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騰訊聽聽音箱,遲到的戰局,猶疑的戰略,無力的競爭

一直缺席音箱戰的騰訊, 終於來了, 只可惜這張牌沒有打好。

從2017年開始, 智慧音箱, 點燃了巨頭之間的戰爭。 小愛同學、天貓精靈和小度在家, 一個個輪番上場。 為了讓廣大消費者用上自家的音箱, 三家的產品價格都非常低, 小愛同學299元, 天貓精靈促銷99元, 小度在家螢幕音箱599。 彼此心裡都清楚, 音箱是家庭生態的入口, 動作要快, 出手要狠。

只是這樣的熱鬧的爭霸, 唯獨少了騰訊。

這幾年的騰訊發展迅猛, 已是國內互聯網市值最高的霸主。 無論是進攻還是防禦, 都表現出了一種長者沉穩, 少了小米那種征戰沙場的氣勢,

也沒有百度那種背水一戰的姿態。 但從2017年開始, 騰訊音箱就一直傳言不斷:內部團隊PK, 不舍晝夜開發, 劍指百萬銷量……對於騰訊這種要發不發, 欲言又止, 業內還是略有恐懼的。 從流覽器、音樂到視頻, 後中爭先、後來居上, 是騰訊一貫的兇殘打法。 這樣的現象, 會在音箱戰中上演嗎。 沉默, 是最大的恐懼。

行家一出手, 就知有沒有。

4.17 騰訊對外發佈了第一款自家音箱, 售價699。 一直缺席國內音箱戰的騰訊, 終於來了。

很遺憾, 聽聽這一張牌, 沒打好。

有人說, 聽聽音箱是戰略型產品, 做一款旗艦標杆;這種思路在去年已經被渡鴉證明是行不通的, 而且699的產品, 也不像戰略產品的意思;

有人說, 聽聽音箱是銷量型產品, 要為騰訊入局家庭生態帶頭衝鋒;但明眼人一看, 這樣的售價和形態, 可以落腳, 但要殺出小米、天貓和百度的重圍, 難度很大;

有人說, 聽聽音箱是對標Echo的旗艦音箱;不, 對標不了。 畫虎類犬, 不合國情。

有人說, 聽聽音箱後續可以有創新玩法, 彌補銷量;不, 戰術勤奮掩蓋不了戰略失誤。

高層戰略可能有很多種, 但落地到產品, 都不會是聽聽音箱這樣:不尷不尬, 不上不下。

聽聽音箱能賣, 是必然的;用戶好評也是必然;幾十萬銷量也是必然。 我們探討是, 是能不能半年到百萬, 騰訊能不能在躋身智能音箱一線陣營。 我們目前的答案是, 不能, 或者說很難。

針鋒相對不是目的, 提出對策才是真諦。

切換到騰訊視角, 音箱戰還有戲嗎, 要怎樣才能殺出包圍圈?要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要用全域思維來考慮。 關於AI產品的全域規劃, 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詳見三維格局, 如何做好產品規劃 ?)。 我們在這裡, 沿用裡面的全域框架, 分別從宏觀戰略、中觀對策和微觀產品設計, 推演騰訊的全域策。

一、制約騰訊音箱的兩把利刃

騰訊在音箱領域的猶疑遲緩只是表像, 背後根源在於頂層戰略缺失和內部體制不適。

要徹底解開騰訊智慧音箱的謎題, 還得從戰略角度溯源。 相比輕車熟路的廣告、遊戲和電商業務, BAT為什麼要硬著頭皮去做硬體。 音箱這東西, 顯然是不賺錢的, 為什麼要做, 要投入多少資源, 下多大決心, 達到什麼目的?

