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專訪|李琛教授:在邊緣處自我成全

作者 | 木木

(本文4742字, 閱讀約需9分鐘)

採訪手記:

在與老師的交流中就想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的那句話:“人們將女人關閉在廚房裡或者閨房內, 卻驚奇於她的視野有限;人們折斷了她的翅膀, 卻哀歎她不會飛翔。 但願人們給她開放未來, 她就再也不會被迫待在目前”。

在今天這個早已追求男女同權平等的社會, 為什麼要將女性作為一類單獨的創新主體予以關注?女性在創新創造方面是不是存在天生的障礙?人類創新的未來又將向何處去?這些宏大的命題顯然不是今天這篇專訪稿件所能全部承載的。

但我們依然能跟隨著李琛老師的思辨溯源而上, 尋找到女性之于創新創造的自我意識。

李琛,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智慧財產權學院教授, 博士研究生導師, 中國人民大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版權與鄰接權教席現任主持人。 中國智慧財產權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

中國智慧財產權研究會理事, 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理事, 第二批全國智慧財產權領軍人物。 李琛老師多年來專注于智慧財產權基本理論研究, 代表作有:專著《論智慧財產權法的體系化》、《著作權基本理論批判》等。

知產力:今年世界智慧財產權日的主題是:“變革的動力:女性參與創新創造”, 您是如何理解這個主題的?

李琛:我對這個話題比較感興趣, 是因為我自己作為一位女性研究者, 或多或少還是感覺到, 社會觀念裡面有一些對女性的偏見。 所以我想借著這個機會澄清一些錯誤的看法, 同時, 我特別希望女性自身要破除一些觀念上的障礙, 因為有些判斷完全是外來強加的。

就總體社會環境而言,

還是比較進步和平等的。 但我為什麼會感覺到還有一些性別歧視呢?因為我本人的研究風格是比較側重基礎理論研究的, 也喜歡抽象思辨, 我不止一次地聽到有人用這樣一種方式來“誇讚”我, 說以前看我的文字, 覺得是個男的寫的。 這種話我已經聽過很多次了, 包括豆瓣上對我的著作的評論, 也出現過這樣的表述, 例如, 我又重新對女教師有了好感等。 我相信說這些話的人, 他可能不一定是出於惡意, 但就此也可以折射出, 社會當中還是有一些對於女性學者、女教師的一些偏見。 這樣的偏見和評論, 我覺得可能對女性自身的發展也是會有影響的。

今年世界智慧財產權日的主題是:“變革的動力:女性參與創新創造”,

這個主題的提出, 本身就有一些值得我們玩味的地方, 就是為什麼要提出這樣一個主題?或者可以說, 為什麼不是“男性參與創新創造”這樣的主題呢?就這個主題裡反映出的問題其實我們不用去回避, 這個主題的提出恰恰也正是說明在客觀上, 男女性別上的這種不平等還是存在的, 也就是說大家可能依然認為女性參與創新創造還是存在問題的, 比如可能參與的程度是不充分的, 或者說女性創新創造的潛力沒有完全發揮出來等等, 正是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 所以才會將“女性參與創新創造”作為世界智慧財產權日的主題。 所以我覺得透過這個主題可以看到的是, 女性在創新創造, 推動社會變革方面肯定是依然存在一些不足的。

如果從積極的方面看這個主題, 這體現了一個關注女性問題的角度的變化。 過去我們在講到性別平等的時候, 很多話語還是把女性作為一個保護物件進行描述的, 其實這是很有問題的。 例如, 我們經常把婦女、兒童問題放在一起說, 甚至我們經常的一個說法是“婦女、兒童、殘障人士”, 好像這三類人群是屬於一個邏輯層次的, 也就是把女性作為弱勢群體來對待。 其實在這三類人群中, 兒童和殘障人士是因為從自然狀態上而言, 生理或者心智上可能是有一些欠缺的, 所以需要予以特別保護。 但是女性是沒有這種障礙的。 如果社會始終是用這樣的一種話語來表述, 我覺得實際上是在強化男女之間的不平等。

我們現在談女性參與創新創造,它的一個積極的意義就在於我們開始把女性當作一個主體來看待,體現的是一個主體參與機會的平等問題,而不是說要給她一個什麼樣特別的保護。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覺得這個話題的提出,一是看出不平等的問題還是存在的;二是我們現在看問題的角度,是有進步的。

知產力:您覺得女性在創新創造方面是否存在一些天生的劣勢或者障礙?與男性相比,創新能力上是否有所欠缺?

