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深入研究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與建設

中國社會科學報臨沂4月22日電 4月21—22日, 第一屆山東革命根據地史學術研討會在臨沂舉行。

臨沂大學副校長孫常生表示, 深入研究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與建設, 有助於更好地理解20世紀前期中國革命與社會變遷的關係。

《抗日戰爭研究》主編高士華認為, 改革開放40年來, 關於抗戰史和革命根據地史的研究推陳出新, 在研究視野、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拓展, 對史料的發掘與利用也更加全面。 然而, 從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背景下的中國抗日戰爭角度看中國共產黨在敵後戰場的作用,

中國共產黨創建的根據地為抗日戰爭作出的偉大貢獻, 目前的抗戰史與革命根據地史研究仍有巨大空間。 根據地史研究按時期劃分一般分為土地革命時期、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 不同地區的革命根據地有所差異, 現有的成果往往局限於不同時期的研究, 未來應加強以歷史連續性視角“打通”不同時期的革命根據地史研究。

近年來, 對史料的深入發掘為革命根據地史研究帶來了一些新的學術增長點, 尤其是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創辦的大量報刊成為研究者關注的重點史料。 南開大學教授李金錚以這一時期創辦的《晉察冀日報》的閱讀史為研究物件, 從讀者的立場進行研究, 包括獲得報紙的管道、閱讀方式、閱讀後的反應。

他表示, 既要關注其中反映出的讀者的獨立性與能動性, 同時也要看到黨政軍機構的巨大影響, 從中考察讀者與報紙、黨政軍的聯動。

在魯西北和冀南抗日根據地的歷史研究中,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徐暢深感口述資料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他表示, 抗日根據地研究資料主要包括中共黨政軍檔檔案、黨史資料、革命史資料、其他文史資料和相關回憶錄等。 而通過田野調查訪談, 則可以記錄普通民眾在抗戰與革命背景下的經歷與體驗, 呈現了既有文獻資料裡沒有或者不夠豐富的歷史景象。 口述資料既有助於反映政策實踐, 彌補歷史缺漏, 也有助於訂正歷史記載錯誤、啟發問題意識思考、促進研究視角轉換、發現以往研究盲區等作用。

但同時也應該看到, 口述資料有其缺陷和適用限度, 必須與文獻史料結合、經過鑒別才能加以利用, 並且只能作為文本史料的補充。

此次研討會由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抗日戰爭研究》編輯部, 以及臨沂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沂蒙文化研究院)聯合主辦。

原標題:以歷史連續性視角 “打通”不同時期革命根據地史研究

作者:張清俐 張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