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世界地球日”:今天,你吃塑膠了嗎?

2018年4月22日, 我們迎來了第49個世界地球日, 今年的世界地球日主題是“終結塑膠污染(End Plastic Pollution)”。

科學研究證明:我們每天都在吃塑膠!乍聽起來, 這句話是不是很像“塑膠大米”、“塑膠紫菜”之流的謠言?然而, 這還真不是一個愚人節玩笑。 無數微小的塑膠顆粒, 正伴隨食物悄然來到我們的嘴邊。

2014年, 英國和比利時科學家驚訝地發現, 歐洲多國養殖場的貽貝和牡蠣體內, 竟然都含有數量不等的微小塑膠顆粒。 一份海鮮大餐所需的6只牡蠣, 平均可能含有大約50顆塑膠微粒。 一位狂熱的海鮮老饕, 只需一年就會吃下11000粒塑膠!

不吃海鮮, 是不是就不用吃塑膠了?非常可惜, 事情沒那麼簡單。 2015年, 中國研究者們檢測了15個品牌的食鹽, 其中全部檢出了種類繁多的塑膠微粒, 每公斤海鹽中的塑膠微粒甚至多達550–681個。 針對飲用水進行的多項研究表明, 全球83%的自來水樣本, 以及九個國家93%的瓶裝水樣本,

也都含有多少不等的塑膠微粒。

在美國奧普傳媒與紐約州立大學的共同調查中, 來自9個國家的250瓶瓶裝水中, 93%的樣本含有塑膠微粒。

無視也好, 畏懼也好, 這些被稱為微塑膠(Microplastics)的微小塑膠顆粒, 正在入侵我們的一日三餐。

微塑膠是什麼?

“歸功”於它們的渺小身材, 人們曾經長期忽視了微塑膠的污染問題。 直到2004年, 英國科學家理查.湯普森才第一次明確給出了微塑膠的定義: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膠碎片、纖維或薄膜。 其中既包括看得見、摸得著的塑膠小碎片, 也包括大小如同細菌、病毒的塑膠微塵。

地球上到底已經有了多少微塑膠?研究者們至今對此眾說紛紜。 不過, 他們一致認為微塑膠污染正在迅速蔓延, 尤其是對海洋生態環境構成了日益嚴重的威脅, 這些“小傢伙”已經成為地球的又一個大麻煩。 在2015年的第二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

微塑膠污染已經成為與全球氣候變化、臭氧耗竭等並列的重大全球環境議題。 那麼問題來了, 微塑膠這群小怪物究竟來自何方呢?

微塑膠從哪兒來?

自從1907年美國科學家貝克蘭發明酚醛樹脂以來, 塑膠工業已經有了百餘年的歷史, 來勢洶洶的微塑膠污染隨之應運而生。 依照來源的不同, 微塑膠可以分為原生微塑膠和次生微塑膠。

愛美的妹子們, 多半與原生微塑膠有過親密接觸。 由於性質穩定、硬度合適, 洗面乳、磨砂膏乃至牙膏、洗衣服中, 都大量使用塑膠微珠作為去除角質及污垢的磨料。 使用一次磨砂洗面乳, 下水道裡就會多出數以千計的微塑膠。 各種尺寸的工業塑膠微珠磨料, 也被用於除去金屬表面的鏽跡和油漆。 由此產生的廢料大多沾染了油污或重金屬,是更加危險的原生微塑膠污染物。

儘管原生微塑膠的數量相當驚人,與次生微塑膠相比卻簡直不夠看。嚴格來說,環保研究者們所說的微塑膠不僅包括塑膠碎片,也包括了源自合成橡膠和合成纖維的微粒。以這些人工合成聚合物為原料的產品,都能產生大量在自然界中難以降解的碎片,次生微塑膠的身世和類型也因此千奇百怪。

行駛的車輛會造成輪胎的持續磨損,把數以萬噸計的硫化橡膠與合成橡膠微粒撒滿全世界;不管是穿在身上,還是塞進洗衣機清洗,合成纖維服裝都在時刻掉落微米級的斷裂纖維;破裂之後的農用和包裝薄膜,是薄膜狀微塑膠的主要來源……

大多數種類的塑膠能存在4、500年,只要被拋棄到大自然中,尺寸較大的塑膠製品便有機會轉化為次生微塑膠。陽光中的紫外線會讓它們變脆,漸漸破碎成為大小不一的微塑膠,把一個污染源轉化成無數微小的污染源。曾經被人們寄予厚望的早期可降解塑膠技術,甚至使得這種情況變得更加嚴重。那些不能真正生物降解的所謂環保塑膠袋,崩解之後並不會真正消失,它們只是變身成了越來越小、越來越多的微塑膠碎片。

微塑膠往哪裡去?

