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全時便利店楊波:“便利店+”的飛輪效應剛剛開始

第95期

北京市場最大的便利店品牌全時開始全國擴張, 背後的基礎是什麼?反映了怎樣的行業趨勢?

文 | 房煜

零售老闆內參獨家專稿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核心導讀:

1.為什麼說, 便利店有了規模, 才能引領市場和消費潮流?

2.全時便利店為什麼在這個時候開始全國擴張?

3.“便利店+”和“+便利店”的本質有何不同?

編者按:

2017年底, 北京市商務委等四部門印發《進一步優化連鎖便利店發展環境的工作方案》, 針對便利店存在的店鋪選址難、運營成本高、行政許可週期較長、搭載服務種類有限等問題, 提出了具體的改革方案。 按照方案計畫, 到2020年, 本市連鎖便利店數量將達到3000家左右, 其中中心城區達到2000家以上, 實現中心城區社區全覆蓋, 24小時便利店占比達到50%以上。

業界認為, 北京便利店的發展進入了黃金時代。 在2018中國便利店大會前夕, 《零售老闆內參》特走訪了北京的主要便利店品牌,

並推出系列報導。 本文是《北京便利店系列專題報導》第三篇, 後續將推出北京全家、鄰家便利、7-ELEVEn、壹三壹等龍頭便利店品牌的系列報導。 敬請關注。

南京或許不是全國便利店分佈最密集的城市, 卻是便利店IP色彩最濃厚的城市。 在蘇果的湯瑪斯小火車, 羅森的泰迪熊之後, 一隻胖胖的萌貓“全力貓”也來到了南京, 其背後是北京便利店的龍頭企業——全時便利店。 “全力貓”也是便利店行業第一個自有IP。

4月16日, 全時南京便利店在南京市五店齊開。 在2018年, 像南京這樣二線城市的便利店市場越來越熱鬧了。 像全時這樣的區域龍頭開始發力擴張。 在進入南京之前, 全時便利店已經進入了蘇州、杭州市場。 至於全國便利店的標杆城市上海, “我們暫時不會去的, ”全時便利北京總經理楊波對《零售老闆內參》說, 原因他說大家都懂。

一線市場中的上海和北京, 戰況不可謂不激烈, 但是沒有真正的勝出者。 二線市場一直是諸侯割據的狀態, 很少有人願意勞師襲遠。 對於本土品牌而言,

就算擴張, 也都是圍繞著主戰場的周邊來擴張, 比如美宜佳擴張到湖南。 而遠征軍的努力, 過去大多以失敗告終。 但是這一兩年形勢變了, 當便利店真正站上風口之後, 在資本和消費升級的雙重驅動下, 新一輪擴張運動開始了。

全時便利店成立不過8年, 但是已經是北京市場的規模第一, 大約擁有400多家門店。 挾北京市場之勇, 全時便利店今年出現在越來越多的城市, 除了華東市場, 在西南的門戶成都, 全時也即將迎來成都的百店店慶。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 就在去年, 還有傳聞說全時“尋遍買家無人接盤”, 楊波說那是個“詭異的傳聞”, 不符合公司和市場成長邏輯。 但這一傳聞背後也折射出:市場對便利店行業認知的某種扭曲和矛盾:

當新零售概念把市場和資本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線下時, 一方面, 很多人近年才注意到, 原來便利店行業一直在增長, 而且優秀選手眾多卻沒有冠軍, 這是一塊多麼誘人的蛋糕;另一方面, 這個行業重資本、重運營、行業知識壁壘很高, 投資回報長, 不適合缺乏耐心又總想吃速食的資本。

中國的便利店企業, 一直在各種矛盾中努力成長。 解讀全時的意義在於, 走過8年的全時, 是本土便利店品牌發展張力的最佳樣本。 從早期“最像7-ELEVEn”的便利店, 到便利店+餐飲的2.0版本, 再到主打獨立IP的全力貓3.0時代, 全時正在一點一點找到自己的角色, 這樣的發展故事, 恰恰也是很多本土便利店的縮影。

2018年是全時攻城掠地的一年, 不過總經理楊波並沒有因此變為一個空中飛人,他說他的工作重點仍舊是:人才,創新和戰略。所以,在2018中國便利店大會前夕,我們得到機會在北京全時總部與楊波交流,細細解讀一家本土便利店的“8年抗戰”心得。

- 1 -

規模帶來統治力

全時便利店在全國的擴張,是有公司“百城百萬”(100億資金、100座城市、100萬個終端)戰略做基礎,在資金、人才、供應鏈方面都做了準備。但是外界更想知道的是,市場準備好了嗎?

