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腎臟罷工以後——透析技術的發明史

尿毒癥算是明星疾病之一了, 隔三差五就能從新聞中見到。 [1] 所謂“尿毒”, 顧名思義, 它肯定跟腎臟有關。

每個細胞都需要養分, 而對養分的利用,

會產生代謝廢物。 養分是通過血液迴圈到達細胞的, 代謝廢物也最終被排放到血液裡。 血液是“一視同仁”的, 它不光運輸養分、血細胞, 也承載尿素、多胺等有毒物質。 “魚龍混雜”沒關係, 因為人體是由多個系統構成的, 只要在某個部位, 把有害物質清出去、把有益成分留下來就好。

正常情況下, 腎臟扮演著這種清潔工角色。 假如腎臟功能異常, 代謝廢物在人體內大量堆積, 便會傷害各器官, 引起頭昏、煩躁、食欲下降、心率紊亂等症狀。 這就是常說的“尿毒癥”。 尿毒癥是急慢性腎功能衰竭的共同歸途, 也是這兩種疾病最嚴重的症狀。 [2]

一言以蔽之, 尿毒癥, 就是腎臟罷工了。 腎臟罷工的解決方案有兩個:第一, 可以移植一顆健康的腎臟;第二,

可以通過某種機械, 替代腎臟、清潔血液。

科學怪咖

既然這種機械是用來代替腎臟的, 那麼, 它首先必須學會辨別, 哪些物質是對人體有害的。

解決方案也很簡單, 就在我們周圍, 只是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1805年, 一個男孩在蘇格蘭誕生了。 這兩年流行“人設”, 而湯瑪斯·格雷姆(Thomas Graham)的各個方面, 都符合天才的設定——他是個不擅長交際的人, 一輩子都沒有什麼朋友;也是個不受家庭歡迎的人, 因為擇業問題和父親鬧翻;還是一個興趣廣泛的人, 雖然他的主業是化學, 但是他對其他的領域的貢獻, 也是良多, 比如生理學。 [3]

19世紀中葉, 格雷姆對法國學者René Joachim Henri Dutrochet的研究產生了興趣。 後者是植物學“大拿”, 在研究植物的過程中, 他注意到一個很好玩的現象——植物有時會吸水, 有時則會失水。 因此, 他發明了一種儀器, 用來測量植物細胞壁上的壓力, 他認為, 這種壓力, 就是所謂的“生命力”。 [4]

為了驗證這一說法, 格雷姆設計了一種特殊的器材。 器材的主體, 看上去像是一口鐘。 鐘的上部是一個玻璃毛細管,

毛細管上有刻度, 可以顯示水壓;下部, 蒙著一層膜;底部, 則由穿孔的金屬管支撐。 通過往鐘內灌注各種液體, 格雷姆觀察了不同液體的擴散現象, 推翻了前輩的研究——液體運動是自發的, 跟“生命力”無關, 液體中的小分子物質會主動穿越半透膜, 大分子物質則被隔絕在外。 [5]

雷格姆的裝置[5]

天才構想

在格雷姆之前, 透析(dialysis)指身體虛弱;在他開創了滲透學說之後, 學者們不禁開始思索:能不能利用這種技術, 實現物質分離呢?

答案在半個世紀之後揭曉。

1914年,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報導了約翰·雅各·阿貝爾(John Jacob Abel)和他的“人工腎臟”。

《紐約時報》的報導[6]

阿貝爾,1857年出生於美國。和當時很多青年才俊一樣,他在大學畢業後,選擇了去歐洲遊學。最終拜入著名家者卡爾.路德維希門下,對生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過,人生大事,穿衣吃飯。遊學雖好,卻不能遊學一輩子。在返回美國之前,阿貝爾“悲哀”地發現,做臨床醫生似乎是自己唯一的選擇。[7]

