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課程與教學|陸暉:高中生物學法指導探索

點擊上方△藍字可關注我們

本文約3500字, 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本文摘要:

圍繞“學法指導”這一話題, 陸暉老師從高中生物課堂的教學原則、大資料時代下研究性學習模式的建立、教學知識習得、高考備考複習這四個方面闡述了學法指導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操作方法, 以期為當下高中生物教師以及其他教師開展日常教學、指導探究學習和進行高考備考提供可資參考和借鑒的經驗和有效路徑。 本文為《中國教師》課程與教學專欄近期推出的同題異構一組文章之一。

陸暉 深圳北京師範大學南山附屬學校

縱觀歷史, 我國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出“教學相長”“因材施教”等學法指導的雛形。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說過:“我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 不是教學生, 乃是教學生學。 ”當今世界正面臨著一場“學習的革命”, 學會學習是新時代的必然選擇。

彼得· 聖吉為此警告世人:“未來唯一持久的優勢, 是有能力比你的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快更好。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 會有效學習的人才是時代發展真正需要的人才, 學習方式的變革創新才是教育改革的本質和核心。

因此, 近兩年來, 我工作室開展了高中生物學法指導的課題研究, 希望借此展現高中生物教與學方式的變革, 變傳統課堂上教師“帶著知識走向學生”為新課程課堂上教師“帶著學生走向知識”, 引導學生從學會變成會學, 使其逐漸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變為資訊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 從而有效提升教學品質, 提高學生生命科學的核心素養。 為此, 我們進行了一系列的思考和探索。

一、確立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基本原則

梳理高中課改多年來課堂教學目標的更新, 從提倡“雙基”到“三維目標”, 再到注重“核心素養”“關鍵能力”“必備品格”, 每一次新理念的出現, 都伴隨著一次深刻的課堂教學的變革與定位。 為此, 我們總結、凝練出當下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應遵循的四項基本教學原則, 即:以學為本, 關注學法;問題導學, 關注思維;主動建構, 關注能力;因材施教, 關注發展(相關具體闡釋, 可掃文末二維碼獲取《淺論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基本原則》一文深入瞭解)。 四項原則體現了以學定教、以學促教、以學論教的“學本”教學主張, 力求引發教師教學行為的深度轉型, 從勤奮講授型走向智慧導學型, 使課堂教學成為以學生學習個性的解放和人的自主發展為本的習得過程、建構過程,

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

二、建立大資料時代下高中生物研究性學習模式

在兩年來的探索中, 我們已經初步建立起一種大資料時代下“以主題或專題為主線, 以任務帶問題, 以分工來協作, 以技術促研究, 以收穫給評價, 以活動貫穿始終”的研究性學習模式。 具體地說, 這種模式包含如下的結構要素(見圖1):主題(課題)、任務、問題、假設、分工協作與驗證、技術運用、交流討論、收穫提交、評價(教師評價、自我評價、同伴評價)。

其中, 學生是主體。 當學生全力以赴地探討想要解決的疑難時, 他會像真正的科學家那樣肯于動腦筋和費心血。 教師要引導學生不斷地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要指導學生學會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

根據學生的提問或活動中出現的某些情況來提供示範、建議和指導。 大資料時代下, 基於Internet的網路資源、新一代多媒體軟體在這過程中所提供的技術支援尤為重要。 一旦學生從這種模式運作中獲益時, 其學習生活便顯得生機勃勃, 直通未來。

三、教會學生習得生物知識的有效方法

作為一門自然科學, 生物學有著不同於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的思維方式及探究方法, 只有依據學科特點, 教會學生掌握正確的習得方法, 才能發揮教學的最大效益。 為此, 圍繞課堂, 我們對學生進行了全方位的學法指導。

1. 學會預習。 預習是學習的序幕和前奏。 我們對學生的預習指導是:逐字讀, 畫批註;有疑問,勤記錄;試練習,找疑處。這樣,學生就會帶著問題、帶著目的走進教學課堂,提高聽課的目的性和積極性。教師課前要及時檢查學生的預習,瞭解其預習的情況,新課有時就從預習中生髮。

2. 學會上課。聽課是學習的關鍵,聽課品質直接影響學習品質。學生聽課要聽自己預習時沒弄懂的問題、聽核心概念的呈現、聽知識點的邏輯聯繫、聽解決思路的遞進、聽思維瓶頸的突破。要求學生對所學的知識,一定是在理解、吃透的前提下記憶,而不是“背生物”。

3. 學會筆記。學生的筆記是私人定制、記給自己看的,要記下彎道的思維拐點、突破的思維瓶頸、反思的錯題成因、標注的易錯點、易忽略的知識死角、整體的知識架構,用不同顏色注明更好。我們提倡學生一進入高一,就備好一本結實的厚厚的筆記本,連續使用到高三,成為學習生物學的寶貴文本。

