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創建全域旅遊示範省,聊城貢獻這些金點子

全域旅遊是全景化、全覆蓋、全時空、全要素的旅遊新格局。 4月18日, 省政協常委、提案委員會主任張心驥一行十餘人來聊城, 就“如何創建全域旅遊示範省”這一課題進行專題調研。 在座談會上, 聊城晚報記者發現, “古城功能全, 水滸抱成團, 運河連成線”是聊城的專家學者和政協委員為全域旅遊貢獻的金點子, 可謂字字珠璣。

中華水上古城功能齊全, 發展全域旅遊蘊藏巨大潛力

中華水上古城總面積1平方公里, 被6.3平方公里的東昌湖環繞, 是中國獨一無二的水上古城。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規劃複建了明清風格的城門、角樓、15處歷史景點和幾十處博物館。

在市政協委員、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館長陳清義看來, 改造後的中華水上古城成效是顯而易見的。

陳清義認為, 中華水上古城有政府機構縣衙, 有軍事機構衛倉, 有起初用於軍事的光岳樓;有考院, 有教育機構書院,

有藏書機構海源閣, 有承載聊城文脈的七賢祠;有供市民看戲的戲樓等等。 全國各地保留下來的古城不少, 但像中華水上古城這樣功能齊全的古城幾乎沒有。 這無疑蘊藏著吸引全國各地遊客來這裡品味這座功能齊全、別具一格水上古城的巨大空間。 鑒於此, 發展全域旅遊, 中華水上古城潛力巨大。

目前, 中華水上古城景點、博物館、園林景觀、基礎設施等各項施工已基本完成, 收尾提升工程10月也將全面完成。 市旅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洪林表示, 目前, 古城3D燈光秀工程已建成試播, 今後將發揮古城區特色景點和3D燈光秀的作用, 講好耳目一新的聊城故事, 讓古城區成為全域旅遊的一面旗幟。

協調四縣讓水滸景點抱成團,

全域旅遊還原全貌水滸文化

眾所周知, 山東多處分佈著水滸文化景點, 諸如陽谷的景陽岡、獅子樓, 梁山縣的梁山景區, 東平的東平湖風景名勝區, 鄆城的水滸好漢城等等。

市政協委員馮修國的觀點是, 水滸文化不但是陽穀的名片,

更是山東的一張名片。 目前大部分水滸景區體量小, 與遊客互動性專案少, 客人體驗度不高, 外來遊客停留時間短, 多為一日游, 過夜遊客占比少, 人均消費水準低, 水滸文化品牌沒有完全落地。

陽穀、梁山、東平、鄆城四縣都是水滸故事的發祥地, 也都算水滸故里。 近年來, 四地的遊客數量年年增長, 但都沒能改變水滸旅遊不溫不火的面貌。 四個地方地理位置相距不遠, 但黃河將陽穀與梁山隔開, 黃河上只有兩座浮橋, 為了避免通行安全隱患, 平時40座以上旅遊大巴是不讓在浮橋上通行的;到了冬季, 為了給淌淩讓出秘密頻道, 兩座浮橋都要拆掉, 交通問題成了最大的障礙。 同時景點建設重複, 鄆城水滸好漢城可以拍電影電視,

東平的水滸影視城也在拍電視;東平有天然遺存水泊, 梁山在修建人工水泊, 鄆城正在開發宋金河, 這就造成了資源浪費。

之所以造成水滸景區各自為戰的局面, 馮修國認為, 就是資源缺乏深度開發、有效整合。 水滸旅遊線路缺乏統一規劃, 統一管理, 統一行銷。 全域旅遊涉及面廣, 單獨旅遊部門是無法完成的, 要全社會參與、全部門聯動、全產業融合、全要素整合、全時空覆蓋。 為此, 他建議省級層面建立省級協調機制統一協調四縣水滸旅遊資源, 畢竟四個地方的水滸文化並不相互衝突, 它們本來就是一體的, 只有將它們集中在一起, 讓其抱成團, 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水滸本身的文化價值, 增加水滸文化的旅遊競爭力, 吸引更多的遊客,還原一個最真實、最全面的水滸文化。

依託水系建全域旅遊資源線,突出產業優勢做好鄉村旅遊

“特色是旅遊的靈魂,聊城要突出特色,有兩個優勢資源。”聊城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翟付順說,除了廣為人知的京杭運河、東昌湖等水景觀外,聊城境內還有位山灌區,是黃河沿線五大灌區之一,灌區中游引黃閘、沉沙池、幹渠等景觀資源與境內徒駭河、馬頰河、金堤河等縱橫交錯的水系,都可以作為建設全域旅遊的資源線。

翟付順認為,聊城市是農業大市、蔬菜大市(聊勝一籌)。可以突出產業優勢,把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和鄉村旅遊結合起來。聊城有很多農民依靠在家搞種植蔬菜水果,很少出去打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機勃勃,這種充滿生機活力的場景對城市居民來說就是很好的遊覽體驗內容。

“在運河沿線發展觀光農業、休閒農業和現代農業莊園,建設美麗鄉村、旅遊小鎮、森林人家等特色旅遊景區,讓運河沿線陽穀的三個鎮‘一鎮一特色、一鎮一風情、一鎮一產業’也能讓全域旅遊亮點紛呈。”馮修國說。

