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貴在行走丨南絲之路的古老驛鎮

新時代之蜀我傳奇

歷史光影中的南絲之路2

如果說, 北方絲綢之路是由沙漠之舟——駱駝開拓的, 那麼南方絲綢之路則是由山地之舟——馬幫開通的。

千百年來, 茫茫崎嶇山道上, 南方絲綢之路的馬幫跋涉者, 既是辛勞的運輸者也是探險家, 他們憑藉自己的剛毅、勇敢和智慧, 用心血和汗水澆灌了一條通往外部世界的生存之路、探險之路和人生之路。

四川歷史上, 南絲之路來來往往的商旅馬幫, 在彎彎曲曲高高低低的古道上“走”出了許多交易市場, 它們像珠子般被古道串聯起來, 從而形成或拓展了星羅棋佈的驛鎮。

臨邛古城被稱為“千年集鎮”

【邛崍】

臨邛:“永不散場的集市”

每次來到邛崍的臨邛古城, 封面新聞記者就仿佛被什麼東西牽扯著, 被帶入一條深邃的時光隧道, 腦子裡也總是構想出一幅舊時客商流連、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的繁盛景象。

臨邛古城有一條大北街,

稱為“一個永不散場的老集市”, 曾是南絲之路的必經之道, 街道兩旁店鋪林立, 酒肆、茶館眾多, 清代時, 這裡已修成寬約3米的大街, 與臨近的“小北街”相得益彰。 今天, 整條大街之上, 古城樓、民俗館、老茶館、古祠堂、臨邛戲院、臨邛古玩市場等文化遺址和特色民居院落, 鱗次櫛比, 錯落有致, 古代南絲之路的氛圍十分明顯。

“風月無邊, 長安北望三千里;江山如畫, 天府南來第一州”這是臨邛古城上的一幅對聯, 說明了臨邛在南絲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邛崍地方誌介紹, 兩千多年來, 臨邛古城商貿活動十分興盛。 邛崍先民以聰明才智開採利用天然氣煮鹽, 先進的鐵器, 精美的絲綢沿南方絲綢之路遠銷國外。 空前繁榮的經濟使邛崍富甲一方、聞名遐邇,

演繹了西漢大學家司馬相如和才女卓文君的浪漫愛情故事。 而文君之父卓王孫, 不僅擁有鹽廠、鐵廠, 而且還組建了通商馬隊, 東去成都、長安, 西達康藏, 南下滇緬。

三國時期, 蜀漢丞相諸葛亮經此南征, 成就撫定西南之功業;臨邛籍著名兵器專家蒲元“性多巧思”, 所制鋼刀“削鐵如泥”, 這種鋼刀後來也傳到了印度。 宋代詩人陸游、畫家文同, 明代文學家楊慎等先後留跡臨邛, 為後人留下幾多雅詞華章。

臨邛有個蕭馬店, 是個“老字型大小”客棧, 因有專為客商代為養馬的大馬圈而得名。 而建于清雍正、乾隆年間的五顯廟, 因廟內有五尊鐵鑄神像而得名, 為清初江南移民所建, 功能上有護佑絲路商旅的意味。

很多商旅馬隊把五顯廟當做歇腳的一處客棧。

平羌三峽礁石上船蒿戳出的洞孔

平樂:騎龍山上古驛道

作為古南方絲綢之路的古渡口, 平樂古鎮的作用不容忽視。

位於邛崍市西南部的平樂古鎮, 距成都93公里, 東接臨邛、成都, 西連雅安、康藏,

水陸交通發達, 是昔日南方絲綢之路靈關道上的第一驛站, 也是川藏茶馬古道上的第一鎮。

平樂鎮騎龍山上, 至今仍保存著完好的古驛道遺址。 當地人說, 這條古道寬約1米, 喚作臨邛古道。 我那次在騎龍山上登高遠眺, 順著蜿蜒起伏的山脊, 古道時隱時現, 一段是鵝卵石, 一段又換成了石板路, 有的地方石板又壓在了鵝卵石上。 中央用平頂大鵝卵石砌成一條筆直的中心線, 兩旁鱗次櫛比地用鵝卵石鋪砌路面, 十分牢固, 顯示出當時設計施工者的智慧和匠心。 地方誌說, 臨邛道最早的修築時間, 當在秦漢時期, 由鵝卵石鋪成;宋元年間, 當地百姓又在鵝卵石上加了一層石板。

