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港交所25年來最大變革,能彌補錯過阿裡巴巴的遺憾嗎?

在港交所醞釀25年來最大變革之際, 新的人事任命也隨之而來。

4月26日, 港交所宣佈, 選舉史美倫為港交所新任董事會主席。 而在4天后,

也就是4月30日起, 港交所將接受新經濟公司上市申請。 “這可以看作是港交所的里程碑事件。 ”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4月24日的發佈會現場表示。 這是自1993年H股開放以來, 港交所做出的最大變革。 在港交所的官網頭條, 用醒目的紅色文字寫道:開啟新時代。

李小加對外宣佈, 新制定的《上市規則》將於4月30日起生效, 這意味著在原有的上市制度基礎上, 港交所將對新興的三類公司敞開懷抱:同股不同權結構公司、未有收入生物科技類公司以及將港交所作為第二上市地的公司。

作為新上市制度改革的有力推手, 李小加在現場感觸頗深。 此前在錯過阿裡巴巴後, 他試圖推動同股不同權制度改革, 但最終該提議未獲得香港證監會同意,

而4年後, 各方終於達成共識, 預計今年6月將有首批新興經濟公司在港股上市。 李小加表示, 希望通過這一改革, 使香港成為一個孕育創業公司的世界級的搖籃。

外部環境的競爭推動了港交所的變革。 “港交所搶的不是概念, 搶的是時間。 ”方正證券香港管道發展部董事林子俊評價稱。

去年港交所首次公開募集總額為1290億港元, 為2012年以來最低, 在全球僅排第四, 排在紐交所、上交所、倫交所之後。 有資料顯示, 過去十年新經濟公司在港交所的占比僅為3%, 而納斯達克、紐交所的占比為60%和47%。 在2018年福布斯首富排行榜前十名中, 新經濟公司佔據了近一半, 也從側面印證了新經濟公司的崛起。

顯然, 各地證券市場交易所掌門人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

今年以來, 紐交所、新加坡交易所、倫交所等對於新經濟公司的競爭加劇, 紛紛祭出大招。 新加坡交易所在前不久推出允許同股不同權上市政策, 紐交所也取長補短, Spotify在紐交所的上市也引人矚目, 這是紐交所首次允許公司通過直接上市的方式IPO。 此外, A股也通過CDR政策和獨角獸綠色通道加入到這場爭奪戰中。

但另一方面, 同股不同權制度也對交易所的投資人保護提出了新的挑戰。 漢坤律師事務所合夥人王勇認為, “一直以來, 幾乎世界各地的證券交易所都需要面對一個共同的問題, 即在自身的效率、多元性以及對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保護之間不斷尋找一個動態的平衡點。 ”

爭奪獨角獸

“現在只是舞臺搭好了,

聚光燈擺好了, 新政下同股不同權的公司以及生物創新製藥的公司, 還沒有開始上臺表演, 我們都在屏氣凝神等著第一支曲目的開始。 ”華興國際中國股票資本市場部主管房凱說到。

在華興國際目前負責的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申請中, 100%都是新經濟公司, 在房凱看來, 這是由行業特定發展模式決定的。 “對to C的創業公司而言, 中國消費者可以選擇的產品越來越多, 而且中國的人口紅利也在減退, 註定了現在一些創業企業可能一開始就要持續投入以獲取用戶, 這就造成了創始團隊在公司裡的股權被大比例攤薄。 ”他說到。 而另一方面, 這些創始團隊對於公司發展具有關鍵影響, 因此需要通過不同投票權來控制公司。

為了適應同股不同權公司訴求, 港交所在《新興及創新產業公司上市制度諮詢總結》(簡稱“諮詢總結”)中做出了具體規定, 初期擬只接受上市時預期市值不少於100億港元的不同投票架構公司申請上市, 且在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獲得至少4億元港元收益, 或者上市時市值不少於400億港元。 此外, 不同投票權受益人必須合計擁有申請人首次上市時已發行股本總額至少10%但最多不超過50%。

在王勇看來, 同股不同權制度改革使得港交所上市制度與人民幣基金投資中普遍存在的優先權安排得以對接, 而不必在上市前徹底清理, 減少了新經濟公司赴港上市的障礙。

他分析稱, 如果一家國內新經濟公司尚不具有在美國資本市場被充分認知的影響力, 又不願接受國內上市較長的排隊時間及較為保守的審核條件,則可以考慮香港上市。此外,在滬港通、深港通相繼啟動後,選擇香港上市的企業還將可以獲得海外資金和國內資金的雙重眷顧。

