 換言之,只有形成“徙木立信”的社會效應,才能為瀋陽未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築好堅實的人心基礎。

實現“徙木立信”,要在常態長效上做功課。

絕對不能抱有“畢其功於一役”的思想,而是要在做好“繡花功”的基礎上,力爭以更厚重的城市發展軟實力來實現“留得住、留得好”的目標。 要把人才當作最重要、最稀缺、最寶貴的資源去對待,要像愛護眼睛那樣去愛護人才——愛在“幫”上,幫助人才排憂解難;愛在“育”上,經常給人才“加油”“充電”;愛在“薦”上,積極推薦人才到最能發揮其聰明才智的地方。 這樣才能把人才事業建立在永續發展的根基之上,並長久地保持在良性迴圈的軌道上。

“徙木立信”效應,來源於實在的行動。 移動一根木頭並非難事,關鍵是以此而樹立的千金難買的威信。 瀋陽必須更大格局推進“三引三回”,創設多種載體、多種形式、多種管道,不斷為“三引三回”活動注入新內涵,方能形成一種以“三引”推動“多引”的強大聲勢。 期待瀋陽的引才政策持之以恆、漸入佳境。

(作者:羅旭)

期待瀋陽的引才政策持之以恆、漸入佳境。

(作者:羅旭)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