李琛:談到平等,肯定會涉及到兩個方面,一是社會地位的平等,二是能力的平等。那麼這二者是一個什麼關係。我們可以看到,在地位平等上,社會的確是在不斷進步的。我們現在都在講反對性別歧視,無論是受教育方面還是就業方面,而且我在高校裡明顯感覺到女學生越來越多,尤其在碩士階段,甚至有時候性別比差距很大,就是說女學生會占大多數。這個現象其實也是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的。你可以說是女性現在受到越來越好的教育了;另一種可能,也許是在本科階段,女同學的就業機會是不如男同學的,所以她只好繼續求學,這種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但是不管怎麼樣,我們覺得這些都能夠反映出社會進步的一面。

但是就目前而言,包括在高校和科研機構裡,總體上男性研究人員的比例還是居多的。包括在各個行業裡,有影響力的領導者,當然也還是男性居多。那可能會有一種說法,認為之所以男女這種地位上、占比上的不平等,是由於女性能力上與男性相比的一種不平衡,就是說,並不是社會給了女性不公正的待遇,而是女性自身能力的問題。就像我提到的,為什麼會有人認為我是男性?為什麼他們會這樣看待女性的思辨能力?因為他們先定的觀念就是女性的抽象思辨能力是比較弱的。如果女性的抽象思辨能力比較弱,那麼至少在科研方面的創新能力就會差一點,如果女性的創新能力比較差的話,那麼獲得參與的機會當然就會少。是這樣一種固有觀念的邏輯。在這種狀況下,就有一個問題需要去追問:地位的不平等和能力的不平等是一種什麼關係?這種所謂的女性創新能力的欠缺,到底是個原因,還是個結果?

我從我自身的經驗,和觀察的事實來看,我的回答是:能力的不平等是地位不平等的結果,而不是原因。例如,抽象思辨的能力其實是跟生活狀態相關的。我們現在看到大部分情況下,家庭內部的分工,還是由女性來承擔家務,由女性從事大部分瑣碎的事情,如果女性在這樣的日常狀態下,她需要去跟瑣碎的事務打交道,那麼必然會影響她的抽象思維能力。所以我不覺得是因為女性的能力欠缺,才局限了她只能承擔這些瑣碎的工作,相反,是因為社會總是分配女性承擔瑣碎的工作,才影響了她的能力和發展。也就是說,導致女性能力可能比男性在某些方面弱一些,是因為社會長期以來對女性的定位,而不是由能力的差異,能夠反過來去證明男女社會地位差異的正當性。所以,對於男女能力之間的差異,只是外界的觀念強加給女性的罷了,而女性自身必須要破除這種觀念,不要在自我設定上有所限制。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女性的作家、學者、科研人員等,她們的思辨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是絲毫不弱於男性的。例如,有位女作家叫殘雪,她的小說的哲學性,是超過大多數中國的男性作家的,因為中國的小說一直沒有擺脫話本傳統的影響,只會講故事。

知產力:反觀之,那您覺得女性在創新創造方面是否有優於男性的優勢呢?

李琛:我們剛才在講女性在創新創造方面是沒有什麼天生劣勢的,另一方面,我倒認為女性在創造力上是有兩個先天的優勢的,這是我們自己要去自覺,要去珍惜的。

一是女性的直覺能力是比較強的。女性對於事物直覺上的敏感倒未必是一個負面的因素。很多偉大的創造都是需要直覺和靈感催發的。愛因斯坦也說過,偉大的創造,是需要直覺和想像力的。這個道理在什麼地方?因為真正的創新一定是打破常規的。如果是那種能夠通過邏輯推理出來的東西,往往還是在常規範圍之內的改變,但是真正偉大的創新創造真的是需要那種靈光閃現的。所以不要認為女性的感性、直覺上的敏感是一個缺陷,其實應該好好地利用它,這是激發創造力的一種優勢。

二是根據我的觀察,我覺得女性是有可能在精神獨立性方面做得更好的。創造肯定是跟主體的獨立性聯繫在一起的,需要主體有自我意識,不拘成見。但是長期以來,社會的定位是男性要在這個社會體制裡去獲得一定的地位,要得到一個認可,這就導致總體上男性更趨於功利。就像孔子說的:“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如果做事情的功利性比較強,那麼你做什麼事情都是在為“人”,是為了“別人”的評價去做,或者說是為某一個很具體的結果所驅動,其實這對人的創造力是一種挫傷。女性因為她們沒有受到這種功利的驅使,可能社會、他人對女性也沒有太大的關於社會地位或功名的期待,所以有一種可能性就是女性反而就此獲得精神上的自由,反而能從社會功利中解脫出來,成就自我意識。

真正的創造就像小孩子在做遊戲一樣,需要有一種天真在裡面,需要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需要從做的事情本身之中去獲得樂趣,這樣的創造是自我的一種表達。所以當女性不必過多地去迎合這個體制的時候,她可能是最大程度地保全了自我。邊緣化也可能會成全自我。我看到很多女性都是很有靈性的,也就是這個道理。

知產力:您從事智慧財產權研究工作多年,能跟我們談一談您所理解的智慧財產權與創新創造的關係嗎?