從市場角度看,南京無疑是便利店的價值窪地。目前南京800萬常住人口,便利店的數量剛剛過千,便利店業態增長率也僅為2%,遠低於兩位數的行業平均增長率。從全國市場看,這樣的價值窪地還有不少。在更早的時候,全時便利店則進駐了武漢市場,2017年底,全時便利店在武漢開業。2018年2月9日,全時便利店並購了四川GOGO便利店。

相對南京市場,成都市場和武漢市場的競爭更為激烈,成都有A股上市公司紅旗連鎖,武漢市場也有紅杉資本坐陣的Today便利店。但是,市場空間依舊存在,新進入者仍舊能夠找到增長點。他舉了一個細節來證明市場的潛力,“我們(武漢)便利店的熱乾麵,4塊錢一碗,已經賣瘋了。”

在發展的早期,全時便利店一直是被稱為7-ELEVEn的模仿者,但是從企業的發展戰略選擇上看,這是一家與7-ELEVEn風格迥異的企業。相對於日系企業的穩重,其最大的差異就是對“速度”和“規模”的孜孜以求。

比如,到2014年底,全時便利店的數量已經達到91家,同時7-ELEVEn的門店北京數量為173家。很快全時就在門店數量上超越了7-ELEVEn,並且逐漸成為北京門店數量最多的便利店品牌。

在門店數領先的情況下,全時便利店開始追求更大市場範圍的高佔有率。截至2017年底,全時已經進入了全國11個一二線城市開店,算是目前國內進入城市最多的便利店品牌。

楊波並不諱言,規模化是當下全時的主旋律,也會是未來兩三年行業的主旋律。但他又並不認為這是激進的做法,“全時的基礎已經打好了,所以不需要太多附加動作,全國擴張更多是水到渠成。”

規模對於全時,或者說對於一家便利店品牌,到底意味著什麼?

楊波的回答很乾脆,規模意味著你引領市場的能力。

他分析說,便利店市場現在還在一個成長期,很多人認為目前便利店的差異化做得不到位,那是因為現階段,大家的規模都不夠,因此還沒到規模差異化經營的時候。“比如當我在北京有一千家店時,那我所輻射的受眾人群很廣闊。這時我就可以引導消費,影響甚至改變消費流行趨勢。”

楊波所說的“規模差異化”,其實在很多零售行業的細分市場都已經被驗證過,最典型的例子是早年的家電連鎖市場,國美蘇寧爭霸時期。國美蘇寧的出現,使得一二線的家電連鎖品牌基本上要麼被收購要麼“站隊”,整個市場格局被高度簡化,在這種情況下,兩大巨頭的強勢管道推動力,基本上決定了當時中國家電市場的消費風向。

當然,相對於後來市場競爭充分,產品高度標準化的家電市場,便利店市場很可能不會走向如此強勢的寡頭壟斷格局,但是楊波所說的,便利店通過密集的佈局,“引領”或者“影響”年輕一代消費群體的消費風向,這是日本同行已經在日本驗證過的事情。

但是,中國本土便利店還趕上了另一個擴張的視窗期,那就是消費升級。當消費升級成為一個時髦詞彙,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除了各種新消費品牌的噴發,消費升級也需要基礎設施的升級。

便利店不光是互聯網巨頭盯著的流量入口,也是消費趨勢變化的神經末梢。就像喜茶們抓住了星巴克的市場空白,突然從底線市場殺到一線,中國便利店市場的巨大機遇,正在呼喚自己的星巴克、自己的麥當勞。

