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馬化騰:企業做大後 有些錢別人能賺你不能賺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 全國人大代表、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帶來7份建議, 涉及發展數位經濟、數位文化產業全球競爭、個人資訊安全保護、未成年人健康上網、打造粵港澳科技灣區、深圳加快國際科技及產業創新中心建設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等方面。 3月3日, 平時幾乎不接受採訪的“小馬哥”與記者進行了難得的一年一度的交流。

馬化騰:企業做大後 有些錢別人能賺你不能賺

“互聯網+”中國全球領先

在今年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 出現了12個亮眼的新詞:藍天保衛戰、數字經濟、全域旅遊、河長制、海綿城市、人工智慧、國家公園體制等。 李克強總理還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推動‘互聯網+’深入發展、促進數字經濟加快成長。 ”這也是“數字經濟”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今年我提出的《關於大力發展數位經濟 推進網路強國戰略的建議》,

其實跟我兩年前提出關於推動‘互聯網+’的思路是一脈相承的, ‘互聯網+’是手段, 數字經濟是結果, 而網路強國是目的。 ”馬化騰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早在2013年, 馬化騰就首先提出了“互聯網+”的概念, 並一直呼籲和希望越來越多的傳統行業能夠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實現轉型升級、創新發展。 2015年的全國兩會上, 馬化騰提出了《關於以“互聯網+”為驅動, 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建議》。 而當年“互聯網+”也被首次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當中, 隨後“互聯網+”行動計畫由國務院頒佈, 並成為“十三五”期間的重點推進工作之一。

馬化騰表示, “互聯網+”經過兩年的發展, 已經能看到很多產業和互聯網的充分結合, 可以說從全球來看,

中國在這方面已經走在了前面。 而接下來就是將“互聯網+”再升級, 大力發展數字經濟, 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大力提升改造傳統產業。

“談到數位經濟, 不僅有像大資料、雲計算這些新的增量市場, 也有一些傳統行業中存量市場可以開拓, 當傳統行業與互聯網銜接之後, 會產生大量轉型升級的機會。 ”馬化騰說。

但是, 馬化騰也坦承, 在發展的過程中確實會產生很多矛盾和衝突。 “很多利益鏈會重新打散、重新組合, 會有很多矛盾, 也會產生很多監管的問題。 比如在互聯網交通領域, 網約車有過爭論, 現在已經有了一個比較圓滿的解決。 但是, 共用單車可能又出現新的問題。 該怎樣正視問題和解決問題是我們要去認真思考的。

未來的戰略制高點是技術

去年11月11日, 騰訊度過了自己的18周歲生日, 騰訊內部稱其為:“成人禮”。 從一家打算做網路尋呼機的創業公司, 到今天的“企鵝帝國”, 騰訊的18年也是一部中國互聯網的進化史。

但是, 這並不意味著馬化騰心中已經不如當年創業時那般焦慮。 “為什麼騰訊最近總是在提科技, 其實也是焦慮所在。 ”馬化騰說, “只有通過技術的進步, 企業才有可能保持在戰略方面的制高點。 當一個浪潮趨勢來的時候, 很多人都看到了, 但為什麼有的人能做到而有的人做不到, 就在於有沒有掌握這個技術。 ”

其實, 騰訊已經非常低調地成立了AI Lab(人工智慧實驗室), 在AR(增強現實)和VR(虛擬實境)領域也已大力投入研發多時, 馬化騰還透露,

在其他未來人機對話模式等領域也都在積極關注。

馬化騰透露, “騰訊的人工智慧研發分為好幾塊, AI Lab主要做一些基礎性的研究, 而每個事業部門(BG)裡面其實都有AI的團隊, 過去幾年一直在做。 比如說我們的優圖團隊, 對人臉識別方面的技術是最強的, 因為我們每天都有這麼多億張人臉照片往上傳, 想不強也很難, 這個技術也已經應用在我們很多產品中”。

“過去可能有很多紅利, 如人口紅利、流量紅利、內容紅利等, 但最終還是要看到技術是一個不可逾越的東西。 如果和過去一樣只做純軟體、純服務, 可能會在未來的一些領域失去戰略制高點。 ”馬化騰說。

對話馬化騰:

有些錢別人能賺, 你還就是不能賺

《中國經濟週刊》: “互聯網+”現在已經成為國家戰略, 但是過去“互聯網+”談得更多的是互聯網與金融、醫療、交通、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的結合,您曾表示對互聯網與工業、製造業的結合非常期待,現在工業互聯網、智慧製造也確實都是非常熱門的話題,您是如何看待“互聯網+”下半場的機會?騰訊在這方面有什麼樣的思考和佈局?

