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耄耋老人亦出動 何懼創業不成功——臨縣羅家山紅棗專業合作社側記(七)

合作社常務理事張改照(殘疾人)在用油鋸鋸木棒

合作社常務理事張月順(右), 社員張清順(中)、杜乃照(左)三人用手電鑽在棗木棒上打眼鑽孔。

八十歲的張攆二老人在將棗木棒推往試驗基地。

羅家山紅棗專業合作社75歲的張海富(左)、張奴旺(右)兩位老人在棗木棒上鑽眼打孔。

“一人難挑千斤擔, 眾人能移萬座山”, 這句話在羅家山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詮釋。 臨縣羅家山紅棗專業合作社從2月24日成立到今天, 僅憑四十多名平均年齡63歲的人的力量, 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 不但完成了近五百畝棗樹的矮化、修剪、施肥工作。

而且, 他們還開展了利用廢棄棗木棒培育棗木木耳的試驗項目, 多位七十六七歲的老年婦女也加入到培育棗木木耳的生產隊伍中。

遵循科學做試驗 棗木木耳欲先行

通過矮化棗樹修剪下來的廢木棒很多很多, 扔了實在可惜, 那麼怎麼處理它們?怎麼能把這些“廢物”變廢為寶?羅家山紅棗專業合作社理事會、監事會班子成員在合作社剛開始矮化、修剪棗樹工作時就想到了這個問題。 他們經過會議研究, 專程前往省城太原找專家諮詢論證, 決定在省農科院、省生物研究所專業人員的指導下, 聘請經驗豐富的食用菌培育老師手把手教社員們開孔、種菌, 進行棗木木耳的試驗培育。

合作社培育棗木木耳的菌種由省生物研究所提供。

省生物研究所的第一批菌種育好了需要從太原往回拉, 近千斤重的分量, 單獨雇輛車拉吧, 費用過高!走貨運吧, 又怕感染菌源!為了節省費用和保障菌源安全, 3月14日, 合作社理事長張豔兵開著自己的私家車, 到太原將近千斤重的菌種塞了滿滿一車, 平時不到三個小時就能回去的路程, 走了四個多小時才將菌種拉回村裡。

老有所為發餘熱 辛勤勞作共使勁

培育棗木木耳既要嚴格按照技術人員的要求完成各項工序, 而且還需要較多的人力投入。 可是村裡的勞動力嚴重短缺, 怎麼解決這一問題呢?羅家山的人沒有氣餒。

年齡均上了七十六七歲的王金華、馬巧愛等八九位老年婦女自告奮勇, 承擔起了種菌的任務。她們累了就席地而坐歇一會兒,渴了喝點白開水。就在20日一天,9位老人種菌、封孔共164棒8500多孔;80歲的張攆二老人負責從開孔場地把開好孔的木棒搬到種菌場地,待種好菌封好孔後,再用獨輪車把那些菌棒推到試驗基地按要求擺放。就是這樣繁雜工序下,他稍有閒暇,還要拿起其他工具幫別人的忙;棗木屬於硬質木種,在棗木棒上鑽孔非常費力,然而,就是那麼艱巨的任務,張醜國、張清順、張侯恩、張攆旺等幾位六十六七歲的老人與合作社常務理事張秋大、監事會監事張月順、張乃平等人統攬了。張攆旺是一個拄著拐杖的嚴重殘疾人,但是他幹活不落後,把控一台開孔台鑽,忙活一天下來聽不見他說累。

立起大灶減壓力 擠出時間抓生產

羅家山紅棗專業合作社參加勞動的社員不但年齡高,而且大部分是空巢老人。他們不但要下地勞作,還要一日三餐自己動手做飯,其艱辛程度不言而喻。為了減輕社員們的生活壓力,4月17日晚,合作社理事會、監事會會議研究討論,決定“減壓力、立大灶,擠時間、抓生產”的工作思路。“減壓力、立大灶”的具體操作理由和方式是:為了減輕社員們的生活壓力,合作社開設大灶,安排專人統一為大家做飯,這樣大大減輕了社員們的生活壓力,使他們不為生火做飯的瑣事所累,在勞動之餘,有更多的休息時間;“擠時間、搶生產”的優點在於,通過節約社員原來自己單獨做飯的時間,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具體的生產工作中。

