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創新,成商業地產發展原動力

新聞晨報記者 錢鑫

2018年, 中國商業將被重新定義, 商業地產也步入提檔升級與結構性變化的“新常態”。 縱觀市場, 新零售風口正勁,

體驗行銷如火如荼, 智慧商業方興未艾, 但與此同時, 互聯網巨頭強勢整合線下, 實體商業發展兩極分化。

可以說, 中國商業地產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風險與機遇, 也遭遇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衝擊。 如何推動傳統消費的結構性升級?線下如何擁抱線上雙向融合?進擊與徘徊中的中國商業地產如何“以營造盈、持續擴圍”?在日前舉行的中國商業地產行業發展論壇2018(第十五屆)年會上, 業內人士認為, 智慧商業時代需要變革思維。 創新, 成商業地產發展原動力, 我國商業地產行業需要把握技術變革和消費升級帶來的創新機遇, 實現提質增效和業態創新。

黃金時代到來

“新時代需要新商業, 技術和消費的創新變化為商業地產行業的發展注入新動能, 我國將迎來商業地產行業發展的‘黃金時代’。 ”全國房地產商會聯盟主席顧雲昌在論壇上這樣表示。 顧雲昌還表示:“房地產市場已經步入重視運營的樓宇經濟時代, CBD、總部基地、產業園區、倉儲物流、展覽中心甚至長租公寓都屬於樓宇經濟範疇,

如何把投資經營產業載體做好, 是今後商業地產的重要課題。 ”

“商業地產傳統運營模式正在發生變革, 一個以創新為核心的存量時代已經來臨。 ”全聯房地產商會商業地產研究會會長王永平說道。

中糧大悅城地產有限公司總經理周鵬說:“從總量上,

我國商業地產處於絕對過剩狀態; 但在結構上, 商業地產行業伴隨著社區商業的發展和城市群的興起依然會蓬勃發展。 技術和消費的變化驅動整個商業地產行業走向‘拐點’。 現在線上與線下越來越趨同了, 平臺化了, 而其核心都是做服務增量, 而不是做銷售增量, 更好地為顧客服務, 更好地為協力廠商賦能, 只有把這個平臺做好了, 整合好了才能便於更好地跟外部做連接。 ”

京東集團首席戰略官廖建文說:“構建共生、互生和再生的商業生態, 用積累的數位化零售基礎能力, 進行未來線上和線下的零售業態創新, 將是一個重大商機。 ”

紅星美凱龍董事長車建新先生表示:“美好生活需要新商業。 當今中國步入新時代, 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轉移, 如何推動商業轉型升級、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求, 成為擺在我們商業和商業地產人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

據商務部預計, 到2020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規模將達到43.8萬億元, 而屆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約為48萬億元。 王永平說:“電商規模的迅速擴大深刻影響了我國商業地產版圖,2017年線上企業主導了大潤發、聯華、家樂福、沃爾瑪等實體商業的並購潮,‘新零售’的興起為商業地產的運營帶來了新思路,但線上商業和商業地產運營的融合依然處於磨合與試探階段。”

要有“資本家思維”

著名財經評論家水皮認為線上商業越發形象和生動,而新零售則是從線上到線下就是一個虛線變實線的過程,也是一個降維合作的過程。隨著大資料的應用,線上零售將越來越真實化,這是一個趨勢。商業地產在這種背景下整體是過剩的,作為土地資產,我們要改變思維,從“地主思維”變成“資本家思維”。

這個改變方式,一種是把物業徹底改變,不做商業而改成寫字樓,目前很多商場和酒店都作出了這樣的選擇; 另外一種方式就是城市綜合體的形態變成一個體驗中心,此前我們探討餐飲、娛樂、兒童、電影等,今天有一個最新的探索方向,就是健康。整合性的健康資源進駐,在以前也有但是形不成氣候,如果健康領域能夠形成整合性的打包進駐,就構成了線下綜合體中所謂的“美好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形成一個生態。

