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一名中興前員工眼中的中興通訊

作者:鄧攀, CMKT會員, 前中興員工, 在中興工作6年有餘, 對中興懷有深深的感情。 目前從事管理諮詢工作。 本文經授權轉載

今天(2013年), 看到《南方週末》最近幾月來第二次刊登的關於老東家中興通訊巨虧的報導,

忍不住想說幾句。

從心理意義上說, 中興通訊是我職業生涯裡的第一家雇主。 我研究生畢業後, 就進入中興上海研發中心, 成為調侃語中與“恒隆女”並提的“張江男”, 一口氣在中興工作了6年多, 期間又輾轉海外2年多, 經歷了很多人生中的第一次, 對中興傾注了大量的感情和精力, 所以, 雖然最終因失望而離開他2年多了, 但始終對中興懷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愛恨交加, 好比是對原配的妻子。

就在昨晚, 老婆在聊天時抱怨, 她們單位偌大一個公司, 竟然連個公共圖書期刊室、或者電子知識庫帳戶都沒有, 我還慨歎, 相對來說, 中興在很多方面做得確實不錯,

學習型組織建設的這種就不必說了, 另外的像以師帶徒、6sigma、CMMI、群策群力、合理化建議、竟情(CI)、HPPD(IPD)、一專多能、專案化管理(MBP)等等, 雖然大多數舉措最後搞得似是而非、搞得形式主義了, 但好歹都有。

我很認同《南方週末》對中興巨虧的幾個觀點:1、雖然有宏觀經濟的影響, 但更多的, 則是長久以來積累問題的爆發; 2、中興的管理層, 已經形成了一個內在且隱秘的利益分配體系。 這個體系, 就隱藏在中興下屬的錯綜複雜的子公司、孫公司、重孫公司中; 3、通過關聯公司掏空上市公司利潤, 在日子較為好過的時候, 似乎並不易被人覺察, 但世道艱難時, 危機則難免爆發; 4、在中興的利益分配結構中, 底層員工基本被排除在既定利益格局之外。

實際上,

對於這幾個觀點, 內部員工早已心知肚明。 例如, 08年金融危機剛爆發的時候, 很多底層員工就開玩笑說:“自從金融危機以來, 侯爺爺們真的開始操心中興通訊了”。 2010年七八月份時, 我還就上述問題, 給史立榮總裁寫過一個郵件, 並得到了總裁的口頭表揚(參見博文:暖場舊文(一):給CEO的一封信)。

我曾經數次被朋友或面試官問及, 中興和華為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我認為, 中、華兩家最大的區別在於體制和文化, 至於領導能力、員工素質、技術水準等等實屬等而下之, 也不分伯仲。 我原來就一直不服華為, 不是華為太牛, 而是我們(中興)太慫。 我們宿舍3個人, 2個在中興, 1個在華為, 班裡也有各進中興或華為的, 我不認為華為的員工就比我們牛,

中興把自己的員工活生生的漠視憋屈耗死了。

中興是所謂的“國有民營”, 華為是徹底的民營企業, 體制決定了高管們的思路和精氣神, 高管們與其在中興通訊身上較真和賣命, 還不如多惦記惦記與自己利益更大的數百家子孫或關聯公司們。

中興的侯為貴原是航太691廠的技術科科長——工程師出身, 看起來很溫和、重人情, 所以被有人貶低為“溫開水”, 進而將中興總結為“牛文化”。 華為的任正非是軍旅出身, 轉業前做到過營長?軍人出身, 雷厲風行、強調執行力, 所以有大家熟知的“狼文化”。 這樣的簡單概括可能有失偏頗, 但是, 創始人的性格、出身、理念等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公司的文化, 則是不可辯駁的事實。

