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以“四個結合”提升高校思政課的親和力

在3月12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記者會上,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就“教育改革發展”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時, 專門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抬頭率不高”的“老大難”問題作了深刻剖析, 認為其主要原因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配方”比較陳舊, “工藝”比較粗糙, “包裝”不那麼時尚。 對此, 他特別強調要以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為引領來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 以“四個結合”( 即“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育德與育心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來打一場提高思政課品質和水準的攻堅戰,

切實解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不夠的問題, 從而真正能夠為高校大學生的成長助力、加油、美容。

這是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現狀的科學把脈診斷, 切中了問題的要害, 摸准了真正的病根, 充分體現了實事求是的態度;也是對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前瞻思考謀劃, 把握了內在的規律, 開出了有效的藥方, 有力彰顯了攻堅克難的勇氣;更是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的莊嚴政治動員, 指明了行動的方向, 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由衷表達了凝心聚力的期待。

不可否認, 親和力缺失是目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論課亟待補齊的一塊短板。 那麼到底何謂親和力?究竟如何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親和力最早屬於化學領域的一個概念,

是指一種原子與另外一種原子之間的關聯特性, 後來被廣泛運用於人際關係領域, 特指一種使人容易親近、願意接觸的力量。 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視閾來看, 如果思想政治理論課有足夠的內生力量, 能夠讓青年大學生由遠而近、樂於接觸, 從“入眼”“悅耳”到“合意”“ 走心”, 那麼, 我們就可以自豪地說, 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親和力。

親和力對於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來說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從某種意義上講, 親和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本質屬性之一、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內生力量, 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邏輯生成基點,

有沒有親和力、有什麼樣的親和力、有多大的親和力, 直接關係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在新的形勢下, 面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問題、新任務、新要求, 對於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的重要性, 再怎麼強調和重視都不為過, 關鍵是我們要正確地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的內涵。

從概念本身來講,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並不是一個單一性的概念, 而是一個系統性的概念, 其中既要有適應時代需要、反映發展成果、符合內在機理、充滿思想養分、能夠滋養學生成長的新優“配方”, 也要有體現現代文明、展示特色優勢、實現整體優化、彰顯實踐智慧、能夠啟迪學生思維的精緻“工藝”,

還要有集聚審美情趣、富含文化元素、運用最新技術、契合個性表達、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時尚“包裝”。

從產生本源上看,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並不是完全來自思想政治理論課單方面的力量釋放, 而是基於思想政治理論課供給方與接受方良性互動的力量共振, 不能離開更不能刻意回避大學生應有的思想認知、合理的內在需求和自覺的道德追求, 而寄希望於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夠以與生俱來的、由內而外的所謂親和力來親近學生、吸引學生、贏得學生, 進而影響、改變和引領學生, 這實際上很不恰當、也很不現實。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 真正需要的是供給方和接受方相向而行、雙向發力。

眾所周知,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是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是深入貫徹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的必然要求, 也是切實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品質和水準的內在要求, 更是回應全社會強烈呼聲和大學生美好期待的現實要求, 理所當然成為我們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最值得擔當的政治使命、最需要投入的研究領域、最體現價值的事業追求。 那麼, 如何才能從根本上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呢?這需要我們從實際出發, 著眼于長遠, 統籌謀劃、系統推進, 牢牢地把握“四個結合”。

一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這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的根本原則。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性質和使命決定了它必須旗幟鮮明地講好、講清、講透我們黨的基本理論,不講、少講、亂講我們黨的基本理論,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點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必須堅定不移。一種理論要真正讓人親近並且贏得人心,不僅僅要以嚴密的邏輯和深刻的觀點來說服人,更重要的是要用實踐的效度和切身的體悟來征服人。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中國化的理論成果,與其他理論相比較,一個最鮮明的特質就在於它是來自於實踐,並能夠指導當代中國的實踐。一個最經典的範例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指引下,曾經長期遭受苦難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只用了90多年的奮鬥就成功地實現了“站起來”“ 富起來”“ 強起來”“自信起來”的夙願,只用了改革開放30多年的時間就基本趕上了資本主義國家歷經300多年才達到的發展水準,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偉大而不可複製的奇跡,實踐證明,我們黨的基本理論是完全正確、真正靠譜、切實可用的理論。從這個意義上講,思想政治理論課要講的理論本身並沒有問題,而最大的問題出在哪裡呢?在於它與大學生心中的“實踐”之間沒有很好地對接和結合。一方面,相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這個宏大的實踐,青年大學生更瞭解、更看重自身的生活和成長這個小微的實踐,那麼,我們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既要能夠用黨的基本理論去解釋國家和社會層面的實踐命題,也要能夠用黨的基本理論來解釋大學生個人層面的實踐命題。另一方面,相對於“為什麼、是什麼”等機理性問題,青年大學生更關切、更專注“做什麼、怎麼做”等操作性問題,因此,我們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面對青年大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提出的問題,既要能夠給出合情合理的解釋性答案,也要能夠開出可鑒可用的解決性方案。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真正讓青年大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找到存在感、獲得感,進而產生親近感和愉悅感。

