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思維停止轉動?試試這個小技巧

最近寫了太多燒腦的文章, 今天, 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比較有趣, 也比較輕鬆的技巧。

在文章開始, 請大家來做一個思維實驗。

假設你現在在面試一個心儀已久的職位, 只差臨門一腳了。 這時, 面試官對你說:

請做一個5分鐘的即興演講, 不設任何主題, 只要能打動我, 你就能得到這個職位。

你的感受是什麼呢?

我相信, 絕大多數沒有經過演講訓練、做過準備的朋友, 一定會不知所措:題目是什麼?我該講些什麼?你想聽到什麼?

如果換成這種情況呢:

面試官對你說:請你就我們公司最新產品的優點, 做一個5分鐘的即興演講,

只要能夠打動我, 你就能得到這個職位。

對比一下, 這種情況, 比起「不設題目」, 是不是會讓你感覺更安心?

如果可以選擇, 我想, 大多數人都會希望是第二種, 亦即由對方給定一個題目, 哪怕這個題目不一定是自己最擅長的。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

按理說, 比起限制題目, 第一種情境下, 你的選擇範圍會廣得多, 完全可能有更好的表現, 為什麼反而會手足無措呢?

這其實是大腦的一個特性:

我們思考任何問題, 都必須有一個作為依託的「焦點」。 如果失去了焦點, 我們就難以進行思考。

在心理學上, 有一個經典實驗, 叫做「白熊效應」。

在這個實驗中, 心理學家 Daniel M. Wegner 把參與者分成三組, 分別這樣告訴他們:

第一組:在接下來的5分鐘裡,

請想像一隻白色的熊。

第二組:想什麼都可以, 就是不要想白熊。

第三組:請想像一輛紅色的汽車。

在這個過程中, Wegner 告訴他們:如果你腦子裡出現了「白熊」, 就碰一下面前的鈴, 記錄次數。

5分鐘後, 你猜哪一組想到「白熊」的次數最多?

這個實驗相當經典, 你很容易想到:被要求「不要想白熊」的第二組, 想到「白熊」的次數是最多的, 甚至超過了「請想白熊」的第一組。

為什麼會這樣呢?Wegner 認為, 這是因為大腦需要「焦點」—— 我們沒法要求大腦「不想什麼」, 因為從外部施加的任何影響, 都會成為一個強有力的「焦點」。

日常情況下, 我們的大腦中, 儲存著大量的「節點」。 無論我們是否意識到, 我們的大腦, 都在不斷地從一個節點, 跳躍到另一個節點上。 這就是思維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 每一個節點會有一個額外的輸入, 叫做 bias, 偏好或權重。 它決定了, 這個節點「有多容易」被我們想到。

日常生活中, 任何相關的外部提示, 或是內部的想法、念頭, 都會不斷強化這個 bias。

所以, 當我們想著「不想白熊」時, 實際上是在強化它的 bias。

這就是一個「聚焦」的過程。

這可以解釋很多現象。

舉個例子, 請依次思考下面兩道題目:

1)衣索比亞的人口是否超過500萬?回答「是」或「否」即可。

2)衣索比亞的人口有多少?請回答一個你預估的數字。

如果你不知道第二題的確切答案, 不妨看看你的估算。 正常情況下, 估算範圍都不會偏離500萬太多, 大致在300 - 1000萬。 但實際上, 衣索比亞的人口超過1億。

而如果把題目換成這樣:

1)衣索比亞的人口是否超過4000萬?

2)衣索比亞的人口有多少?

那麼, 第二題的預估結果, 會遠遠超過前一種情況, 亦即圍繞4000萬為中心, 約在2000萬-6000萬。

這就是經典的「錨定效應」。 大腦是相當偷懶的, 在我們思考一個問題時, 如果沒有可供參考的資訊, 我們會自動將「最近的資訊」用作「焦點」, 從它出發來進行思考。

哪怕這個資訊跟問題並不相關, 只是剛好先後出現, 也會影響我們的思維和決策。

瞭解了這些, 對我們來說, 有什麼意義呢?

有時候, 人為地設置一個「焦點」, 雖然看似會縮小我們選擇、思考的範圍, 但反過來, 它也能夠提高我們的效率。

舉個例子:我在記錄「資料」筆記的時候, 會要求自己, 寫下至少3個關鍵字, 來描述它可能的使用方向。

(「資料」筆記可參考:這套法則,

治好你的資訊焦慮)

比如, 我看到一個案例:開發了知名協作工具 Basecamp 的 37signals 公司, 只擁有 16 名員工, 但他們分散在8個城市裡, 隔著2個大洲, 彼此間從未見過面, 僅依靠自己公司的產品來溝通 —— 這時, 我會問自己:這個資料有點意思, 如果記下來, 我可以聯想到哪些「關鍵字」?

