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中藥方6則

桂芪湯

【來源】朱瑞群, 《名醫治驗良方》

【組成】桂枝2克, 白芍12克, 黃芪15克, 甘草3克, 生薑2片, 紅棗10枚。

【用法】每日1劑, 水煎服, 日服2次。

【功用】調和營衛、益氣固表。

【方解】易感小兒, 大多是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 或感冒之後, 過服解表劑, 損傷衛陽, 以致表衛氣虛、營衛失和所致。 故方重用黃芪益氣固表;桂枝辛溫解表、祛風通陽;白芍酸苦微寒, 和陽斂陰;體弱兒童, 衛氣虛弱, 營衛不和, 營陰不守, 故桂枝用量宜輕, 再重用白芍, 二味相合, 達到解表中寓斂汗之功;生薑微量, 助桂枝以通陽;甘草、大棗甘緩調中, 並助芍藥和營。 諸藥合用,

共奏調和營衛, 益氣固表之功。

【主治】上呼吸道反復感染。

【療效】臨床屢用, 療效顯著。

衛氣雙解湯

【來源】洪百年, 《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羌活、桔梗、羊蹄根各4.5~9克, 板藍根6~12克, 七葉一枝花9~18克, 黃芩4.5~6克, 生石膏12~75克, 寒水石9~45克, 生甘草1.8~3克。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劑, 日服2次。

【功用】清熱、解表。

【方解】外感之邪、由衛分入氣分、治宜表裡同治、衛氣雙解為法, 方用羌活、桔梗宣肺散寒、除濕解表, 以板藍根、黃芩、七葉一枝花、羊蹄根清熱解表, 加生石膏、寒水石清熱瀉火, 甘草調和諸藥、與桔梗相伍, 又能化痰止咳。 根據洪氏經驗, 方中去寒水石, 降高熱速度稍減, 去寒水石及石膏則降熱速度明顯減慢, 去黃芩、七葉一枝花、板藍根後, 則退熱後有起伏。 故合而用之, 效果頗佳。

【主治】小兒各型上呼吸道感染。

【加減】寒象明顯者, 加麻黃或桂枝;痰多, 加杏仁或皂莢;咳劇, 加魚腥草;咳劇日久, 加半枝蓮或桑白皮;神煩不安, 加糯稻根或朱燈芯。

【療效】治療118例, 服藥後12小時退熱者37例(占31.3%);12~24小時退熱者71例(占60.2%);24~48小時內退熱者6例(占5.1%);無效(48小時後仍不退熱者)4例。

總有效率為96.6%。

荊芥消風湯

【來源】楚中鑫, 《湖南中醫雜誌》(1)1991年

【組成】荊芥、防風、浙貝母、荊胡、杏仁、木通各5克, 粉葛根12克, 枳殼4克, 僵蠶6克, 薄荷、蟬蛻各3克。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劑, 分2次服, 嬰幼兒分數次服完。

【功用】祛風解表、化痰止咳。

【方解】方中以荊芥、防風為主藥,

二藥協同, 其祛風解表之功頗著;輔以薄荷、蟬蛻、僵蠶疏散風熱, 化痰止咳;粉葛根解肌, 緩解肌肉痙攣;以浙貝母、杏仁、前胡宣肺化痰止咳;枳殼寬胸下氣;木通清熱利小便, 使熱從溲泄。 此方融辛溫、辛涼、辛散之藥寓於一方, 實屬辛平解表之良劑。 諸藥合用, 各專其長, 故“風寒”、“風熱”之感冒, 皆可應用。 據吳介作醫師大量病例觀察:療效可靠、效著, 確是臨床上能夠重複使用于治療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良方。

【主治】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加減】咽喉痛而見咽紅或扁桃體腫大者, 加牛蒡子、射干、山豆根各5克, 板藍根12克;喉中痰鳴者, 加麻黃2克, 赤芍5克, 葶藶子6克, 地龍、蒲公英各10克;嘔吐、腹瀉、納呆者, 去杏仁、防風, 加桔梗5克, 丁香2克, 神曲10克,

車前草5克;高熱煩渴者, 加生石膏15克, 知母15克;低熱不退者, 加青蒿、知母各5克。

【療效】吳介作報導:治療198例, 年齡最小的3個月, 最大的12歲。 發病1~3天者占70%以上。 本組病例均有流涕、鼻塞、噴嚏、咽部不適、咽痛, 喉中痰鳴、發熱, 食納欠佳、嘔吐、腹瀉, 舌質淡紅或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微數或浮數。 結果服藥3劑而獲痊癒143例, 顯效37例, 有效14例, 無效4例。 總有效率為98%。

銀前荊杏湯

【來源】李江,《雲南中醫雜誌》(6)1988年

【組成】金銀花、元參各15克,白前、杏仁各12克,荊芥、薄荷、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頻服。

