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因福利分房住進黃浦區老漁陽裡2號,居民趙文來寧可生活不便也不改動其結構

晨報記者 何雅君

71歲的退休工程師趙文來, 在黃浦區南昌路老漁陽裡2號住了四十年。 他家是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新青年編輯部》舊址, 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十月懷胎”之地。 每年, 趙文來都要接待數以千計的訪客到家裡參觀, 為他們義務講解。 為了保護文物, 老趙寧可自己生活不便, 也不對房屋結構進行任何改動, 不遮擋屋內的文物銘牌。

40年後石牌上金字依舊

四十年前的一次福利分房, 成了趙家搬進文物保護建築的機緣。 1978年, 新婚的趙文來夫婦和老父親擠在自忠路一個9平方米的亭子間裡。 為了解決職工的居住困難,

其妻陳莉芳所在的上海美術設計公司安排他們搬進了老漁陽裡2號石庫門的底樓, 臥室東面牆上有塊漢白玉石牌。 盧灣區文物保護所派人上門關照:“這裡是市文物保護建築, 是《新青年》編輯部的舊址, 也是陳獨秀故居, 還做過上海‘革命紀念二館’的一部分。 牆上這塊石牌表明, 這裡還曾是中共中央工作部的辦公地, 決不能移除, 也不能讓傢俱遮擋了。 ”

趙文來和妻子答應, 一定會保護好文物, 絕不遮擋石牌。 因此, 趙家臥室裡, 衣櫃、大櫥等比較高的傢俱都是靠西面的牆擺放的。 東牆的石牌下擺了一張沙發。 空調和圓形鐘掛在石牌右上方, 距離石牌有好幾十公分。 四十年過去了, 石牌上的金字還很清晰。

為了保護好房屋的原始結構, 趙家人在日常生活中做出了犧牲。 底樓住房潮濕陰冷, 落地門的縫隙較大, 冬天風從縫隙裡灌進來, 全家直打哆嗦, 卻沒有動過那扇門, 只是把衣服和被褥加厚禦寒。 早期的石庫門建築基礎設施較差, 許多鄰居都對住房進行了裝修, 有的還裝修過好幾次。 每逢鄰居家裝修敲牆, 老趙都要過去再三叮囑:“敲得輕點, 別把牌子和房子震壞!”

加入漁陽裡歷史文化研究會

最近, 上海正在開展的“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 趙文來告訴記者, 他也對老漁陽裡2號的歷史進行了專門研究。 如果說, 興業路76號的中共一大會址是黨誕生的“產房”, 那麼, 老漁陽裡2號就是黨的“十月懷胎”之地。 1920年2月, 陳獨秀搬進老漁陽裡2號,

邀請在上海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同仁彙聚於此, 使《新青年》雜誌在這裡復刊。 同時, 這裡也在開展建黨工作。 陳望道將翻譯好的《共產黨宣言》中譯本帶到這裡, 由陳獨秀、李漢俊等人校閱。 1920年4月, 青年毛澤東也走進了這間屋子, 和陳獨秀討論他所讀過的馬克思主義書籍。 1920年8月, 中國的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在這裡誕生, 陳獨秀任書記。 1921年,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後, 老漁陽裡的《新青年》編輯部變成了《共產黨月刊》編輯部。 趙文來說, 他研究紅色歷史的初衷, 是想給前來參觀的訪客做講解。 以前, 他和妻子只知道招呼訪客進來參觀, 聽他們交流歷史典故。 來的人多了, 趙文來就想, 要是自己能給他們做一些介紹,
豈不更好?2014年, 他加入了漁陽裡歷史文化研究會, 每週三下午和會員們一起交流學習心得, 他的黨史知識也漸漸豐滿起來。 再有客人來訪, 趙文來就主動當起了義務講解員。 他可以把漁陽裡創造了中共建黨歷史上的多個“第一”, 講得清清楚楚;也可以把建黨前後重要人物在漁陽裡的活動情況, 說得頭頭是道。

文物修繕後他繼續“守門”

然而, 隨著時間的推移, 老漁陽裡2號的房屋嚴重老化, 牆皮酥爛、木門腐朽、破敗不堪。 為了保護它, 趙文來多次寫信給上級單位反映情況。 2014年, 上海市文管部門出資20多萬元, 對房屋進行了基本修繕, 重新粉刷了牆面, 塗上了防水層, 更換了新木門。 2017年, 瑞金二路街道攜手雁蕩居民區對弄堂進行了整治,

將原本印跡斑斑、掉皮發黑的牆面重新粉刷成淺灰色, 拆除了違建, 還紅色地標一個良好的面貌。 為了把參觀接待工作做得更好, 從去年開始, 老趙準備了一本留言簿, 讓參觀者自願留言。 如今, 本子已用去大半, 留言者來自天南海北, 甚至有人從西藏日喀則專程趕來。 漁陽裡歷史文化研究會認為, 老趙作為“守門人”, 守護了一段珍貴的建黨歷史。 趙文來說, 他的守門人工作, 一直要做到老宅變成真正的紅色紀念場館時再交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