二是育德與育心相結合。這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的內在要求。與其他的通識性課、專業性課程相比,思想政治理論課有一個自己獨特的要求,它以理論知識的傳授為基點但不拘泥於理論知識的傳授,而是在這個基礎上追求更高遠的目標,即政治立場的確立、理想信仰的培植,換句話說,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最高價值和旨趣不在於“授人以魚”或“授人以漁”,而在於傳道鑄魂、立德立本,這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而且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從人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來看,每個人都有自由建構自身觀念系統的內在衝動,對來自外界的思想教化很容易產生抵觸和排斥,因而人們常說做人的思想工作是最難做的。值得一提的是,大學生因為社會經驗不足、生活閱歷不夠,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缺乏正確的認知,因而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價值認識不到位、理解有偏差,甚至產生厭煩情緒和逆反心理。基於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突破大學生的認識壁壘和情感障礙,做到讓大學生接受、認同並產生共鳴,就必須觸及大學生的靈魂、觸動大學生的心靈。一方面,要以育德為先。對於大學生來說,立德是第一位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遵循思想道德的形成和發展規律,以強烈的文化自覺自信來引導大學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於心、外化於行,自覺確立向上向善的道德追求,最終找到安身立命之本和人生價值的最高支撐點。另一方面,要以育心為重。對於大學生來說,修心是最實在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主動對接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需要,從多學科、多視角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豐厚資源,不斷培育大學生的健康心理、良好心態、抗壓能力和情緒自控能力,在他們心靈深處築起一座堅實而穩固的承重牆。從某種意義上講,育德強調的是德性的教化,相對比較抽象,具有一定的週期性,往往體現高大上;育心注重的是心性的感化,相對更為具體,具有明顯的即時性,最能實現接地氣。兩者各有側重、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構成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提升的雙核驅動,共同涵養大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終生幸福所必需的“精氣神”。

三是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四是線上與線下相結合。

(作者胡藝華系武漢音樂學院思想政治課部副主任、哲學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武漢大學哲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在站博士後)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性質和使命決定了它必須旗幟鮮明地講好、講清、講透我們黨的基本理論,不講、少講、亂講我們黨的基本理論,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點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必須堅定不移。一種理論要真正讓人親近並且贏得人心,不僅僅要以嚴密的邏輯和深刻的觀點來說服人,更重要的是要用實踐的效度和切身的體悟來征服人。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中國化的理論成果,與其他理論相比較,一個最鮮明的特質就在於它是來自於實踐,並能夠指導當代中國的實踐。一個最經典的範例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指引下,曾經長期遭受苦難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只用了90多年的奮鬥就成功地實現了“站起來”“ 富起來”“ 強起來”“自信起來”的夙願,只用了改革開放30多年的時間就基本趕上了資本主義國家歷經300多年才達到的發展水準,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偉大而不可複製的奇跡,實踐證明,我們黨的基本理論是完全正確、真正靠譜、切實可用的理論。從這個意義上講,思想政治理論課要講的理論本身並沒有問題,而最大的問題出在哪裡呢?在於它與大學生心中的“實踐”之間沒有很好地對接和結合。一方面,相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這個宏大的實踐,青年大學生更瞭解、更看重自身的生活和成長這個小微的實踐,那麼,我們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既要能夠用黨的基本理論去解釋國家和社會層面的實踐命題,也要能夠用黨的基本理論來解釋大學生個人層面的實踐命題。另一方面,相對於“為什麼、是什麼”等機理性問題,青年大學生更關切、更專注“做什麼、怎麼做”等操作性問題,因此,我們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面對青年大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提出的問題,既要能夠給出合情合理的解釋性答案,也要能夠開出可鑒可用的解決性方案。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真正讓青年大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找到存在感、獲得感,進而產生親近感和愉悅感。

二是育德與育心相結合。這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的內在要求。與其他的通識性課、專業性課程相比,思想政治理論課有一個自己獨特的要求,它以理論知識的傳授為基點但不拘泥於理論知識的傳授,而是在這個基礎上追求更高遠的目標,即政治立場的確立、理想信仰的培植,換句話說,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最高價值和旨趣不在於“授人以魚”或“授人以漁”,而在於傳道鑄魂、立德立本,這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而且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從人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來看,每個人都有自由建構自身觀念系統的內在衝動,對來自外界的思想教化很容易產生抵觸和排斥,因而人們常說做人的思想工作是最難做的。值得一提的是,大學生因為社會經驗不足、生活閱歷不夠,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缺乏正確的認知,因而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價值認識不到位、理解有偏差,甚至產生厭煩情緒和逆反心理。基於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突破大學生的認識壁壘和情感障礙,做到讓大學生接受、認同並產生共鳴,就必須觸及大學生的靈魂、觸動大學生的心靈。一方面,要以育德為先。對於大學生來說,立德是第一位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遵循思想道德的形成和發展規律,以強烈的文化自覺自信來引導大學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於心、外化於行,自覺確立向上向善的道德追求,最終找到安身立命之本和人生價值的最高支撐點。另一方面,要以育心為重。對於大學生來說,修心是最實在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主動對接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需要,從多學科、多視角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豐厚資源,不斷培育大學生的健康心理、良好心態、抗壓能力和情緒自控能力,在他們心靈深處築起一座堅實而穩固的承重牆。從某種意義上講,育德強調的是德性的教化,相對比較抽象,具有一定的週期性,往往體現高大上;育心注重的是心性的感化,相對更為具體,具有明顯的即時性,最能實現接地氣。兩者各有側重、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構成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提升的雙核驅動,共同涵養大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終生幸福所必需的“精氣神”。

三是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四是線上與線下相結合。

(作者胡藝華系武漢音樂學院思想政治課部副主任、哲學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武漢大學哲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在站博士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