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自然》子刊:有證據表明,太陽系中曾有一神秘行星被摧毀了

科學家們分析了落在地球表面的一些隕石碎片後發現, 其中含有金剛石成分, 它們可能來自於一顆已被摧毀的行星胚胎。 這一發現發表於2018年4月17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雜誌。

一張原始太陽系的想像圖

在2008年10月份, 一顆小行星撞擊了蘇丹地區的沙漠, 濺射出了許多珍貴的隕石碎片。 科學家們對其進行分析後發現, 這些隕石中含有金剛石成分, 這些金剛石很可能是在幾十億年前形成的, 它們應該來自於一顆已經被摧毀的行星胚胎。

研究人員表示, 這顆神秘消失的行星應該有水星或火星的大小。

在分析這些來自太空的隕石碎片時, 研究人員發現, 除了金剛石之外, 其中還包含了很多地球上常見的礦石成分, 如鉻鐵礦、磷酸鹽以及一些鐵鎳硫化物。 但他們表示, 這是第一次在來自地球之外的物質中直接探測到金剛石成分。

這些隕石為我們提供了很多來自於太陽系早期的資訊。

在大約44億年前, 在太陽周圍, 原始的行星正在形成, 科學家們稱這些正在凝結到一起的物質為行星的“胚胎”, 它們中的許多都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行星, 但也有一些最終落入了太陽內部, 或是被拋射到了太陽系外的空間中。

圖中的黑色石頭是在蘇丹的努比亞沙漠中發現的一顆隕石

據測算, 那顆隕落在蘇丹努比亞地區的小行星直徑在4米左右, 在進入地球大氣層後, 它在高溫下碎裂成了無數塊, 分散在一片直徑約37公里的範圍內。 研究人員採集到了其中的50塊, 大小從1到10釐米不等。

研究人員稱這批小隕石為“AlalaMatt SITTA”, 在阿拉伯語中意為“六站”, 是隕石發現地附近的一個火車站名。 雖然, 在找到這些隕石後, 研究人員很快就從中發現了納米金剛石晶粒, 但研究人員當時並沒有注意到它們的重要性。

研究人員在隕石中發現的納米金剛石結構, 這是一張彩色掃描透射電鏡圖像

金剛石的生成必須有高溫高壓的環境。 通常, 它只能在地球這樣的大型母體中受穩定的靜壓而產生, 但是科學家們認為金剛石的產生還有其他途徑。 根據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一份聲明, 在太空中, 不同天體之間的高能碰撞中也可能產生金剛石, 它們會像化學實驗中的蒸氣一樣凝結起來。

但是,

在經過一系列研究後, 科學家們發現這些隕石中的金剛石只能在高於20千兆帕斯卡的壓強下形成, 人類只能在引爆某些極強的炸藥時, 才能獲得同等的壓強。 在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聲明中說:“這樣高的壓強只能解釋為, 生成這些金剛石的母體應該是一顆水星到火星大小的行星胚胎, 其具體大小取決於這些金剛石生成的地層深度。 ”

該學院的博士生法爾杭·納比伊(Farhang Nabiei)領導了這項研究, 並且他們表示, 這顆行星的胚胎應該是在一場威力巨大的碰撞中粉碎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