最簡單的想法, 就是「遠端協作」—— 當我想研究遠端協作和遠端辦公時, 它就可以成為一個案例。

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呢?

能不能寫下「企業高效運營」?當我想思考「如何減輕企業運營中的冗余活動」時, 它是否也可以成為一個研究物件?

諸如此類。

在這個方法中, 其實用了雙重的「焦點」。

設置關鍵字是一重「焦點」。 這樣做, 看似把思維局限在這3個關鍵字上面, 但實際上, 當我想在筆記中搜索相關內容時, 可以更快、更有效地定位到這篇筆記,遠比回想+搜索內容更有效。

另一重「焦點」是什麼呢?就是「記錄3個關鍵字」本身。

如果不作任何記錄,單純把這條筆記記下來,也並非毫無價值 —— 但更可能的結果,就是成為囤積品,再也不見天日,過一段時間,連見過這個內容這件事都會忘掉。

所以,為什麼很多人做了筆記,積了幾百幾千個條目,卻從來也用不上?很大程度上,就是只關注「記錄」,不關注「思考」。

相對的,要求自己記下3個關鍵字,就是一種強迫自己去思考的過程 —— 相當於對這條原料進行預處理。

這樣做,看似給自己添加負擔,毫無必要,但實際上,這樣才能真正讓大腦動起來,而不是停留在不經腦子的「收集」上。

當然,你完全可以設置別的焦點。比如,如果你喜歡用紙質筆記,有一個小技巧:每次記完一頁筆記,不妨問自己:

這一頁紙上,有哪3處地方是最重要的?我能否將它們標記出來?

正是這種看似冗余的行為,才能激發我們的思維不斷前進,突破自己的慣性和惰性。

另一種用法是什麼呢?

考慮一個問題:你平時是如何想出各種創意的?如果讓你憑空去想,你能想出來嗎?

恐怕會有一定難度。

那麼,有一個小技巧可以幫到你:準備一些小卡片,在每一張卡片上,寫上不同的詞語,比如「綠色」「酸味」「圓形」「天空」……諸如此類,內容越五花八門越好。

當你需要思考、產生創意時,把它們拿出來,放在一起,進行聯想。

簡而言之,就是為你的思維創造「焦點」,讓你的思維得以落地、生長,產生碰撞,獲得各種各樣的火花。

當然,未必要用實體卡片,你也可以用備忘錄、筆記工具來完成。譬如,你可以建立3頁筆記,每頁筆記中寫上20個不同的詞語,這樣,你就擁有了3個「靈感庫」。

每當需要突破慣性思維時,不妨打開它們,讓它們成為「焦點」,來幫助自己得到突破。

甚至,你也可以利用現成的工具,比如手頭的書籍 —— 每次需要產生新的點子,你就隨意翻開一本書籍,隨機找到幾個單詞(最好是實詞),寫下來,以它們為中心,來進行發散思考、自由聯想。

很多時候,這種方式,能非常有效地幫助破除固化的思維。

我自己經常做的是什麼呢?當我缺乏靈感時,我會隨機挑出幾本藏書,把它們放在面前,隨意地跳讀裡面的內容 —— 從一頁跳到另一頁,一章到另一章,一本到另一本,等等。

然後詢問自己:

這些內容之間,能否建立任何聯繫?

我能通過它們想到什麼?

有些書的組合,能碰撞出非常有意思的結果。實際上,我有不少文章,其最初的靈感,都是這樣來的。

當然,這只是一個引子,在實際的構建、完善過程中,還需要不斷地打磨。

但它的好處是:你可以有東西可寫,有方向可循,有線索可以思考,而不會一直浪費時間,做著無用功。

最重要的,是讓大腦活躍起來,讓思維動起來。

動起來之後,再想辦法將它引導、調適到更好的方向上。

更進一步,利用這些「焦點」,還可以做些什麼呢?

讓我們回到最開始的問題:當你需要做即興演講時,你會怎麼做?