儘管如此,阿貝爾並沒有輕易妥協,他積極爭取科研崗位,並且,很幸運地,在存款所剩無幾時,得到了密西根大學醫學院的全職教職。

生理研究,可以分為兩部分:或者研究物質對器官的影響,或者研究器官對物質的代謝。不管哪一種,都得首先把物質提純出來。所以,漸漸地,阿貝爾對滲透學說產生了興趣。

要想用滲透原理分離物質,首先得找到合適的滲透膜。阿貝爾選擇了火棉膠,一是因為它的半滲透屬性,二是因為常見。另一個難題,是效率。這一方面,還是要得研究人體學。人體內,大血管下麵有小血管,小血管又連著毛細血管;雖然越來越細,但是物質交換的總面積,大大增加,因而物質代謝的效率十分高。這給了阿貝爾很大啟發,他也在大管道下面,設置了很多平行的、細小的管道,用以增加滲透面積。

“Vividiffusion”,人工腎臟的雛形[3]

16,影響人類的數字

阿貝爾離清潔血液只有一步之遙了,這一步,卻始終沒能邁出去。

如果霍金可以多活一年,也許就能等到諾貝爾委員會的賀電;如果海森堡沒有弄錯原子彈的計算公式,也許,第二次世界大戰還在打;如果阿貝爾能夠預知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也許,透析機會早三十年出現。

歷史是充滿偶然的!

要想為患者清潔血液,必須使用抗凝劑。當時,肝素尚未發明,水蛭素,一種從水蛭唾液中提取的物質,是唯一的選擇;而安全有效的水蛭素,大部分由法國生產。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法國陷入戰火、水蛭素的來源斷絕,阿貝爾無奈地終止了自己的研究。[5]

歷史又是必然的。只要還存在尿毒癥,就會有人向著人工腎臟的目標進發。

和兩位前賢比起來,威廉·科爾夫的學者氣質不太濃——他更像是一位工程師。

第一次世界大戰打了4年,接著是20年的中場休息。1940年5月,德國入侵荷蘭。跟所有良知未滅的人一樣,科爾夫不願意跟納粹組織合作。於是,他轉移到了坎彭市的一所小醫院。在那裡,他充分發揮了自己“能用就行”的哲學,不但建立了歐洲第一個血庫,而且成功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例透析治療。[8]

“能用就行”很容易被當作“湊合”。 “湊合”是對結果的妥協,“能用就行”卻是儘量簡化條件的智慧。科爾夫一直是一個追求簡潔的人,他的人工腎臟,正是這種簡潔的代表。[9]沒有透析膜,他就用香腸腸衣;效率不夠高,就增加腸衣的長度,一直加到了50碼(約合46米);為了把血液安全送回患者體內,他還研究了汽車發動機的水泵設計。

接受透析治療的前15名患者,並沒有出現明顯好轉。不過,科爾夫並不氣餒,在原型機的基礎上,他不斷優化自己的方案,包括改進血液稀釋劑和防止凝血等等。“有志者,事竟成。”1945年,科爾夫接收了一位因為腎衰竭而昏迷的患者,開始了自己第16次實驗。

在忐忑不安的等待之後,這位患者終於醒了過來。[8]

血液透析示意圖(原圖出處:wikipedia)

總結

戰爭結束以後,科爾夫繼續改進自己的設備,讓血液透析機,成為了醫院的標準配置。根據統計,我國維持血液透析病人的5年存活率是58%~80%,換句話說,因為有了血液透析,絕大多數患者可以長期存活。

不過血液透析只能去醫院做,畢竟不大方便,所以,在血液透析之後,又誕生了腹膜透析技術。腹膜透析是一種十分取巧的解決方案。人的腹腔內,有一層腹膜,而腹膜是半透膜。利用腹膜的半透性,可以把透析液注入到患者體內,在血液和透析液完成物質交換以後,把透析液放出。這樣,就不一定要去醫院,甚至可以在睡眠時進行(全自動腹膜透析技術,APD),把患者從透析中解放出來。[10]

腹膜透析示意圖(原圖出處:wikipedia)

問題在於,不管是血液透析,還是腹膜透析,都不是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一般而言,血液透析患者一年要進行145次透析,而腹膜透析患者,一年需要1376袋透析液,平均支出分別為8萬元和7萬元。[11]即使醫保覆蓋面不斷擴大,這仍然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何時才能出現有效又廉價的尿毒癥治療方案呢?

——只要探索精神還在,總有後來者。

參考文獻

[1]90後女孩患尿毒癥 畫表情包籌醫藥費_社會_環球網[EB/OL]. [2018-03-11]. http://society.huanqiu.com/article/2018-03/11655921.html.