“發展全域旅遊,鄉村旅遊是一個重要的支撐點,不過應避免一哄而上,搞同質化建設,這樣既能規避無價值的投入,還能讓遊客體驗特色鮮明的鄉村遊。”陳清義表示。

建議設立省級大運河管委會,讓大運河連成線旅遊全域化

劉洪林表示,京杭運河在省內貫穿棗莊、濟寧、泰安、聊城、德州5個市,它恰似一條黃金紐帶,一旦全面開發,將極大地拉動沿河五市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儘管山東有《大運河遺產山東段保護管理辦法》等保護、傳承運河的規則,但仍缺乏怎樣利用運河、開發運河的指導性意見。因此,迫切需要高層次的專門領導機構搭建出臺符合國家政策的指導性意見,以便沿線各市放開手腳、避免同質化地開發運河。聊城沿河打造的文旅專案和特色小鎮,無疑將帶動全域旅遊發展。

大運河文化源遠流長,資源豐富多彩,見證了歷史的滄桑巨變,承載了寶貴的文化記憶。陳清義說,大運河聊城段很多地方被淤積或填平,這恰恰較好地保存了大運河的地下文物。隨著中國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聊城7處運河遺產點段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些都是很好的旅遊資源。

馮修國認為,大運河蘊藏著眾多文物,對文物進行保護,並不是將它們塵封起來,而是要在保證文物不被損壞、遺失的基礎上,通過向社會開放或陳展等方式,深挖文物背後的內涵,讓人們瞭解歷史、增長見識,更好地發揮文物的歷史文化價值,讓沉睡的文物“活”起來。

保護大運河,首先要全線恢復大運河,重新恢復大運河的航運功能,重現大運河的生機與活力。馮修國建議,設立省級層面大運河管理委員會,主導協調處理與各市大運河相關的事務,讓5市的大運河真正連成線,最終實現運河全域旅遊。

記者 陳金路 通訊員 梁兆坤

吸引更多的遊客,還原一個最真實、最全面的水滸文化。

依託水系建全域旅遊資源線,突出產業優勢做好鄉村旅遊

“特色是旅遊的靈魂,聊城要突出特色,有兩個優勢資源。”聊城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翟付順說,除了廣為人知的京杭運河、東昌湖等水景觀外,聊城境內還有位山灌區,是黃河沿線五大灌區之一,灌區中游引黃閘、沉沙池、幹渠等景觀資源與境內徒駭河、馬頰河、金堤河等縱橫交錯的水系,都可以作為建設全域旅遊的資源線。

翟付順認為,聊城市是農業大市、蔬菜大市(聊勝一籌)。可以突出產業優勢,把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和鄉村旅遊結合起來。聊城有很多農民依靠在家搞種植蔬菜水果,很少出去打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機勃勃,這種充滿生機活力的場景對城市居民來說就是很好的遊覽體驗內容。

“在運河沿線發展觀光農業、休閒農業和現代農業莊園,建設美麗鄉村、旅遊小鎮、森林人家等特色旅遊景區,讓運河沿線陽穀的三個鎮‘一鎮一特色、一鎮一風情、一鎮一產業’也能讓全域旅遊亮點紛呈。”馮修國說。

“發展全域旅遊,鄉村旅遊是一個重要的支撐點,不過應避免一哄而上,搞同質化建設,這樣既能規避無價值的投入,還能讓遊客體驗特色鮮明的鄉村遊。”陳清義表示。

建議設立省級大運河管委會,讓大運河連成線旅遊全域化

劉洪林表示,京杭運河在省內貫穿棗莊、濟寧、泰安、聊城、德州5個市,它恰似一條黃金紐帶,一旦全面開發,將極大地拉動沿河五市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儘管山東有《大運河遺產山東段保護管理辦法》等保護、傳承運河的規則,但仍缺乏怎樣利用運河、開發運河的指導性意見。因此,迫切需要高層次的專門領導機構搭建出臺符合國家政策的指導性意見,以便沿線各市放開手腳、避免同質化地開發運河。聊城沿河打造的文旅專案和特色小鎮,無疑將帶動全域旅遊發展。

大運河文化源遠流長,資源豐富多彩,見證了歷史的滄桑巨變,承載了寶貴的文化記憶。陳清義說,大運河聊城段很多地方被淤積或填平,這恰恰較好地保存了大運河的地下文物。隨著中國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聊城7處運河遺產點段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些都是很好的旅遊資源。

馮修國認為,大運河蘊藏著眾多文物,對文物進行保護,並不是將它們塵封起來,而是要在保證文物不被損壞、遺失的基礎上,通過向社會開放或陳展等方式,深挖文物背後的內涵,讓人們瞭解歷史、增長見識,更好地發揮文物的歷史文化價值,讓沉睡的文物“活”起來。

保護大運河,首先要全線恢復大運河,重新恢復大運河的航運功能,重現大運河的生機與活力。馮修國建議,設立省級層面大運河管理委員會,主導協調處理與各市大運河相關的事務,讓5市的大運河真正連成線,最終實現運河全域旅遊。

記者 陳金路 通訊員 梁兆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