今天的古道上已少見行人, 偶爾能看到附近村莊的婦女, 行色匆匆地從古道而過,消失於某條叉路口上。

當地文史資料介紹,西元前二世紀,司馬相如即由這條“臨邛古道”出使西南夷。它也是當時成都通往吐蕃、黨項、南詔等少數民族地區的交通要道之一。《三國志》說,蜀漢丞相諸葛亮曾經從這裡出發,平定南方少數民族的叛亂。

平樂鎮舊稱“平落”,四周群山環繞,盛產慈竹,造紙業發達,早在宋代便是有名的“紙鄉”,明清時期達到鼎盛,有“成都草紙半平落”之說。舊時,心靈手巧的平樂女將女兒家的心思和心血,賦予在一件件精美的竹製品上。這裡的竹編產品所選用的材料,多是邛崍山脈中生長兩年的青慈竹,節距在2尺以上,無劃傷斑痕,經選片、烤片、鋸節、起薄、染色、定色幾十道工序精細加工,做出來的竹製品工藝極高,在印度和西亞一帶尤其名聲遐邇。

平樂舊時是著名的產紙基地。銀家大院的主人曾經是清朝有名的紙商,乾隆年間還在成都開設了“銀福興”紙莊。而清咸豐時花秋山茶商李洪楷生產的草紙,更是遠銷南洋、西亞。

雅安,馬幫歇腳地遺址

【雅安】

嚴道:帶頭大哥“馬鍋頭”

雅安滎經縣的嚴道古城遺址,是古南絲之路上的重鎮。上世紀七十年代,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先後多次對嚴道古城遺址周圍墓葬進行發掘,出土文物十分豐富,特別是戰國、秦漢時期,更是異彩紛呈。嚴道古城的考古發現和城址周圍發現的古墓葬群,基本包括了戰國時期巴蜀流行的主要墓葬形制。目前滎經縣出土的巴蜀印章數量,幾乎超過了巴蜀地區出土的巴蜀印章總和,這多少證明了滎經是“南方絲綢之路”上的一個貿易繁榮的商品集散地,也是各種物資進入“西南夷”和出口中亞、西亞、東南亞的發力地。

古代的滎經嚴道權力大得很,管轄著如今雅安市的全部和瀘定、洪雅的一部分。西元前312年,秦惠文王為獎勵戰功顯赫的異母兄弟樗裡疾,將嚴道賜與他,封其為嚴君。表面上是嘉獎其功,但主要是利用樗裡疾勇猛無敵的威望鎮守邊關,發揮其非凡的智慧進一步開發西南資源,促進邊境貿易的發展。

嚴道古城裡的新添鎮,是南絲之路一處有名的驛站,在清朝末年和民國年間都很繁榮,這個驛站的建築建落依然完好,上百戶人家的青瓦屋頂緊緊相連,登高俯瞰蔚為壯觀。

新添鎮一位姓周的老人告訴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他的曾祖父在清咸豐時期,就是嚴道一帶著名的馬幫,“在過去南方絲綢之路上,對外貿易的貨物主要是絲綢、蜀布、邛竹杖、鹽、香料、寶石、象牙、琉璃、銅礦、錫礦等,使用的貨幣則是出產於印度洋的一種海貝。這些價值不菲的東西,來來往往經過滎經,很少有過運輸上的紕漏。

周大爺說,嚴道的馬幫一直都是些傳奇人物,用今天的話來說都是些牛人,馬幫頭領的“馬鍋頭”更是決定一支馬隊生死命運的“帶頭大哥”。帶頭大哥不僅要懂四時節令、天氣變化,要能辨別方位道路,通曉各民族語言,要會各種馬幫所需的技能,諸如算帳識貨,開槍打仗,支帳做飯,砍柴生火,乃至醫人醫畜。他幾乎無所不能。

清溪:“建昌道上小潼關”

漢源縣清溪古鎮,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這裡,是古代川滇黔之間的一條通道,更是古南方絲綢之路上一個重要驛站。

