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師從老子:走對立統一的正道,積功成身退的厚德

《師從老子走正道積厚德》第二章:

走對立統一的正道, 積功成身退的厚德

十年研習《道德經》, 一朝破解老子意!

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二章原文記載了下列15句道德真言,

是一篇教導人們走正道和積厚德的精美論文, 詳見《道德經》第二章原文的分解內容。

『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斯惡已。

『2』皆知善之為善, 斯不善已。

『3』故有無相生。

『4』難易相成。

『5』長短相形。

『6』高下相傾。

『7』音聲相和。

『8』前後相隨。

『9』是以聖人處之事。

『10』行不言之教。

『11』萬物作焉而不辭。

『12』生而不有。

『13』為而不恃。

『14』功成而弗居。

『15』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前述道德真言, 是隱居退位的條件論, 也是老子的道德思想體系內容之一。 其核心思想是:人們應當明白兩個道理, 承認六個事實並得到一個啟示;聖明之人應當確立兩項終極目標, 一生分四步走, 最終滿足一個條件方可退隱。

前述之"道", 是指天然生成的事物運動的客觀規律及其定律之道,

是天生之道。

前述之"德", 是指人們順應自然、社會、以及人類的客觀規律去做事之德, 是守道之德。

前述"道德", 是天生之道與守道之德的合稱, 是指符合天生之道與守道之德內在要求的人的行為準則。

首先, 老子提請人們應該明白兩個道理。

第一個道理:完美與極醜並存。

人們要知道, 如果普天之下的人都知道好的味、色、聲、態之所以成為美好的東西的原因, 這說明世間的醜惡已經不復存在了, 也就無所謂美醜了。

誠所謂:天下盡知美之為美, 斯惡已『1』。

第二個道理:完善與極惡同在。

人們要明白, 如果世間之人都知道好的品質和行為之所以成為善良的品行的緣故, 這說明人間不善的人事已經消失窮盡了, 也就無所謂善惡了。

誠所謂:皆知善之為善, 斯不善已『2』。

其次, 老子提請人們必須承認六個事實, 並認識到其意義。

第一個事實:有和無是一種相輔相成的生理現象。

誠所謂:故有無相生『3』。

第二個事實:難和易是相互補充與成全的程度情況。

誠所謂:難易相成『4』。

第三個事實:長和短是相互比較與丈量所得出來的結果。

誠所謂:長短相較『5』。

第四個事實:高和下是相互競爭與排擠所形成的結局。

誠所謂:高下相傾『6』。

第五個事實:音和聲是相互協調與融合所產生的旋律。

誠所謂:音聲相和『7』。

第六個事實:前和後是相互依存及伴隨所確立的次序。

誠所謂:前後相隨『8』。

人們明白前述兩個道理和承認前述六個事實, 其重要意義在於可以從中得到一個啟示, 即:這個世界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

世間的萬事萬物是對立統一的關係, 這是一個自然規律, 屬於天道的範疇。 因此, 人們必須遵循萬事萬物對立統一的自然規律。

再次, 老子提請聖明之人應當知道萬事萬物對立統一的天道和人生奮鬥目標的內在關係。

由於世間的萬事萬物是對立統一的關係, 作為聖明的人, 在處事和育人方面, 應該確立兩項終極目標。

其一是處事目標:聖明之人要爭取讓自己無需再有所作為就能夠處理好分內之事。

因為無為與有為是對立統一的關係, 聖明的人無需再有所作為, 意味著普通老百姓已經無所不能為了。

誠所謂: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9』。

其二是育人目標:聖明之人要爭取讓自己無需再開口言語就能夠教育好所教之人。

因為無聲與有聲是對立統一的關係, 聖明的人無需再開口教誨, 意味著普通老百姓已經無所不知了。

誠所謂:行不言之教『10』。

此外, 老子提請聖明的人為了實現處無為之事和行不言之教的修為目標, 其人生一般分四步走。

第一步:順應天道的安排應運而生, 不能有任何推辭。

要知道, 世間萬物都是反作用于天道之上, 別無選擇的應運而生的。

誠所謂:萬物作焉而不辭『11』。

第二步:按照天道的要求去生存, 不能有非分之想。

誠所謂:生而不有『12』。

第三步:按照天道的要求去作為, 不可以胡作非為。

誠所謂:為而不恃『13』。

第四步:按照天道的要求去追求, 要功成才能身退。

誠所謂:功成而甫居『14』。

最後, 老子提請每一個人功成才能身退的原因所在。

老子認為,功業成就才是每一個人可以隱居退位的條件。人生只有滿足了可以隱居退位的條件,才不會失去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誠所謂:夫唯甫居,是以不去『15』。

顯而易見,老子所著的《道德經》教導人們要:走對立統一的正道,積功成身退的厚德。其中的道理如下。

世間的萬物是對立統一的關係,人們必須認識到事物的正反兩面性,從而認識到實現處無為之事和行不言之教的修為目標是切實可行的。

這就要求每一個人都要順應天道,應運而生,不能有任何推辭;好好生存,不能有非分之想;積極作為,但不能胡作非為;熱烈追求,要功成才能身退。

重要的是,功業成就才是每一個人可以隱居退位的條件。人生只有滿足了可以隱居退位的條件,才不會失去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2

老子認為,功業成就才是每一個人可以隱居退位的條件。人生只有滿足了可以隱居退位的條件,才不會失去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誠所謂:夫唯甫居,是以不去『15』。

顯而易見,老子所著的《道德經》教導人們要:走對立統一的正道,積功成身退的厚德。其中的道理如下。

世間的萬物是對立統一的關係,人們必須認識到事物的正反兩面性,從而認識到實現處無為之事和行不言之教的修為目標是切實可行的。

這就要求每一個人都要順應天道,應運而生,不能有任何推辭;好好生存,不能有非分之想;積極作為,但不能胡作非為;熱烈追求,要功成才能身退。

重要的是,功業成就才是每一個人可以隱居退位的條件。人生只有滿足了可以隱居退位的條件,才不會失去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2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