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朋友圈推崇的“少食多餐減肥法”真的合理嗎?

很多人都認為少吃多餐有利於保養腸胃, 也有利於減肥。 這對於個別特殊人群來說是正確的, 但對於大多數健康人來說卻非常值得商榷。 因為從中醫角度來講, 很多情況下少食多餐不僅不太合理, 還會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

古人每日大多用兩餐

現代人都有每日吃三餐的習慣, 這是近百年延續下來的一個習慣。 過去我們的先人大都每日兩餐, 就連清朝時皇帝每天都是吃兩頓正餐。 皇帝每天早上5點左右起床, 早膳多在上午7~9點, 相對吃得比較簡單;晚膳多在下午兩點左右, 這是最重要的一餐, 所以非常重視, 有的時候要吃百十道菜, 擺滿好幾張桌子;吃飯時間也很長, 但吃得並不多, 每道菜嘗一兩口。 當然也有比較節約的皇帝, 只擺二十幾道菜。 晚上如果餓了, 六七點鐘有可能還要加一點餐, 這一餐就比較隨便了, 皇帝隨點隨做。 因為用餐有規律,

不暴飲暴食, 古代皇帝也很少因為飲食而患病。

很多出生在20世紀50年代的人, 年輕時去支農, 早晨起床後就下地幹活, 等農戶做好飯後送到地裡時, 已經是上午9點多, 早餐大都是一個窩頭、饅頭和鹹菜, 吃完早飯後繼續幹活。 到了下午三四點就去農戶家吃晚飯, 晚飯有菜有飯。 那個時候, 一日吃兩餐非常舒服, 早晨幹活餓了後吃一頓飯, 哪怕是鹹菜窩頭也覺得很香甜, 下午幹完活後又吃一頓, 雖然是粗茶淡飯也覺得味道很好。 那時候, 一日吃兩餐也很少生病, 更罕見三高, 而現代人身體的問題卻很多, 甚至一代人更比一代人差, 其中的原因之一是飲食習慣出了問題。

多餐脾胃無法休息

一日三餐, 其實對很多上班族、脾胃虛弱者來說,

負擔有點重。 少食多餐是流傳很久的一個充滿善意的觀點, 但卻比較盲目。 很多人脾胃虛弱, 脾胃需要得到休息和養護, 這時可以少吃(一碗小米粥、一碗紫米粥、一個紅薯等), 但不要多餐(一日2餐), 多餐反而使脾胃沒有時間休息, 從而加重脾胃的負擔。 現實生活中, 只有胃腸手術後、胃腸功能確實很差的人可以暫時性少吃多餐, 但一天的總熱量也要低於常人。

脾胃是身體的中心, 中醫理論認為人是一個有機整體, 其他部位生病, 腸胃功能也會隨之下降。 脾胃是人的後天之本, 人生病後脾胃一定非常弱, 身體的修復是一個緩慢過程, 脾胃的修復也是一個緩慢過程。 人脾胃的功能還沒有修復, 身體機能沒有修復,

就去多餐, 不讓脾胃休息, 它怎能有機會修復呢?

很多人相信生病後要多吃有營養的食物, 殊不知身體根本無法消化這些食物。 如果吃大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去補充營養, 身體卻無法消化它們, 這些脂肪和蛋白就會對人體產生不利影響。 臨床上我們常會見到由此引起高燒不退或合併感染的病人, 使病情恢復很慢甚至惡化。

生病後必須少吃

很多動物生了病, 都會自然斷食, 等痊癒後才開始吃東西。 曾有朋友家的一隻小狗腿摔斷了, 躺了兩天兩夜, 不吃不喝, 等基本康復後才開始進食。 動物的這種做法是出於本能。 其實, 我們人也有這種本能, 很多患者在發病後都會食欲下降, 像感冒發熱、腹痛腹瀉、口腔潰瘍、咽痛等上火類疾患,

只要餓著點、少吃一點, 尤其不要吃刺激性食物, 多能很快恢復。

醫聖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談道:“太陽病, 發汗後, 大汗出, 胃中幹, 煩躁不得眠, 欲得飲水者, 少少與之, 令胃氣和則愈。 ”醫聖對患者胃的保護多麼仔細, 只給少少的水, 也必須在病人想要飲水時。 這種方法極其高妙, 可以調和胃氣, 有效促進康復。 可見, 病人飲水都要小心翼翼, 更何況是進食呢?

