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慶陽市農業結構調整出現五大積極變化

日前, 記者從市農牧局瞭解到, 近年來我市種植業結構調整已成為促進農牧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出現了籽粒玉米麵積不斷調減、飼草種植面積適當擴大、瓜菜生產水準不斷提升、優質小雜糧生產持續發展、中藥材生產基地建設日趨完善五大積極變化。

2017年以來, 全市堅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優化升級種植結構, 至2017年底, 糧食種植面積達674.77萬畝, 其中夏糧面積194.01萬畝, 秋糧面積480.76萬畝。 夏糧種植比例進一步降低, 秋糧種植比例顯著提高。 瓜菜種植面積達167.99萬畝, 中藥材種植面積20.17萬畝, 飼草料種植面積21萬畝,

籽粒玉米種植面積不斷調減, 瓜菜、中藥材、飼草等種植面積持續擴大。

全市著力構建“農牧互補, 種養結合, 種養加一體, 一、二、三產業融合, 糧經飼協調發展”的種植結構, 調減玉米10萬畝, 調整籽粒玉米18萬畝, 改種青貯玉米, 去年共種植青貯玉米18.1萬畝。 同時積極發展甜高粱、燕麥等優質飼草作物, 去年全市完成一年生飼料作物種植面積21萬畝, 生產優質飼草料32.76萬噸以上。

瓜菜生產初步形成了以馬蓮河、蒲河、洪河、四郎河、葫蘆河及其他較大支流川地灌區為主的設施蔬菜生產優勢片帶, 主栽品種以西甜瓜、辣椒、黃瓜、番茄等為主;同時形成了以董志原、早勝原等原區為主的特色瓜菜、高原夏菜優勢產區, 種植品種有黃花菜、晚熟西瓜。

截至今年4月初, 全市已建成北至環縣曲子、南至正甯永和羅川的30多個瓜菜規模生產片帶。

優質小雜糧生產著力推進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產業化開發, 去年全市共種植優質小雜糧62.02萬畝。 圍繞優質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建設、中藥材標準化生產示範區建設、生產環節追溯體系建設和標準化種植等方面, 全力推進中藥材產業規範化發展, 截至今年4月初, 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達23.02萬畝, 產量9.15萬噸, 主栽品種有黃芪、柴胡、當歸、黨參等10多個, 種植區域遍及寧縣、鎮原、慶城、正寧、環縣、華池, 中藥材加工重點龍頭企業5家、種植合作社247個。

“目前, 全市種植業仍然面臨著資源環境壓力大, 持續發展任務重, 結構性矛盾突出,

優質專用特色農產品總量偏小, 市場需求壓力大, 保障供給任務重等發展困難。 ”市農牧局種植業科科長石濤表示, 2018年, 全市各級農牧部門將根據我市實際, 全面啟動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工作, 繼續做大做強做優瓜菜、小雜糧、中藥材等特色產業, 構建“穀物基本自給, 口糧絕對安全”的糧經飼協調發展的種植結構。 開展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和耕地品質提升行動, 推廣應用綠色病蟲害綜合防控、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質提升、高效農田節水等技術, 構建用地、養地結合的耕作制度。 發展優質、專用、特色農產品, 為消費者提供營養健康、品質安全的放心農產品, 構建適應市場需求的生產結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