李琛:智慧財產權制度的出現,會造就更多的獨立創造者。因為創作不再必須是一種體制內的職業。例如,只要有了著作權,一個創作者就有可能獲得經濟獨立,這種例子是很多的。一個人即便沒有機會接受大學的高等教育,甚至沒有就業的機會,都不能夠妨礙自己成為一個智慧財產權人,而且一旦自己的作品被人們認可了之後,就可以靠這種獨立的創作養活自己。所以我覺得智慧財產權在這一點上,它是能夠增強人的獨立性的。

因為女性的受教育機會和就業機會相對更少——尤其在農村,智慧財產權制度為女性增加了一個獲得經濟獨立的途徑。近年來出現了一些女性農民作家,靠創作改變了命運,是很好的證明。從這個角度來看,智慧財產權對女性的意義更大一些。

知產力:關於人類創新的未來,您有怎樣的思考?

李琛:關於人類創新的未來,我認為將來人們會越來越需要憑藉創造力才能夠證明自己人性的獨特。例如我們現在經常講到的人工智慧,在人工智慧出現以後,大量的非創造性的工作,將來可能都能夠由機器去完成。那就出現了一個問題,你作為一個人,你的獨立性在哪裡?你優於機器的地方在哪裡?其實從哲學上來講,一個人區別於動物最本質的特性,就是在於人是能創造的。德國哲學家凱西爾在他的符號哲學中就提出過一個觀點,認為人是一種符號的動物,其他動物只能面對當下,但人是可以理解符號所蘊含的意義的,可以從具體的事物中抽象出意義。所以,人一旦具備這種抽象能力之後,他就不會再滿足原來自然給予他的原始狀態,人就開始利用符號構建一個新的意義世界,於是人類就走向了創造。但是因為畢竟這個社會當中還是有很多的條件所限,所以人的自由可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我們看到有很多人還是為生活所迫,必須去做那種毫無樂趣的重複性的工作。但是在未來,我覺得如果這些重複性的工作可以由機器去替代,那麼人就可以被解放出來。

人類被解放出來之後呢?就應該去從事更多創造性的工作,去從事那些包含創造性、情感性和個性因素的工作。

回到這個主題,這種人類創新的未來對於女性來說,可能是一個機遇,也是一個挑戰。從機遇方面來說,可能將來的家務都由機器來完成,那麼女性就不再拘于傳統的社會分工,這樣會讓女性獲得更多的自我解放。從挑戰來說,在未來,女性不能夠只安於現狀。因為女性在傳統角色中“賢妻良母”的定位可能將來會被機器所替代。那麼當機器可以替代女性從事家務勞動的時候,女性的獨特就不能再體現於勤快、能幹等傳統角色。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認識,人工智慧可能會替代女性的某一種傳統角色,而女性也一定要去提升自身的創造力,去更多地參與到創新創造的過程中去。即使在常規性的工作中也要找到創新創造的空間。

另外一點我想強調的就是,女性要看到她們自己的優勢。隨著技術的進步,那些構成女性弱勢的情況在慢慢消除,例如男女體能上的差別、社會分工上的不平等等情況可以被克服或者逐漸的減少。另外一方面,女性通過自覺自強,還可以把自己的優勢不斷的放大,那麼那些固有觀念中的偏見和歧視就真的沒有什麼存在基礎了,女性也可以和男性做得一樣好。

如果從哲學意義上來解讀母性的話,母性其實就是創造性。我們之所以說母性偉大是因為她創造了生命,我們說神是什麼?神就是創造了這個世界的那個存在。母性、神性與創造性具有內在的統一。要從這個意義上來解讀創造,女性也要從這個意義上來解讀自己的角色。

我們現在談女性參與創新創造,它的一個積極的意義就在於我們開始把女性當作一個主體來看待,體現的是一個主體參與機會的平等問題,而不是說要給她一個什麼樣特別的保護。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覺得這個話題的提出,一是看出不平等的問題還是存在的;二是我們現在看問題的角度,是有進步的。

知產力:您覺得女性在創新創造方面是否存在一些天生的劣勢或者障礙?與男性相比,創新能力上是否有所欠缺?

