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18最具創新力大學百強榜發佈,有你們的學校嗎?

作者:謝良兵(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長) 彭露(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一個月前, 教育部印發《關於公佈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專案的通知》,

要求推進“新工科”建設, 認定了612個項目為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專案。 這是“新工科”這一概念在2017年大熱之後真正揭開了其神秘面紗。

經濟學科熱之後, 工科大學再次迎來發展良機

對於中國的工科大學而言, “新工科”的出現讓它們再次迎來了發展機遇。

中國的高教格局大抵經歷過三次大的調整。

第一次是1952年, 彼時借鑒的是蘇聯模式, 國家機構劃分得非常細緻, 相應的, 高校也因由這些部委的存在而進行了分拆。 大部分的綜合性高校都被分拆為了各類單科性大學, 其中多為理工科大學。 第二次是1978年恢復高考之後, 新添了很多部委院校。

傳統工科主要有四大專業, 分別是土木工程、化學工程、機械工程和電氣工程。

工科大學發展的黃金時期正是從這兩個階段開始。 “建築老八校”“兵工七子”“電氣五虎”“機械四小龍”“兩電一郵”等都是這時候興起的, 這些院校的傳統工科非常強大。

2000年前後, 中國的高校進行了大規模的合併潮。 此後, 教育部開始了“211”工程、“985”工程, 大部分的工科大學由單科性向多科性發展。 甚至很多理工科大學改名為綜合性院校, 儘量淡化工科色彩。 此時, 也正是經濟類專業大熱的時期, 傳統工科開始式微。

什麼樣的專業最熱?從每年的高考錄取分數線就能看出一二。 上世紀90年代開始,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 經濟類學科專業一直高居錄取分數的前列, 一些頂尖大學的經濟類專業甚至將各省的高考狀元納入囊中。

但風水輪流轉。 這兩年開始, 隨著互聯網工業的發展, 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新興專業開始大熱。 這些熱門專業在2017年被定義為了“新工科”專業, “新工科”大學的建設也隨之提上了日程。

2017年2月, 教育部發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於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 2017年2月18日, 教育部在復旦大學召開了高等工程教育發展戰略研討會, 達成共識:我國高校要加快建設和發展新工科。 2017年4月8日, 教育部在天津大學召開新工科建設研討會。 2017年6月9日, 教育部在北京召開新工科研究與實踐專家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會議, 全面啟動、系統部署新工科建設。

連結中國製造2025, 新工科大學的本質是創新

有人形容“新工科”是“橫空出世”“平地驚雷”,

但實際上, 最近幾年相關的工作一直都在進行, 只是大家都還未能明確“新工科”的概念。 自從教育部認定了612個專案為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專案之後, “新工科”才算真正浮出水面。

“新工科”建設的背景實際上是中國多年來積累的實踐人才不足、高技能人才缺乏、中國製造2025面臨重大挑戰等問題。

因此, “新工科”建設是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戰略行動, 國家一系列重大戰略深入實施, 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 提升國家硬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等等, 均需要“新工科”的建設。

“新工科”的本質是創新。 “新工科”是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為特徵的新經濟的產物。 與老工科相比, “新工科”更強調學科的實用性、交叉性與綜合性, 尤其注重資訊通訊、電子控制、軟體設計等新技術與傳統工業技術的緊密結合。

在教育部的話語體系裡, 要把握好“新工科”建設的內涵, 統籌考慮“新的工科專業、工科的新要求”, 加快培養新興領域工程科技人才, 改造升級傳統工科專業, 主動佈局未來戰略必爭領域人才培養。創新大學組織形式,促進“理工”“工工”結合、“工醫”“工農”“工文”交叉。

當前世界已經邁步跨入第四次工業革命。工業依然是立國之本,互聯網產業化,工業智慧化,工業一體化將是未來工業的主要發展方向。德國有“工業4.0”戰略,美國有“工業互聯網”戰略,中國則有“中國製造2025”。因此,“新工科”建設是國家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

統計資料顯示,到2020年,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電力裝備、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新材料將成為人才缺口最大的幾個專業。到2025年,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人才缺口將達到950萬人,電力裝備的人才缺口也將達到909萬人。