在古代,清溪鎮肩負著北拒藏夷,南抗彝蠻的重任,歷朝歷代都是一個重要的邊關軍事重鎮。今天的清溪顯然不再有這樣的使命,古鎮的居民過著悠然自得的生活。老街上,幾乎看不到商業的痕跡,除非是趕場天,你甚至找不到一家可以充饑的餐館。鎮上,許多門窗、牆壁、屋脊、撐拱上都分別裝飾著浮雕、鏤空雕、淺雕和立體圓雕等。雕刻的內容有吉祥如意圖案、歷史故事、戲劇人物、花草動物等。其雕刻雕塑佈局嚴謹,層次分明;人物動物造型生動,工藝精湛。從中可以看出,這條南絲之路驛道往昔的繁華。

一位叫李崇懋的居民介紹說,往昔,成都的絲綢、邛崍的草紙、雅安的茶葉、樂山的鹽巴、還有雲南乃至南亞的珠寶玉器等,經常在這裡彙聚中轉。清溪於是有了“建昌道上小潼關”的美稱。

以前的老街,也密密麻麻開著旅店。李崇懋高祖父曾經是開雞毛小店的,後來販茶發了財,於是修了個大店子,取名叫永發店,後來還發展成“連鎖店”,在清溪城內一連開了四個店,除上永發店、下永發店外,最早的老店更名為“老永發官店”,專門接待達官貴人,每天可以住上三四百人。客棧倉庫,堆滿了生絲、棉布、邛竹杖、象牙、琉璃、玉器、海貝等。

今天的清溪鎮仍保存著許多南絲之路的遺址。這些遺址上的舊土坯房,甬道廢墟,斷垣殘壁,以及那天空中時斷時續飄出的蒼涼民歌……都在無聲地向你講述著過去的故事,仿佛時光倒流,傳遞一種難以言說的滄桑感。

眉山文化學者邵永義吟唱南絲之路民謠

【眉山】

漢陽:比肩簇橋的古老絲市

南方絲綢之路東、中、西三線從成都出發,第一段路程均要走沿岷江而下到宜賓轉五尺道、步道、夜郎道,位處岷江中游的眉山、樂山成為必經之地。

青神縣漢陽鎮,自古是商業重鎮,是蜀中經由水路通往樂山、重慶及江南廣大地區的重要通道和舟船停泊口岸。漢陽以岷江到樂山的最後一個大碼頭為根基,形成了上下船隻貨物貿易的一個商埠,它依託岷江水運,歷史上舟船密集於碼頭,舟子、商販及過往遊客塞街斷巷,生意興隆,故自古素有“窮青神,富漢陽”之說。民國時期,漢陽絲市曾與成都簇橋絲市並列為川西南“兩大絲市”,漢陽絲以其光澤鮮亮和亮度勻淨而名聲遠播。

眉山文化學者邵永義考證指出,青神縣是第一代蜀王蠶叢氏的故鄉,栽桑養蠶,歷史悠久,曾經與成都簇橋並列為四川兩大生絲市場。樂山最著名的“嘉定大綢”,必須要漢陽絲才能織得出來。桑陌之間,最宜種的就是花生。桑樹成行,花生成片,立體種植,套種間種,都是一幅畫。

有趣的是,香飄四方的漢陽雞早年是南絲之路上客商特別青睞的一陣美食。漢陽雞肉質細嫩,最宜白宰。井水柴火童子雞,皮脆肉嫩,佐以芝麻、炒花生、精鹽、白糖,入口化渣,一時傳得很遠。“民國時期,就有很多南絲之路上的客商就喜歡把鹵好的漢陽雞帶在路上,中途歇腳時拿出來吃,安逸得很。”邵永義說。

漢陽鎮有個叫陳燕的桿秤匠人,是當地古法制秤的第三代傳人。桿秤製作工序繁雜,從木材選擇、秤桿打磨、銅皮包焯、秤砣校秤、鑽洞釘花等,每一步都需要細緻入微。陳家祖上做的桿秤遠近有名,很多都用在對南來北往的絲綢、蜀布、鹽巴、香料、寶石、象牙等貨物的度量上,有的還傳到緬甸、泰國和印度等國。