而對於中國的便利店市場,最大的一個認知誤區就是所謂的8000美元決定論。

一種在網路間流傳甚廣的說法是,人均GDP達到8000美元的城市,才是便利店繁榮發展的沃土。

是地道北京人的楊波說:“北京就是最大的反例,論GDP水準,北京的便利店不該這麼少。”城市規劃、人口密度、消費習慣乃至氣候,都對便利店的分佈有影響。

相反,如果用消費升級的觀點看,恰恰是年輕人越活躍、流動比較大的城市,越適合發展便利店。比如武漢,“武漢是全國高校大學生數量比較多的城市,很適合便利店。”楊波分析說。

正因此,全時便利店才會堅定的揮師,南下、西進,進軍中原。

- 2 -

創新決定你走多遠

在中國企業管理學界,規模和精細化管理,似乎一直是對立面,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主流的觀點認為似乎精細化是規模化的高階階段,一般企業都是先做規模再做精細化。

而在便利店行業,其實規模化和精細化並非完全割裂的遞進關係, 兩者更像是一個平行或者交替的過程。

楊波指出,因為便利店在核心的商品層面,並非靠一招鮮就能吃遍天下。當一家企業能夠在門店佈局上上規模的時候,一定是這家企業也做到了因地制宜,才能在不同的城市商圈,社區,甚至不同的城市,實現規模化發展。

具體到本土便利店,這種精細化的思維,更多的體現在商品的品質打磨和創新上。

在北京市場,全時是第一個推出水果切盒的,剛推出時一天可以賣80多盒;後來,紅棗方糕、天津燒麥等很有本土特色的小吃食品,都紛紛亮相全時便利店。這是人無我有。在一些行業通行商品方面,比如三明治,全時也進行了細緻的打磨,全時的三明治的“空隙密度”要比競品更合理,“因為空隙密度代表著它的鬆軟度”。

為了做到這一點,全時對於生產加工工廠車間的溫度和濕度進行了專業的解剖和把控。在北京,過於分明的四季變化對於食品生產的溫度控制提出了挑戰。

正是在這種細緻的打磨中,才能對於市場和商品的微妙變化和匹配程度做出準確的把握。

一個有趣的例子是冬天賣涼麵的故事。從一般的消費心理來說,涼麵肯定是適合夏天吃。但是,全時便利店的雞絲涼麵在北京的國貿商圈冬天也賣得很好。咋一看,這是不可理解的。

但是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原因,在國貿商圈,主要服務人群是上班的白領,由於室內長期開著空調,室內外溫差較大,加之北京冬天過於乾燥,很多人反而很想吃一口涼爽的雞絲涼麵。

楊波說,不去一個商圈一個商圈的具體分析客群,這樣的反向思維,是不可能出現的。

在現在進軍全國市場的過程中,楊波的一個心願,就是能夠把成都、武漢這樣的美食天堂的本土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前面提到的4塊一碗的熱乾麵只是冰山一角,為了推出更有本土特色的鮮食,全時方面也是與工廠進行了一輪又一輪的溝通,並進行定期的交流與分享。

在楊波看來,物產豐富、美食遍天下的本土市場,完全可以做出更多花樣,打破日本壽司飯團對中國便利店鮮食貨架的長期統治地位,真正打造出本土化的鮮食商品組合。

- 3 -

便利店+,想像空間無限大

在全時的發展過程中,也是“花樣百出”的過程。如果一個人看過全時不同時期的三代門店,應該會發現,不同時期的全時風格差異並不小,經常會改頭換面甚至“面目全非”。

比如在全時3.0門店,整體色調更加接近咖啡館的深色調,與常見的黃色紅色為主色調的門店風格明顯不同。同時,這一代門店會設置更多的座位區域,在門口會擺放照片印表機,甚至是抓娃娃機。“放印表機是因為北京管理拆牆打洞以後,很多類似服務沒有了。”楊波說,而很多消失的便民服務,正是便利店承接點所在。

