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馬燈”永照霹靂魂

上世紀60年代, 試驗基地電力短缺, 條件非常艱苦。 某國防專案啟動後, 基地官兵在馬燈下日夜奮戰, 及時將技術資料整理完畢, 為科研順利展開奠定了堅實基礎。 隨著戈壁生活條件的改善, 缺電已是往事, 馬燈早被淘汰, 但這種艱苦創業的“馬燈精神”卻凝結成了外場的文化風骨, 感染著每一個來到這裡的人。

在一次隨隊採訪的過程中, 一位試驗隊員指著車外的漫天礫石跟我說:“別看這裡禁牧這麼多年了, 還是寸草難生。 ”說到這兒, 他有些動情地感歎道:“要不是來到了研究院, 這輩子也想不到會到這種地方來啊。

進入外場已經有20多天, 剛來時凜冽粗獷的寒風、一望無際的戈壁、深邃湛藍的長空給我帶來的感觀衝擊已經逐漸消退, 但每當想起那位隊員的話, 心中還是會泛起一陣悸動。 是啊, 這塊戈壁真的是太荒涼了, 春天狂沙肆虐, 冬天滴水成冰, 除了耐鹼抗寒的駱駝刺, 哪有草木能在這裡存活?除了身肩使命的軍工戰士, 哪會有人跑到這裡堅守?

“北陸蒼茫河海凝, 南山闌幹晝夜冰”, 這片奇寒的大漠, 有為試驗決策苦苦思索直至深夜的院士、總師, 有從中秋節駐守至今的院領導、中層幹部, 有在各自戰位上勤懇耕耘、默默奉獻的普通隊員。 這些在戈壁荒灘裡書寫人生履歷的航空兒女, 把堅守做到日復一日, 把嚴謹當做一種習慣。

在他們的心中, 肯定都躍動著一盞不滅的馬燈, 在寒冬裡發熱發光, 照亮中國空對空導彈事業的前進方向, 照亮了自己的霹靂魂。

戈壁馭波 守望情懷

任務的壓力、環境的磨礪、鄉思的苦楚, 這是外場試驗隊員共同面臨的挑戰。 但要提起外場哪裡條件最艱苦, 大家心中早有共識——戈壁深處的遙測站。 借著任務的機會, 我跟隨遙測組成員來到了那裡。

遙測站深居戈壁腹地, 就算汽車開足馬力, 一個小時內到達也算快的。 為了不耽誤試驗, 遙測隊員往往要提前出發。 “在外場幹遙測, 就得跟規律的生活說再見。 我們很多隊員都有5點前出發的經歷, 走得這麼早, 招待所的飯都預備不出來, 只能到遙測車裡吃泡面。 幹活到下午兩三點才能吃午飯是常事。

” |遙測組組長李宇說:“今年組裡有人長膽囊息肉, 飲食不規律很可能是個誘因。 ”

這些接收資料的遙測隊員有個“馭波者”的別號, 停放在場站院內的兩部遙測車, 就是他們在戈壁逐風馭波的坐騎。 遙測車上的設備十分嬌貴, 需要細心守護。 我看到遙測隊員李明在車上的工位貼了張紙條, 他解釋說:“自己堅守了幾個月, 快換崗了, 紙條上是寫給下個隊員的注意事項。 ”遠離了日常生活的“小確幸”, 這些遙測隊員的敬業更叫人肅然起敬。

在場站駐地崗位上, 還有兩名保衛部職工, 杜貝貝和焦向京。 他們就住在場站的一處舊房裡, 平常的任務比較簡單, 就是給遙測車充電、檢查車上的溫度等, 但能夠堅持下來卻真的不容易。

春天裡, 這裡的風沙特別厲害, 趕上沙塵暴, 他們住的房子根本擋不了土。 冬天沒有揚沙, 卻冷得出奇。 在試驗場, 隊員的對講機常被凍得失靈, “想在這裡洗車, 水剛擦上去, 車身就結了一層冰。 ”除了自然條件的惡劣, 寂寞是他們更大的敵人。 “這裡太缺乏業餘活動了。 ”杜貝貝說, “想出去散步, 走了幾公里, 腳還是冰涼的。 ”過去還有台電視, 這幾年線路給撤了。 即便如此, 每個在這裡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同寂寞抗爭。 我在桌子上發現了一本素描冊, “都是平時畫著玩兒的, 打發時間。 ”杜貝貝笑著說。 厚厚的一遝畫紙, 正好記錄下了他們的外場光陰。

沒有驚心動魄, 沒有波瀾壯闊, 對於試驗隊員們來說, 在這個場站的任務更多地意味著堅守和等待。

在滿目荒涼的戈壁深處, 這份堅守顯得更加忠貞, 等待顯得更加真誠。

運輸保障 從“心”開始

8人8車的外場運輸隊, 承擔了試驗隊所有的運輸保障任務。 司機白勇驕傲地對我說:“我們幾個人, 個個都有二十幾年的駕齡, 一兩百萬公里的駕駛記錄。 ”在這裡, 我想記錄下他們從“心”開始的運輸保障。