如果我們不能從戰略頂層去思考, 是沒辦法解釋當下和過去的現狀。

1、音箱背後的頂層戰略缺失

為了能真實還原騰訊的戰略想法。 我們得理解騰訊的世界觀和戰略觀。

2017年, 騰訊發佈的互聯網科技創新白皮書中, 提到:

進入21世紀前十年,移動互聯網肇興。 隨著智慧手機和多種移動設備的爆發,資訊個人化出現,互聯網+成為時代主題。 未來三五年內, AI技術、5G技術與IOT將逐步融為一體。 就當前的發展來看, 5G移動寬頻技術有望在3年內落地, 全世界都在探討的IOT物聯網, 將會在5G落地之後, 得到快速發展。

白皮書中的這幾句話, 其實是非常關鍵。 很顯然, 和小米、阿裡高舉IOT不同, 騰訊的世界觀裡, 當下戰略層的重心在互聯網+和AI,不在IOT。因為IOT還沒來。

那互聯網+重心是什麼?

互聯網+的目標是做好助手。專注做連接、做工具和做生態。在民生政務、生活消費、生產服務、生命健康和生態環保這五個領域,擴展和推進數字中國。——引用自騰訊2018中國“互聯網+”數字經濟峰會

AI的戰略的重心是什麼?

騰訊的整體AI戰略以“基礎研究、場景共建、AI開放”為三層架構。在基礎研究方面,騰訊著重于語音辨識、自然語言處理(NLP)、電腦視覺、機器學習這四大領域;應用場景則包括社交、內容、遊戲、醫療、零售、金融、安防、翻譯這八大場景。——引用自2017騰訊全球合作夥伴大會

從公開資料上看,騰訊公開的戰略,和智能音箱,隔得是很遠的。互聯網+的做好工具,和親力親為做音箱沒有任何關係;AI落地的八大場景,也沒有智慧家庭。唯一和智慧音箱有關的,只有語音辨識和自然語言處理的落地應用。需要這款音箱產品,來推動技術的消費端應用。

騰訊高度享受移動互聯網的紅利,沒必要向小米那樣高舉IOT大旗,也沒必要像渴求中興的百度那樣激進淩厲。AI已來,IOT尚遠。智慧音箱的商業模式不清楚,不明了,謹慎入局,後中爭先,才是大智慧!

這是騰訊音箱系列產品猶疑緩慢的頂層原因。

2、戰略背後的灰犀牛危機

學騰訊,永遠成為不了騰訊。騰訊的反面,才可能會是下一個騰訊。

騰訊的平臺戰略,做連接,做好工具,不做各行各業,而是服務各行各業。這樣的開放策略,讓它蓬勃發展,股價飆升。這樣的繁榮背後,有問題嗎?沒有。只是有灰犀牛危機。

問題太顯然。平臺戰略有它的巨大優勢。在互聯網中後期,落地任何一個行業做互聯網+應用,都不如做好底層助手那麼高效。

問題是,如果是新格局,新生態呢?一切都在萌芽,一切還在探索,談何平臺,談何連接?

當下新興的家庭生態,就是這麼一個反騰訊模式的典型。

往小處想,這是一個非常小,前景不明,利益不清的新世界。對當下移動互聯網格局來說,微乎其微。這也是騰訊採取謹慎態度的一個重要原因。

往大處想,這是目前一個對手機生態造成威脅的新生態。智能手機出貨量已到頂峰。移動終端的時間不可避免會被其他設備蠶食。長遠看,新興的設備未必需要騰訊的QQ和微信。

騰訊對智能音箱的看法,無外乎是在大和小兩個極端之間取一個權衡點。

但這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整個生態的打法,和過往互聯網打法都不一樣。

頂層戰略的缺失,落地戰法帶來的體制不適,是制約騰訊音箱戰局的兩把利刃。

3、音箱戰局的戰略三策

對於國內智慧音箱戰局來說,有上中下三對策。

上策:領先策略,在第一陣營引領創新,推動發展;

中策:緊跟策略,緊跟格局發展,伺機而動,維持在第一陣營;

下策:追隨策略,留在第二陣營,看清格局再行動;

當下保持領先的是小米和阿裡,緊跟其後是迅速修正產品策略的百度。而目前的騰訊,已是下策。不是領先,也顯然無法緊跟。

不是領先是很顯然的,為什麼說騰訊當前的聽聽音箱沒法緊跟格局發展?