如果你用過全時的服務,你就會發現全時在便民服務方面很有“想像力”。一般的充值繳費都是小兒科,全時有的門店還可以提供開鎖合作服務。因為現在年輕人租房的很多,特別是單身青年,自己把自己鎖外面是大概率事件。“而開鎖事件最大的痛點,其實是安全。”全時提供的都是正規開鎖服務。

除此之外,全時還考慮賣旅遊產品、金融產品,做汽車後市場服務;楊波將這種戰略稱之為“便利店+”。“只要我的點位元密度夠了,我可以加生鮮、加咖啡、加便民服務,很多模式可以去挖掘。包括線上上,我們可以加旅遊和金融產品等等,有無限的可能性。”

也正因此,全時有了全國便利店第一個獨立IP“全力貓”。全時便利店將它看做是一種新的連接方式。這是一隻萌寵的小貓,黃色系代表了全時便利店的主色調,全力貓的眼睛正是“全時”兩字的變形。全力貓代表的是一種態度,“全時全力衝刺每一天。”

全力貓不僅是一個“吉祥物”,它有自己的故事和身世,也就是有自己的“貓設”。圍繞這個IP,全時做了很多用戶活動。2017年底,北京全時便利店開啟了主題為“全力貓1歲啦!全場五折開PARTY啦!”全城大促活動,三天銷售額突破2000萬元,單店銷售突破30萬,刷新行業新紀錄。

其實比銷售數字更重要的是,與使用者連接方式的更新和粘性的增加。面對新一代90和95後觀眾,一個品牌如何伴隨顧客成長?當5年後10年後,曾經上學的消費者逐漸長大成人,他是否還會認這個品牌?生動的擬人化的IP無疑是伴隨顧客成長的方式之一。

在全時便利店的設想中,全力貓是自身與使用者溝通的媒介,更可以看做是資料積累的埠,未來全力貓身上還有哪些故事,全時希望是由用戶來創作。目前,全時便利店也在大力發展自有品牌,鮮食,濕巾、雨傘、零食,很多商品中,全力貓的形象已經出現,據瞭解,未來還會有更多的自有產品或者合作產品將會出現全力貓的形象。

便利店+的思維極大了開闊了全時人的腦洞。在一次工作會議上,楊波甚至問下屬:“有一天,我們能不能和LV合作?比如LV推出一個限量款,我來賣?

雖然理論上加什麼都可以,但是疑問也來了,即使是跨界,有沒有邊界問題?

比較典型的如現在零售+餐飲的問題,實際上早在二代店全時就有過嘗試,現在楊波認為,“如果你想早上自己烤個麵包,買個番茄做個簡易三明治,便利店可以提供,但是如果你想吃小炒,那就不是便利店服務的範圍了。”

楊波強調,什麼都可以“加”,是對全域而言,具體到每個店每個商圈,仍舊要針對特定的人群去分析,比如生鮮中蔬菜的問題,如果是辦公區職場環境,那就可以考慮,但是假如是車站、學校不同場景,加的項目也不同,而不是一味的盲目的跨界。

- 4 -

便利店也有飛輪效應

在便利店+的戰略中,很多是從社區服務切入。類似想法,在O2O流行的年代也有人嘗試過,但都不甚成功。一個原因是,很多細碎的社區服務非常低頻,如果作為一個主打產品,由於頻次過低而無法為繼。

但是便利店是在門店和商品銷售的基礎上聽起來,通過便利店天生的平臺屬性,解決了這個問題。這種模式可以理解為“一拖多”的模式,主業拖上很多碎片化的副業。

這種模式其實和亞馬遜的飛輪理論很近似,亞馬遜和貝佐斯本人都反復強調過的一個商業理念——飛輪效應。“飛輪效應”是指,一個公司的各個業務模組之間,會有機地相互推動,就像咬合的齒輪一樣互相帶動。一開始從靜止到轉動需要花比較大的力氣,但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一旦轉動起來,齒輪就會轉得越來越快。這也是亞馬遜這家公司真正的秘訣。