中醫學十分重視飲食對疾病恢復的作用, 張仲景在給病人服桂枝湯後, 予稀粥一碗, 以助胃氣而行藥力。 因為生病後脾胃功能必受影響, 喝粥一方面有保護脾胃的作用, 另一方面又可溫暖全身協助行使藥性, 以促進疾病康復。 所以, 對於體弱年高之人, 患病輕淺之時, 可以用稀粥以扶助胃氣,儘量少食幹硬的飯和不易消化的肉類,才有助於身體儘快康復。

中醫學有句老話,叫虛不受補。虛不受補的原因很多,脾胃的不接納、不運化、功能的減退是一個重要原因,病人全身的能力都在消退,沒有那麼多氣血去消化過多的食物。《黃帝內經》中有記載:“病熱少愈,食肉則複,多食則遺,此其禁也。”說的就是熱性病患者剛恢復不久即吃肉食,會使熱病復發;飲食吃得過多過飽,也會使病情反復甚至加重。要求病人病癒後先喝米湯慢慢調養,喝兩天米湯覺得腸胃有了食欲再喝點粥。熬得濃稠的大米粥非常養胃,或者相當於面片湯的“索餅”,等再恢復了一段時間才可以適當增加主食和蔬菜,這在很多古醫書中都有記載。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沒有食欲,就不要強吃東西,更不能吃油膩、刺激性、涼性食物,因為調養脾胃是一個緩慢逐步的過程,千萬不可操之過急。

綜上所述,少吃多餐要因人而異。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古人稱它為後天之本,這個本源都不知道如何去養,怎樣養身體?所以養脾胃,一定要樹立正確的飲食觀念,要懂得正確的飲食方法。每天最多進食三餐,而且還要因人而異地去看待。當脾胃差的時候,就要少吃且吃最簡單的、最好消化的食物;當脾胃養得足了以後,才能慢慢增加食物。

連結:

一直減肥一直肥,你究竟誤入了哪些坑?

胖不胖不能只看BMI

提到減肥和肥胖,不得不先說說BMI。BMI(身體品質指數):體重÷身高的平方。公式簡單直白,但你對這個公式的理解可能未必到位。

BMI是舶來品,進入中國後水土不服,西方人BMI<25的健康標準並不適用於中國人。亞洲人在較低BMI水準時,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已經大大提高。經流行病學研究,我們中國人BMI>24就跨入微胖界,BMI>28則屬於肥胖。

並且,BMI也沒你想得那麼管用。說白了,一個人身上的肉未必都是肥肉。強壯如施瓦辛格,大塊的肌肉會讓BMI爆表,但又有誰覺得他需要減肥呢?鑒於BMI有時羞羞答答,有時又欲蓋彌彰,科學家們動用器械和各種技術來衡量人體的體脂指數,從而更加真實地判斷人體的胖瘦。但這也太麻煩了。對於普通人而言,除了掌握BMI外,如果再瞭解一下腰圍和腰臀比,就能較真實地判斷體型。腰圍是衡量腹部肥胖的重要指標,它反映腹部脂肪蓄積的程度,而腹部脂肪反映內臟脂肪的多少,內臟脂肪是人體健康的重要威脅。對於中國成人而言,男性腰圍應小於85cm,女性應小於80cm;男性腰臀比應小於0.9,女性應小於0.8。

因此,眼裡只有BMI而忽視腰圍,此乃減肥之一大陷阱。

並非吃肉才長肉

相比於之前“吃嘛嘛香”的小白,踏上減肥之路,我們已然可以“聰明”地計算各種食物的熱量:1克碳水化合物含有4卡路里熱量,1克蛋白質含有4卡路里熱量,1克脂肪含有9卡路里熱量。為了和邪惡的脂肪抗爭到底,我們無所不用其極:拒絕紅肉,嘗試素食,甚至每天啃水果度日……

然而,並非吃肉才長肉。人之所以長胖,是因為我們攝入的卡路里多於我們的消耗,任何類型的食物攝入過多,都可能變成脂肪留存在體內。素食的寺廟中也有胖和尚;“日啖荔枝三百顆”,楊貴妃的貴婦風範不也與日俱增?