我只從行銷和人力資源管理方面談一些自己原來對中興粗淺的觀感。

我總共在四個國家的海外代表處工作過。

代表處一, 上班時間, 有員工在辦公室裡叼著香煙吞雲吐霧, 同時開著喇叭, 滴滴滴、滴滴滴, 明目張膽的聊QQ、看股票, 代表處領導視而不見。 甚至, 員工還可以跟區總、國代等在辦公室裡互敬香煙聯絡感情, 順便討論幾句國內股市行情。 有員工因怠忽職守導致項目交付逾期, 代表處被局方罰款十幾萬美元, 也無非是叫來臭駡一頓, 原來咋樣還咋樣。 有的國內部門派出的支持人員, 到代表處後, 好幾個月甚至長達半年時間無事可幹, 遊哉悠哉, 無人想起過問。

代表處二, 我去的時候適逢代表處搬家, 老辦公室裡還有中外員工幾十人, 傢俱、檔、廢舊設備橫七豎八、塵土厚積,我因為某事需要查閱一歷史合同,找不到,我待了一個多月,始終沒有看見搬家完畢的跡象。半年後,我再去該代表處,到了新辦公室,終於從一堆淩亂塵封的文件裡翻出了合同,好歹是還在,沒有遺失。據說,國代在外邊有自己的公司。

代表處三,住宿和辦公不在一起,由行政安排擺渡車,規定8點半上班,一幫人直等到上午9時,車輛還沒調度過來,據說是因為某領導家屬私事用車。午餐在會議室進行,客戶來拜訪前,我去落實會議室,才發現需要臨時清理午餐遺留下的飯菜漬。

代表處四,國內產品線委託代表處送檢設備,一個多月不能納入局方測試序列,不得已,國內派專人直飛萬里抵達該國,數天辦理完成,再直飛回國。

據說,華為在開會時,會因為行銷人員丟了一個訂單而爆粗口或丟椅子,甚至銷售代表處領導引咎辭職,這樣的情況在中興則很少見,代表處年營業額8千萬做到了6千萬,沒關係,勉勵之後繼續幹,6千萬做到了4千萬,沒關係,罵一頓,重整旗鼓接著來。關鍵看你是不是這條線上的人。

我後來忍不住與同事慨歎:我們開拓海外市場也超過10年了,但怎麼始終還是停留在一哄而上搶訂單的原始狀態,向管理要效益似乎從未進入過領導的法眼,粗放的行銷方式不知造就了多少運營成本和機會成本。

再談談對中興人力資源管理的觀感:

我揣測,中興人力資源管理的指導思想,就是心照不宣的9個字“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從總裁到部門長的四級管理幹部和一、二兩級主任工程師(含同等級別的業務線職稱),估計有近萬人,這是公司認為需要重點保障的“鐵打的營盤”,其餘的六七萬人,都是低成本戰略下“流水的兵”,愛來不來,愛走不走。無獨有偶,我曾經接觸過的一些小老闆,很多不約而同選擇的就是中興這個思路:只籠絡他認為的骨幹,其他的員工不在籃子裡,自便。這一點,與華為60%以上的員工持股,總持股占比在90%以上的思路大相徑庭。

我認為,對於公司治理結構和員工激勵範圍這一點,不能簡單的做一個統一的論斷,知識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勞動密集型企業在這方面的需求相去甚遠,不可一廂情願,而要具體分析組織的基因。但是,大的脈絡清晰可循,那就是:越是智力密集、以人力資源為主的企業,長期激勵和規範治理的程度要求越高,例如華為和360等。越是員工在客戶體驗中發揮直接作用的公司,長期激勵和規範治理的程度要求越高,例如海底撈和星巴克等。越是以資本和自然資源為主的公司,越沒必要分權和長期激勵,例如房地產和礦業。如果當期激勵充分,亦不必急於考慮長期激勵。所以,必須認清規律並主動對標。

中國社會是未富先老,中興亦是未雄霸天下先老態龍鍾——官場氛圍漸濃。雖然社會環境有時確實是關係重於能力,派系強于自立、情商高於智商、務虛勝於實幹,但是,公司作為一個商業組織,如果全面接納浸染這種社會風氣,實則堪憂。有個部門,多位勤奮敬業的技術骨幹長期在三級主任工程師上得不到晉升,一個善於鑽營務虛的“後起之秀”卻迅速由三級、二級躥升,在即將獲得一級主任工程師職稱時,因為輿情大嘩止步,卻順利步入管理層。有的部門長或國代人選,一直被員工或同事認為粗暴庸碌,但跌破很多人的眼鏡,人家竟然獲得提拔,後來即使業績平平,照樣能穩穩當當連任。這樣提拔一人、打擊一批的事情不勝枚舉。