4. 學會作業。做作業前,學生一定要把教師上課的內容全部消化之後才能開始,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則!我們讓學生不僅著眼于解題的結果,更要關注解題的思路、方法和技巧,經常嘗試作業分層、小組討論、“小老師”批改等,變傳統的“你做我改”為“你做你改我引導”。

5. 學會考試。考試分為審題、解題、複查三步。審題:看清看准題目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特別是題眼;解題:要求選擇題一次性正確,非選擇題規範完整,不會做的先標注後回顧;複查:查之前未做的題,查答題要點是否齊全。考後,對卷面丟分一定要搞清是因為知識漏洞、思維定式、審題不清、答題不規範還是心態問題造成,從而加以針對性改善。

四、優化高考複習的教與學策略

高中生物教學,繞不開的肯定是高考複習,將近二分之一的教學時間都是在複習。我們通常進行三輪高考複習,第一輪是拉網式的夯實基礎,系統梳理,全面鋪開;第二輪是攻城式的強化訓練,建構體系,融會貫通;第三輪是探雷式的查漏補缺,回歸基礎,回歸課本。

1. 抓綱務本,有的放矢。要求教師對課標、對考綱、對教材、對近幾年高考試卷了然於胸。最好的複習資料是課本,最好的練習題目是高考原題。教師只有自己走進題海,對習題進行精選、重編、優化,才能帶領學生走出題海,將書由厚變薄。

2. 低起點、小臺階、快步走。高考複習要求是無法降低的,針對學生情況,我們採用“低起點、小臺階、快步走”的策略,一旦學生對某個知識點入了門,立即搭臺階,上梯度,快步走,讀、講、練、測、評、補,交錯進行,來保障學生達到考綱要求的水準。如,遺傳自由組合定律F1(AaBb)自交後代表現型比例為9:3:3:1,這是起點;簡單的4 個數字間16之和的加減變式,如9:6:1、15:1 等,這是小臺階;非一看就能明瞭或非16 之和的加減變式,如1:4:6:4:1、4:2:2:1 或者6:3:2:1,則是快步走了。

3. 形成知識鏈和知識網。利用分支法、輻射法、圖表法、思維導圖法等,建立一個點實、線清、面廣、體全的生物學知識網路體系(即模型),讓學生在遇到綜合性試題時容易找到做題的切入點。例如,建立人體血糖調節的模型(見圖2),可清晰看出血糖調節中既有激素調節,又有神經調節,使得認知物件更加簡化、概括、直觀。

4. 精選改編,化繁為簡,關注思維拐點。一道大題,下設3~5 個小問題,其實,也許學生真正需要越過的思維拐點或思維易卡殼處只有一兩個,教師如果能夠準確提煉出這一兩個點,大題就能變為小題,小題就能變為選擇題,選擇題就能變為一句話對錯判斷題,對錯判斷題就能變為核心概念區別,實現內涵提升意義上的減負增效。例如,下面的一句話對錯判斷就涵蓋了諸多核心概念的辨析和領悟:

①孟德爾所作假說的核心內容是“受精時,雌雄配子隨機結合”。

②基因表達載體的構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

③基因是DNA分子的基本組成單位。

④發生在生物體內的基因突變,都屬於可遺傳變異。

……

5. 提煉出帶有共性的概念和方法。用生物學科的物質性觀點、結構功能相統一觀點、整體性觀點、對立統一觀點、進化觀點、變數控制方法、建模方法等去提煉出帶有共性的概念和方法。二輪複習時,我曾自編自導了一個課題“控制變數法在高中生物探究實驗中的運用”,用三個核心問題就將課堂組織了起來:如何操縱引數?如何控制無關變數?如何檢測因變數?圍繞著這三個核心問題深入探討教材中各種實驗問題。而這三個設問,應該是所有自然科學都要面對的、帶有共性的實驗方法論問題。

以上只是我們的點滴收穫和體會。當代科學研究的成果表明:學習效果=50%學習策略+40%努力程度+10%智商。學習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習效果以及作為其表現形式的考試成績。當然,不同學段、不同課型、不同內容應該探索相應的學法指導的策略體系、操作原則及注意事項,學習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要讓學生在學方法、選方法、用方法的過程中,打開自主學習之門,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理想,為此,我們將不懈探索,一路向前。

作者單位 | 深圳北京師範大學南山附屬學校

文章來源丨《中國教師》雜誌2018年第4期

本期編輯丨吳楠

畫批註;有疑問,勤記錄;試練習,找疑處。這樣,學生就會帶著問題、帶著目的走進教學課堂,提高聽課的目的性和積極性。教師課前要及時檢查學生的預習,瞭解其預習的情況,新課有時就從預習中生髮。

2. 學會上課。聽課是學習的關鍵,聽課品質直接影響學習品質。學生聽課要聽自己預習時沒弄懂的問題、聽核心概念的呈現、聽知識點的邏輯聯繫、聽解決思路的遞進、聽思維瓶頸的突破。要求學生對所學的知識,一定是在理解、吃透的前提下記憶,而不是“背生物”。