[2]金惠銘, 王建枝. 病理生理學[M].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8.

[3]S I T, M K C, MOHAMED R. Dialysis: History, Development And Promise[M]. World Scientific, 2012.

[4]ZULKARNAEV A. BRIEF HISTORY OF THE STUDY OF DIFFUSION AND OSMOSIS IN THE CONTEXT OF DIALYSIS[J]. Nephrology Dialysis Transplantation, 2017, 32(suppl_3): iii37-iii38.

[5]GOTTSCHALK C W, FELLNER S K. History of the science of dialysis[J]. American journal of nephrology, 1997, 17(3–4): 289–298.

[6]EKNOYAN G. The wonderful apparatus of John Jacob Abel called the 《artificial kidney》[J]. Seminars in Dialysis, 2009, 22(3): 287–296.

[7]John Jacob Abel facts, information, pictures | Encyclopedia.com articles about John Jacob Abel[EB/OL]. [2018-03-06]. https://www.encyclopedia.com/people/medicine/medicine-biographies/john-jacob-abel#2830900017.

[8]BLAKESLEE S. Willem Kolff, Doctor Who Invented Kidney and Heart Machines, Dies at 97[J]. The New York Times, 2009.

[9]WATTS G. Willem Johan Kolff[J]. The Lancet, 2009, 373(9670): 1168.

[10]慕景強. 那把柳葉刀: 剝下醫學的外衣[M].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3.

[11]肖月, 隋賓豔, 趙琨. 我國終末期腎病現狀及透析技術的應用, 費用及支付情況分析[D]. 2011.

作者:趙言昌

《紐約時報》的報導[6]

阿貝爾,1857年出生於美國。和當時很多青年才俊一樣,他在大學畢業後,選擇了去歐洲遊學。最終拜入著名家者卡爾.路德維希門下,對生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過,人生大事,穿衣吃飯。遊學雖好,卻不能遊學一輩子。在返回美國之前,阿貝爾“悲哀”地發現,做臨床醫生似乎是自己唯一的選擇。[7]

儘管如此,阿貝爾並沒有輕易妥協,他積極爭取科研崗位,並且,很幸運地,在存款所剩無幾時,得到了密西根大學醫學院的全職教職。

生理研究,可以分為兩部分:或者研究物質對器官的影響,或者研究器官對物質的代謝。不管哪一種,都得首先把物質提純出來。所以,漸漸地,阿貝爾對滲透學說產生了興趣。

要想用滲透原理分離物質,首先得找到合適的滲透膜。阿貝爾選擇了火棉膠,一是因為它的半滲透屬性,二是因為常見。另一個難題,是效率。這一方面,還是要得研究人體學。人體內,大血管下麵有小血管,小血管又連著毛細血管;雖然越來越細,但是物質交換的總面積,大大增加,因而物質代謝的效率十分高。這給了阿貝爾很大啟發,他也在大管道下面,設置了很多平行的、細小的管道,用以增加滲透面積。

“Vividiffusion”,人工腎臟的雛形[3]

16,影響人類的數字

阿貝爾離清潔血液只有一步之遙了,這一步,卻始終沒能邁出去。

如果霍金可以多活一年,也許就能等到諾貝爾委員會的賀電;如果海森堡沒有弄錯原子彈的計算公式,也許,第二次世界大戰還在打;如果阿貝爾能夠預知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也許,透析機會早三十年出現。

歷史是充滿偶然的!

要想為患者清潔血液,必須使用抗凝劑。當時,肝素尚未發明,水蛭素,一種從水蛭唾液中提取的物質,是唯一的選擇;而安全有效的水蛭素,大部分由法國生產。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法國陷入戰火、水蛭素的來源斷絕,阿貝爾無奈地終止了自己的研究。[5]

歷史又是必然的。只要還存在尿毒癥,就會有人向著人工腎臟的目標進發。

和兩位前賢比起來,威廉·科爾夫的學者氣質不太濃——他更像是一位工程師。

第一次世界大戰打了4年,接著是20年的中場休息。1940年5月,德國入侵荷蘭。跟所有良知未滅的人一樣,科爾夫不願意跟納粹組織合作。於是,他轉移到了坎彭市的一所小醫院。在那裡,他充分發揮了自己“能用就行”的哲學,不但建立了歐洲第一個血庫,而且成功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例透析治療。[8]

