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泥鰍大王”尹芝國

重慶網路廣播電視臺記者 李 揚

4月22日, 當記者初次見到尹芝國時, 他正在基地裡忙碌, 給人的印象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莊稼漢。

通過一番瞭解後才知道, 這人並不普通, 他有工程師資格證, 在房地產公司當過總經理, 在城區有房有車, 經營著300畝生態泥鰍養殖基地, 是遠近聞名的“泥鰍大王”。

返鄉創業養泥鰍

“這裡共有50個魚塘, 占地300畝, 部分用於培育鰍苗, 部分用於養龍鰍;那邊還栽種了一些柚子樹, 占地1000畝左右;另外龍形基地是專門培育龍鰍幼苗的。 ”昨日上午, 在潼南區太安鎮頭灘村龍鰍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基地裡, 今年48歲的尹芝國一邊往塘裡灑飼料, 一邊向記者介紹。

尹芝國告訴記者, 泥鰍苗培育對技術要求很高, 而且受氣候和溫度影響比較大, 這些魚塘裡的泥鰍苗, 都是他親手培育出來的, 涉及配種、人工受精、培育等多個環節, 這些方面的知識他由一竅不通到慢慢摸索出門道,

育苗成功率也不斷提高。

“我是雙江鎮人, 1987年考入中建二局建築專業技術學校工程預算專業學習, 畢業後進入該局三公司工作, 負責工程測量、施工;1997年底, 我辭去工作, 用了6年時間, 進入北京、上海等地高等院校讀書,

先後在北京人藝、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進修學習, 獲得在職大學文憑;2004年初, 我應聘到重慶一家房地產公司任副總經理。 ”尹芝國婉婉向記者道出了自己的創業歷程, 2006年, 市政府要求新建住宅必須採用高溫節能材料, 讓我發現了商機, 我當時投資20多萬元在重慶建廠, 生產房屋外牆保溫材料, 並組織工程隊承包外牆保溫工程, 年營業額超過2000萬元;2013年8月, 我瞭解到房地產業面臨調整, 企業要發展只有轉型, 又受到《中央電視臺—致富經》欄目的啟發, 覺得未來新型農業會大發展, 於是就果斷決定回到家鄉潼南創業。

那麼, 你當時是怎麼想到要養殖泥鰍的呢?針對記者的提問, 尹芝國說, 有了這樣的想法後, 我先後到浙江、廣東等地考察學習。

2014年4月, 我到廣東佛山發現了臺灣泥鰍養殖, 看到了希望。 “臺灣泥鰍可人工授精, 具有成活率高、生長快、病害少、個體大、產量高、不鑽泥、易捕撈等優點, 適合本地養殖;而國內養殖的傳統泥鰍需交配繁殖, 品質差、數量少, 生長週期也要至少一年以上。 ”

經歷失敗不氣餒

“在剛開始養泥鰍時, 我從浙江舟山以0.3元/尾的價格, 空運回泥鰍寸苗300萬尾, 相隔約40天, 又進了300萬尾, 按每畝11萬尾的密度放養在水池裡, 並從浙江海洋大學研究基地聘請了一個博士生作技術指導員。 ”尹芝國回憶說, 當時泥鰍苗長勢非常喜人, 但不到兩個月居然開始大面積死亡。

為了立刻查明原因, 避免造成更大損失, 我立馬就請來專家查找原因, 並將一些死泥鰍送到浙江海洋大學研究所和合川水產化驗中心檢測化驗, 很快就找到了原因------因為長途運輸造成泥鰍體質虛弱、不同地區氣候特點造成適應能力差, 甚至氣溫、氣壓、喂什麼飼料都對泥鰍有影響。

就那一次, 尹芝國的200萬元資金一夜間都打了水漂。

“失敗並不可怕,關鍵在哪裡跌倒,就要在哪裡爬起來。”尹芝國說,有了前一次的失敗經歷,我就又從廣東進回了60萬寸苗在小範圍內餵養,一邊派出技術人員到廣東佛山養殖基地學習,一邊與中國農科院、西南大學等高校合作研究,同時請養殖專業技術人員到公司培訓指導。