對於整個商業地產,水皮表示不用悲觀。未來一段時間大家對於健康的關注會超過一切的,我們現在重視健康,還是要落實到線下,因此“地主”還是有價值的。

新零售需要新匠人

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先生表示:“從零售業角度來觀察,人、貨、場這三大要素,當前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零售需要新匠人。”

而這種變化,促使了零售業的轉型。對“人”的觀察來看,今天在中國做產品很難形成一個統一的市場。因為人已經被折疊了。中國已經變成了一個有不同需求層次的社會,人在不同的維度被分層。在“貨”方面,中國有很多具有傳統的品牌,例如像張小泉剪刀,一個品牌跟一個家族或者跟一個人有很大的關係。但到了工業社會為了更大的傳播、獲取更廣闊的市場,那些有特色、個性化的元素被剝離、格式化和標準化。在吳曉波看來,格式化、標準化的東西很堅硬,都是死亡的東西;而那些柔軟、有缺陷、有人格的東西,其實才更有傳播力和親近感。

關於“場”,已經不是簡單的售貨場所,更多加入了體驗的元素。同時,吳曉波對零售業變革中的新匠人精神進行了闡釋,他指出,工匠的本質是對品質的堅持。新審美、新技藝、新連接是新匠人的特質,我們正面臨一場20年的新國貨崛起期。吳曉波認為,只有在中國,才有可能發生新零售。

王永平說:“電商規模的迅速擴大深刻影響了我國商業地產版圖,2017年線上企業主導了大潤發、聯華、家樂福、沃爾瑪等實體商業的並購潮,‘新零售’的興起為商業地產的運營帶來了新思路,但線上商業和商業地產運營的融合依然處於磨合與試探階段。”

要有“資本家思維”

著名財經評論家水皮認為線上商業越發形象和生動,而新零售則是從線上到線下就是一個虛線變實線的過程,也是一個降維合作的過程。隨著大資料的應用,線上零售將越來越真實化,這是一個趨勢。商業地產在這種背景下整體是過剩的,作為土地資產,我們要改變思維,從“地主思維”變成“資本家思維”。

這個改變方式,一種是把物業徹底改變,不做商業而改成寫字樓,目前很多商場和酒店都作出了這樣的選擇; 另外一種方式就是城市綜合體的形態變成一個體驗中心,此前我們探討餐飲、娛樂、兒童、電影等,今天有一個最新的探索方向,就是健康。整合性的健康資源進駐,在以前也有但是形不成氣候,如果健康領域能夠形成整合性的打包進駐,就構成了線下綜合體中所謂的“美好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形成一個生態。

對於整個商業地產,水皮表示不用悲觀。未來一段時間大家對於健康的關注會超過一切的,我們現在重視健康,還是要落實到線下,因此“地主”還是有價值的。

新零售需要新匠人

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先生表示:“從零售業角度來觀察,人、貨、場這三大要素,當前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零售需要新匠人。”

而這種變化,促使了零售業的轉型。對“人”的觀察來看,今天在中國做產品很難形成一個統一的市場。因為人已經被折疊了。中國已經變成了一個有不同需求層次的社會,人在不同的維度被分層。在“貨”方面,中國有很多具有傳統的品牌,例如像張小泉剪刀,一個品牌跟一個家族或者跟一個人有很大的關係。但到了工業社會為了更大的傳播、獲取更廣闊的市場,那些有特色、個性化的元素被剝離、格式化和標準化。在吳曉波看來,格式化、標準化的東西很堅硬,都是死亡的東西;而那些柔軟、有缺陷、有人格的東西,其實才更有傳播力和親近感。

關於“場”,已經不是簡單的售貨場所,更多加入了體驗的元素。同時,吳曉波對零售業變革中的新匠人精神進行了闡釋,他指出,工匠的本質是對品質的堅持。新審美、新技藝、新連接是新匠人的特質,我們正面臨一場20年的新國貨崛起期。吳曉波認為,只有在中國,才有可能發生新零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