這個問題,要順著戰略層往下看,在中觀對策層面做解答。

二、競爭對策:進攻無望,退守待援

在這個章節,我們來回答聽聽音箱的市場競爭力問題。

答案是很直接的,戰鬥力不足。最好退守陣地,等待援兵。

2018年的智慧音箱格局,早已經不是單品的競爭了。關於音箱的格局,鄒大濕在之前的很多文章中都做了非常多的解析。概括來說,音箱格局的發展,總體來有兩個方向。一個是縱向產品性的競爭升級,一個是橫向時間性的競爭演變。

1、縱向產品的競爭升級

站在2018年4月這個節點,阿裡、小米都音箱矩陣已經列陣完畢;百度系也在緊鑼密鼓的籌備。騰訊聽聽一個單品,要衝破敵軍『智慧音箱+迷你音箱+螢幕音箱』的產品矩陣。非常困難。單品音箱的戰鬥力,和音箱矩陣的戰鬥力,是不在一個數量級的。原因有二:

迷你音箱的銷量會數倍於旗艦音箱,在銷量和規模上直接甩開聽聽音箱;

縱向產品升級的終點,是產品背後的內容、服務和多元生態。這部分的激烈競爭,目前還沒有到來。騰訊在內容服務生態上有優勢,如果沒有底層的產品支撐,那未來的王牌,是遠水救不了近火的。

有人說,那也不要緊啊。未來騰訊演化出產品矩陣就好了。這個問題在於,聽聽音箱本身產品設計有問題,不是很強的開路先鋒。這個我們下一章會具體說。

有人也會說,騰訊有錢,大不了促銷補貼啊。補貼的問題,要上升到上一個章節,我們說過,目前音箱戰略不高,騰訊是不會像百度那樣瘋狂補貼的。

在縱向競爭升級的通道上,騰訊目前的處境比較尷尬。

2、橫向競爭演變

智慧音箱的格局,除了縱向升級發展外,還會橫向演變。那就是從人群、產品和技術層做競爭格局的演變。需要指出的是,橫向演變很慢,不像縱向升級這麼迅速。

至少騰訊是落後已有競爭體制大半年了,在當下穩住陣地,在未來尋求拐點超越,是目前看來唯一的路。具體怎麼演變,留點懸念吧。

3、騰訊的競爭策略

就目前聽聽而已,談不上進攻,有防守。

論單品,聽聽音箱的銷售力,比不上小愛和天貓精靈;論產品矩陣,騰訊現在尚且沒有。

本身產品不鋒利,騰訊的先發時機也錯過了。這個時點,要學天貓、小愛那樣大面積銷售音箱,行銷推廣的成本很高。

盲目發力,只會是蜻蜓點水、雁過無痕。唯一的對策,只能是紮根自有內容會員群體,建立好穩固的自家陣地,近待援兵以進攻,遠等時機以超越。

在中觀策略,我們有一個非常關鍵的論點,那就是聽聽音箱本身產品力不足。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要進一步落地,落到微觀產品設計上來論。

三、產品設計:富態有餘,鋒利不足

憑什麼說聽聽音箱不給力,憑什麼質疑擅長做產品的騰訊?

騰訊的產品能力毋庸置疑,這主要是指的互聯網產品。在硬體領域,至少BAT都差不多。甚至創業者還更有優勢,因為創業者可以沒有固有的互聯網思維。

聽聽音箱的產品設計,其實是非常中庸的。無論騰訊頂層是什麼戰略,這款音箱都會有更好的形態。為什麼這麼說,主要體現在下面三個方面:

1、自帶電池背後,是核心場景沒想清楚

智慧音箱的使用場景是什麼,是放在家庭還是帶出去,還是兩者都有。這是智慧音箱產品底層問題。聽聽給出的答案,兩者都有。真是讓人大跌眼鏡啊。

2016年到2017年,這個問題的答案有非常多的徵兆和跡象。主流智能音箱的最佳形態是有線音箱,放在家裡,不用帶出去。有人就不理解了,能帶出去就更好嗎,大不了不用啊。