不同類別的食物進入人體,代謝途徑各有不同,它們和我們的胃腸道相擁過後,轉身和體內不同的激素碰撞反應,參與新陳代謝,組建身體的不同成分,而我們身體對它們的主觀感受也是有差別的。舉個簡單的例子,蛋白質可以顯著降低人的饑餓感,進食含有同樣卡路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吃蛋白質的最不容易感到饑餓。相反,那些光吃素的人,由於饑餓感的提前來臨,下一頓可能吃得更早,吃得更多。

即便是同一類別的食物,進入人體後的能量代謝也大有差別。同是碳水化合物,精製麵粉、蘇打餅乾等食物進入人體後很快消化吸收入血,提升血糖,一時盈餘的卡路里就會以脂肪的形式儲存起來。而粗糧等雜合纖維的碳水化合物有助減緩糖的消化速率,使身體有更長的時間來消耗掉攝入的卡路里,避免糖向脂肪的過早轉化。

吃飯時間不是肥胖根源

我們守住欲望,小心翼翼地避開早餐,避開晚上9時後的夜宵;我們步步驚心,晚上餓得抓心撓肺,打開冰箱後又驚弓之鳥般地趕緊關上。仿佛我們多吃了這一頓,就會令脂肪捲土重來,令減肥大業付諸東流。

其實你大可不必如此。進餐時間不是肥胖的根源,你是否長胖只取決於當日攝入熱量和消耗熱量的差額。如果你熱量的攝入大於消耗,甭管你對進餐時間有多麼嚴苛的克制,肥胖還是會悄然發生。

流汗和減肥沒有絕對關係

有人曾經說過:汗水,是脂肪燃燒時流下的眼淚。似乎,運動蒸出了汗水,也就消耗了脂肪。其實不然,流汗和減肥之間沒有絕對關係。流汗只是意味著運動時,你的身體產熱增加,身體通過出汗在幫自己降溫而已。運動後,流汗增加了,體重的確一時間有減輕,但減少的只是水分而不是脂肪。

運動時的直接能量耗損來自於葡萄糖的燃燒。脂肪是體內的能量儲備,哪怕在運動,身體也不會輕易動用脂肪燃燒。只有當葡萄糖的供應處於“能量赤字”時,脂肪才會心不甘情不願地出手相助。

也就是說,真心想減肥,運動的時間不能短,運動的強度不能低。美國運動醫學學會建議,每週應保證5天至少3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每週3天至少20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而適度結合無氧運動,有助於增強肌肉體積,提高基礎代謝率,增加日常生活中的耗能,對於減肥也大有裨益。

一句話,要想逼脂肪流淚,自己先要運動到流淚。靠譜的減肥理論萬變不離其宗,那就是:均衡飲食和運動,使消耗的能量多於攝入的能量。世界上流行一時的各式減肥妙招有上萬種,95%以上被證實是錯誤的,萬“騙”不離其宗:希望零食不離嘴,躺著就能瘦。

文/火箭軍總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 郭志紅

整理/莫鵬

連結/北京協和醫院腎內科 陳罡

可以用稀粥以扶助胃氣,儘量少食幹硬的飯和不易消化的肉類,才有助於身體儘快康復。

中醫學有句老話,叫虛不受補。虛不受補的原因很多,脾胃的不接納、不運化、功能的減退是一個重要原因,病人全身的能力都在消退,沒有那麼多氣血去消化過多的食物。《黃帝內經》中有記載:“病熱少愈,食肉則複,多食則遺,此其禁也。”說的就是熱性病患者剛恢復不久即吃肉食,會使熱病復發;飲食吃得過多過飽,也會使病情反復甚至加重。要求病人病癒後先喝米湯慢慢調養,喝兩天米湯覺得腸胃有了食欲再喝點粥。熬得濃稠的大米粥非常養胃,或者相當於面片湯的“索餅”,等再恢復了一段時間才可以適當增加主食和蔬菜,這在很多古醫書中都有記載。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沒有食欲,就不要強吃東西,更不能吃油膩、刺激性、涼性食物,因為調養脾胃是一個緩慢逐步的過程,千萬不可操之過急。

綜上所述,少吃多餐要因人而異。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古人稱它為後天之本,這個本源都不知道如何去養,怎樣養身體?所以養脾胃,一定要樹立正確的飲食觀念,要懂得正確的飲食方法。每天最多進食三餐,而且還要因人而異地去看待。當脾胃差的時候,就要少吃且吃最簡單的、最好消化的食物;當脾胃養得足了以後,才能慢慢增加食物。

連結:

一直減肥一直肥,你究竟誤入了哪些坑?

