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青島能源所等提出結晶纖維素降解新模式

纖維素的降解主要依靠細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分泌纖維素酶完成。 一般來說, 纖維素酶按照其催化功能可分為3大類:外切-β-1,4-葡聚糖酶(exo-β-1,4-glucanases/cellobiohydrolases), 內切-β-1,4-葡聚糖酶(endo-β-1,4-glucanases)和β-葡萄糖苷酶(β-1,4-glucosidases)。 研究表明, 結晶纖維素的徹底降解至少需要這3組纖維素酶的協同作用:外切酶水解纖維素的結晶區, 從纖維素鏈的還原端(reducing end)或非還原端(non-reducing end)開始持續水解, 釋放纖維二糖, 是水解天然纖維素底物的首要條件;內切酶主要作用於纖維素的非結晶區, 隨機水解纖維素鏈中的糖苷鍵, 把纖維素的長鏈切斷, 變成大量不同聚合度的纖維素短鏈,

使得纖維素分子的聚合度降低, 可供外切酶作用的纖維素鏈末端數增加;β-葡萄糖苷酶則主要水解纖維二糖和可溶性纖維寡糖, 最終將纖維素轉化為可利用的葡萄糖。 在這個過程中, 主要的限速步驟是外切酶對結晶纖維素的水解, 目前發現的外切酶存在數量少、效率不高的問題。

近年來有科學家發現有一種內切酶也可以作用於結晶纖維素, 像外切酶一樣從結晶表面剝離出一條纖維素單鏈以後在上面持續滑動, 命名為持續性內切纖維素酶。 與傳統外切酶的“threading(穿針)”不同, 持續性內切纖維素酶的催化結構域是開放的裂隙, 每走一步釋放一個纖維四糖。 因此, 雖然水解效率提高了, 但是與底物的親和力不夠強, 容易脫落,

導致整體效率仍然無法提高。 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研究員李福利帶領的分子微生物工程研究組在一株嗜熱纖維素降解菌株Clostridium cellulosi CS-4-4中發現了一個多模組的持續性內切纖維素酶CcCel9A(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14, 80(8): 2592-2601), 該酶每滑動一步釋放一個纖維四糖, 而且含有多達5個底物結合模組(CBM), 保證了酶和底物的有效吸附, 整體水解效率比之前報導提高一倍。 研究組與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研究院教授王祿山及青島能源所蛋白質設計研究組研究員姚禮山合作, 使CcCel9A的各個模組及活性中心關鍵位元點的功能得到解析。 結果表明, CcCel9A中C末端的CBM3b模組主要負責破壞結晶結構, 中間的3個CBMX2模組協助吸附底物, 而靠近催化結構域的CBM3c模組的功能是為活性中心提供纖維素單鏈,
其表面非常平坦, 相當於把活性中心的底物結合位點延長到13個亞位點。 當單鏈進入活性中心以後, 底物結合亞位點+1/+2利用氫鍵作用力使底物與CBM3c模組分離, 然後產物釋放亞位點-4~-1將單鏈拉動到-4位置, 催化位點在+1與-1之間將單鏈切斷, 纖維四糖釋放(圖1)。 總之, CcCel9A通過多個CBM模組, 13個底物結合亞位點以及大產物(纖維四糖)的釋放來增強底物和酶的相互作用, 大大彌補了開放催化結構域的不足。 基於以上研究結果, 研究人員提出了多模組持續性內切纖維素酶降解結晶底物的新模式——“wirewalking(走鋼絲)”模式, 相關論文已於近日被Biomacromolecules 雜誌接收, 助理研究員張坤迪為第一作者, 李福利與王祿山為共同通訊作者。

該研究獲得了科技部“973”基礎研究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山東省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的支持。

圖:持續性內切纖維素酶CcCel9A的“走鋼絲”工作模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