話是這麼說,在高度競爭的格局下,背後的成本你來承擔嗎?如果這個場景非常少,就應該砍掉啊!2017年,亞馬遜對Echo系列做了更新,可擕式Tap沒有更新;2017年,穀歌追隨亞馬遜出了迷你音箱,沒有跟風做Tap音箱;2017年,出門問問推出了迷你便攜音箱,市場無波瀾……

如果智慧音箱是讓人手持的,讓人帶出去的,那它再方便,也方便不過手機。手機有屏,手機更小,為什麼帶一個這麼重的音箱?(比如宣傳片提到的場景,爺爺為了回答孫女的問題,手持著音箱問問題)

核心場景問題上,聽聽音箱真是沒有想清楚。

2、形態和價位背後,是國情考慮不到位

從整體形態來說,聽聽和亞馬遜的Echo很像。699的價位,也是中庸。不高,也不低。不心動,也不討厭。在第一款旗艦音箱的選取上,聽聽反襯出了阿裡和小米的明智。

一款音質合理,500價位以下的音箱,就是國內消費的主流音箱。

如果時間回到2017年初,這個洞察怎麼得出,當然得要有用戶研究和市場研究。但在2018年初,這個已經是顯而易見的事實。聽聽音箱音質的確是好,但顯然不是當下可以破局衝鋒的最佳形態。

3、微信留言:一貫小創新

聽聽音箱有一個微信留言功能。通過音箱和微信打通,直接通過音箱就可以收聽和發送微信留言,如果你熟悉騰訊系過往硬體產品,這種智慧硬體和騰訊已有社交應用結合的案例數不勝數,比如小Q機器人、空影無人機、Qrobot Alpha。

這個功能,有意義,但意義有限,這個感覺就像亞馬遜又給Alexa添加了一個技能一樣。要把他當成主打功能,頗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感覺。

從頂層戰略到中觀策略,再到底層產品設計,我們的解讀分析就到這裡。還是那句話,評論不是目的,對策才是真理。我們不是說聽聽產品不好,體驗不行,而是戰局最優最有效的對策。

當下騰訊的戰局,癥結在於兩點,一是時機,錯過最佳時間,產品矩陣亟待出現;二是產品,聽聽不是最佳的入局形態。未來會怎樣演變,我們拭目以待!

當下戰略層的重心在互聯網+和AI,不在IOT。因為IOT還沒來。

那互聯網+重心是什麼?

互聯網+的目標是做好助手。專注做連接、做工具和做生態。在民生政務、生活消費、生產服務、生命健康和生態環保這五個領域,擴展和推進數字中國。——引用自騰訊2018中國“互聯網+”數字經濟峰會

AI的戰略的重心是什麼?

騰訊的整體AI戰略以“基礎研究、場景共建、AI開放”為三層架構。在基礎研究方面,騰訊著重于語音辨識、自然語言處理(NLP)、電腦視覺、機器學習這四大領域;應用場景則包括社交、內容、遊戲、醫療、零售、金融、安防、翻譯這八大場景。——引用自2017騰訊全球合作夥伴大會

從公開資料上看,騰訊公開的戰略,和智能音箱,隔得是很遠的。互聯網+的做好工具,和親力親為做音箱沒有任何關係;AI落地的八大場景,也沒有智慧家庭。唯一和智慧音箱有關的,只有語音辨識和自然語言處理的落地應用。需要這款音箱產品,來推動技術的消費端應用。

騰訊高度享受移動互聯網的紅利,沒必要向小米那樣高舉IOT大旗,也沒必要像渴求中興的百度那樣激進淩厲。AI已來,IOT尚遠。智慧音箱的商業模式不清楚,不明了,謹慎入局,後中爭先,才是大智慧!