演講可能不常見,但我想,每個人都會遇到這種情況:

在社交場合,跟別人交際,需要介紹自己、打開話題;

公司開會、團隊交流,輪到自己發言;

或者,最簡單的,跟別人聊天時,突然腦子「卡殼」了,不知道說什麼……

我想,你一定經歷過這種感覺:明明腦子裡有一堆東西,話到嘴邊卻什麼都說不出來,氣氛出現了微妙的尷尬,越著急大腦卻越空白。

如果你覺得困擾,其實很正常,因為你沒有鍛煉過對資訊的快速提取和整理。

具體講起來很複雜,但是,有一個簡單的技巧可以幫到你:

事先準備好「焦點」,在應對不同場合時,快速切換「焦點」,讓大腦迅速切換到設置好的模式。

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事先思考:

我可能會在什麼場合下需要發言?

我可能會遇到什麼樣的人?

我可能需要表達什麼內容?

針對上面三個問題,分別設想出3-4種可能的情況,這些就是「焦點」。

下一步,根據每種情況,事先想好一些問題、內容和表達。

然後,再在每天的間隙,經過練習,將這些表達內化,直到針對不同情況,能立刻「鉤起」,回憶起它們,並將它們跟「焦點」建立聯繫。

當你跟別人社交、需要發言的時候,如果不知道說什麼,或是一下子突然卡殼了,不用慌,請立刻切換到這些「焦點」,用事先準備好的內容,為自己爭取時間,讓自己的心態平靜下來。

通過這種方式所帶來的掌控感和安心感,很多時候,能迅速讓你恢復平靜,讓你從緊張和慌亂中脫身。

這套方式,雖然簡單,但是相當有效。

最後,慣例總結一下。

在訓練營中,我講了很多方法,這些方法往往有一些要求和條件,也有不少系統化的模型,有些同學不理解,會問我:

為什麼我們要遵照這些條件?

為什麼要按照這些條條框框來思考?

這樣做,不是把自己的思維限制住了嗎?

其實,完全「自由」的思考是不存在的。給思維加上一些規則、框架、方向,看似會限制它的範圍,但實際上,這樣能讓大腦保持有序,按照某種程式有條不紊地運轉起來,避免混沌和空白。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是什麼呢?給大腦一個方向,一個動力,讓它「跑起來」,再不斷深入思考、分析下去。

這就是思維「縝密」「嚴謹」的含義:好的思維,不是沒有條條框框,而是能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運轉模式。

你也完全可以在生活中,去嘗試著:自己設定一些小規則、小限制,並嚴格要求這些限制,激發大腦的運轉和行動。

比如:

讀一本書時,能否要求自己,每5分鐘記錄下一個有價值的要點?

思考問題時,能否要求自己,無論任何情況,都寫下5個可能性?

甚至,能否要求自己,用一句話描述自己一整天的工作流?

諸如此類。

設定範圍,設定限制,設定「焦點」,再讓大腦運轉起來,去適應這些規則和焦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你會發現,生活變成了一場小小的探險。: )

可以更快、更有效地定位到這篇筆記,遠比回想+搜索內容更有效。

另一重「焦點」是什麼呢?就是「記錄3個關鍵字」本身。

如果不作任何記錄,單純把這條筆記記下來,也並非毫無價值 —— 但更可能的結果,就是成為囤積品,再也不見天日,過一段時間,連見過這個內容這件事都會忘掉。

所以,為什麼很多人做了筆記,積了幾百幾千個條目,卻從來也用不上?很大程度上,就是只關注「記錄」,不關注「思考」。

相對的,要求自己記下3個關鍵字,就是一種強迫自己去思考的過程 —— 相當於對這條原料進行預處理。

這樣做,看似給自己添加負擔,毫無必要,但實際上,這樣才能真正讓大腦動起來,而不是停留在不經腦子的「收集」上。

當然,你完全可以設置別的焦點。比如,如果你喜歡用紙質筆記,有一個小技巧:每次記完一頁筆記,不妨問自己:

這一頁紙上,有哪3處地方是最重要的?我能否將它們標記出來?

正是這種看似冗余的行為,才能激發我們的思維不斷前進,突破自己的慣性和惰性。

另一種用法是什麼呢?

考慮一個問題:你平時是如何想出各種創意的?如果讓你憑空去想,你能想出來嗎?