高廟鎮油亮的青石板路

高廟:會館裡的商號客棧

高廟鎮位於洪雅縣西南,距縣城56公里。自古以來是峨眉山、樂山大佛、瓦屋山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驛站。高廟鎮在秦漢時為滎經嚴道縣所轄。

高廟李姓初祖叫李清,是南宋時一個從湖北入川任職的將軍。李清戎馬一生,解甲後決定覓地歸隱,帶了一個姓張的伙夫和一個姓餘的書僮,一路翻山越嶺,天快黑時來到一處山坡,正要埋鍋造飯,聽得坡底山溪聲傳來,李清便喚書僮前往。不多時書僮回稟李清:此地山溪豐沛,魚兒像柳葉一樣多,且四周山石崢嶸,茂林修竹。李清就在這荒山野嶺安了家。後來,李清和鎮上張家、余家成了當地最早做絲綢生意的大戶。一代代繁衍生息,人丁興旺,便有了這座高廟古鎮。

高廟鎮在清末和民國時期,更是南絲之路風光無限的場鎮和埠頭。單從鎮上尚存的江西會館、五聖公戲樓可見一斑。江西會館,自然是清朝客居高廟的江西商人所建,五聖宮乃是由五省客商合建的會館,另外還有萬壽宮、禹王宮等,舊時都是南絲之路上的客棧,也是他們的祈福之地。

五聖宮附近,一位朱姓大爺和我聊得很歡。老人以前是鎮小學的語文教師,他描述了舊時的繁盛景象:崇山峻嶺中,噠噠的馬蹄聲和貨船的號子聲,攆著雲雀兒迴響在茂林修竹的河谷間。白天,街上的商號會館隨時人頭攢動,各路商號船夫將大包小包的生絲、棉布等搬下船扛上岸,整整齊齊堆碼在庫房。買賣兩方斜靠在櫃檯上,面帶微笑看著掌櫃的雙手飛舞,在算盤上嘩嘩啦啦一陣撥算,猶如在欣賞木偶戲幕後演員那熟練的拉線、拔棍功夫,一袋煙時分不到就結算完畢。晚上,層層疊疊櫛比鱗次的樓堂華屋燈火通明,紅燈高掛,南腔北調的社戲在鑼鼓聲中熱鬧登場……

封面新聞記者 李貴平 文/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行色匆匆地從古道而過,消失於某條叉路口上。

當地文史資料介紹,西元前二世紀,司馬相如即由這條“臨邛古道”出使西南夷。它也是當時成都通往吐蕃、黨項、南詔等少數民族地區的交通要道之一。《三國志》說,蜀漢丞相諸葛亮曾經從這裡出發,平定南方少數民族的叛亂。

平樂鎮舊稱“平落”,四周群山環繞,盛產慈竹,造紙業發達,早在宋代便是有名的“紙鄉”,明清時期達到鼎盛,有“成都草紙半平落”之說。舊時,心靈手巧的平樂女將女兒家的心思和心血,賦予在一件件精美的竹製品上。這裡的竹編產品所選用的材料,多是邛崍山脈中生長兩年的青慈竹,節距在2尺以上,無劃傷斑痕,經選片、烤片、鋸節、起薄、染色、定色幾十道工序精細加工,做出來的竹製品工藝極高,在印度和西亞一帶尤其名聲遐邇。

平樂舊時是著名的產紙基地。銀家大院的主人曾經是清朝有名的紙商,乾隆年間還在成都開設了“銀福興”紙莊。而清咸豐時花秋山茶商李洪楷生產的草紙,更是遠銷南洋、西亞。

雅安,馬幫歇腳地遺址

【雅安】

嚴道:帶頭大哥“馬鍋頭”

雅安滎經縣的嚴道古城遺址,是古南絲之路上的重鎮。上世紀七十年代,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先後多次對嚴道古城遺址周圍墓葬進行發掘,出土文物十分豐富,特別是戰國、秦漢時期,更是異彩紛呈。嚴道古城的考古發現和城址周圍發現的古墓葬群,基本包括了戰國時期巴蜀流行的主要墓葬形制。目前滎經縣出土的巴蜀印章數量,幾乎超過了巴蜀地區出土的巴蜀印章總和,這多少證明了滎經是“南方絲綢之路”上的一個貿易繁榮的商品集散地,也是各種物資進入“西南夷”和出口中亞、西亞、東南亞的發力地。