這是騰訊音箱系列產品猶疑緩慢的頂層原因。

2、戰略背後的灰犀牛危機

學騰訊,永遠成為不了騰訊。騰訊的反面,才可能會是下一個騰訊。

騰訊的平臺戰略,做連接,做好工具,不做各行各業,而是服務各行各業。這樣的開放策略,讓它蓬勃發展,股價飆升。這樣的繁榮背後,有問題嗎?沒有。只是有灰犀牛危機。

問題太顯然。平臺戰略有它的巨大優勢。在互聯網中後期,落地任何一個行業做互聯網+應用,都不如做好底層助手那麼高效。

問題是,如果是新格局,新生態呢?一切都在萌芽,一切還在探索,談何平臺,談何連接?

當下新興的家庭生態,就是這麼一個反騰訊模式的典型。

往小處想,這是一個非常小,前景不明,利益不清的新世界。對當下移動互聯網格局來說,微乎其微。這也是騰訊採取謹慎態度的一個重要原因。

往大處想,這是目前一個對手機生態造成威脅的新生態。智能手機出貨量已到頂峰。移動終端的時間不可避免會被其他設備蠶食。長遠看,新興的設備未必需要騰訊的QQ和微信。

騰訊對智能音箱的看法,無外乎是在大和小兩個極端之間取一個權衡點。

但這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整個生態的打法,和過往互聯網打法都不一樣。

頂層戰略的缺失,落地戰法帶來的體制不適,是制約騰訊音箱戰局的兩把利刃。

3、音箱戰局的戰略三策

對於國內智慧音箱戰局來說,有上中下三對策。

上策:領先策略,在第一陣營引領創新,推動發展;

中策:緊跟策略,緊跟格局發展,伺機而動,維持在第一陣營;

下策:追隨策略,留在第二陣營,看清格局再行動;

當下保持領先的是小米和阿裡,緊跟其後是迅速修正產品策略的百度。而目前的騰訊,已是下策。不是領先,也顯然無法緊跟。

不是領先是很顯然的,為什麼說騰訊當前的聽聽音箱沒法緊跟格局發展?

這個問題,要順著戰略層往下看,在中觀對策層面做解答。

二、競爭對策:進攻無望,退守待援

在這個章節,我們來回答聽聽音箱的市場競爭力問題。

答案是很直接的,戰鬥力不足。最好退守陣地,等待援兵。

2018年的智慧音箱格局,早已經不是單品的競爭了。關於音箱的格局,鄒大濕在之前的很多文章中都做了非常多的解析。概括來說,音箱格局的發展,總體來有兩個方向。一個是縱向產品性的競爭升級,一個是橫向時間性的競爭演變。

1、縱向產品的競爭升級

站在2018年4月這個節點,阿裡、小米都音箱矩陣已經列陣完畢;百度系也在緊鑼密鼓的籌備。騰訊聽聽一個單品,要衝破敵軍『智慧音箱+迷你音箱+螢幕音箱』的產品矩陣。非常困難。單品音箱的戰鬥力,和音箱矩陣的戰鬥力,是不在一個數量級的。原因有二:

迷你音箱的銷量會數倍於旗艦音箱,在銷量和規模上直接甩開聽聽音箱;

縱向產品升級的終點,是產品背後的內容、服務和多元生態。這部分的激烈競爭,目前還沒有到來。騰訊在內容服務生態上有優勢,如果沒有底層的產品支撐,那未來的王牌,是遠水救不了近火的。