無論是原生還是次生微塑膠,都是生態環境中不受歡迎的小旅行家。借助降雨沖刷、流水攜帶和強風吹動,微塑膠既能潛入土壤和地下水系,也能入侵河流、湖泊與淺灘,有時還能在空氣中扮演PM10或PM2.5的角色。微塑膠在陸地上的擴散範圍,遠比人們曾經認為的情況更加糟糕。在美國地質調查局採集的全美主要河流水樣中,71%的樣本中居然都含有微塑膠。某些不靠譜的“環保”行動,也會成為微塑膠攻城掠地的幫兇。由於大量利用城市汙水處理廠的底泥充當堆肥,曾經每年有多達43萬噸微塑膠進入了歐洲的田野。

儘管陸地上的微塑膠污染足以令人觸目驚心,面積更加廣闊的海洋才是微塑膠污染的真正重災區。通過對英國曼徹斯特地區河流入海微塑膠數量的跟蹤,一個英國科研團隊認為海洋中的微塑膠總量約為5.25萬億個,重達26.9萬噸,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能分到大概700粒微塑膠。雖然這個數字相當聳人聽聞,卻依然遠遠不能反映海洋微塑膠污染的真實情況。

世界各國每年生產約3億噸塑膠,即便是按照最保守的方式統計,每一年都有1000萬噸塑膠成為了大海中的垃圾。在位於夏威夷和美國西海岸的太平洋洋面上,甚至出現了一個面積超過我國西藏自治區的垃圾“大陸”,其中聚集的廢棄塑膠可能超過了400萬噸。這些塑膠垃圾會在海浪和陽光的作用下,不斷破碎成為不計其數的微塑膠碎片,隨著洋流漂移到海洋中每一個偏遠的角落。

從潮間帶到浩瀚大洋,從海水表層到幽暗深淵,微塑膠的魅影早已經無所不在。在2018年火熱進行中的我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中,科學家們甚至在人跡罕至的南極海洋中發現了微塑膠。如果類比霧霾中的可吸入顆粒物,微塑膠簡直就是海洋中的PM2.5。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如今的海洋已經成為一鍋蔚藍色的微塑膠湯,如今的地球也已經成為一顆充斥著微塑膠的行星。

登上餐桌的塑膠小不點

有關廢棄塑膠造成白色污染的話題,各位蝌蚪的小夥伴們想來早已耳熟能詳。與體積較大的塑膠垃圾相比,微塑膠不僅具備白色污染的共性,還能偷偷摸摸地登上我們的餐桌。不過,首先飽嘗微塑膠污染惡果的卻是海洋中的無數生靈。

構成塑膠的高分子聚合物大多沒有毒性,用它們生產的塑膠製品卻不是這樣。為了滿足苛刻的性能要求,非食用級橡塑產品通常添加了N多有毒助劑,使用的過程中還可能受到有毒物質的污染。源自它們的次生微塑膠,自然就帶有了與生俱來的毒性。即便是完全無毒的塑膠廢物,在分解的過程中也可能生成五花八門的有毒物質。

由於同屬於親油性的有機物,微塑膠對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有著高度的親和力,它們也因此成為了海洋中的有機污染富集器。海水中的二噁英、多氯聯苯等等污染物分子,遇到微塑膠顆粒就會像蒼蠅見了血一般地吸附上去。如此一來,微塑膠表面的相關污染物濃度,有時甚至比周圍海水中的濃度高出幾十萬倍,足以對接觸到的生物造成長期的危害。

由於藻類經常附著在微塑膠的表面生長,微塑膠能夠散發出海藻的氣味,因此會被單純的海洋動物誤認成食物。海鳥和魚類會吃下顆粒較大的微塑膠,微塑膠也是浮游動物和濾食性動物的“美食”,牡蠣和貽貝體內的塑膠微粒就是這麼來的。誤食既有毒又無法消化的微塑膠,會對海洋動物造成持續的危害。這種危害在海洋食物鏈中不斷向上傳遞,最終必將造成廣泛的生態影響。

