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是怎麼個自戀法,問問小時候

“小伊, 我剛認識她的時候, 感覺她小鳥依人, 大眼睛撲閃撲閃的。 她呢比較粘, 一開始我覺得熱戀嘛, 女生普遍都沒有安全感, 也能理解啦。

可是後來慢慢地我發現, 她是真的24小時都需要我陪著, 每次分開她都會哭, 需要我不斷哄;

上班的時候微信電話不斷, 偶爾沒回復沒接到她會特別生氣, 要不就是奪命連環call直到我接為止, 要不就是幾十條微信留言飛過來。

有的時候我下班特別累, 想一個人待一會, 她就會哭鬧, 說我不愛她了;

我和朋友吃個飯她能每十分鐘打一個電話, 質問我在哪, 我和誰在一起;

平常有事沒事她會翻我手機, 還會對我通訊錄裡的每個女生都抱著強烈的敵意。

小伊啊, 你說她到底是怎麼了啊, 這樣我好累啊”

也許很多人都還不知道“自戀”在心理學裡的意思。 如果我問, 你們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朋友或同事:

特別喜歡自誇, 自視甚高,

認為自己上輩子是拯救銀河系的, 別人都是劣等愚蠢的地球人;

或者似乎毫不顧及別人的感受, 想說啥就說啥, 不聽別人, 也不被他人觀點影響。

你腦海裡會不會突然蹦出一兩個這樣的人?

我們想到的那個人, 他似乎總是把話題轉到自己身上, 他們需要他人大量的安慰, 會因為沒有被別人認可而感到沮喪傷心。

根據DSM第五版, 自戀型人格障礙(NPD)最重要的特徵是“誇大、過分尋求讚賞和缺乏同理心”, 然而, 實際上有兩種主要的自戀類型, 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瞭解自戀類型的個體。

01厚臉皮和薄臉皮自戀

“厚臉皮式”, 這類自戀者往往擁有一個誇大的自我。 他們可能會表現得很傲慢、優越感、權利感, 嫉妒心很強;

“薄臉皮式”, 也叫脆弱的自戀者則常常顯得缺乏安全感, 他們只關注自己, 卻從他人身上不斷尋求關注和安慰。

對我來說, 作為一名臨床醫生和研究人員, 理解這兩種自戀類型的最吸引人的方面之一, 就是觀察個體自戀的表現是如何被他們早期的關係所塑造的。 最近有研究探討了這兩種自戀類型以及個體所經歷的早期依戀類型之間的聯繫。

我注意到, 那些薄臉皮式的來訪者, 他們往往會擁有更焦慮的依戀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 他們很容易體驗到焦慮情緒, 他們過分關注伴侶, 不確定自己是否被愛, 是否會一直被愛。

而另一方面, “厚臉皮式”的自戀者在他們的生活中傾向於擁有更回避的依戀模式, 這讓他們覺得自己必須照顧自己, 不需要別人。 其實, 這種獨立是偽獨立。

在這兩種情況下, 這些依戀模式都傾向于在成人關係中重新創建和重演。 近年來, 有研究證明, 自戀類型與依戀類型之間是存在一定聯繫。

02依戀模式影響個體自戀?

研究的結果表明, 焦慮型依戀和回避型依戀對自戀的 “自我強化”(例如, 欣賞、讚揚)具有明顯而直接的影響。 與此同時, 依戀的焦慮和回避會促使個體進行“自我保護” (也就是, 直接的競爭)。

更具體地說, 在兩種自戀模式上, 一些研究發現, 回避型依戀與明顯的自戀或自大有關, 包括自我誇獎和否認弱點;

而焦慮型依戀則與隱性的自戀有關,其特徵是自我關注,對他人的評價過於敏感,以及一種誇張的權力感。

其他的研究同樣得出結論,脆弱的自戀似乎“與焦慮或恐懼的依戀類型有關,而誇大自戀似乎與一種更為安全的或回避的依戀風格有關。”

當然,這並不是說每個擁有不安全型依戀類型的個體就註定會變成一個自戀者,而是一個自戀者所擁有的依戀類型可能具有真正的意義和重要性,並能夠為理解和後續治療提供有價值的見解。

03兩種自戀類型的具體表現

一個脆弱的自戀者(也就是薄臉皮)往往傾向于為了安全感而高度需求另一個人。他們可能會不斷尋求他人的幫助和安慰,以幫助自己維持良好的自我感覺(“有人看到我,有人關心關注我,我是有人愛的”)。

在親密關係中,他們可能會不斷擔心對方是否真的愛自己,是否時刻關注自己,注意力是否都放在自己身上了。

儘管,這個人可能對自己並不自信,但他們似乎希望身邊人的目光都在自己身上。脆弱的自戀者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在他們能從別人身上獲得(或得不到)的東西上。他們對自己的感覺會根據他人對待他們的方式從“極度良好”和“弱小卑微”兩極不斷擺蕩。他們可能有這樣一種態度: 如果我不令人眼前一亮,那我就什麼也不是。