馬化騰:過去兩年我們談“互聯網+”,更多的是講連接、講服務,今年“互聯網+”開始延伸到製造業、工業等方面,不僅是傳統的手機、電視機或者智慧家電和物聯網(比如共用單車其實也是物聯網),也包括運營商的窄帶物聯網,就是Narrow Band IOT的技術等。

這方面其實非常有意思。比如說,以後可能會有幾塊錢的小晶片,一次可以買幾十個、上百個,一個月付費也沒多少錢,用戶可以在家裡的電器,或者製造業在每個設備裡,全部嵌入這個模組,可以做到遠端窄帶聯網。

這對製造業的發展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呢?比如三一重工的挖掘設備都是採用物聯網的方式,到哪裡都有信號。以後可能很多設備中都有大量的晶片,可以轉化成服務,這樣製造業就變成了服務提供者。我們非常關注物聯網和整個業態變化之後對製造業會有什麼樣的衝擊。我們過去也做了很多解決方案,都是為了跟線下實體去結合。有服務行業的,也包括製造業、工業,可能未來還有農業的實體。但是有些領域,我們暫時還沒有辦法做得很深,可能是會從底層方面提供一些工具,然後還是和來自相關產業的協力廠商合作者多合作。

《中國經濟週刊》:騰訊剛剛過了18歲的“成人禮”,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18年來最大的感悟和對未來的希望,您說是責任。18年中究竟是什麼事情讓您有了這樣的思考?

馬化騰:關於責任,騰訊是有很大的感悟的。其實企業發展壯大過程當中,我們也走過彎路,也在很多地方吃過虧,包括我本人,之前也有這樣的想法:這個為什麼他能做我就不能做呢?為什麼我要讓著他呢?我做大了,又不是我的錯,為什麼我不能做?……可能在之前會有這種比較狹隘的產品思想。

但是,到最後你會發現,當一個企業大到一定的程度,特別是產品已經“平臺化”的時候,有些事情真的是別人能做,你真的不能做,有些錢別人能賺,你還就是不能賺。這個是現在越來越真切的感受。

過去的很多風波,可能是我們決策得有一些草率,沒有足夠的深思熟慮。今後我們會更謹慎,會更關注責任的問題。我們內部說,要用多個小地震化解一個大地震,還是比較符合地理學邏輯的,否則的話遲早會出事。

《中國經濟週刊》:雖然每個企業家都在談責任的重要性,但是當面臨責任和業績、競爭甚至生存壓力的矛盾時,很多人還是會猶豫。如果您面對這樣的難題,您會如何取捨?會不會擔心因此而帶來業績和競爭的巨大壓力?

馬化騰: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讓很多遊戲移動化,它的隱蔽性更強——原來網吧還能做到不讓未成年人進去,現在家長想管控就更複雜了。移動支付普及之後,家長的手機綁定了銀行卡,孩子支付完之後再把短信刪掉,根本看不出來。這裡面就誕生出了很多的問題,一定要有一個新的方式才能解決問題。這方面我們並不忌諱,不管是不是對業務有衝擊。我覺得從長遠來看,應該要做的事情還是要做的。更何況,在國外,很多系統可以由父母控制,對孩子使用網路、使用系統的設置是很精細化的。

比如,在內容方面,有些新聞和視頻成年人看著還可以,但是孩子看了就不太合適。如何利用現在很流行的個性化技術,如千人千面,讓我們在未成年人閱讀資訊的時候能夠做一些識別,更精准地避免一些不適合的資訊出現,這也是很有必要的。

作為一個父親,我也是從親身體驗來判斷產品。之前團隊跟我提過,比如家長通過平臺設置,讓孩子週末才能玩一下遊戲、週一到週五上學期間不能玩。我跟孩子也是用這種方式,我們約好,而不是一刀切地就是不能玩。遊戲確實也有它的好處,但是不能過度、沉迷,時間要管理好。消費我也設定了一個額度,讓孩子有一個預算的概念。

但是過去“互聯網+”談得更多的是互聯網與金融、醫療、交通、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的結合,您曾表示對互聯網與工業、製造業的結合非常期待,現在工業互聯網、智慧製造也確實都是非常熱門的話題,您是如何看待“互聯網+”下半場的機會?騰訊在這方面有什麼樣的思考和佈局?