聽說合作社要立灶解決社員們單獨做飯給生活和生產帶來不便的問題,社員們高興萬分。他們將原來村小學的一間教室堆放的雜物清理,打掃乾淨,壘砌火灶,自發把家裡的鍋碗盆瓢和土豆、蘿蔔、白菜等蔬菜拿到灶房。4月19日傍晚,勞作一天的社員們收工後,在合作社吃上了熱騰騰的麵條。他們高興地說:大灶吃飯省得回家自己做飯、洗碗,方便多了、省事多了,可以多休息了!合作社從研究決定立灶到正式開灶吃飯,只用了不到兩天的時間,這種立說立行的務實作風,不但方便了所有社員,還帶動了大家的生產積極性。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羅家山紅棗專業合作社理事會、監事會班子成員和社員們的這種淳樸、忘我、艱苦奮鬥精神,可貴、可鑒、可敬、可畏。相信,用不了多長時間,羅家山紅棗專業合作社的成功之花將會綻放在雄偉、高峻的呂梁山上。

本報記者 張福榮/文 特約攝影師 劉眾民/圖

承擔起了種菌的任務。她們累了就席地而坐歇一會兒,渴了喝點白開水。就在20日一天,9位老人種菌、封孔共164棒8500多孔;80歲的張攆二老人負責從開孔場地把開好孔的木棒搬到種菌場地,待種好菌封好孔後,再用獨輪車把那些菌棒推到試驗基地按要求擺放。就是這樣繁雜工序下,他稍有閒暇,還要拿起其他工具幫別人的忙;棗木屬於硬質木種,在棗木棒上鑽孔非常費力,然而,就是那麼艱巨的任務,張醜國、張清順、張侯恩、張攆旺等幾位六十六七歲的老人與合作社常務理事張秋大、監事會監事張月順、張乃平等人統攬了。張攆旺是一個拄著拐杖的嚴重殘疾人,但是他幹活不落後,把控一台開孔台鑽,忙活一天下來聽不見他說累。

立起大灶減壓力 擠出時間抓生產

羅家山紅棗專業合作社參加勞動的社員不但年齡高,而且大部分是空巢老人。他們不但要下地勞作,還要一日三餐自己動手做飯,其艱辛程度不言而喻。為了減輕社員們的生活壓力,4月17日晚,合作社理事會、監事會會議研究討論,決定“減壓力、立大灶,擠時間、抓生產”的工作思路。“減壓力、立大灶”的具體操作理由和方式是:為了減輕社員們的生活壓力,合作社開設大灶,安排專人統一為大家做飯,這樣大大減輕了社員們的生活壓力,使他們不為生火做飯的瑣事所累,在勞動之餘,有更多的休息時間;“擠時間、搶生產”的優點在於,通過節約社員原來自己單獨做飯的時間,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具體的生產工作中。

聽說合作社要立灶解決社員們單獨做飯給生活和生產帶來不便的問題,社員們高興萬分。他們將原來村小學的一間教室堆放的雜物清理,打掃乾淨,壘砌火灶,自發把家裡的鍋碗盆瓢和土豆、蘿蔔、白菜等蔬菜拿到灶房。4月19日傍晚,勞作一天的社員們收工後,在合作社吃上了熱騰騰的麵條。他們高興地說:大灶吃飯省得回家自己做飯、洗碗,方便多了、省事多了,可以多休息了!合作社從研究決定立灶到正式開灶吃飯,只用了不到兩天的時間,這種立說立行的務實作風,不但方便了所有社員,還帶動了大家的生產積極性。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羅家山紅棗專業合作社理事會、監事會班子成員和社員們的這種淳樸、忘我、艱苦奮鬥精神,可貴、可鑒、可敬、可畏。相信,用不了多長時間,羅家山紅棗專業合作社的成功之花將會綻放在雄偉、高峻的呂梁山上。

本報記者 張福榮/文 特約攝影師 劉眾民/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