工科高校將重新洗牌,誰會是新工科大學霸主

路透社每年都會發佈全球最具創新力大學百強榜,入選的高校基本都是美國、德國等工業強國的高校,這些高校也都是傳統工科和新工科的代表。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從2016年開始,每年會和優客工廠主辦全球INS大會,這是一個聚焦創新的科技類峰會。

每年的全球INS大會啟動儀式上,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都會和優客工廠聯合發佈一份“中國最具創新力大學百強榜”。榜單旨在遴選出那些促進新技術進步、創新發展,助推中國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大學。榜單參照的正是路透社的評價體系,在此基礎上再加上符合中國高校實際的二級指標。

榜單採用了各種權威機構的原始資料,從科研能力、創新潛能、學術水準、平臺建設四方面的指標來體現高校的創新力。這些原始資料包括企業科研經費總額、國家科技獎獲獎數目、發明專利授權量、中國專利獎獲獎數目、ESI世界前1%學科數目、國際頂級期刊論文數量、自然指數、高層次人才數量、重點學科數量、國家級創新創業訓練計畫數目等。

在此基礎上,得出了“2018中國最具創新力大學百強榜”。其中,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四川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中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位列榜單前十名。

百強高校的分佈和中國製造業基地的分佈基本重合。榜單顯示,百強高校分佈在23個省市的36個城市。其中,北京市有18所高校入列百強,江蘇省有17所,廣東省有9所,上海市8所,陝西省6所,湖北省5所,安徽省5所。

安徽省值得關注。合肥因為有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傳統工科強校,這幾年在創新方面突飛猛進,也帶動了整個安徽高校的創新。此次榜單入圍5所高校,與陝西、湖北等相當,這對於高校數量並不算多的安徽來說實屬不易。

如果以城市分佈來看,北京依然是上榜大戶,有18所高校入圍百強。南京作為高校數量、211工程、雙一流大學等數量居多的城市,有11所大學入圍百強,算是正常。這說明,在研究創新、推動工業和市場應用領域,工業發達城市是有優勢的。

資金扶持成為高校保持創新力的重要源泉。榜單顯示,百強中67%為部屬院校,雖然“211工程”已取消,但77%的百強高校為原“211工程”院校,82%的百強院校為“雙一流”大學。毫無疑問,這些來自中央層面的資金扶持成為了創新力的重要保障。而入榜的地方院校也基本都是地方重點建設大學。

與去年的榜單相比,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跌出了前十,位列第11,這和評價體系有關係。在創新創業訓練計畫這一數目中,以學術為主的中科大並不佔優勢,另一方面,每年的科技獎雖然是高校科研能力的體現,但獲獎數目存在一定的運氣成分。這也是導致每年榜單名次會有比較大差異的重要原因。

由於評價體系的側重點在創新和科研,這個榜單本質上是一個工科大學佔優勢的排行榜,因此可以看到中國人民大學這樣的偏文科性質的高校排名並不占優,雖然也擠入了百強榜單,但位次不高。

榜單同時也顯示,中國的工科大學將重新洗牌。一些傳統的工科大學雖然還能入榜百強,但排名已不如其在傳統工科時代應有的位置。比如天津大學的化學工程、同濟大學的土木工程等等,在第四次學科評比中依然高居首位,但在“新工科”大學的競爭中已經稍顯落後。

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介紹

作為創邑傳媒下設研究機構,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霍爾果斯標準排名資訊諮詢有限公司)成立於2017年7月,脫胎于2014年創立的標準排名研究院(已撤銷)城市研究部,是獨立協力廠商的城市大資料分析機構,也是城市相關榜單及報告的內容生產機構。

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曾推出“鬼城指數”“最宜創業城市”“養老城市”等諸多有影響力的城市排行榜;每年9月的第二個週六,與優客工廠聯合主辦全球INS大會,並在大會上發佈《中國創新創業報告》及《未來趨勢報告》。

聯繫方式:xieliangbing@5icity.net

主動佈局未來戰略必爭領域人才培養。創新大學組織形式,促進“理工”“工工”結合、“工醫”“工農”“工文”交叉。

當前世界已經邁步跨入第四次工業革命。工業依然是立國之本,互聯網產業化,工業智慧化,工業一體化將是未來工業的主要發展方向。德國有“工業4.0”戰略,美國有“工業互聯網”戰略,中國則有“中國製造2025”。因此,“新工科”建設是國家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

