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與樹長眠綠樹成蔭

參與骨灰植樹的家屬, 將逝去親人的骨灰輕輕撒入骨灰植樹區。

撒完骨灰之後, 殯儀館工作人員在骨灰上撒上鮮花。

家屬撒完骨灰之後默哀, 以表達對逝去親人的哀思。

不聞涕零聲, 沒有沿路的紙錢和滿地的鞭炮紙……4月20日, 南海區殯儀館內的“青松園”, 262名逝者的骨灰在菩提樹下“安家”。 從此, 青蔥的樹木成為先人生命的延續, 寄託著生者對逝者的哀思。

此次“骨灰植樹回歸自然”集體植樹活動, 由南海區民政局主辦, 區殯儀館、各鎮街協辦。 據南海殯儀館統計, 近三年已經有近800位逝者通過骨灰植樹的方式回歸自然, 參與骨灰植樹的家庭一年比一年增多。 “死後化作一棵樹, 要留綠蔭在人間”, 逐漸成為越來越多市民的共識。

微風細雨,

風靜鳥鳴, 在哀樂聲中, 98個家庭捧著逝去親人的骨灰, 趕來參加南海骨灰植樹活動, 做最後“送別”。

“為逝者在青松園舉行骨灰植樹儀式, 以一種特殊的方式為他們尋找永恆的歸宿。 人生百年, 終歸樂土。 落葉歸根, 回歸自然!”在司儀的主持下, 98個家庭集體靜默, 隨後捧起靈盒依次站在骨灰植樹區, 把親人的骨灰小心安放, 再撒上花瓣, 讓芳土滲入大地, 帶去生者對逝者的思念。 有家屬在撒完骨灰之後, 在樹旁留下一束鮮花;也有家屬在撒完骨灰之後, 朝著大樹三鞠躬, 以表達對逝去親人回歸大地的祈禱。

市民梁先生和妻子一同從丹灶趕來, 帶著太婆的骨灰來參加植樹。 他們對樹葬這一綠色殯葬形式頗為讚賞。 梁先生感慨道,

把骨灰撒入樹坑中栽上種苗, 如同將死者的亡靈賦予在樹苗上。 “樹長大了, 就像親人的生命在延續, 使親人在天之靈得到永遠的祭奠。 ”

“人不在了, 放在心裡懷念就好, 沒必要留著骨灰, 簡單點, 對逝者、生者都好。 ”和家人從桂城趕過來的王伯說, 採用骨灰植樹是家裡的年輕人提出的, 經過討論後, 一家人也都同意。 臨走前, 王伯指著青松園滿山的綠樹對親人說:“這裡環境那麼好, 以後我死了也要埋在這裡。 ”

根據約定, 參與活動的家庭不能對骨灰散撒地點作任何標記, 對相關的樹木及土地的處置不作任何異議。 “植樹之後, 領取證件就完成了。 ”南海區殯儀館的工作人員說, 從此, 這些逝者骨灰在青松園綠色叢林中“安家”。 另外,

當天還有164份無主骨灰也在此“安家”。

■常態

今後都可以進行骨灰植樹

今年是南海區“青松園”重建恢復後第三次舉行骨灰植樹活動, 此後“青松園”每年都可以進行骨灰植樹。

“骨灰植樹, 回歸自然”活動由南海區民政局組織開展。 2009年起, 國家民政部明確要求要積極推廣樹葬、花葬、草坪葬等節地葬法, 鼓勵宣導深埋、撒散、海葬等不保留骨灰的方式。 南海區也積極回應和推廣綠色殯葬的方式。

同時, 南海區還通過補貼來提高生態殯葬的參與程度。 早在2015年10月, 南海出臺《關於印發骨灰植樹補貼辦法的通知》, 實施樹葬獎勵政策, 補貼標準為1000元/具, 鼓勵群眾將先人骨灰進行植樹葬。

“南海土地資源稀缺, 各墓園位置也在減少。 ”南海殯儀館副館長張惠說, 每年的清明祭拜,都會給交通和環保造成很大的壓力。我們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觀念的更新,今後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接受綠色殯葬的新觀念。

■新風

綠色殯葬逐漸被市民接受

中國自古就風行土葬,“入土為安”的觀念根深蒂固,特別是在農村。解放後開始提倡推行火葬,但是很多人在先人火化後,再次把骨灰土葬,造成了很多社會問題。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市民觀念的進步,綠色殯葬逐漸被市民接受,如火葬、樹葬、花葬、海葬等。南海區推行“骨灰植樹”的殯葬新風,較之建公墓和骨灰樓,既省了錢又省了事,還保護了環境,可謂一舉多得。一些自願參與骨灰植樹的家庭表示,和土葬相比,這種殯葬方法經濟、環保,一定程度上又符合民間的風俗習慣。

每年穩步上升的骨灰植樹數量便是觀念改變的最佳證明。前年,40戶家庭直接參與了骨灰植樹;去年,直接參與骨灰植樹的家庭增加到70多戶;今年,98戶家庭直接參與了骨灰植樹活動,而委託區殯儀館讓先人骨灰參與植樹的更是多達164份。

“隨著觀念的改變,大部分市民特別是年輕人對生態殯葬開始越來越認可。”南海區民政局殯葬管理所所長李力說,實行骨灰植樹既是紀念先人的美好形式,也是文明、高尚、簡樸的節地生態安葬方式,這才是真正的綠色殯葬,相信“死後化作一棵樹,要留綠蔭在人間”會成為越來越多市民的共識。

文/珠江時報記者戴歡婷通訊員李力張惠圖/珠江時報記者劉貝娜

每年的清明祭拜,都會給交通和環保造成很大的壓力。我們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觀念的更新,今後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接受綠色殯葬的新觀念。

■新風

綠色殯葬逐漸被市民接受

中國自古就風行土葬,“入土為安”的觀念根深蒂固,特別是在農村。解放後開始提倡推行火葬,但是很多人在先人火化後,再次把骨灰土葬,造成了很多社會問題。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市民觀念的進步,綠色殯葬逐漸被市民接受,如火葬、樹葬、花葬、海葬等。南海區推行“骨灰植樹”的殯葬新風,較之建公墓和骨灰樓,既省了錢又省了事,還保護了環境,可謂一舉多得。一些自願參與骨灰植樹的家庭表示,和土葬相比,這種殯葬方法經濟、環保,一定程度上又符合民間的風俗習慣。

每年穩步上升的骨灰植樹數量便是觀念改變的最佳證明。前年,40戶家庭直接參與了骨灰植樹;去年,直接參與骨灰植樹的家庭增加到70多戶;今年,98戶家庭直接參與了骨灰植樹活動,而委託區殯儀館讓先人骨灰參與植樹的更是多達164份。

“隨著觀念的改變,大部分市民特別是年輕人對生態殯葬開始越來越認可。”南海區民政局殯葬管理所所長李力說,實行骨灰植樹既是紀念先人的美好形式,也是文明、高尚、簡樸的節地生態安葬方式,這才是真正的綠色殯葬,相信“死後化作一棵樹,要留綠蔭在人間”會成為越來越多市民的共識。

文/珠江時報記者戴歡婷通訊員李力張惠圖/珠江時報記者劉貝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