古代的滎經嚴道權力大得很,管轄著如今雅安市的全部和瀘定、洪雅的一部分。西元前312年,秦惠文王為獎勵戰功顯赫的異母兄弟樗裡疾,將嚴道賜與他,封其為嚴君。表面上是嘉獎其功,但主要是利用樗裡疾勇猛無敵的威望鎮守邊關,發揮其非凡的智慧進一步開發西南資源,促進邊境貿易的發展。

嚴道古城裡的新添鎮,是南絲之路一處有名的驛站,在清朝末年和民國年間都很繁榮,這個驛站的建築建落依然完好,上百戶人家的青瓦屋頂緊緊相連,登高俯瞰蔚為壯觀。

新添鎮一位姓周的老人告訴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他的曾祖父在清咸豐時期,就是嚴道一帶著名的馬幫,“在過去南方絲綢之路上,對外貿易的貨物主要是絲綢、蜀布、邛竹杖、鹽、香料、寶石、象牙、琉璃、銅礦、錫礦等,使用的貨幣則是出產於印度洋的一種海貝。這些價值不菲的東西,來來往往經過滎經,很少有過運輸上的紕漏。

周大爺說,嚴道的馬幫一直都是些傳奇人物,用今天的話來說都是些牛人,馬幫頭領的“馬鍋頭”更是決定一支馬隊生死命運的“帶頭大哥”。帶頭大哥不僅要懂四時節令、天氣變化,要能辨別方位道路,通曉各民族語言,要會各種馬幫所需的技能,諸如算帳識貨,開槍打仗,支帳做飯,砍柴生火,乃至醫人醫畜。他幾乎無所不能。

清溪:“建昌道上小潼關”

漢源縣清溪古鎮,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這裡,是古代川滇黔之間的一條通道,更是古南方絲綢之路上一個重要驛站。

在古代,清溪鎮肩負著北拒藏夷,南抗彝蠻的重任,歷朝歷代都是一個重要的邊關軍事重鎮。今天的清溪顯然不再有這樣的使命,古鎮的居民過著悠然自得的生活。老街上,幾乎看不到商業的痕跡,除非是趕場天,你甚至找不到一家可以充饑的餐館。鎮上,許多門窗、牆壁、屋脊、撐拱上都分別裝飾著浮雕、鏤空雕、淺雕和立體圓雕等。雕刻的內容有吉祥如意圖案、歷史故事、戲劇人物、花草動物等。其雕刻雕塑佈局嚴謹,層次分明;人物動物造型生動,工藝精湛。從中可以看出,這條南絲之路驛道往昔的繁華。

一位叫李崇懋的居民介紹說,往昔,成都的絲綢、邛崍的草紙、雅安的茶葉、樂山的鹽巴、還有雲南乃至南亞的珠寶玉器等,經常在這裡彙聚中轉。清溪於是有了“建昌道上小潼關”的美稱。

以前的老街,也密密麻麻開著旅店。李崇懋高祖父曾經是開雞毛小店的,後來販茶發了財,於是修了個大店子,取名叫永發店,後來還發展成“連鎖店”,在清溪城內一連開了四個店,除上永發店、下永發店外,最早的老店更名為“老永發官店”,專門接待達官貴人,每天可以住上三四百人。客棧倉庫,堆滿了生絲、棉布、邛竹杖、象牙、琉璃、玉器、海貝等。

今天的清溪鎮仍保存著許多南絲之路的遺址。這些遺址上的舊土坯房,甬道廢墟,斷垣殘壁,以及那天空中時斷時續飄出的蒼涼民歌……都在無聲地向你講述著過去的故事,仿佛時光倒流,傳遞一種難以言說的滄桑感。