統計資料顯示,到2020年,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電力裝備、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新材料將成為人才缺口最大的幾個專業。到2025年,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人才缺口將達到950萬人,電力裝備的人才缺口也將達到909萬人。

工科高校將重新洗牌,誰會是新工科大學霸主

路透社每年都會發佈全球最具創新力大學百強榜,入選的高校基本都是美國、德國等工業強國的高校,這些高校也都是傳統工科和新工科的代表。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從2016年開始,每年會和優客工廠主辦全球INS大會,這是一個聚焦創新的科技類峰會。

每年的全球INS大會啟動儀式上,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都會和優客工廠聯合發佈一份“中國最具創新力大學百強榜”。榜單旨在遴選出那些促進新技術進步、創新發展,助推中國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大學。榜單參照的正是路透社的評價體系,在此基礎上再加上符合中國高校實際的二級指標。

榜單採用了各種權威機構的原始資料,從科研能力、創新潛能、學術水準、平臺建設四方面的指標來體現高校的創新力。這些原始資料包括企業科研經費總額、國家科技獎獲獎數目、發明專利授權量、中國專利獎獲獎數目、ESI世界前1%學科數目、國際頂級期刊論文數量、自然指數、高層次人才數量、重點學科數量、國家級創新創業訓練計畫數目等。

在此基礎上,得出了“2018中國最具創新力大學百強榜”。其中,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四川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中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位列榜單前十名。

百強高校的分佈和中國製造業基地的分佈基本重合。榜單顯示,百強高校分佈在23個省市的36個城市。其中,北京市有18所高校入列百強,江蘇省有17所,廣東省有9所,上海市8所,陝西省6所,湖北省5所,安徽省5所。

安徽省值得關注。合肥因為有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傳統工科強校,這幾年在創新方面突飛猛進,也帶動了整個安徽高校的創新。此次榜單入圍5所高校,與陝西、湖北等相當,這對於高校數量並不算多的安徽來說實屬不易。

如果以城市分佈來看,北京依然是上榜大戶,有18所高校入圍百強。南京作為高校數量、211工程、雙一流大學等數量居多的城市,有11所大學入圍百強,算是正常。這說明,在研究創新、推動工業和市場應用領域,工業發達城市是有優勢的。

資金扶持成為高校保持創新力的重要源泉。榜單顯示,百強中67%為部屬院校,雖然“211工程”已取消,但77%的百強高校為原“211工程”院校,82%的百強院校為“雙一流”大學。毫無疑問,這些來自中央層面的資金扶持成為了創新力的重要保障。而入榜的地方院校也基本都是地方重點建設大學。

與去年的榜單相比,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跌出了前十,位列第11,這和評價體系有關係。在創新創業訓練計畫這一數目中,以學術為主的中科大並不佔優勢,另一方面,每年的科技獎雖然是高校科研能力的體現,但獲獎數目存在一定的運氣成分。這也是導致每年榜單名次會有比較大差異的重要原因。

由於評價體系的側重點在創新和科研,這個榜單本質上是一個工科大學佔優勢的排行榜,因此可以看到中國人民大學這樣的偏文科性質的高校排名並不占優,雖然也擠入了百強榜單,但位次不高。

榜單同時也顯示,中國的工科大學將重新洗牌。一些傳統的工科大學雖然還能入榜百強,但排名已不如其在傳統工科時代應有的位置。比如天津大學的化學工程、同濟大學的土木工程等等,在第四次學科評比中依然高居首位,但在“新工科”大學的競爭中已經稍顯落後。

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介紹

作為創邑傳媒下設研究機構,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霍爾果斯標準排名資訊諮詢有限公司)成立於2017年7月,脫胎于2014年創立的標準排名研究院(已撤銷)城市研究部,是獨立協力廠商的城市大資料分析機構,也是城市相關榜單及報告的內容生產機構。

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曾推出“鬼城指數”“最宜創業城市”“養老城市”等諸多有影響力的城市排行榜;每年9月的第二個週六,與優客工廠聯合主辦全球INS大會,並在大會上發佈《中國創新創業報告》及《未來趨勢報告》。

聯繫方式:xieliangbing@5icity.net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