這種風格和焦慮型依戀類型的特徵有些相似。臨床上要與脆弱自戀個體工作,需要幫助他們發展調節自身情緒的能力,發展更多的內在安全感有助於降低他們的自戀程度,以及幫助他們發展出更為安全的依戀類型。

另一項研究報告說,脆弱的自戀與自卑和過度依賴的自我概念相聯繫,他們還發現,浮誇的自戀與高自尊和獨立的自我概念有關。浮誇的自戀者不太可能擔心別人對他們的看法,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評價很高。同時他們可能缺乏對他人感受的同理心或意識。

而另一面,厚臉皮自戀者的某些模式與回避型依附風格相一致,在這種模式下,他們會認為:

人學會只靠自己,不需要他人的任何東西,併發展出無視他人或不關心他人需求的傾向。他們常常對別人冷淡,似乎缺乏同理心。

對於那些有回避型依附的人來說,重要的是他們需要更多地去接觸他們自己的需求,這最終使他們有更多的感覺來體會他人的需要。

04小結

通過探索他們的依戀歷史,能夠幫助不同類型的個體更深入地瞭解自己會發展出這種依戀類型的原因。探究依戀的模式如何與自戀的表達產生關聯,為我們瞭解自戀型人格障礙主體的形成,以及我們如何對待它,提供了另一種途徑。

對於那些自戀情況比較嚴重的個體來說,可能也有助於他們認識到他們自己的依戀歷史對自身自戀的影響,這樣他們就能更好地瞭解自己,培養更多的自我同理心,從而開始挑戰他們身上的不適應性。

這種對依戀歷史和模式的研究,為那些自戀型個體提供了一種能夠幫助他們對抗病態自戀、疏遠他人,不自覺毀滅關係傾向的工具。

翻譯:貝淑瑩

內容補充&編輯:鄭子玲

而焦慮型依戀則與隱性的自戀有關,其特徵是自我關注,對他人的評價過於敏感,以及一種誇張的權力感。

其他的研究同樣得出結論,脆弱的自戀似乎“與焦慮或恐懼的依戀類型有關,而誇大自戀似乎與一種更為安全的或回避的依戀風格有關。”

當然,這並不是說每個擁有不安全型依戀類型的個體就註定會變成一個自戀者,而是一個自戀者所擁有的依戀類型可能具有真正的意義和重要性,並能夠為理解和後續治療提供有價值的見解。

03兩種自戀類型的具體表現

一個脆弱的自戀者(也就是薄臉皮)往往傾向于為了安全感而高度需求另一個人。他們可能會不斷尋求他人的幫助和安慰,以幫助自己維持良好的自我感覺(“有人看到我,有人關心關注我,我是有人愛的”)。

在親密關係中,他們可能會不斷擔心對方是否真的愛自己,是否時刻關注自己,注意力是否都放在自己身上了。

儘管,這個人可能對自己並不自信,但他們似乎希望身邊人的目光都在自己身上。脆弱的自戀者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在他們能從別人身上獲得(或得不到)的東西上。他們對自己的感覺會根據他人對待他們的方式從“極度良好”和“弱小卑微”兩極不斷擺蕩。他們可能有這樣一種態度: 如果我不令人眼前一亮,那我就什麼也不是。

這種風格和焦慮型依戀類型的特徵有些相似。臨床上要與脆弱自戀個體工作,需要幫助他們發展調節自身情緒的能力,發展更多的內在安全感有助於降低他們的自戀程度,以及幫助他們發展出更為安全的依戀類型。

另一項研究報告說,脆弱的自戀與自卑和過度依賴的自我概念相聯繫,他們還發現,浮誇的自戀與高自尊和獨立的自我概念有關。浮誇的自戀者不太可能擔心別人對他們的看法,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評價很高。同時他們可能缺乏對他人感受的同理心或意識。

而另一面,厚臉皮自戀者的某些模式與回避型依附風格相一致,在這種模式下,他們會認為:

人學會只靠自己,不需要他人的任何東西,併發展出無視他人或不關心他人需求的傾向。他們常常對別人冷淡,似乎缺乏同理心。

對於那些有回避型依附的人來說,重要的是他們需要更多地去接觸他們自己的需求,這最終使他們有更多的感覺來體會他人的需要。

04小結

通過探索他們的依戀歷史,能夠幫助不同類型的個體更深入地瞭解自己會發展出這種依戀類型的原因。探究依戀的模式如何與自戀的表達產生關聯,為我們瞭解自戀型人格障礙主體的形成,以及我們如何對待它,提供了另一種途徑。

對於那些自戀情況比較嚴重的個體來說,可能也有助於他們認識到他們自己的依戀歷史對自身自戀的影響,這樣他們就能更好地瞭解自己,培養更多的自我同理心,從而開始挑戰他們身上的不適應性。

這種對依戀歷史和模式的研究,為那些自戀型個體提供了一種能夠幫助他們對抗病態自戀、疏遠他人,不自覺毀滅關係傾向的工具。

翻譯:貝淑瑩

內容補充&編輯:鄭子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