“能用就行”很容易被當作“湊合”。 “湊合”是對結果的妥協,“能用就行”卻是儘量簡化條件的智慧。科爾夫一直是一個追求簡潔的人,他的人工腎臟,正是這種簡潔的代表。[9]沒有透析膜,他就用香腸腸衣;效率不夠高,就增加腸衣的長度,一直加到了50碼(約合46米);為了把血液安全送回患者體內,他還研究了汽車發動機的水泵設計。

接受透析治療的前15名患者,並沒有出現明顯好轉。不過,科爾夫並不氣餒,在原型機的基礎上,他不斷優化自己的方案,包括改進血液稀釋劑和防止凝血等等。“有志者,事竟成。”1945年,科爾夫接收了一位因為腎衰竭而昏迷的患者,開始了自己第16次實驗。

在忐忑不安的等待之後,這位患者終於醒了過來。[8]

血液透析示意圖(原圖出處:wikipedia)

總結

戰爭結束以後,科爾夫繼續改進自己的設備,讓血液透析機,成為了醫院的標準配置。根據統計,我國維持血液透析病人的5年存活率是58%~80%,換句話說,因為有了血液透析,絕大多數患者可以長期存活。

不過血液透析只能去醫院做,畢竟不大方便,所以,在血液透析之後,又誕生了腹膜透析技術。腹膜透析是一種十分取巧的解決方案。人的腹腔內,有一層腹膜,而腹膜是半透膜。利用腹膜的半透性,可以把透析液注入到患者體內,在血液和透析液完成物質交換以後,把透析液放出。這樣,就不一定要去醫院,甚至可以在睡眠時進行(全自動腹膜透析技術,APD),把患者從透析中解放出來。[10]

腹膜透析示意圖(原圖出處:wikipedia)

問題在於,不管是血液透析,還是腹膜透析,都不是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一般而言,血液透析患者一年要進行145次透析,而腹膜透析患者,一年需要1376袋透析液,平均支出分別為8萬元和7萬元。[11]即使醫保覆蓋面不斷擴大,這仍然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何時才能出現有效又廉價的尿毒癥治療方案呢?

——只要探索精神還在,總有後來者。

參考文獻

[1]90後女孩患尿毒癥 畫表情包籌醫藥費_社會_環球網[EB/OL]. [2018-03-11]. http://society.huanqiu.com/article/2018-03/11655921.html.

[2]金惠銘, 王建枝. 病理生理學[M].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8.

[3]S I T, M K C, MOHAMED R. Dialysis: History, Development And Promise[M]. World Scientific, 2012.

[4]ZULKARNAEV A. BRIEF HISTORY OF THE STUDY OF DIFFUSION AND OSMOSIS IN THE CONTEXT OF DIALYSIS[J]. Nephrology Dialysis Transplantation, 2017, 32(suppl_3): iii37-iii38.

[5]GOTTSCHALK C W, FELLNER S K. History of the science of dialysis[J]. American journal of nephrology, 1997, 17(3–4): 289–298.

[6]EKNOYAN G. The wonderful apparatus of John Jacob Abel called the 《artificial kidney》[J]. Seminars in Dialysis, 2009, 22(3): 287–296.

[7]John Jacob Abel facts, information, pictures | Encyclopedia.com articles about John Jacob Abel[EB/OL]. [2018-03-06]. https://www.encyclopedia.com/people/medicine/medicine-biographies/john-jacob-abel#2830900017.

[8]BLAKESLEE S. Willem Kolff, Doctor Who Invented Kidney and Heart Machines, Dies at 97[J]. The New York Times, 2009.

[9]WATTS G. Willem Johan Kolff[J]. The Lancet, 2009, 373(9670): 1168.

[10]慕景強. 那把柳葉刀: 剝下醫學的外衣[M].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3.

[11]肖月, 隋賓豔, 趙琨. 我國終末期腎病現狀及透析技術的應用, 費用及支付情況分析[D]. 2011.

作者:趙言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