胖不胖不能只看BMI

提到減肥和肥胖,不得不先說說BMI。BMI(身體品質指數):體重÷身高的平方。公式簡單直白,但你對這個公式的理解可能未必到位。

BMI是舶來品,進入中國後水土不服,西方人BMI<25的健康標準並不適用於中國人。亞洲人在較低BMI水準時,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已經大大提高。經流行病學研究,我們中國人BMI>24就跨入微胖界,BMI>28則屬於肥胖。

並且,BMI也沒你想得那麼管用。說白了,一個人身上的肉未必都是肥肉。強壯如施瓦辛格,大塊的肌肉會讓BMI爆表,但又有誰覺得他需要減肥呢?鑒於BMI有時羞羞答答,有時又欲蓋彌彰,科學家們動用器械和各種技術來衡量人體的體脂指數,從而更加真實地判斷人體的胖瘦。但這也太麻煩了。對於普通人而言,除了掌握BMI外,如果再瞭解一下腰圍和腰臀比,就能較真實地判斷體型。腰圍是衡量腹部肥胖的重要指標,它反映腹部脂肪蓄積的程度,而腹部脂肪反映內臟脂肪的多少,內臟脂肪是人體健康的重要威脅。對於中國成人而言,男性腰圍應小於85cm,女性應小於80cm;男性腰臀比應小於0.9,女性應小於0.8。

因此,眼裡只有BMI而忽視腰圍,此乃減肥之一大陷阱。

並非吃肉才長肉

相比於之前“吃嘛嘛香”的小白,踏上減肥之路,我們已然可以“聰明”地計算各種食物的熱量:1克碳水化合物含有4卡路里熱量,1克蛋白質含有4卡路里熱量,1克脂肪含有9卡路里熱量。為了和邪惡的脂肪抗爭到底,我們無所不用其極:拒絕紅肉,嘗試素食,甚至每天啃水果度日……

然而,並非吃肉才長肉。人之所以長胖,是因為我們攝入的卡路里多於我們的消耗,任何類型的食物攝入過多,都可能變成脂肪留存在體內。素食的寺廟中也有胖和尚;“日啖荔枝三百顆”,楊貴妃的貴婦風範不也與日俱增?

不同類別的食物進入人體,代謝途徑各有不同,它們和我們的胃腸道相擁過後,轉身和體內不同的激素碰撞反應,參與新陳代謝,組建身體的不同成分,而我們身體對它們的主觀感受也是有差別的。舉個簡單的例子,蛋白質可以顯著降低人的饑餓感,進食含有同樣卡路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吃蛋白質的最不容易感到饑餓。相反,那些光吃素的人,由於饑餓感的提前來臨,下一頓可能吃得更早,吃得更多。

即便是同一類別的食物,進入人體後的能量代謝也大有差別。同是碳水化合物,精製麵粉、蘇打餅乾等食物進入人體後很快消化吸收入血,提升血糖,一時盈餘的卡路里就會以脂肪的形式儲存起來。而粗糧等雜合纖維的碳水化合物有助減緩糖的消化速率,使身體有更長的時間來消耗掉攝入的卡路里,避免糖向脂肪的過早轉化。

吃飯時間不是肥胖根源

我們守住欲望,小心翼翼地避開早餐,避開晚上9時後的夜宵;我們步步驚心,晚上餓得抓心撓肺,打開冰箱後又驚弓之鳥般地趕緊關上。仿佛我們多吃了這一頓,就會令脂肪捲土重來,令減肥大業付諸東流。

其實你大可不必如此。進餐時間不是肥胖的根源,你是否長胖只取決於當日攝入熱量和消耗熱量的差額。如果你熱量的攝入大於消耗,甭管你對進餐時間有多麼嚴苛的克制,肥胖還是會悄然發生。

流汗和減肥沒有絕對關係

有人曾經說過:汗水,是脂肪燃燒時流下的眼淚。似乎,運動蒸出了汗水,也就消耗了脂肪。其實不然,流汗和減肥之間沒有絕對關係。流汗只是意味著運動時,你的身體產熱增加,身體通過出汗在幫自己降溫而已。運動後,流汗增加了,體重的確一時間有減輕,但減少的只是水分而不是脂肪。

運動時的直接能量耗損來自於葡萄糖的燃燒。脂肪是體內的能量儲備,哪怕在運動,身體也不會輕易動用脂肪燃燒。只有當葡萄糖的供應處於“能量赤字”時,脂肪才會心不甘情不願地出手相助。

也就是說,真心想減肥,運動的時間不能短,運動的強度不能低。美國運動醫學學會建議,每週應保證5天至少3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每週3天至少20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而適度結合無氧運動,有助於增強肌肉體積,提高基礎代謝率,增加日常生活中的耗能,對於減肥也大有裨益。

一句話,要想逼脂肪流淚,自己先要運動到流淚。靠譜的減肥理論萬變不離其宗,那就是:均衡飲食和運動,使消耗的能量多於攝入的能量。世界上流行一時的各式減肥妙招有上萬種,95%以上被證實是錯誤的,萬“騙”不離其宗:希望零食不離嘴,躺著就能瘦。

文/火箭軍總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 郭志紅

整理/莫鵬

連結/北京協和醫院腎內科 陳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