當然,這裡有兩個前提。

第一個前提,仍舊是門店規模足夠多,當門店網路規模覆蓋足夠時,這種碎片化的服務才能形成規模,才可以用平臺系統在一個合理的成本範圍去消化之。

第二個前提,你的主業足夠強大。

楊波反復強調,全時說的“便利店+”,不等於“+便利店”,這兩者的本質完全不同。

他指出,現在零售業流行跨界,很多業態組合加來加去,最後大家都把自己的“中心思想”忘了。比如便利店都在做鮮食,做日供新鮮蔬菜,但是便利店最終不是餐廳,不是菜市場。全時的主業是便利店,便利是中心思想,這個永遠不能丟。“就像我也做咖啡,我的咖啡是做給愛喝咖啡的鄰居們喝的,追求喝咖啡環境的人,不會來我這裡。至少目前是這樣。”

就像全時也在做線上下單,但是線下永遠是增量,筆者問他,假如有一天線上訂單超過一定比例,是否會警覺?楊波回答,從人性角度,他不認為這種情況會出現,“就像過去互聯網沒有分流便利店的人流,未來也不會。便利店始終是低客單價、便利性的消費場景。”

他相信,隨著普通人生活壓力從一線城市向二線的傳導,越來越快的城市生活節奏也會讓便利店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便利店本質上是時間的生意,是一個用小錢換時間的行業。很多年輕人不會為了省幾毛錢去逛大超市,他們寧願去爬山,看電影。隨著經濟的發展,人的生活水準越高,時間越是稀缺資源,便利店的需求會越大。”楊波說。

但是另一方面,便利店看似不過一兩百平的空間裡,又蘊含著太多的細節學問和know-how,讓楊波相信,這不是一個可以被輕易顛覆的商業世界。他舉例說,日系便利店對於店面的利用,是劃分出無數個小空間,每一個小空間去進行相對獨立的研究。“便利店的運營學問太細了。一個人如果沒有在門店沉澱過三年時間,很難理解。”

對於自己打了十幾年交道的便利店業態,楊波從骨子裡充滿讚歎,就如同看到一個傑出設計師設計的現代建築:

“便利店是一個幾乎完美的業態,它會是一個常青業態。”

不過總經理楊波並沒有因此變為一個空中飛人,他說他的工作重點仍舊是:人才,創新和戰略。所以,在2018中國便利店大會前夕,我們得到機會在北京全時總部與楊波交流,細細解讀一家本土便利店的“8年抗戰”心得。

- 1 -

規模帶來統治力

全時便利店在全國的擴張,是有公司“百城百萬”(100億資金、100座城市、100萬個終端)戰略做基礎,在資金、人才、供應鏈方面都做了準備。但是外界更想知道的是,市場準備好了嗎?

從市場角度看,南京無疑是便利店的價值窪地。目前南京800萬常住人口,便利店的數量剛剛過千,便利店業態增長率也僅為2%,遠低於兩位數的行業平均增長率。從全國市場看,這樣的價值窪地還有不少。在更早的時候,全時便利店則進駐了武漢市場,2017年底,全時便利店在武漢開業。2018年2月9日,全時便利店並購了四川GOGO便利店。

相對南京市場,成都市場和武漢市場的競爭更為激烈,成都有A股上市公司紅旗連鎖,武漢市場也有紅杉資本坐陣的Today便利店。但是,市場空間依舊存在,新進入者仍舊能夠找到增長點。他舉了一個細節來證明市場的潛力,“我們(武漢)便利店的熱乾麵,4塊錢一碗,已經賣瘋了。”

在發展的早期,全時便利店一直是被稱為7-ELEVEn的模仿者,但是從企業的發展戰略選擇上看,這是一家與7-ELEVEn風格迥異的企業。相對於日系企業的穩重,其最大的差異就是對“速度”和“規模”的孜孜以求。

比如,到2014年底,全時便利店的數量已經達到91家,同時7-ELEVEn的門店北京數量為173家。很快全時就在門店數量上超越了7-ELEVEn,並且逐漸成為北京門店數量最多的便利店品牌。

在門店數領先的情況下,全時便利店開始追求更大市場範圍的高佔有率。截至2017年底,全時已經進入了全國11個一二線城市開店,算是目前國內進入城市最多的便利店品牌。

楊波並不諱言,規模化是當下全時的主旋律,也會是未來兩三年行業的主旋律。但他又並不認為這是激進的做法,“全時的基礎已經打好了,所以不需要太多附加動作,全國擴張更多是水到渠成。”

規模對於全時,或者說對於一家便利店品牌,到底意味著什麼?