3. 學會筆記。學生的筆記是私人定制、記給自己看的,要記下彎道的思維拐點、突破的思維瓶頸、反思的錯題成因、標注的易錯點、易忽略的知識死角、整體的知識架構,用不同顏色注明更好。我們提倡學生一進入高一,就備好一本結實的厚厚的筆記本,連續使用到高三,成為學習生物學的寶貴文本。

4. 學會作業。做作業前,學生一定要把教師上課的內容全部消化之後才能開始,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則!我們讓學生不僅著眼于解題的結果,更要關注解題的思路、方法和技巧,經常嘗試作業分層、小組討論、“小老師”批改等,變傳統的“你做我改”為“你做你改我引導”。

5. 學會考試。考試分為審題、解題、複查三步。審題:看清看准題目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特別是題眼;解題:要求選擇題一次性正確,非選擇題規範完整,不會做的先標注後回顧;複查:查之前未做的題,查答題要點是否齊全。考後,對卷面丟分一定要搞清是因為知識漏洞、思維定式、審題不清、答題不規範還是心態問題造成,從而加以針對性改善。

四、優化高考複習的教與學策略

高中生物教學,繞不開的肯定是高考複習,將近二分之一的教學時間都是在複習。我們通常進行三輪高考複習,第一輪是拉網式的夯實基礎,系統梳理,全面鋪開;第二輪是攻城式的強化訓練,建構體系,融會貫通;第三輪是探雷式的查漏補缺,回歸基礎,回歸課本。

1. 抓綱務本,有的放矢。要求教師對課標、對考綱、對教材、對近幾年高考試卷了然於胸。最好的複習資料是課本,最好的練習題目是高考原題。教師只有自己走進題海,對習題進行精選、重編、優化,才能帶領學生走出題海,將書由厚變薄。

2. 低起點、小臺階、快步走。高考複習要求是無法降低的,針對學生情況,我們採用“低起點、小臺階、快步走”的策略,一旦學生對某個知識點入了門,立即搭臺階,上梯度,快步走,讀、講、練、測、評、補,交錯進行,來保障學生達到考綱要求的水準。如,遺傳自由組合定律F1(AaBb)自交後代表現型比例為9:3:3:1,這是起點;簡單的4 個數字間16之和的加減變式,如9:6:1、15:1 等,這是小臺階;非一看就能明瞭或非16 之和的加減變式,如1:4:6:4:1、4:2:2:1 或者6:3:2:1,則是快步走了。

3. 形成知識鏈和知識網。利用分支法、輻射法、圖表法、思維導圖法等,建立一個點實、線清、面廣、體全的生物學知識網路體系(即模型),讓學生在遇到綜合性試題時容易找到做題的切入點。例如,建立人體血糖調節的模型(見圖2),可清晰看出血糖調節中既有激素調節,又有神經調節,使得認知物件更加簡化、概括、直觀。

4. 精選改編,化繁為簡,關注思維拐點。一道大題,下設3~5 個小問題,其實,也許學生真正需要越過的思維拐點或思維易卡殼處只有一兩個,教師如果能夠準確提煉出這一兩個點,大題就能變為小題,小題就能變為選擇題,選擇題就能變為一句話對錯判斷題,對錯判斷題就能變為核心概念區別,實現內涵提升意義上的減負增效。例如,下面的一句話對錯判斷就涵蓋了諸多核心概念的辨析和領悟:

①孟德爾所作假說的核心內容是“受精時,雌雄配子隨機結合”。

②基因表達載體的構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

③基因是DNA分子的基本組成單位。

④發生在生物體內的基因突變,都屬於可遺傳變異。

……

5. 提煉出帶有共性的概念和方法。用生物學科的物質性觀點、結構功能相統一觀點、整體性觀點、對立統一觀點、進化觀點、變數控制方法、建模方法等去提煉出帶有共性的概念和方法。二輪複習時,我曾自編自導了一個課題“控制變數法在高中生物探究實驗中的運用”,用三個核心問題就將課堂組織了起來:如何操縱引數?如何控制無關變數?如何檢測因變數?圍繞著這三個核心問題深入探討教材中各種實驗問題。而這三個設問,應該是所有自然科學都要面對的、帶有共性的實驗方法論問題。

以上只是我們的點滴收穫和體會。當代科學研究的成果表明:學習效果=50%學習策略+40%努力程度+10%智商。學習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習效果以及作為其表現形式的考試成績。當然,不同學段、不同課型、不同內容應該探索相應的學法指導的策略體系、操作原則及注意事項,學習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要讓學生在學方法、選方法、用方法的過程中,打開自主學習之門,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理想,為此,我們將不懈探索,一路向前。

作者單位 | 深圳北京師範大學南山附屬學校

文章來源丨《中國教師》雜誌2018年第4期

本期編輯丨吳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