更加糟糕的是,這樣的過程在陸地食物鏈中同樣也在發生,而我們人類卻正好處在所有食物鏈的頂端。除了來自海鮮和肉類的部分,受到污染的食鹽、飲用水和其他食品,也為我們的餐桌添加了更多的微塑膠。日積月累,我們每個人都將吃下成千上萬的微塑膠顆粒。

攜起手來,阻擊微塑膠

既然我們已經成為了心不甘情不願的塑膠食客,弄清吃下微塑膠的危害性就成了一樁大事。可惜有關微塑膠污染的研究才剛剛開始,科學家們暫時還沒有明確的研究結論。好在“萬物皆有毒,關鍵看劑量”,能夠混入食物的微塑膠總量非常小,可能造成的健康損害也必然十分有限,微塑膠污染的生態影響倒是更加值得關注。當然了,就算對身體毫無危害,小夥伴們也肯定不想吃塑膠!

塑膠,暫時還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已經散佈到全世界的微塑膠也沒法一一回收。盡可能減少進入大自然的微塑膠數量,是人類在當下的現實選擇。這場微塑膠阻擊戰並不僅僅是政府和科學家的事兒,小夥伴們也可以去做下面六件事:

第二,重複使用塑膠袋和其他塑膠容器,盡可能不用塑膠保鮮膜。

第四,少開車,多坐公交地鐵,路不遠的話乾脆走路。不要便宜了賣輪胎的傢伙們!

第五,少買瓶裝飲料或飲用水,出門記得帶個水杯,杯子裡放不放紅棗枸杞請自便。萬一必須買瓶裝水,記得請撿瓶子大媽幫忙善後。

第六,選擇天然纖維製造的濕巾,或者乾脆揣一塊作者大叔最愛的純棉小毛巾。

總而言之,少消耗塑膠、橡膠與合成纖維製品,地球上就將少增加微塑膠,分到我們碗裡的微塑膠也就能少上那麼幾粒。親愛的小夥伴們,如果還有更多阻擊微塑膠的妙招,不要忘了與大家分享。畢竟我們的共同目標是:不吃塑膠!

Tips:

1、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能夠通過大氣、水體、生物體長距離遷移,並在環境中長期存在,具有長期殘留性、生物蓄積性、半揮發性和高毒性,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有著嚴重危害的天然或合成有機污染物質。首批列入《關於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共計12類,它們因此被稱作“骯髒的一打”。

2、 濾食性動物:

大量過濾海水或淡水,攝取其中小型生物或有機微粒為食的動物,牡蠣、貽貝和須鯨都是典型的濾食性動物。濾食性動物在進食過程中吞下大量微粒,因此對微塑膠污染特別敏感。

參考文獻:

1、 Plastic Pollution in the World's Oceans: More than 5 Trillion Plastic Pieces Weighing over 250,000 Tons Afloat at Sea

Marcus Eriksen ,Laurent C. M. Lebreton,Henry S. Carson,Martin Thiel,

Charles J. Moore,Jose C. Borerro,Francois Galgani,Peter G. Ryan,

Julia Reisser

2、 https://owi.usgs.gov/vizlab/microplastics/

3、 Microplastics in bivalves cultured for human consumption

Lisbeth Van Cauwenberghe,Colin R. Janssen

4、 http://www.bbc.com/news/science-environment-42264788

5、 https://cen.acs.org/articles/93/i43/Tiny-Bits-Plastic-Found-Table.html

6、 http://news.sciencenet.cn/

微塑膠,海洋中的新型污染物 李道濟

7、 http://www.bbc.com/news/science-environment-43388870

8、 Microplastic Pollution in Table Salts from China

Dongqi Yang, Huahong Shi, Lan Li, Jiana Li, Khalida Jabeen,

Prabhu Kolandhasamy

Environ. Sci. Technol., 2015, 49 (22), pp 13622–13627

作者:秦彧

由此產生的廢料大多沾染了油污或重金屬,是更加危險的原生微塑膠污染物。

儘管原生微塑膠的數量相當驚人,與次生微塑膠相比卻簡直不夠看。嚴格來說,環保研究者們所說的微塑膠不僅包括塑膠碎片,也包括了源自合成橡膠和合成纖維的微粒。以這些人工合成聚合物為原料的產品,都能產生大量在自然界中難以降解的碎片,次生微塑膠的身世和類型也因此千奇百怪。