馬化騰:過去兩年我們談“互聯網+”,更多的是講連接、講服務,今年“互聯網+”開始延伸到製造業、工業等方面,不僅是傳統的手機、電視機或者智慧家電和物聯網(比如共用單車其實也是物聯網),也包括運營商的窄帶物聯網,就是Narrow Band IOT的技術等。

這方面其實非常有意思。比如說,以後可能會有幾塊錢的小晶片,一次可以買幾十個、上百個,一個月付費也沒多少錢,用戶可以在家裡的電器,或者製造業在每個設備裡,全部嵌入這個模組,可以做到遠端窄帶聯網。

這對製造業的發展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呢?比如三一重工的挖掘設備都是採用物聯網的方式,到哪裡都有信號。以後可能很多設備中都有大量的晶片,可以轉化成服務,這樣製造業就變成了服務提供者。我們非常關注物聯網和整個業態變化之後對製造業會有什麼樣的衝擊。我們過去也做了很多解決方案,都是為了跟線下實體去結合。有服務行業的,也包括製造業、工業,可能未來還有農業的實體。但是有些領域,我們暫時還沒有辦法做得很深,可能是會從底層方面提供一些工具,然後還是和來自相關產業的協力廠商合作者多合作。

《中國經濟週刊》:騰訊剛剛過了18歲的“成人禮”,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18年來最大的感悟和對未來的希望,您說是責任。18年中究竟是什麼事情讓您有了這樣的思考?

馬化騰:關於責任,騰訊是有很大的感悟的。其實企業發展壯大過程當中,我們也走過彎路,也在很多地方吃過虧,包括我本人,之前也有這樣的想法:這個為什麼他能做我就不能做呢?為什麼我要讓著他呢?我做大了,又不是我的錯,為什麼我不能做?……可能在之前會有這種比較狹隘的產品思想。

但是,到最後你會發現,當一個企業大到一定的程度,特別是產品已經“平臺化”的時候,有些事情真的是別人能做,你真的不能做,有些錢別人能賺,你還就是不能賺。這個是現在越來越真切的感受。

過去的很多風波,可能是我們決策得有一些草率,沒有足夠的深思熟慮。今後我們會更謹慎,會更關注責任的問題。我們內部說,要用多個小地震化解一個大地震,還是比較符合地理學邏輯的,否則的話遲早會出事。

《中國經濟週刊》:雖然每個企業家都在談責任的重要性,但是當面臨責任和業績、競爭甚至生存壓力的矛盾時,很多人還是會猶豫。如果您面對這樣的難題,您會如何取捨?會不會擔心因此而帶來業績和競爭的巨大壓力?

馬化騰: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讓很多遊戲移動化,它的隱蔽性更強——原來網吧還能做到不讓未成年人進去,現在家長想管控就更複雜了。移動支付普及之後,家長的手機綁定了銀行卡,孩子支付完之後再把短信刪掉,根本看不出來。這裡面就誕生出了很多的問題,一定要有一個新的方式才能解決問題。這方面我們並不忌諱,不管是不是對業務有衝擊。我覺得從長遠來看,應該要做的事情還是要做的。更何況,在國外,很多系統可以由父母控制,對孩子使用網路、使用系統的設置是很精細化的。

比如,在內容方面,有些新聞和視頻成年人看著還可以,但是孩子看了就不太合適。如何利用現在很流行的個性化技術,如千人千面,讓我們在未成年人閱讀資訊的時候能夠做一些識別,更精准地避免一些不適合的資訊出現,這也是很有必要的。

作為一個父親,我也是從親身體驗來判斷產品。之前團隊跟我提過,比如家長通過平臺設置,讓孩子週末才能玩一下遊戲、週一到週五上學期間不能玩。我跟孩子也是用這種方式,我們約好,而不是一刀切地就是不能玩。遊戲確實也有它的好處,但是不能過度、沉迷,時間要管理好。消費我也設定了一個額度,讓孩子有一個預算的概念。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