【功用】疏散風熱、宣肺止咳。

【方解】方中以金銀花輕宣透表、清熱解毒為主藥;輔以薄荷、荊芥辛散表邪,透熱外達;白前性微溫而不燥,長於降氣止咳、祛痰,與杏仁、甘草同用,益增宣肺止咳之功;配以玄參清熱養陰、利咽解表,又可避免因辛散太過而耗劫陰津之弊。方中白前、杏仁屬辛溫之品,但溫而不燥,與金銀花等辛涼藥相伍寓反佐之意,有平衡陰陽之妙用。甘草能調和諸藥。諸藥配伍為用,共奏疏散風熱、宣肺止咳之功。

【主治】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加減】大便秘結,加大黃3克;挾濕邪者,加滑石18克。

【療效】治療326例,年齡最小的6個月,最大的15歲。病程為12小時至1周。本組病例多見有發熱、咳嗽、鼻塞、流涕、咽部充血,或扁桃體腫大、咽壁濾泡增生。舌質紅苔薄黃或白潤、指紋紅、脈浮數。結果,除3例因拒服中藥而治療失敗外,餘323例,服藥2~3劑後均獲痊癒。治癒率達100%。隨訪一周以上均屬正常。

白附麻辛湯

【來源】何志,《雲南中醫雜誌》(6)1989年

【組成】白附子、半夏、陳皮、茯苓各3克,麻黃、細辛、甘草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頻服。

【功用】祛風燥濕、化痰止咳。

【方解】方用白附子溫燥辛散,祛風豁痰;麻黃散肺寒、驅邪氣、宣肺氣、平咳喘;細辛開肺氣、破凝寒、滌痰濁;半夏燥濕祛痰、降氣平喘;陳皮行氣健脾,燥濕化痰;茯苓滲水濕、健脾胃,甘草益脾和胃、消除痰源。諸藥合用,共奏祛風散寒,燥濕化痰、宣肺止咳之功。

【主治】小兒上呼吸道感染(風寒咳嗽)。

【加減】兼喘者,加乾薑、杏仁、蘇子;嘔吐者,加砂仁、生薑、白術;泄瀉,加藿香、厚樸、桔梗;腹痛,加肉桂、木香;惡寒發熱者,加防風、荊芥、羌活;頭痛者,加川芎、白芷。

【療效】治療18例,年齡最小的4個月,最大的14歲。本組病例:多見咳嗽頻作、咳聲重濁、喉間痰鳴、痰白稀薄、鼻塞流涕、惡寒無汗,或發熱頭痛、全身酸痛、噁心嘔吐、口唇色淡、苔薄白、脈浮緊。以咳嗽、痰多、鼻塞、唇淡、苔白為主要特徵。平均服藥2劑,全部治癒。

新加正氣湯

【來源】王傳吉,《名醫秘方匯萃》

【組成】蘇葉、藿香各10克,連翹15克,薄荷5克,白芷、川黃連、黃芩各10克,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4次。水煎取汁約150毫升。1歲以內1次服20毫升,2歲以內30毫升,3歲以內40毫升,隔2小時服1次。3歲以上150毫升,日分3次服之。

【功用】解表化濕、清熱和中。

【方解】臨床所見小兒外感表證以風邪夾濕、阻中化熱型較為多見。應用本方療效較好,且取效迅速。方中主以藿香芳香化濕、理氣和中而能解表;輔以蘇葉、白芷、薄荷,解表而化濕邪,四味合用解表化濕之功相得益彰;佐以黃連、黃芩、連翹、甘草清熱解毒。綜觀全方具有解表化濕、清熱和中之效。

【主治】小兒外感表證,風邪夾濕,阻中化熱者。症見發熱汗少,頭痛身重,困倦嗜睡,納呆便溏,胸悶泛惡,或嘔吐腹瀉,或鼻塞流涕、咳嗽不甚,口渴而不多飲,苔白或滑膩,舌質偏紅,脈浮濡而數等風邪夾濕,阻中化熱的外感表證。

【加減】若咳嗽,可加前胡10克,杏仁5克;噁心嘔吐,加半夏10克,陳皮5克;腹瀉,加滑石12克,炒苡仁10克。

注意:本文僅供學習交流,不作處方指導,如需服用請遵醫囑。

【結語】

歡迎關注、評論、轉發、收藏~

如果您覺得本文有什麼不妥之處,歡迎您在評論區裡指出,您的建議是我們進步的最大動力。您也可以把您關心的疾病問題發在評論區,小編會整合後做相關分享,期待您的留言與意見!