恐怕會有一定難度。

那麼,有一個小技巧可以幫到你:準備一些小卡片,在每一張卡片上,寫上不同的詞語,比如「綠色」「酸味」「圓形」「天空」……諸如此類,內容越五花八門越好。

當你需要思考、產生創意時,把它們拿出來,放在一起,進行聯想。

簡而言之,就是為你的思維創造「焦點」,讓你的思維得以落地、生長,產生碰撞,獲得各種各樣的火花。

當然,未必要用實體卡片,你也可以用備忘錄、筆記工具來完成。譬如,你可以建立3頁筆記,每頁筆記中寫上20個不同的詞語,這樣,你就擁有了3個「靈感庫」。

每當需要突破慣性思維時,不妨打開它們,讓它們成為「焦點」,來幫助自己得到突破。

甚至,你也可以利用現成的工具,比如手頭的書籍 —— 每次需要產生新的點子,你就隨意翻開一本書籍,隨機找到幾個單詞(最好是實詞),寫下來,以它們為中心,來進行發散思考、自由聯想。

很多時候,這種方式,能非常有效地幫助破除固化的思維。

我自己經常做的是什麼呢?當我缺乏靈感時,我會隨機挑出幾本藏書,把它們放在面前,隨意地跳讀裡面的內容 —— 從一頁跳到另一頁,一章到另一章,一本到另一本,等等。

然後詢問自己:

這些內容之間,能否建立任何聯繫?

我能通過它們想到什麼?

有些書的組合,能碰撞出非常有意思的結果。實際上,我有不少文章,其最初的靈感,都是這樣來的。

當然,這只是一個引子,在實際的構建、完善過程中,還需要不斷地打磨。

但它的好處是:你可以有東西可寫,有方向可循,有線索可以思考,而不會一直浪費時間,做著無用功。

最重要的,是讓大腦活躍起來,讓思維動起來。

動起來之後,再想辦法將它引導、調適到更好的方向上。

更進一步,利用這些「焦點」,還可以做些什麼呢?

讓我們回到最開始的問題:當你需要做即興演講時,你會怎麼做?

演講可能不常見,但我想,每個人都會遇到這種情況:

在社交場合,跟別人交際,需要介紹自己、打開話題;

公司開會、團隊交流,輪到自己發言;

或者,最簡單的,跟別人聊天時,突然腦子「卡殼」了,不知道說什麼……

我想,你一定經歷過這種感覺:明明腦子裡有一堆東西,話到嘴邊卻什麼都說不出來,氣氛出現了微妙的尷尬,越著急大腦卻越空白。

如果你覺得困擾,其實很正常,因為你沒有鍛煉過對資訊的快速提取和整理。

具體講起來很複雜,但是,有一個簡單的技巧可以幫到你:

事先準備好「焦點」,在應對不同場合時,快速切換「焦點」,讓大腦迅速切換到設置好的模式。

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事先思考:

我可能會在什麼場合下需要發言?

我可能會遇到什麼樣的人?

我可能需要表達什麼內容?

針對上面三個問題,分別設想出3-4種可能的情況,這些就是「焦點」。

下一步,根據每種情況,事先想好一些問題、內容和表達。

然後,再在每天的間隙,經過練習,將這些表達內化,直到針對不同情況,能立刻「鉤起」,回憶起它們,並將它們跟「焦點」建立聯繫。

當你跟別人社交、需要發言的時候,如果不知道說什麼,或是一下子突然卡殼了,不用慌,請立刻切換到這些「焦點」,用事先準備好的內容,為自己爭取時間,讓自己的心態平靜下來。

通過這種方式所帶來的掌控感和安心感,很多時候,能迅速讓你恢復平靜,讓你從緊張和慌亂中脫身。

這套方式,雖然簡單,但是相當有效。

最後,慣例總結一下。

在訓練營中,我講了很多方法,這些方法往往有一些要求和條件,也有不少系統化的模型,有些同學不理解,會問我:

為什麼我們要遵照這些條件?

為什麼要按照這些條條框框來思考?

這樣做,不是把自己的思維限制住了嗎?

其實,完全「自由」的思考是不存在的。給思維加上一些規則、框架、方向,看似會限制它的範圍,但實際上,這樣能讓大腦保持有序,按照某種程式有條不紊地運轉起來,避免混沌和空白。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是什麼呢?給大腦一個方向,一個動力,讓它「跑起來」,再不斷深入思考、分析下去。

這就是思維「縝密」「嚴謹」的含義:好的思維,不是沒有條條框框,而是能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運轉模式。

你也完全可以在生活中,去嘗試著:自己設定一些小規則、小限制,並嚴格要求這些限制,激發大腦的運轉和行動。

比如:

讀一本書時,能否要求自己,每5分鐘記錄下一個有價值的要點?

思考問題時,能否要求自己,無論任何情況,都寫下5個可能性?

甚至,能否要求自己,用一句話描述自己一整天的工作流?

諸如此類。

設定範圍,設定限制,設定「焦點」,再讓大腦運轉起來,去適應這些規則和焦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你會發現,生活變成了一場小小的探險。: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