因為人力資源管理的指導思想如此,所以,公司的很多管理舉措就自然而然的流露並體現了這種思想。例如,上海研發中心前幾年人員快速擴張,很多資歷較淺經濟實力較弱的新員工,房子都買或租在浦東較偏僻的一些地方,但是,即使這些偏僻的地方,往往一個點也有十幾名甚至幾十名員工。公司素來提供通勤班車服務,而且會根據乘車點人數變化對線路進行動態調整,後來為了降成本,管理部門推出了一個思路,叫集散地方式:不管你住在那裡,公司只在幾個固定的地點接送,即使距離固定網站班車車程5分鐘(公車可能要20分鐘)的某個新位址有30個員工,也堅決不優化調整線路。似乎是周浦的一輛班車?竟然做出了只管上班接來,不管下班送回的駭人之舉。該網站員工向行政部反應了n次,都被應以太極推手功。同一網站的晚上,中興員工加班歸來,在寒風冷雨中等待公車時,發現人家華為的班車,下載了幾個人後繼續向前開去,此時,如果你是中興員工,你有什麼感覺?

年營業額超百億美元的企業,寧願節省幾萬元,不惜做出讓幾十、幾百員工寒心之事,可見普通員工在其心目中價值幾何。另一方面,某事業部,在各產品經營部已完整設置有市場總監、市場經理等人員編制的情況下,卻另外長期供養著一支面向全球市場、職能基本重疊、無實權、人員流動率極高的幾十人規模的市場部門,該部門每年的總運營成本粗估應不低於1000萬元,據說,這是某高層領導留有後招的一步閑棋。此類忙人忙死與閒人閑死共存、極度節儉與極度浪費並舉的現象,不勝枚舉。

如果一個公司的人力資源指導思想認為,只要小圈子裡的幾個領袖人物運籌帷幄,再籠絡一批自認為的骨幹,即可攻城掠地決勝千里,而對普通員工的情感、智慧、主動性和創造性採取漠視的態度,那麼,這可能會是一個公司最大的成本、浪費和危機!豈能不虧哉?

傢俱、檔、廢舊設備橫七豎八、塵土厚積,我因為某事需要查閱一歷史合同,找不到,我待了一個多月,始終沒有看見搬家完畢的跡象。半年後,我再去該代表處,到了新辦公室,終於從一堆淩亂塵封的文件裡翻出了合同,好歹是還在,沒有遺失。據說,國代在外邊有自己的公司。

代表處三,住宿和辦公不在一起,由行政安排擺渡車,規定8點半上班,一幫人直等到上午9時,車輛還沒調度過來,據說是因為某領導家屬私事用車。午餐在會議室進行,客戶來拜訪前,我去落實會議室,才發現需要臨時清理午餐遺留下的飯菜漬。

代表處四,國內產品線委託代表處送檢設備,一個多月不能納入局方測試序列,不得已,國內派專人直飛萬里抵達該國,數天辦理完成,再直飛回國。

據說,華為在開會時,會因為行銷人員丟了一個訂單而爆粗口或丟椅子,甚至銷售代表處領導引咎辭職,這樣的情況在中興則很少見,代表處年營業額8千萬做到了6千萬,沒關係,勉勵之後繼續幹,6千萬做到了4千萬,沒關係,罵一頓,重整旗鼓接著來。關鍵看你是不是這條線上的人。

我後來忍不住與同事慨歎:我們開拓海外市場也超過10年了,但怎麼始終還是停留在一哄而上搶訂單的原始狀態,向管理要效益似乎從未進入過領導的法眼,粗放的行銷方式不知造就了多少運營成本和機會成本。

再談談對中興人力資源管理的觀感:

