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記者走基層丨杭甬複綫4標的民族大融合!

架橋鋪路就像在大地上作畫, 用鋼筋水泥的如椽巨筆, 重構著鄉村與城市、時間與空間, 也讓本無交集的人們, 在如歌的歲月裡結下一段又一段“因路而生”的塵緣。

火熱推進的杭甬複綫4標, 連接的不只是工友與工友, 還有民族與民族。

人間4月天, 記者首次來到杭甬複綫4標, 在剛剛落成的項目部看到了熟悉的建設者們夜以繼日的奮戰激情, 還看到了藏族、壯族同胞, 看到了罕有的一個項目部裡的“民族大融合”。

杭甬學堂日常一幕

忙碌著的杭甬複綫建設者

2018年3月16杭甬複綫4標試樁

今年24歲的次旺索朗來自西藏, 畢業于西藏大學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 目前是項目部一名技術員, 和我們在影視裡見到的藏民一樣, 他有著燦爛的笑容和純淨的眼神, 問到初參加工作的體會, 他微笑地說自己剛來不久, 還只是個初學者, 學到的只是測量之類最基礎的東西, 但他已經喜歡這個項目, 並深深感受到領導和同事的友好:“大家都互相照顧、勤奮努力, 吃住都挺好, 做的是我喜歡的工作,

我喜歡這裡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

次旺索朗

年輕人總是充滿想像, 說到未來, 索朗沉呤了一下, “讓自己一家幸福的生活, 給父母幸福的生活, 是我最大的夢想。 另外我想踢足球, 我的個人愛好除了工程, 就是足球。 ”專案部暫時還不可能有足球場,

但記者相信, 籃球應該也會成為他工地青春的見證。

95後德慶多吉, 同樣來自西藏大學, 同樣是第一次來江南。 “這邊的人都很好, 領導和同事都很尊重我們的信仰, 每個人都很熱情, 我最喜歡的就是吃龍蝦……”多吉這樣開始了他的自我介紹。

德慶多吉

目前,多吉也是白天跑現場,晚上看資料,他正在努力地讓自己勝任這份工作,他撲閃著大眼睛,溫煦的笑容裡有一種讓人沉醉的恬靜。也許,對於杭甬複綫,他只能算是過客,他和他的同伴索朗等7位從西藏大學過來新生,經過幾個月的培訓,又將回到他們的故鄉,杭甬複綫4標承建單位——浙江交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西藏成立了子公司,待那邊有了專案,他們就將回歸故鄉參與建設。但多吉說,“我會記得這裡的點點滴滴。”

米瑪潘多,是項目部一名安全員,這是記者在工地見到的第一個西藏女孩,不笑的時候,她顯得格外安靜,笑起來好像春風拂面,藏民的臉仿佛都特別耐看,不是一見驚豔,而是潤物無聲,20來歲的青春,仿佛已經積澱了巍巍高原和風沙百礪的內斂淡靜。

米瑪潘多

潘多和索朗、多吉同一批來到項目部,都是西藏大學的應屆畢業生,專業是土木工程,目前還主要在蓄勢和學習階段,跑現場、看資料、當學徒……很多人覺得女孩子在工地太辛苦,但潘多不這樣想,“我的專業是我自己選的,要在工程上發展,是我自己的選擇。”大學時,她就去工地實習過,對工地的生活,她有一種本能的親昵。而杭甬複綫4標更是比想像更美好,“領導對我們都很關心,一直一直問生活上、工作上有沒有什麼困難、什麼要求……”

韋小蘭

小小個子,圓圓眼睛,來自廣西壯族的韋小蘭是個古靈精怪的女孩,她在辦公室做文員,來項目部半年多了,主要負責檔收發、考勤、公務派車、資產管理等。她原來在廣州做設計,來杭甬複綫4標是因為愛情,她和男友“異地”了7年——現在男友在實驗室,他在辦公室,雖然因為工作節奏緊張,同在一個專案,也總是擦肩,但年輕的心從不沮喪,“吃飯的時候會碰到啊。”

韋小蘭和男友

而且專案部的工作,對她自己也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以前,我是個粗心的人,也不太會與人交往,但現在我能明顯感到自己的成長。”