行駛的車輛會造成輪胎的持續磨損,把數以萬噸計的硫化橡膠與合成橡膠微粒撒滿全世界;不管是穿在身上,還是塞進洗衣機清洗,合成纖維服裝都在時刻掉落微米級的斷裂纖維;破裂之後的農用和包裝薄膜,是薄膜狀微塑膠的主要來源……

大多數種類的塑膠能存在4、500年,只要被拋棄到大自然中,尺寸較大的塑膠製品便有機會轉化為次生微塑膠。陽光中的紫外線會讓它們變脆,漸漸破碎成為大小不一的微塑膠,把一個污染源轉化成無數微小的污染源。曾經被人們寄予厚望的早期可降解塑膠技術,甚至使得這種情況變得更加嚴重。那些不能真正生物降解的所謂環保塑膠袋,崩解之後並不會真正消失,它們只是變身成了越來越小、越來越多的微塑膠碎片。

微塑膠往哪裡去?

無論是原生還是次生微塑膠,都是生態環境中不受歡迎的小旅行家。借助降雨沖刷、流水攜帶和強風吹動,微塑膠既能潛入土壤和地下水系,也能入侵河流、湖泊與淺灘,有時還能在空氣中扮演PM10或PM2.5的角色。微塑膠在陸地上的擴散範圍,遠比人們曾經認為的情況更加糟糕。在美國地質調查局採集的全美主要河流水樣中,71%的樣本中居然都含有微塑膠。某些不靠譜的“環保”行動,也會成為微塑膠攻城掠地的幫兇。由於大量利用城市汙水處理廠的底泥充當堆肥,曾經每年有多達43萬噸微塑膠進入了歐洲的田野。

儘管陸地上的微塑膠污染足以令人觸目驚心,面積更加廣闊的海洋才是微塑膠污染的真正重災區。通過對英國曼徹斯特地區河流入海微塑膠數量的跟蹤,一個英國科研團隊認為海洋中的微塑膠總量約為5.25萬億個,重達26.9萬噸,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能分到大概700粒微塑膠。雖然這個數字相當聳人聽聞,卻依然遠遠不能反映海洋微塑膠污染的真實情況。

世界各國每年生產約3億噸塑膠,即便是按照最保守的方式統計,每一年都有1000萬噸塑膠成為了大海中的垃圾。在位於夏威夷和美國西海岸的太平洋洋面上,甚至出現了一個面積超過我國西藏自治區的垃圾“大陸”,其中聚集的廢棄塑膠可能超過了400萬噸。這些塑膠垃圾會在海浪和陽光的作用下,不斷破碎成為不計其數的微塑膠碎片,隨著洋流漂移到海洋中每一個偏遠的角落。

從潮間帶到浩瀚大洋,從海水表層到幽暗深淵,微塑膠的魅影早已經無所不在。在2018年火熱進行中的我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中,科學家們甚至在人跡罕至的南極海洋中發現了微塑膠。如果類比霧霾中的可吸入顆粒物,微塑膠簡直就是海洋中的PM2.5。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如今的海洋已經成為一鍋蔚藍色的微塑膠湯,如今的地球也已經成為一顆充斥著微塑膠的行星。

登上餐桌的塑膠小不點

有關廢棄塑膠造成白色污染的話題,各位蝌蚪的小夥伴們想來早已耳熟能詳。與體積較大的塑膠垃圾相比,微塑膠不僅具備白色污染的共性,還能偷偷摸摸地登上我們的餐桌。不過,首先飽嘗微塑膠污染惡果的卻是海洋中的無數生靈。

構成塑膠的高分子聚合物大多沒有毒性,用它們生產的塑膠製品卻不是這樣。為了滿足苛刻的性能要求,非食用級橡塑產品通常添加了N多有毒助劑,使用的過程中還可能受到有毒物質的污染。源自它們的次生微塑膠,自然就帶有了與生俱來的毒性。即便是完全無毒的塑膠廢物,在分解的過程中也可能生成五花八門的有毒物質。

由於同屬於親油性的有機物,微塑膠對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有著高度的親和力,它們也因此成為了海洋中的有機污染富集器。海水中的二噁英、多氯聯苯等等污染物分子,遇到微塑膠顆粒就會像蒼蠅見了血一般地吸附上去。如此一來,微塑膠表面的相關污染物濃度,有時甚至比周圍海水中的濃度高出幾十萬倍,足以對接觸到的生物造成長期的危害。

