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遂川:農業唱響“春天裡”

□劉祖剛、范新華

青山在望, 草木蔓發。 陽春四月, 春風吹皺了水面, 吹綠了田疇, 也吹響了農人一年耕作的序曲。 在遂川的田間地頭, 滿是忙碌的身影。 春種夏長, 秋收冬藏, 在這個傳統的農業大縣裡, 在鄉村振興的時代洪流中, 已悄然發生著巨變, 唱響了農業版的“春天裡”。

體面:農民上班領工資

一場春雨一場暖, 清明過後, 眼看就到了下田插秧的時節, 但遂川縣雩田鎮珊田村的袁作泉卻並沒有往年的忙碌和“慌亂”。 曾經的“早出晚歸”變成了現在的“朝九晚五”, 袁作泉成了一位拿工資的“上班族”。

早在2012年, 一家現代農業企業來到雩田鎮珊田村,

流轉了農戶3000余畝荒山, 辦起了現代化的養雞場和種下了“百果園”。 曾經的荒山, 如今種上了臍橙、井岡蜜柚、油茶、楊梅、桑葚等經濟作物。 村支書袁興坤找到了企業負責人劉光明, 向他推薦了袁作泉等幾戶貧困戶。 而今, 袁作泉的工作就是在養雞場內負責控制自動化的餵食和溫控設備, 乾淨而輕鬆。 “不用去外地, 在家門口上班還能照顧家庭。 ”袁作泉滿意地說。 前些年, 他的妻子因交通意外去世, 他獨自帶著一雙兒女, 日子過得很艱難。 去年, 他和村裡其他28戶貧困戶一起, 將5000元產業幫扶資金入股該企業, 當年就獲得2000元分紅。 “土地流轉有租金, 每月領工資, 年底得分紅, 對於脫貧有信心!”袁作泉高興地說道。

隨後, 一家大型黃金茶企業也落戶珊田村, 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異軍突起, 吸納了300多個農民在家門口就業。 如今在珊田村, 農民“上班”領工資已不再是新鮮事。

專業:產業鏈上分紅利

春分後清明前, 是湯湖鎮青茶村村委會主任鐘石林最忙碌的時候。 每到下午4點, 他都準時來到村裡的小廣場, 採茶回來的村民陸續來這裡售茶青, 一時間, 小廣場上熱鬧非凡, 形成了一個小型茶青交易市場。

鐘石林家有兩套茶葉加工設備, 每天加工鮮葉四五百斤, 收茶青、制茶葉、賣幹茶, 整個春茶生產季, 一家人忙得不亦樂乎。 像鐘石林這樣的, 青茶村共有6家茶葉加工大戶, 村裡其他茶農從制茶、賣茶辛苦活、技術活中“解放”出來, 只需要把精力放在茶樹上、把好品質關,

采下茶青, 就能換錢。

以行業龍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經營大戶、家庭農場等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技術水準、經營能力都比小農戶強得多, 不僅帶動了當地茶產業升級, 也延伸了整條產業鏈, 產業產值不斷提升。

產業鏈的延伸, 專業分工程度進一步加強, 曾經的“泥腿子”轉身為“新型農民”, “土專家”“農博士”成了香餑餑, 吃上了“技術飯”, 有頭腦、懂經營的跑起了市場銷路, 在產業鏈上分工合作, 分享產業做大做強帶來的“紅利”, 經濟效益都有保障。

融合:“農業+”釋放大效應

每年春耕, 位於左安鎮深山之中的桃源梯田, 優美的田埂線條, 明鏡般倒映天空的水面, 耕作的農夫, 朝霞晨霧如人間仙境,

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山水田園畫, 每天迎來眾多省內外遊客。

憑藉“中國最美梯田之鄉”這一金字招牌, 遂川縣將農業梯田景觀, 融入客家民俗風情, 將桃園梯田打造成鄉村旅遊的高地。 遊客在這裡看萬畝梯田, 品農家飯, 可以聽到優美的客家山歌, 享受原汁原味的客家風情。 農戶一面種植生態高山梯田稻, 一面開農家樂, 其樂融融。

改變以往種植、銷售的單一發展模式, 遂川縣確定了“農業+旅遊”“農業+電商”“農業+健康”等新發展模式, 不斷釋放“大農業”的綜合效應。

“遂川有三寶, 金橘、板鴨、狗牯腦”, 通過引進農業龍頭企業深度開發, 打響了狗牯腦茶、“遂川金橘”、“遂川板鴨”、“遂川梯田生態米”“籠藏米粿”等眾多農業品牌。 茶葉、蜂蜜、筍乾、籠藏米粿等曾經“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土特產,

如今穿上了新裝, 乘著鄉村旅遊的新風, 搭上電商發展的“快車”, 暢銷全國, 漂洋過海頓上世界舞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