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鴨翼佈局是我國殲20的一大敗筆?終於有人站出來說實話了!

隨著中國五代機殲20的列裝, 外界對中國的這款戰機也是褒貶不一, 其中鴨翼是否隱身, 這個問題被美國人嚎了很多年, 那麼為什麼殲-20戰鬥機要選擇如此“另類”的設計, 這樣設計的好處和壞處都有哪些呢?為何美國和俄羅斯的第四代戰機不使用鴨翼呢?

要知道咱中國的殲-20不但使用了鴨翼, 而且尺寸也是比F-22A和T-50大了幾乎一圈, 之所以如此, 設計師的目的就是把殲-20打造成一款升力體機型, 在發動機動力落後於美國和俄羅斯的現實情況下, 盡可能為殲-20提供更多的機動能力並且平衡雷達隱身性能。

其實所謂的隱身設計其重點在雷達隱身, 雷達的原理大家都清楚, 是利用從目標反射回來的雷達波檢測目標的, 而雷達隱身的原理很簡單, 讓目標不反射到雷達, 或者少反射雷達波能量就行了。 殲20的鴨式隱身設計原則和常規佈局的沒有太大區別,

一般來說不管是常規佈局還是鴨式佈局, 它們的可動翼面都是按照巡航狀態來處理隱身狀態的, 機動的時候基本 不考慮或者只是做一定手段控制, 但不限制指標。

有些網友曾表示鴨翼對戰鬥機隱身性能的不利, 這種影響在軍迷當中被有些被誇大了,

在超視距空戰中, 完全可以通過飛控軟體限制鴨翼的偏轉角度來降低其對前半球雷達截面積的不利影響, 例如B-2隱身轟炸機的飛控軟體就內置一個“超級隱身”模式, 開啟後通過限制阻力副翼的張開幅度來實現更好的作戰隱身性能。

殲-20設計鴨翼就是為了照顧戰機在作戰時的機動性和增大升力的需要, 由於其使用的是上翻式鴨翼、前邊條翼, 鴨翼產生的渦流和前邊條翼產生的渦流同時為主翼提供了升力條件, 而且鴨翼是上翻式, 不管怎麼動作, 產生的渦流始終經過固定式前邊條翼, 是一種非常理想的升力體設計, 而且前翼的存在較為複雜的是因為它們的尺寸比較小, 對於一些中長波雷達外型隱身效果不佳,

基本需要採用特定波段的窄帶吸收和專用塗層的配合才有比較好的效果。

另外鴨式佈局因為機翼面積大, 機翼根弦長, 占位多, 隱身效果更好, 垂尾機翼前翼分佈合理, 干涉少, 綜合周向隱身都要比常規佈局略有優勢, 所以現在應該明白咱空軍為什麼裝備殲20了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