李琛:談到平等,肯定會涉及到兩個方面,一是社會地位的平等,二是能力的平等。那麼這二者是一個什麼關係。我們可以看到,在地位平等上,社會的確是在不斷進步的。我們現在都在講反對性別歧視,無論是受教育方面還是就業方面,而且我在高校裡明顯感覺到女學生越來越多,尤其在碩士階段,甚至有時候性別比差距很大,就是說女學生會占大多數。這個現象其實也是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的。你可以說是女性現在受到越來越好的教育了;另一種可能,也許是在本科階段,女同學的就業機會是不如男同學的,所以她只好繼續求學,這種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但是不管怎麼樣,我們覺得這些都能夠反映出社會進步的一面。

但是就目前而言,包括在高校和科研機構裡,總體上男性研究人員的比例還是居多的。包括在各個行業裡,有影響力的領導者,當然也還是男性居多。那可能會有一種說法,認為之所以男女這種地位上、占比上的不平等,是由於女性能力上與男性相比的一種不平衡,就是說,並不是社會給了女性不公正的待遇,而是女性自身能力的問題。就像我提到的,為什麼會有人認為我是男性?為什麼他們會這樣看待女性的思辨能力?因為他們先定的觀念就是女性的抽象思辨能力是比較弱的。如果女性的抽象思辨能力比較弱,那麼至少在科研方面的創新能力就會差一點,如果女性的創新能力比較差的話,那麼獲得參與的機會當然就會少。是這樣一種固有觀念的邏輯。在這種狀況下,就有一個問題需要去追問:地位的不平等和能力的不平等是一種什麼關係?這種所謂的女性創新能力的欠缺,到底是個原因,還是個結果?

我從我自身的經驗,和觀察的事實來看,我的回答是:能力的不平等是地位不平等的結果,而不是原因。例如,抽象思辨的能力其實是跟生活狀態相關的。我們現在看到大部分情況下,家庭內部的分工,還是由女性來承擔家務,由女性從事大部分瑣碎的事情,如果女性在這樣的日常狀態下,她需要去跟瑣碎的事務打交道,那麼必然會影響她的抽象思維能力。所以我不覺得是因為女性的能力欠缺,才局限了她只能承擔這些瑣碎的工作,相反,是因為社會總是分配女性承擔瑣碎的工作,才影響了她的能力和發展。也就是說,導致女性能力可能比男性在某些方面弱一些,是因為社會長期以來對女性的定位,而不是由能力的差異,能夠反過來去證明男女社會地位差異的正當性。所以,對於男女能力之間的差異,只是外界的觀念強加給女性的罷了,而女性自身必須要破除這種觀念,不要在自我設定上有所限制。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女性的作家、學者、科研人員等,她們的思辨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是絲毫不弱於男性的。例如,有位女作家叫殘雪,她的小說的哲學性,是超過大多數中國的男性作家的,因為中國的小說一直沒有擺脫話本傳統的影響,只會講故事。

知產力:反觀之,那您覺得女性在創新創造方面是否有優於男性的優勢呢?

李琛:我們剛才在講女性在創新創造方面是沒有什麼天生劣勢的,另一方面,我倒認為女性在創造力上是有兩個先天的優勢的,這是我們自己要去自覺,要去珍惜的。

一是女性的直覺能力是比較強的。女性對於事物直覺上的敏感倒未必是一個負面的因素。很多偉大的創造都是需要直覺和靈感催發的。愛因斯坦也說過,偉大的創造,是需要直覺和想像力的。這個道理在什麼地方?因為真正的創新一定是打破常規的。如果是那種能夠通過邏輯推理出來的東西,往往還是在常規範圍之內的改變,但是真正偉大的創新創造真的是需要那種靈光閃現的。所以不要認為女性的感性、直覺上的敏感是一個缺陷,其實應該好好地利用它,這是激發創造力的一種優勢。

二是根據我的觀察,我覺得女性是有可能在精神獨立性方面做得更好的。創造肯定是跟主體的獨立性聯繫在一起的,需要主體有自我意識,不拘成見。但是長期以來,社會的定位是男性要在這個社會體制裡去獲得一定的地位,要得到一個認可,這就導致總體上男性更趨於功利。就像孔子說的:“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如果做事情的功利性比較強,那麼你做什麼事情都是在為“人”,是為了“別人”的評價去做,或者說是為某一個很具體的結果所驅動,其實這對人的創造力是一種挫傷。女性因為她們沒有受到這種功利的驅使,可能社會、他人對女性也沒有太大的關於社會地位或功名的期待,所以有一種可能性就是女性反而就此獲得精神上的自由,反而能從社會功利中解脫出來,成就自我意識。