小蘭的工作不算很難,但最需要耐心細緻,比如公務派車,一天就要打幾十個電話;考勤,你考錯一天,人家就少一天工資;資產管理,多登少登一個都是責任……“這些都挺考驗我的,但也讓我不斷地豐富和成熟。”一個項目一天天建成,一批年輕人也一天天茁壯。

杭甬複綫4標被浙江交工稱為“三進杭甬”,則是一家企業和一條高速的緣份——1996年,伴隨著杭甬高速公路建成,浙江交工從我省國省道建設主力軍蛻變為高速公路建設主力軍;十年後,杭甬拓寬,再回首,我心依舊;如今新時代征程開啟,百年交工再出發……

杭甬複綫4標專案部鳥瞰圖

大路大橋建設,我們驚歎於它穿山越水的宏偉;宏偉背後,是每一個參建者的耿耿初心。如果民族融合是一面鏡子,路橋建設將是一條紐帶,定會照亮廣大百姓更多美好生活嚮往。

文字 記者 陳愛

通訊員 崔崢 黃磊

視頻圖片拍攝 陳愛

視訊短片 劉賽賽

德慶多吉

目前,多吉也是白天跑現場,晚上看資料,他正在努力地讓自己勝任這份工作,他撲閃著大眼睛,溫煦的笑容裡有一種讓人沉醉的恬靜。也許,對於杭甬複綫,他只能算是過客,他和他的同伴索朗等7位從西藏大學過來新生,經過幾個月的培訓,又將回到他們的故鄉,杭甬複綫4標承建單位——浙江交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西藏成立了子公司,待那邊有了專案,他們就將回歸故鄉參與建設。但多吉說,“我會記得這裡的點點滴滴。”

米瑪潘多,是項目部一名安全員,這是記者在工地見到的第一個西藏女孩,不笑的時候,她顯得格外安靜,笑起來好像春風拂面,藏民的臉仿佛都特別耐看,不是一見驚豔,而是潤物無聲,20來歲的青春,仿佛已經積澱了巍巍高原和風沙百礪的內斂淡靜。

米瑪潘多

潘多和索朗、多吉同一批來到項目部,都是西藏大學的應屆畢業生,專業是土木工程,目前還主要在蓄勢和學習階段,跑現場、看資料、當學徒……很多人覺得女孩子在工地太辛苦,但潘多不這樣想,“我的專業是我自己選的,要在工程上發展,是我自己的選擇。”大學時,她就去工地實習過,對工地的生活,她有一種本能的親昵。而杭甬複綫4標更是比想像更美好,“領導對我們都很關心,一直一直問生活上、工作上有沒有什麼困難、什麼要求……”

韋小蘭

小小個子,圓圓眼睛,來自廣西壯族的韋小蘭是個古靈精怪的女孩,她在辦公室做文員,來項目部半年多了,主要負責檔收發、考勤、公務派車、資產管理等。她原來在廣州做設計,來杭甬複綫4標是因為愛情,她和男友“異地”了7年——現在男友在實驗室,他在辦公室,雖然因為工作節奏緊張,同在一個專案,也總是擦肩,但年輕的心從不沮喪,“吃飯的時候會碰到啊。”

韋小蘭和男友

而且專案部的工作,對她自己也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以前,我是個粗心的人,也不太會與人交往,但現在我能明顯感到自己的成長。”

小蘭的工作不算很難,但最需要耐心細緻,比如公務派車,一天就要打幾十個電話;考勤,你考錯一天,人家就少一天工資;資產管理,多登少登一個都是責任……“這些都挺考驗我的,但也讓我不斷地豐富和成熟。”一個項目一天天建成,一批年輕人也一天天茁壯。

杭甬複綫4標被浙江交工稱為“三進杭甬”,則是一家企業和一條高速的緣份——1996年,伴隨著杭甬高速公路建成,浙江交工從我省國省道建設主力軍蛻變為高速公路建設主力軍;十年後,杭甬拓寬,再回首,我心依舊;如今新時代征程開啟,百年交工再出發……

杭甬複綫4標專案部鳥瞰圖

大路大橋建設,我們驚歎於它穿山越水的宏偉;宏偉背後,是每一個參建者的耿耿初心。如果民族融合是一面鏡子,路橋建設將是一條紐帶,定會照亮廣大百姓更多美好生活嚮往。

文字 記者 陳愛

通訊員 崔崢 黃磊

視頻圖片拍攝 陳愛

視訊短片 劉賽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