楊波的回答很乾脆,規模意味著你引領市場的能力。

他分析說,便利店市場現在還在一個成長期,很多人認為目前便利店的差異化做得不到位,那是因為現階段,大家的規模都不夠,因此還沒到規模差異化經營的時候。“比如當我在北京有一千家店時,那我所輻射的受眾人群很廣闊。這時我就可以引導消費,影響甚至改變消費流行趨勢。”

楊波所說的“規模差異化”,其實在很多零售行業的細分市場都已經被驗證過,最典型的例子是早年的家電連鎖市場,國美蘇寧爭霸時期。國美蘇寧的出現,使得一二線的家電連鎖品牌基本上要麼被收購要麼“站隊”,整個市場格局被高度簡化,在這種情況下,兩大巨頭的強勢管道推動力,基本上決定了當時中國家電市場的消費風向。

當然,相對於後來市場競爭充分,產品高度標準化的家電市場,便利店市場很可能不會走向如此強勢的寡頭壟斷格局,但是楊波所說的,便利店通過密集的佈局,“引領”或者“影響”年輕一代消費群體的消費風向,這是日本同行已經在日本驗證過的事情。

但是,中國本土便利店還趕上了另一個擴張的視窗期,那就是消費升級。當消費升級成為一個時髦詞彙,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除了各種新消費品牌的噴發,消費升級也需要基礎設施的升級。

便利店不光是互聯網巨頭盯著的流量入口,也是消費趨勢變化的神經末梢。就像喜茶們抓住了星巴克的市場空白,突然從底線市場殺到一線,中國便利店市場的巨大機遇,正在呼喚自己的星巴克、自己的麥當勞。

而對於中國的便利店市場,最大的一個認知誤區就是所謂的8000美元決定論。

一種在網路間流傳甚廣的說法是,人均GDP達到8000美元的城市,才是便利店繁榮發展的沃土。

是地道北京人的楊波說:“北京就是最大的反例,論GDP水準,北京的便利店不該這麼少。”城市規劃、人口密度、消費習慣乃至氣候,都對便利店的分佈有影響。

相反,如果用消費升級的觀點看,恰恰是年輕人越活躍、流動比較大的城市,越適合發展便利店。比如武漢,“武漢是全國高校大學生數量比較多的城市,很適合便利店。”楊波分析說。

正因此,全時便利店才會堅定的揮師,南下、西進,進軍中原。

- 2 -

創新決定你走多遠

在中國企業管理學界,規模和精細化管理,似乎一直是對立面,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主流的觀點認為似乎精細化是規模化的高階階段,一般企業都是先做規模再做精細化。

而在便利店行業,其實規模化和精細化並非完全割裂的遞進關係, 兩者更像是一個平行或者交替的過程。

楊波指出,因為便利店在核心的商品層面,並非靠一招鮮就能吃遍天下。當一家企業能夠在門店佈局上上規模的時候,一定是這家企業也做到了因地制宜,才能在不同的城市商圈,社區,甚至不同的城市,實現規模化發展。

具體到本土便利店,這種精細化的思維,更多的體現在商品的品質打磨和創新上。

在北京市場,全時是第一個推出水果切盒的,剛推出時一天可以賣80多盒;後來,紅棗方糕、天津燒麥等很有本土特色的小吃食品,都紛紛亮相全時便利店。這是人無我有。在一些行業通行商品方面,比如三明治,全時也進行了細緻的打磨,全時的三明治的“空隙密度”要比競品更合理,“因為空隙密度代表著它的鬆軟度”。