眉山文化學者邵永義吟唱南絲之路民謠

【眉山】

漢陽:比肩簇橋的古老絲市

南方絲綢之路東、中、西三線從成都出發,第一段路程均要走沿岷江而下到宜賓轉五尺道、步道、夜郎道,位處岷江中游的眉山、樂山成為必經之地。

青神縣漢陽鎮,自古是商業重鎮,是蜀中經由水路通往樂山、重慶及江南廣大地區的重要通道和舟船停泊口岸。漢陽以岷江到樂山的最後一個大碼頭為根基,形成了上下船隻貨物貿易的一個商埠,它依託岷江水運,歷史上舟船密集於碼頭,舟子、商販及過往遊客塞街斷巷,生意興隆,故自古素有“窮青神,富漢陽”之說。民國時期,漢陽絲市曾與成都簇橋絲市並列為川西南“兩大絲市”,漢陽絲以其光澤鮮亮和亮度勻淨而名聲遠播。

眉山文化學者邵永義考證指出,青神縣是第一代蜀王蠶叢氏的故鄉,栽桑養蠶,歷史悠久,曾經與成都簇橋並列為四川兩大生絲市場。樂山最著名的“嘉定大綢”,必須要漢陽絲才能織得出來。桑陌之間,最宜種的就是花生。桑樹成行,花生成片,立體種植,套種間種,都是一幅畫。

有趣的是,香飄四方的漢陽雞早年是南絲之路上客商特別青睞的一陣美食。漢陽雞肉質細嫩,最宜白宰。井水柴火童子雞,皮脆肉嫩,佐以芝麻、炒花生、精鹽、白糖,入口化渣,一時傳得很遠。“民國時期,就有很多南絲之路上的客商就喜歡把鹵好的漢陽雞帶在路上,中途歇腳時拿出來吃,安逸得很。”邵永義說。

漢陽鎮有個叫陳燕的桿秤匠人,是當地古法制秤的第三代傳人。桿秤製作工序繁雜,從木材選擇、秤桿打磨、銅皮包焯、秤砣校秤、鑽洞釘花等,每一步都需要細緻入微。陳家祖上做的桿秤遠近有名,很多都用在對南來北往的絲綢、蜀布、鹽巴、香料、寶石、象牙等貨物的度量上,有的還傳到緬甸、泰國和印度等國。

高廟鎮油亮的青石板路

高廟:會館裡的商號客棧

高廟鎮位於洪雅縣西南,距縣城56公里。自古以來是峨眉山、樂山大佛、瓦屋山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驛站。高廟鎮在秦漢時為滎經嚴道縣所轄。

高廟李姓初祖叫李清,是南宋時一個從湖北入川任職的將軍。李清戎馬一生,解甲後決定覓地歸隱,帶了一個姓張的伙夫和一個姓餘的書僮,一路翻山越嶺,天快黑時來到一處山坡,正要埋鍋造飯,聽得坡底山溪聲傳來,李清便喚書僮前往。不多時書僮回稟李清:此地山溪豐沛,魚兒像柳葉一樣多,且四周山石崢嶸,茂林修竹。李清就在這荒山野嶺安了家。後來,李清和鎮上張家、余家成了當地最早做絲綢生意的大戶。一代代繁衍生息,人丁興旺,便有了這座高廟古鎮。

高廟鎮在清末和民國時期,更是南絲之路風光無限的場鎮和埠頭。單從鎮上尚存的江西會館、五聖公戲樓可見一斑。江西會館,自然是清朝客居高廟的江西商人所建,五聖宮乃是由五省客商合建的會館,另外還有萬壽宮、禹王宮等,舊時都是南絲之路上的客棧,也是他們的祈福之地。

五聖宮附近,一位朱姓大爺和我聊得很歡。老人以前是鎮小學的語文教師,他描述了舊時的繁盛景象:崇山峻嶺中,噠噠的馬蹄聲和貨船的號子聲,攆著雲雀兒迴響在茂林修竹的河谷間。白天,街上的商號會館隨時人頭攢動,各路商號船夫將大包小包的生絲、棉布等搬下船扛上岸,整整齊齊堆碼在庫房。買賣兩方斜靠在櫃檯上,面帶微笑看著掌櫃的雙手飛舞,在算盤上嘩嘩啦啦一陣撥算,猶如在欣賞木偶戲幕後演員那熟練的拉線、拔棍功夫,一袋煙時分不到就結算完畢。晚上,層層疊疊櫛比鱗次的樓堂華屋燈火通明,紅燈高掛,南腔北調的社戲在鑼鼓聲中熱鬧登場……

封面新聞記者 李貴平 文/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