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學生該如何讀書

人為什麼要讀書?在南開大學傳播學系教授劉暢看來, 心之官則思, 人是思考的動物, 思考是人的一種屬性, 同時人是一種意義性動物。 加拿大曾做過一個關於感官剝奪的實驗, 證明將人的感官剝奪後, 人的神經會出現紊亂, 身體出現各種不適。 感官剝奪的背後是對意義的剝奪, 意義消失, 世界可能隨之消亡。 讀書能夠給意義世界充電, 提供養料。

讀書就是一種放鬆。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李法軍認為, 讀書是一種讓人愜意而且優雅的行為, 閒時讀書就是生活。 他援引清代賢者金纓之語“天地間第一人品,

還是讀書”, 並將此解讀為, 唯有讀書, 才可能讓自己成為具有高尚品格的人。

同是人類學系副教授余成普則告誡同學們, 多年以後, 可能你會忘記上過的課程甚至授課的老師, 但是假如你實實在在地讀過幾本好書, 寫過幾段讀書筆記, 這些文字就會銘刻在你的身體和記憶裡, 成為你美好學生時代的一部分, 影響你的思想和視野, 成為人生財富。

讀書能跨越時空距離, 體驗生命的多元。 南開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陳鵬認為, 閱讀能夠給人們帶來豐富的精神世界, 形成超越現實世界的精神追求, 讓人們的思維體系更加具有邏輯性, 使人們透徹地洞悉人世間的各種情理, 從而擁有一個強大的內心精神支撐。

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王岫廬希望同學們都能“做一個終身學習的人”。 在她看來, 中國文明裡, 與“以食為天”相匹配的, 是“奉詩為經”。 這二者都是傳統中國人敬畏天地的重要方式, 也是中國古典式靈肉一致的重要體現。 到了現代, “以食為天”與“奉詩為經”分離, 各經磨難。 沒有“奉詩為經”護航, “以食為天”的生活可能不保。

大學生應該廣泛閱讀。

南開大學國際經濟貿易系副教授何永江表示, 現在是國際化社會, 人與人之間應有更多的包容和理解。 如果對整個社會、人類歷史包括宇宙生命的理解更深, 自然而然會對生命和人類社會心懷更多敬畏。 對於如何選擇圖書, 何永江認為一方面可遵從老師學者的經驗介紹, 另一方面可依靠網路媒體等推薦。

但更為重要的是自己去嘗試、去挑選, 挑選書籍的過程就是自己獨立思考、獨立辯證的過程。

遵循內心選擇讀書或許為更好的選擇。 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的副教授姚達兌對看似“理所當然”也“輕而易舉”的教師薦書有著不一樣的看法。 他認為, 一是年紀漸長漸知當戒好為人師, 尤其是面對更年輕的人,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或許才是高明的方式;二是世間書籍本是相連, 一本連著一本, 有心讀書者也不必過多推薦, 循序漸進自會摸索到值得閱讀的好書。

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的教授謝有順則推薦了一些古今中外的經典作品。 “我國的《世說新語》是一本包羅萬象的書, 生活中的片斷、故事,

都可以入文, 也都大有深意, 每一則故事背後都隱含著純粹的中國智慧。 這樣的書, 才是最好的枕邊書。 《罪與罰》完整體現了人類的內心世界有多深邃, 痛苦有多深, 痛苦之後的懺悔又有多麼珍貴;《小王子》雖然是一本童話, 卻能夠把人生看得如此透徹, 甚至把人生變成了一個象徵, 而且還這麼有趣、這麼令人傷感, 堪稱奇書。 ”

劉暢認為, 閱讀首先要打好根基, 解決人生的一些基本問題。 他推薦叔本華《人生的智慧》, 讀這本書可瞭解一個以精神意義為快樂的人的狀態, 瞭解人為什麼是意義動物。

大學生應靜心讀書, 激發自己的閱讀興趣。

“我相信人的身心是一個有靈的機器, 書讀得多了, 自然也就通了。 ”姚達兌坦言, 讀書者要靜心、虛心、恒心,

一本接著一本地讀, 仔細地、反復地讀。

在劉暢看來, 興趣的產生在於獲得感, 精神的獲得感更為重要。 讀書的時候要獨立思考, 寫成文章, 慢慢地形成習慣後即使外力阻止, 也會自覺讀書。 他還提到, 讀書時要擅於讓不同的知識點發生連接。 “讀書者是一種媒介, 使不同的書產生聯繫, 當兩個完全不相關的知識點產生聯繫時, 創新也就隨之產生。 ”他認為, 讀書需明白什麼是重複, 什麼是創新。

中山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沈榆平告訴大學生:“最充實的事情, 莫過於在圖書館安靜地閱讀一本書, 乃至忘記時間。 ”

責編:賈志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