“在專家對我和公司員工進行培訓後,我又進回500公斤種鰍進行餵養試驗,功夫不負有心人,種鰍的存活率達到了60%以上,並且摸索出了適合潼南本地條件的泥鰍養殖、繁育技術。”尹芝國說,接著他又從廣東佛山大規模買種,花了100多萬分兩次買回3500公斤種鰍,雖然這次種鰍存活率只有35%左右,但是,進一步肯定了自己的繁育技術是成功的。

目標明確幹到底

“按照公司的發展思路,我們將繼續與科研單位、高等院校進行聯姻,走‘生態、創新、科技、高效’的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尹芝國表示,下一步,他將按照規模化、規範化、標準化的要求,繼續加強泥鰍生產、精深加工和銷售環節硬體軟體設施建設,完成300畝泥鰍池體及配套設施排水系統、天敵防治系統建設,開發出泥鰍精深加工特色休閒即食產品進入市場銷售。

一人富,不算富。目前,尹芝國的泥鰍養殖基地還輻射了該區數十戶傳統水產養殖戶走上特色泥鰍養殖的道路,他免費為他們提供技術,包回收,讓養殖戶們吃下了一顆“定心丸”。同時,他還在龍形鎮水口村試點推廣了“稻鰍混養”模式,發展生態農業,帶領村民致富。

“今年,我打算整合潼南各鎮街的水產養殖戶資源,進一步做大做強泥鰍養殖事業,力爭年內實現泥鰍鮮銷產值5000萬元,盈利1000萬元,基地基本完成生產道路硬化、園區綠化、休閒設施等項目建設;2019年具備規模觀光旅遊條件,建立農業產業與觀光旅遊相融合的發展模式;在2020年實現年收入超過1億元,在OTC掛牌上市,並最終爭取在農業新三板上市,讓潼南水產真正與國際化接軌,將泥鰍推出國門。”尹芝國充滿信心地說。

潼南台 李揚

“失敗並不可怕,關鍵在哪裡跌倒,就要在哪裡爬起來。”尹芝國說,有了前一次的失敗經歷,我就又從廣東進回了60萬寸苗在小範圍內餵養,一邊派出技術人員到廣東佛山養殖基地學習,一邊與中國農科院、西南大學等高校合作研究,同時請養殖專業技術人員到公司培訓指導。

“在專家對我和公司員工進行培訓後,我又進回500公斤種鰍進行餵養試驗,功夫不負有心人,種鰍的存活率達到了60%以上,並且摸索出了適合潼南本地條件的泥鰍養殖、繁育技術。”尹芝國說,接著他又從廣東佛山大規模買種,花了100多萬分兩次買回3500公斤種鰍,雖然這次種鰍存活率只有35%左右,但是,進一步肯定了自己的繁育技術是成功的。

目標明確幹到底

“按照公司的發展思路,我們將繼續與科研單位、高等院校進行聯姻,走‘生態、創新、科技、高效’的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尹芝國表示,下一步,他將按照規模化、規範化、標準化的要求,繼續加強泥鰍生產、精深加工和銷售環節硬體軟體設施建設,完成300畝泥鰍池體及配套設施排水系統、天敵防治系統建設,開發出泥鰍精深加工特色休閒即食產品進入市場銷售。

一人富,不算富。目前,尹芝國的泥鰍養殖基地還輻射了該區數十戶傳統水產養殖戶走上特色泥鰍養殖的道路,他免費為他們提供技術,包回收,讓養殖戶們吃下了一顆“定心丸”。同時,他還在龍形鎮水口村試點推廣了“稻鰍混養”模式,發展生態農業,帶領村民致富。

“今年,我打算整合潼南各鎮街的水產養殖戶資源,進一步做大做強泥鰍養殖事業,力爭年內實現泥鰍鮮銷產值5000萬元,盈利1000萬元,基地基本完成生產道路硬化、園區綠化、休閒設施等項目建設;2019年具備規模觀光旅遊條件,建立農業產業與觀光旅遊相融合的發展模式;在2020年實現年收入超過1億元,在OTC掛牌上市,並最終爭取在農業新三板上市,讓潼南水產真正與國際化接軌,將泥鰍推出國門。”尹芝國充滿信心地說。

潼南台 李揚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