監製/編輯:暢暢

單位:仁醫堂名醫館

銀前荊杏湯

【來源】李江,《雲南中醫雜誌》(6)1988年

【組成】金銀花、元參各15克,白前、杏仁各12克,荊芥、薄荷、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頻服。

【功用】疏散風熱、宣肺止咳。

【方解】方中以金銀花輕宣透表、清熱解毒為主藥;輔以薄荷、荊芥辛散表邪,透熱外達;白前性微溫而不燥,長於降氣止咳、祛痰,與杏仁、甘草同用,益增宣肺止咳之功;配以玄參清熱養陰、利咽解表,又可避免因辛散太過而耗劫陰津之弊。方中白前、杏仁屬辛溫之品,但溫而不燥,與金銀花等辛涼藥相伍寓反佐之意,有平衡陰陽之妙用。甘草能調和諸藥。諸藥配伍為用,共奏疏散風熱、宣肺止咳之功。

【主治】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加減】大便秘結,加大黃3克;挾濕邪者,加滑石18克。

【療效】治療326例,年齡最小的6個月,最大的15歲。病程為12小時至1周。本組病例多見有發熱、咳嗽、鼻塞、流涕、咽部充血,或扁桃體腫大、咽壁濾泡增生。舌質紅苔薄黃或白潤、指紋紅、脈浮數。結果,除3例因拒服中藥而治療失敗外,餘323例,服藥2~3劑後均獲痊癒。治癒率達100%。隨訪一周以上均屬正常。

白附麻辛湯

【來源】何志,《雲南中醫雜誌》(6)1989年

【組成】白附子、半夏、陳皮、茯苓各3克,麻黃、細辛、甘草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頻服。

【功用】祛風燥濕、化痰止咳。

【方解】方用白附子溫燥辛散,祛風豁痰;麻黃散肺寒、驅邪氣、宣肺氣、平咳喘;細辛開肺氣、破凝寒、滌痰濁;半夏燥濕祛痰、降氣平喘;陳皮行氣健脾,燥濕化痰;茯苓滲水濕、健脾胃,甘草益脾和胃、消除痰源。諸藥合用,共奏祛風散寒,燥濕化痰、宣肺止咳之功。

【主治】小兒上呼吸道感染(風寒咳嗽)。

【加減】兼喘者,加乾薑、杏仁、蘇子;嘔吐者,加砂仁、生薑、白術;泄瀉,加藿香、厚樸、桔梗;腹痛,加肉桂、木香;惡寒發熱者,加防風、荊芥、羌活;頭痛者,加川芎、白芷。

【療效】治療18例,年齡最小的4個月,最大的14歲。本組病例:多見咳嗽頻作、咳聲重濁、喉間痰鳴、痰白稀薄、鼻塞流涕、惡寒無汗,或發熱頭痛、全身酸痛、噁心嘔吐、口唇色淡、苔薄白、脈浮緊。以咳嗽、痰多、鼻塞、唇淡、苔白為主要特徵。平均服藥2劑,全部治癒。

新加正氣湯

【來源】王傳吉,《名醫秘方匯萃》

【組成】蘇葉、藿香各10克,連翹15克,薄荷5克,白芷、川黃連、黃芩各10克,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4次。水煎取汁約150毫升。1歲以內1次服20毫升,2歲以內30毫升,3歲以內40毫升,隔2小時服1次。3歲以上150毫升,日分3次服之。

【功用】解表化濕、清熱和中。

【方解】臨床所見小兒外感表證以風邪夾濕、阻中化熱型較為多見。應用本方療效較好,且取效迅速。方中主以藿香芳香化濕、理氣和中而能解表;輔以蘇葉、白芷、薄荷,解表而化濕邪,四味合用解表化濕之功相得益彰;佐以黃連、黃芩、連翹、甘草清熱解毒。綜觀全方具有解表化濕、清熱和中之效。

【主治】小兒外感表證,風邪夾濕,阻中化熱者。症見發熱汗少,頭痛身重,困倦嗜睡,納呆便溏,胸悶泛惡,或嘔吐腹瀉,或鼻塞流涕、咳嗽不甚,口渴而不多飲,苔白或滑膩,舌質偏紅,脈浮濡而數等風邪夾濕,阻中化熱的外感表證。

【加減】若咳嗽,可加前胡10克,杏仁5克;噁心嘔吐,加半夏10克,陳皮5克;腹瀉,加滑石12克,炒苡仁10克。

注意:本文僅供學習交流,不作處方指導,如需服用請遵醫囑。

【結語】

歡迎關注、評論、轉發、收藏~

如果您覺得本文有什麼不妥之處,歡迎您在評論區裡指出,您的建議是我們進步的最大動力。您也可以把您關心的疾病問題發在評論區,小編會整合後做相關分享,期待您的留言與意見!

監製/編輯:暢暢

單位:仁醫堂名醫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