在外場開車不是件簡單的事兒。 運輸隊不光要每天載著試驗隊員進場、撤場, 還要經常進出市區。 出了場區就是物資西進的要道, 路上大車多, 路況差, 場區裡的路況雖好, 但也要把限速的弦繃得緊緊的。 為了應對複雜的交通形勢, 運輸隊的8個人每天晚飯都要湊在一起吃, 有什麼資訊及時溝通。 外場的急事特別多,出任務急,開會也急,為了不耽誤試驗隊員出行,他們就開發了多條快捷安全的出行線路。

每個來過外場的人都知道,對於試驗隊員來講,車輛絕不僅僅只是出行工具,試驗完成後,能到暖意融融的大巴上休整片刻是一種特別的幸福體驗。這段時間氣溫驟降,為了保證試驗順利進行,大巴司機劉青半夜兩點鐘就早早起來給車輛供暖爐加注燃油。外場很冷,有司機師傅們的暖心服務,每名隊員都能感到一絲溫情。

就像劉青做的那件事,外場的後勤保障很平凡,只要足夠用心,你的工作就足夠暖心。

冬至外場 感受溫情

每年的冬至,北半球白晝達到最短,陰極之至,陽氣始生。在傳統文化裡,“冬至大如年”,這也是闔家團圓的日子,“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在外場,週末、節日、節氣的概念被任務節點所取代。不過冬至是個例外,每年冬至,基地官兵都要與試驗隊聯歡包餃子,大家的勞動成果就是當天的晚餐。去年冬至那天,我們的試驗隊員,有的剛開完技術協調會,參加完上午的試驗,暫放下任務的壓力,趕到餐廳,大家一齊動手,享受冬至暖心的溫情,主管院領導也當場給大家秀了一把包餃子的好手藝。

有很多試驗隊員,從中秋假期間進場,堅守到了現在。從一個團圓日到另一個團圓日,闔家團圓還是他們一個沒有達成的小目標。隊員薛飛,去年10月進場,女兒今年剛入託,一生起病來,這學期就沒上成幾天學。隊員王一平,新婚燕爾,剛剛度過蜜月就趕到了基地。還有杜貝貝,家裡孩子正在學架子鼓,“自製力差,怕荒廢了時間”。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親情和思念終究是剪不斷的羈絆。

思念再重,重不過擔當。古代的將軍能說出“匈奴未滅,何以為家”,我想這句話用在試驗隊員身上,不也很貼切嗎?

有人評價江南的烏鎮,“來過,心靈便不曾離開”。其實外場也是。在這個大國利劍的平臺,不論條件如何變遷,可愛的航空人都會把“馬燈”精神傳承下去,告慰崢嶸歲月,邁向美好明天。

外場的急事特別多,出任務急,開會也急,為了不耽誤試驗隊員出行,他們就開發了多條快捷安全的出行線路。

每個來過外場的人都知道,對於試驗隊員來講,車輛絕不僅僅只是出行工具,試驗完成後,能到暖意融融的大巴上休整片刻是一種特別的幸福體驗。這段時間氣溫驟降,為了保證試驗順利進行,大巴司機劉青半夜兩點鐘就早早起來給車輛供暖爐加注燃油。外場很冷,有司機師傅們的暖心服務,每名隊員都能感到一絲溫情。

就像劉青做的那件事,外場的後勤保障很平凡,只要足夠用心,你的工作就足夠暖心。

冬至外場 感受溫情

每年的冬至,北半球白晝達到最短,陰極之至,陽氣始生。在傳統文化裡,“冬至大如年”,這也是闔家團圓的日子,“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在外場,週末、節日、節氣的概念被任務節點所取代。不過冬至是個例外,每年冬至,基地官兵都要與試驗隊聯歡包餃子,大家的勞動成果就是當天的晚餐。去年冬至那天,我們的試驗隊員,有的剛開完技術協調會,參加完上午的試驗,暫放下任務的壓力,趕到餐廳,大家一齊動手,享受冬至暖心的溫情,主管院領導也當場給大家秀了一把包餃子的好手藝。

有很多試驗隊員,從中秋假期間進場,堅守到了現在。從一個團圓日到另一個團圓日,闔家團圓還是他們一個沒有達成的小目標。隊員薛飛,去年10月進場,女兒今年剛入託,一生起病來,這學期就沒上成幾天學。隊員王一平,新婚燕爾,剛剛度過蜜月就趕到了基地。還有杜貝貝,家裡孩子正在學架子鼓,“自製力差,怕荒廢了時間”。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親情和思念終究是剪不斷的羈絆。

思念再重,重不過擔當。古代的將軍能說出“匈奴未滅,何以為家”,我想這句話用在試驗隊員身上,不也很貼切嗎?

有人評價江南的烏鎮,“來過,心靈便不曾離開”。其實外場也是。在這個大國利劍的平臺,不論條件如何變遷,可愛的航空人都會把“馬燈”精神傳承下去,告慰崢嶸歲月,邁向美好明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