有人說,那也不要緊啊。未來騰訊演化出產品矩陣就好了。這個問題在於,聽聽音箱本身產品設計有問題,不是很強的開路先鋒。這個我們下一章會具體說。

有人也會說,騰訊有錢,大不了促銷補貼啊。補貼的問題,要上升到上一個章節,我們說過,目前音箱戰略不高,騰訊是不會像百度那樣瘋狂補貼的。

在縱向競爭升級的通道上,騰訊目前的處境比較尷尬。

2、橫向競爭演變

智慧音箱的格局,除了縱向升級發展外,還會橫向演變。那就是從人群、產品和技術層做競爭格局的演變。需要指出的是,橫向演變很慢,不像縱向升級這麼迅速。

至少騰訊是落後已有競爭體制大半年了,在當下穩住陣地,在未來尋求拐點超越,是目前看來唯一的路。具體怎麼演變,留點懸念吧。

3、騰訊的競爭策略

就目前聽聽而已,談不上進攻,有防守。

論單品,聽聽音箱的銷售力,比不上小愛和天貓精靈;論產品矩陣,騰訊現在尚且沒有。

本身產品不鋒利,騰訊的先發時機也錯過了。這個時點,要學天貓、小愛那樣大面積銷售音箱,行銷推廣的成本很高。

盲目發力,只會是蜻蜓點水、雁過無痕。唯一的對策,只能是紮根自有內容會員群體,建立好穩固的自家陣地,近待援兵以進攻,遠等時機以超越。

在中觀策略,我們有一個非常關鍵的論點,那就是聽聽音箱本身產品力不足。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要進一步落地,落到微觀產品設計上來論。

三、產品設計:富態有餘,鋒利不足

憑什麼說聽聽音箱不給力,憑什麼質疑擅長做產品的騰訊?

騰訊的產品能力毋庸置疑,這主要是指的互聯網產品。在硬體領域,至少BAT都差不多。甚至創業者還更有優勢,因為創業者可以沒有固有的互聯網思維。

聽聽音箱的產品設計,其實是非常中庸的。無論騰訊頂層是什麼戰略,這款音箱都會有更好的形態。為什麼這麼說,主要體現在下面三個方面:

1、自帶電池背後,是核心場景沒想清楚

智慧音箱的使用場景是什麼,是放在家庭還是帶出去,還是兩者都有。這是智慧音箱產品底層問題。聽聽給出的答案,兩者都有。真是讓人大跌眼鏡啊。

2016年到2017年,這個問題的答案有非常多的徵兆和跡象。主流智能音箱的最佳形態是有線音箱,放在家裡,不用帶出去。有人就不理解了,能帶出去就更好嗎,大不了不用啊。

話是這麼說,在高度競爭的格局下,背後的成本你來承擔嗎?如果這個場景非常少,就應該砍掉啊!2017年,亞馬遜對Echo系列做了更新,可擕式Tap沒有更新;2017年,穀歌追隨亞馬遜出了迷你音箱,沒有跟風做Tap音箱;2017年,出門問問推出了迷你便攜音箱,市場無波瀾……

如果智慧音箱是讓人手持的,讓人帶出去的,那它再方便,也方便不過手機。手機有屏,手機更小,為什麼帶一個這麼重的音箱?(比如宣傳片提到的場景,爺爺為了回答孫女的問題,手持著音箱問問題)

核心場景問題上,聽聽音箱真是沒有想清楚。

2、形態和價位背後,是國情考慮不到位

從整體形態來說,聽聽和亞馬遜的Echo很像。699的價位,也是中庸。不高,也不低。不心動,也不討厭。在第一款旗艦音箱的選取上,聽聽反襯出了阿裡和小米的明智。

一款音質合理,500價位以下的音箱,就是國內消費的主流音箱。

如果時間回到2017年初,這個洞察怎麼得出,當然得要有用戶研究和市場研究。但在2018年初,這個已經是顯而易見的事實。聽聽音箱音質的確是好,但顯然不是當下可以破局衝鋒的最佳形態。

3、微信留言:一貫小創新

聽聽音箱有一個微信留言功能。通過音箱和微信打通,直接通過音箱就可以收聽和發送微信留言,如果你熟悉騰訊系過往硬體產品,這種智慧硬體和騰訊已有社交應用結合的案例數不勝數,比如小Q機器人、空影無人機、Qrobot Alpha。

這個功能,有意義,但意義有限,這個感覺就像亞馬遜又給Alexa添加了一個技能一樣。要把他當成主打功能,頗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感覺。

從頂層戰略到中觀策略,再到底層產品設計,我們的解讀分析就到這裡。還是那句話,評論不是目的,對策才是真理。我們不是說聽聽產品不好,體驗不行,而是戰局最優最有效的對策。

當下騰訊的戰局,癥結在於兩點,一是時機,錯過最佳時間,產品矩陣亟待出現;二是產品,聽聽不是最佳的入局形態。未來會怎樣演變,我們拭目以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