為了做到這一點,全時對於生產加工工廠車間的溫度和濕度進行了專業的解剖和把控。在北京,過於分明的四季變化對於食品生產的溫度控制提出了挑戰。

正是在這種細緻的打磨中,才能對於市場和商品的微妙變化和匹配程度做出準確的把握。

一個有趣的例子是冬天賣涼麵的故事。從一般的消費心理來說,涼麵肯定是適合夏天吃。但是,全時便利店的雞絲涼麵在北京的國貿商圈冬天也賣得很好。咋一看,這是不可理解的。

但是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原因,在國貿商圈,主要服務人群是上班的白領,由於室內長期開著空調,室內外溫差較大,加之北京冬天過於乾燥,很多人反而很想吃一口涼爽的雞絲涼麵。

楊波說,不去一個商圈一個商圈的具體分析客群,這樣的反向思維,是不可能出現的。

在現在進軍全國市場的過程中,楊波的一個心願,就是能夠把成都、武漢這樣的美食天堂的本土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前面提到的4塊一碗的熱乾麵只是冰山一角,為了推出更有本土特色的鮮食,全時方面也是與工廠進行了一輪又一輪的溝通,並進行定期的交流與分享。

在楊波看來,物產豐富、美食遍天下的本土市場,完全可以做出更多花樣,打破日本壽司飯團對中國便利店鮮食貨架的長期統治地位,真正打造出本土化的鮮食商品組合。

- 3 -

便利店+,想像空間無限大

在全時的發展過程中,也是“花樣百出”的過程。如果一個人看過全時不同時期的三代門店,應該會發現,不同時期的全時風格差異並不小,經常會改頭換面甚至“面目全非”。

比如在全時3.0門店,整體色調更加接近咖啡館的深色調,與常見的黃色紅色為主色調的門店風格明顯不同。同時,這一代門店會設置更多的座位區域,在門口會擺放照片印表機,甚至是抓娃娃機。“放印表機是因為北京管理拆牆打洞以後,很多類似服務沒有了。”楊波說,而很多消失的便民服務,正是便利店承接點所在。

如果你用過全時的服務,你就會發現全時在便民服務方面很有“想像力”。一般的充值繳費都是小兒科,全時有的門店還可以提供開鎖合作服務。因為現在年輕人租房的很多,特別是單身青年,自己把自己鎖外面是大概率事件。“而開鎖事件最大的痛點,其實是安全。”全時提供的都是正規開鎖服務。

除此之外,全時還考慮賣旅遊產品、金融產品,做汽車後市場服務;楊波將這種戰略稱之為“便利店+”。“只要我的點位元密度夠了,我可以加生鮮、加咖啡、加便民服務,很多模式可以去挖掘。包括線上上,我們可以加旅遊和金融產品等等,有無限的可能性。”

也正因此,全時有了全國便利店第一個獨立IP“全力貓”。全時便利店將它看做是一種新的連接方式。這是一隻萌寵的小貓,黃色系代表了全時便利店的主色調,全力貓的眼睛正是“全時”兩字的變形。全力貓代表的是一種態度,“全時全力衝刺每一天。”

全力貓不僅是一個“吉祥物”,它有自己的故事和身世,也就是有自己的“貓設”。圍繞這個IP,全時做了很多用戶活動。2017年底,北京全時便利店開啟了主題為“全力貓1歲啦!全場五折開PARTY啦!”全城大促活動,三天銷售額突破2000萬元,單店銷售突破30萬,刷新行業新紀錄。

其實比銷售數字更重要的是,與使用者連接方式的更新和粘性的增加。面對新一代90和95後觀眾,一個品牌如何伴隨顧客成長?當5年後10年後,曾經上學的消費者逐漸長大成人,他是否還會認這個品牌?生動的擬人化的IP無疑是伴隨顧客成長的方式之一。

在全時便利店的設想中,全力貓是自身與使用者溝通的媒介,更可以看做是資料積累的埠,未來全力貓身上還有哪些故事,全時希望是由用戶來創作。目前,全時便利店也在大力發展自有品牌,鮮食,濕巾、雨傘、零食,很多商品中,全力貓的形象已經出現,據瞭解,未來還會有更多的自有產品或者合作產品將會出現全力貓的形象。

便利店+的思維極大了開闊了全時人的腦洞。在一次工作會議上,楊波甚至問下屬:“有一天,我們能不能和LV合作?比如LV推出一個限量款,我來賣?