由於藻類經常附著在微塑膠的表面生長,微塑膠能夠散發出海藻的氣味,因此會被單純的海洋動物誤認成食物。海鳥和魚類會吃下顆粒較大的微塑膠,微塑膠也是浮游動物和濾食性動物的“美食”,牡蠣和貽貝體內的塑膠微粒就是這麼來的。誤食既有毒又無法消化的微塑膠,會對海洋動物造成持續的危害。這種危害在海洋食物鏈中不斷向上傳遞,最終必將造成廣泛的生態影響。

更加糟糕的是,這樣的過程在陸地食物鏈中同樣也在發生,而我們人類卻正好處在所有食物鏈的頂端。除了來自海鮮和肉類的部分,受到污染的食鹽、飲用水和其他食品,也為我們的餐桌添加了更多的微塑膠。日積月累,我們每個人都將吃下成千上萬的微塑膠顆粒。

攜起手來,阻擊微塑膠

既然我們已經成為了心不甘情不願的塑膠食客,弄清吃下微塑膠的危害性就成了一樁大事。可惜有關微塑膠污染的研究才剛剛開始,科學家們暫時還沒有明確的研究結論。好在“萬物皆有毒,關鍵看劑量”,能夠混入食物的微塑膠總量非常小,可能造成的健康損害也必然十分有限,微塑膠污染的生態影響倒是更加值得關注。當然了,就算對身體毫無危害,小夥伴們也肯定不想吃塑膠!

塑膠,暫時還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已經散佈到全世界的微塑膠也沒法一一回收。盡可能減少進入大自然的微塑膠數量,是人類在當下的現實選擇。這場微塑膠阻擊戰並不僅僅是政府和科學家的事兒,小夥伴們也可以去做下面六件事:

第二,重複使用塑膠袋和其他塑膠容器,盡可能不用塑膠保鮮膜。

第四,少開車,多坐公交地鐵,路不遠的話乾脆走路。不要便宜了賣輪胎的傢伙們!

第五,少買瓶裝飲料或飲用水,出門記得帶個水杯,杯子裡放不放紅棗枸杞請自便。萬一必須買瓶裝水,記得請撿瓶子大媽幫忙善後。

第六,選擇天然纖維製造的濕巾,或者乾脆揣一塊作者大叔最愛的純棉小毛巾。

總而言之,少消耗塑膠、橡膠與合成纖維製品,地球上就將少增加微塑膠,分到我們碗裡的微塑膠也就能少上那麼幾粒。親愛的小夥伴們,如果還有更多阻擊微塑膠的妙招,不要忘了與大家分享。畢竟我們的共同目標是:不吃塑膠!

Tips:

1、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能夠通過大氣、水體、生物體長距離遷移,並在環境中長期存在,具有長期殘留性、生物蓄積性、半揮發性和高毒性,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有著嚴重危害的天然或合成有機污染物質。首批列入《關於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共計12類,它們因此被稱作“骯髒的一打”。

2、 濾食性動物:

大量過濾海水或淡水,攝取其中小型生物或有機微粒為食的動物,牡蠣、貽貝和須鯨都是典型的濾食性動物。濾食性動物在進食過程中吞下大量微粒,因此對微塑膠污染特別敏感。

參考文獻:

1、 Plastic Pollution in the World's Oceans: More than 5 Trillion Plastic Pieces Weighing over 250,000 Tons Afloat at Sea

Marcus Eriksen ,Laurent C. M. Lebreton,Henry S. Carson,Martin Thiel,

Charles J. Moore,Jose C. Borerro,Francois Galgani,Peter G. Ryan,

Julia Reisser

2、 https://owi.usgs.gov/vizlab/microplastics/

3、 Microplastics in bivalves cultured for human consumption

Lisbeth Van Cauwenberghe,Colin R. Janssen

4、 http://www.bbc.com/news/science-environment-42264788

5、 https://cen.acs.org/articles/93/i43/Tiny-Bits-Plastic-Found-Table.html

6、 http://news.sciencenet.cn/

微塑膠,海洋中的新型污染物 李道濟

7、 http://www.bbc.com/news/science-environment-43388870

8、 Microplastic Pollution in Table Salts from China

Dongqi Yang, Huahong Shi, Lan Li, Jiana Li, Khalida Jabeen,

Prabhu Kolandhasamy

Environ. Sci. Technol., 2015, 49 (22), pp 13622–13627

作者:秦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