真正的創造就像小孩子在做遊戲一樣,需要有一種天真在裡面,需要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需要從做的事情本身之中去獲得樂趣,這樣的創造是自我的一種表達。所以當女性不必過多地去迎合這個體制的時候,她可能是最大程度地保全了自我。邊緣化也可能會成全自我。我看到很多女性都是很有靈性的,也就是這個道理。

知產力:您從事智慧財產權研究工作多年,能跟我們談一談您所理解的智慧財產權與創新創造的關係嗎?

李琛:智慧財產權制度的出現,會造就更多的獨立創造者。因為創作不再必須是一種體制內的職業。例如,只要有了著作權,一個創作者就有可能獲得經濟獨立,這種例子是很多的。一個人即便沒有機會接受大學的高等教育,甚至沒有就業的機會,都不能夠妨礙自己成為一個智慧財產權人,而且一旦自己的作品被人們認可了之後,就可以靠這種獨立的創作養活自己。所以我覺得智慧財產權在這一點上,它是能夠增強人的獨立性的。

因為女性的受教育機會和就業機會相對更少——尤其在農村,智慧財產權制度為女性增加了一個獲得經濟獨立的途徑。近年來出現了一些女性農民作家,靠創作改變了命運,是很好的證明。從這個角度來看,智慧財產權對女性的意義更大一些。

知產力:關於人類創新的未來,您有怎樣的思考?

李琛:關於人類創新的未來,我認為將來人們會越來越需要憑藉創造力才能夠證明自己人性的獨特。例如我們現在經常講到的人工智慧,在人工智慧出現以後,大量的非創造性的工作,將來可能都能夠由機器去完成。那就出現了一個問題,你作為一個人,你的獨立性在哪裡?你優於機器的地方在哪裡?其實從哲學上來講,一個人區別於動物最本質的特性,就是在於人是能創造的。德國哲學家凱西爾在他的符號哲學中就提出過一個觀點,認為人是一種符號的動物,其他動物只能面對當下,但人是可以理解符號所蘊含的意義的,可以從具體的事物中抽象出意義。所以,人一旦具備這種抽象能力之後,他就不會再滿足原來自然給予他的原始狀態,人就開始利用符號構建一個新的意義世界,於是人類就走向了創造。但是因為畢竟這個社會當中還是有很多的條件所限,所以人的自由可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我們看到有很多人還是為生活所迫,必須去做那種毫無樂趣的重複性的工作。但是在未來,我覺得如果這些重複性的工作可以由機器去替代,那麼人就可以被解放出來。

人類被解放出來之後呢?就應該去從事更多創造性的工作,去從事那些包含創造性、情感性和個性因素的工作。

回到這個主題,這種人類創新的未來對於女性來說,可能是一個機遇,也是一個挑戰。從機遇方面來說,可能將來的家務都由機器來完成,那麼女性就不再拘于傳統的社會分工,這樣會讓女性獲得更多的自我解放。從挑戰來說,在未來,女性不能夠只安於現狀。因為女性在傳統角色中“賢妻良母”的定位可能將來會被機器所替代。那麼當機器可以替代女性從事家務勞動的時候,女性的獨特就不能再體現於勤快、能幹等傳統角色。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認識,人工智慧可能會替代女性的某一種傳統角色,而女性也一定要去提升自身的創造力,去更多地參與到創新創造的過程中去。即使在常規性的工作中也要找到創新創造的空間。

另外一點我想強調的就是,女性要看到她們自己的優勢。隨著技術的進步,那些構成女性弱勢的情況在慢慢消除,例如男女體能上的差別、社會分工上的不平等等情況可以被克服或者逐漸的減少。另外一方面,女性通過自覺自強,還可以把自己的優勢不斷的放大,那麼那些固有觀念中的偏見和歧視就真的沒有什麼存在基礎了,女性也可以和男性做得一樣好。

如果從哲學意義上來解讀母性的話,母性其實就是創造性。我們之所以說母性偉大是因為她創造了生命,我們說神是什麼?神就是創造了這個世界的那個存在。母性、神性與創造性具有內在的統一。要從這個意義上來解讀創造,女性也要從這個意義上來解讀自己的角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