我揣測,中興人力資源管理的指導思想,就是心照不宣的9個字“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從總裁到部門長的四級管理幹部和一、二兩級主任工程師(含同等級別的業務線職稱),估計有近萬人,這是公司認為需要重點保障的“鐵打的營盤”,其餘的六七萬人,都是低成本戰略下“流水的兵”,愛來不來,愛走不走。無獨有偶,我曾經接觸過的一些小老闆,很多不約而同選擇的就是中興這個思路:只籠絡他認為的骨幹,其他的員工不在籃子裡,自便。這一點,與華為60%以上的員工持股,總持股占比在90%以上的思路大相徑庭。

我認為,對於公司治理結構和員工激勵範圍這一點,不能簡單的做一個統一的論斷,知識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勞動密集型企業在這方面的需求相去甚遠,不可一廂情願,而要具體分析組織的基因。但是,大的脈絡清晰可循,那就是:越是智力密集、以人力資源為主的企業,長期激勵和規範治理的程度要求越高,例如華為和360等。越是員工在客戶體驗中發揮直接作用的公司,長期激勵和規範治理的程度要求越高,例如海底撈和星巴克等。越是以資本和自然資源為主的公司,越沒必要分權和長期激勵,例如房地產和礦業。如果當期激勵充分,亦不必急於考慮長期激勵。所以,必須認清規律並主動對標。

中國社會是未富先老,中興亦是未雄霸天下先老態龍鍾——官場氛圍漸濃。雖然社會環境有時確實是關係重於能力,派系強于自立、情商高於智商、務虛勝於實幹,但是,公司作為一個商業組織,如果全面接納浸染這種社會風氣,實則堪憂。有個部門,多位勤奮敬業的技術骨幹長期在三級主任工程師上得不到晉升,一個善於鑽營務虛的“後起之秀”卻迅速由三級、二級躥升,在即將獲得一級主任工程師職稱時,因為輿情大嘩止步,卻順利步入管理層。有的部門長或國代人選,一直被員工或同事認為粗暴庸碌,但跌破很多人的眼鏡,人家竟然獲得提拔,後來即使業績平平,照樣能穩穩當當連任。這樣提拔一人、打擊一批的事情不勝枚舉。

因為人力資源管理的指導思想如此,所以,公司的很多管理舉措就自然而然的流露並體現了這種思想。例如,上海研發中心前幾年人員快速擴張,很多資歷較淺經濟實力較弱的新員工,房子都買或租在浦東較偏僻的一些地方,但是,即使這些偏僻的地方,往往一個點也有十幾名甚至幾十名員工。公司素來提供通勤班車服務,而且會根據乘車點人數變化對線路進行動態調整,後來為了降成本,管理部門推出了一個思路,叫集散地方式:不管你住在那裡,公司只在幾個固定的地點接送,即使距離固定網站班車車程5分鐘(公車可能要20分鐘)的某個新位址有30個員工,也堅決不優化調整線路。似乎是周浦的一輛班車?竟然做出了只管上班接來,不管下班送回的駭人之舉。該網站員工向行政部反應了n次,都被應以太極推手功。同一網站的晚上,中興員工加班歸來,在寒風冷雨中等待公車時,發現人家華為的班車,下載了幾個人後繼續向前開去,此時,如果你是中興員工,你有什麼感覺?

年營業額超百億美元的企業,寧願節省幾萬元,不惜做出讓幾十、幾百員工寒心之事,可見普通員工在其心目中價值幾何。另一方面,某事業部,在各產品經營部已完整設置有市場總監、市場經理等人員編制的情況下,卻另外長期供養著一支面向全球市場、職能基本重疊、無實權、人員流動率極高的幾十人規模的市場部門,該部門每年的總運營成本粗估應不低於1000萬元,據說,這是某高層領導留有後招的一步閑棋。此類忙人忙死與閒人閑死共存、極度節儉與極度浪費並舉的現象,不勝枚舉。

如果一個公司的人力資源指導思想認為,只要小圈子裡的幾個領袖人物運籌帷幄,再籠絡一批自認為的骨幹,即可攻城掠地決勝千里,而對普通員工的情感、智慧、主動性和創造性採取漠視的態度,那麼,這可能會是一個公司最大的成本、浪費和危機!豈能不虧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