雖然理論上加什麼都可以,但是疑問也來了,即使是跨界,有沒有邊界問題?

比較典型的如現在零售+餐飲的問題,實際上早在二代店全時就有過嘗試,現在楊波認為,“如果你想早上自己烤個麵包,買個番茄做個簡易三明治,便利店可以提供,但是如果你想吃小炒,那就不是便利店服務的範圍了。”

楊波強調,什麼都可以“加”,是對全域而言,具體到每個店每個商圈,仍舊要針對特定的人群去分析,比如生鮮中蔬菜的問題,如果是辦公區職場環境,那就可以考慮,但是假如是車站、學校不同場景,加的項目也不同,而不是一味的盲目的跨界。

- 4 -

便利店也有飛輪效應

在便利店+的戰略中,很多是從社區服務切入。類似想法,在O2O流行的年代也有人嘗試過,但都不甚成功。一個原因是,很多細碎的社區服務非常低頻,如果作為一個主打產品,由於頻次過低而無法為繼。

但是便利店是在門店和商品銷售的基礎上聽起來,通過便利店天生的平臺屬性,解決了這個問題。這種模式可以理解為“一拖多”的模式,主業拖上很多碎片化的副業。

這種模式其實和亞馬遜的飛輪理論很近似,亞馬遜和貝佐斯本人都反復強調過的一個商業理念——飛輪效應。“飛輪效應”是指,一個公司的各個業務模組之間,會有機地相互推動,就像咬合的齒輪一樣互相帶動。一開始從靜止到轉動需要花比較大的力氣,但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一旦轉動起來,齒輪就會轉得越來越快。這也是亞馬遜這家公司真正的秘訣。

當然,這裡有兩個前提。

第一個前提,仍舊是門店規模足夠多,當門店網路規模覆蓋足夠時,這種碎片化的服務才能形成規模,才可以用平臺系統在一個合理的成本範圍去消化之。

第二個前提,你的主業足夠強大。

楊波反復強調,全時說的“便利店+”,不等於“+便利店”,這兩者的本質完全不同。

他指出,現在零售業流行跨界,很多業態組合加來加去,最後大家都把自己的“中心思想”忘了。比如便利店都在做鮮食,做日供新鮮蔬菜,但是便利店最終不是餐廳,不是菜市場。全時的主業是便利店,便利是中心思想,這個永遠不能丟。“就像我也做咖啡,我的咖啡是做給愛喝咖啡的鄰居們喝的,追求喝咖啡環境的人,不會來我這裡。至少目前是這樣。”

就像全時也在做線上下單,但是線下永遠是增量,筆者問他,假如有一天線上訂單超過一定比例,是否會警覺?楊波回答,從人性角度,他不認為這種情況會出現,“就像過去互聯網沒有分流便利店的人流,未來也不會。便利店始終是低客單價、便利性的消費場景。”

他相信,隨著普通人生活壓力從一線城市向二線的傳導,越來越快的城市生活節奏也會讓便利店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便利店本質上是時間的生意,是一個用小錢換時間的行業。很多年輕人不會為了省幾毛錢去逛大超市,他們寧願去爬山,看電影。隨著經濟的發展,人的生活水準越高,時間越是稀缺資源,便利店的需求會越大。”楊波說。

但是另一方面,便利店看似不過一兩百平的空間裡,又蘊含著太多的細節學問和know-how,讓楊波相信,這不是一個可以被輕易顛覆的商業世界。他舉例說,日系便利店對於店面的利用,是劃分出無數個小空間,每一個小空間去進行相對獨立的研究。“便利店的運營學問太細了。一個人如果沒有在門店沉澱過三年時間,很難理解。”

對於自己打了十幾年交道的便利店業態,楊波從骨子裡充滿讚歎,就如同看到一個傑出設計師設計的現代建築:

“便利店是一個幾乎完美的業態,它會是一個常青業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