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今日聚焦:“隱形貧困人口”,一個紮心的熱詞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新鮮出爐的熱詞:隱形貧困人口。

根據網路定義, 隱形貧困人口是指“那些看起來每天有吃有喝, 但實際上非常窮的人”。 能買戴森吸塵器就不用掃帚了;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麥了;100塊錢一張的“前男友面膜”用起來也不心疼;一有健身衝動, 就非得去辦張年卡。 總之, 朋友圈光鮮靚麗, 口袋空空如也, “吃土”是常態, 在精緻道路上拿出十八般武藝、拼盡全力。 看到這裡的, 朋友們腦回路大致兵分兩路。 一種:你你你, 這說的不就是我嗎?另一種:哈哈哈, 這絕不是我, 我是真·貧困人口。

具體而言, 這種消費文化心態還面臨著正反兩種刺激。 從正向來看, 金融創新的力量不容小覷, 芝麻信用、京東白條、各色小額消費貸, “不動聲色”地推動了超前消費,

有經濟學家已經開始擔心, 一個高儲蓄的中國正慢慢走向個人消費的高負債。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這代年輕人的父母, 晚年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年輕人眼下家庭負擔還不大。 而反向刺激則是壓力。 生活有壓力, “反正買不起房”, 很多年輕人索性在其他物質消費上放飛自我;工作有壓力, 據說十點後加完班的計程車上, 不少女性白領喜歡打開淘寶, 怒刷幾單, 以解心頭憤懣。

所以, 透過一個可能本為調侃而創設的熱詞, 我們看得見消費文化的爆炸式發展、消費預期的代際變化以及“貧困線”背後的心靈曲線。

很巧, 一位做電商的朋友剛在朋友圈發表了這樣的感慨:“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很多並不富裕的人在提升生活品質方面可能比一些高管更闊綽,

因為這是他們夠得著的即時自我獎勵。 ”我想, 她寫下這段話的時候, 不僅想表達一位電商從業者的洞察, 更在傳遞對“貧困線”上年輕人的一份包容的理解。

其實, 與這些有著強大消費能力的人群比起來, 那些在都市中真正“花不起錢”“不敢花錢”的人群, 才更像真正的“隱形貧困人口”。 物質社會循循善誘地擠眉弄眼, 要求刷新生活模式、體驗新的消費, 但消費能力的真實局限, 卻讓他們既要接受物質的相對匱乏, 更承受著體面和尊嚴的喪失感。 或許, 他們更應該成為我們關注的對象。

編輯 | 何書陽

來源 | 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

請猛戳右邊二維碼

德陽日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