去年11月相繼上市的閱文集團、易鑫集團就是典型例子。閱文集團主要為網路文學平臺,易鑫則聚焦于國內汽車金融領域,均為垂直細分領域龍頭,但是國際知名度較小,因此均選擇在港交所上市。閱文集團IPO募資不超過11億美元,為去年港股最大規模IPO之一,截至4月27日,市值上漲了近36%。

不過以上市時預期市值做為同股不同權公司衡量標準,業內對此仍有所爭議。林子俊認為,香港是非常市場化的市場,如果一個公司估值100億元,上市時有投資人買單,那他就可以達到港交所要求。但是不好的方面在於,可能會有惡意的炒家炒高股價,然後進行套利,這可能會出現漏洞。

不過房凱對卻並不感到擔憂,“市值標準定的越大,人為能夠改變的可能性就越小,當然這中間需要一個平衡,不可能一開始就像騰訊或者平安市值那麼大,但是至少達到一個量級。而且港交所有一個規定,通常要求自由流通占比至少為25%,在IPO發行中,通常75%-90%為僅供機構參與的國際配售。這當中每一個市場參與者都有充分的話語權來表示對估值是否認可。估值越大,發行所募集的金額就越高。你要去實現所謂的操盤,或者人為影響估值,你所需要的資金越多,代價也越大。”

有消息稱,小米將成為首批申請同股不同權上市的公司,預計上市後市值可達1000億美元。此外螞蟻金服也將有望在港股上市。這意味著港交所終於有機會見證第二波乃至第三波互聯網巨頭的成長,這些許彌補了錯過阿裡巴巴的遺憾,雖然這個機會成本有點高昂。

創新藥估值水漲船高

今年以來,平安創投董事總經理張江明顯感覺到生物科技頭部公司估值水漲船高,“今年出現了多個估值30億美元以上的公司,不管A輪還是B輪,都說自己是Pre-IPO 輪。”

除了醫保支付改革措施對於創新藥的支持之外,資本市場的通暢也助推了新一波創新藥投資熱潮。

來自動脈網資料統計,今年第一季度,醫療健康行業融資數量同比增長8%,總融資同比增長10%,融資金額超15億美元。其中生物技術和醫藥領域融資額分別為3.79億美元和3.57億美元。

今年以來,華領醫藥、複宏漢霖等先後獲得上億美元融資。華領醫藥主要專注於全球首創的治療2型糖尿病口服藥物,現在有兩項已進入三期臨床。

在新修訂的《上市規則》中,對於從事醫藥、生物製藥、醫療器械生產和研發,但尚未有盈利或收益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須滿足以下條件,預期市值不得少於15億港元,在上市前最少兩個會計年度一直從事現有業務且管理層大致相同,同時營運資金可以滿足至少12個月營運、研發開支的125%。

王勇介紹,新的上市規則為生物科技類公司打開了上市通道。“長久以來,國內的生物科技公司由於其行業特點,即產品研發期較長,研發期內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卻又缺乏收入,除了少數可以選擇在境內新三板或者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以外,幾乎只能長期依賴風險投資基金、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等各類私募投資機構。而新三板與納斯達克亦分別存在著資金規模有限、企業在境外受認可程度不足等問題。”王勇說。在他看來,本次港交所開始接受尚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申請上市,不僅為此類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了更有吸引力的平臺,同時也為生物科技公司背後的投資人提供了一個在香港資本市場更早期的上市退出管道。

據消息人士透露,最早在港交所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可能是一家專注於早期癌症篩查的美國公司GRAIL ,其他國內準備上市的公司還包括華領醫藥、複宏漢霖、索元生物等。

由於港交所對於未有收入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放開,對股權投資來說,需要適時調整其投資階段和戰略。“以前大家投資的都是B輪、C輪,Pre-IPo輪,現階段肯定會往前調。A輪、Pre-A輪都可以進入,這是好事。”張江介紹稱,今年平安創投計畫有5、6家創新藥領域公司已進入臨床二期,並準備申請上市。

在過去資本市場有一種說法,美股是全球的錢在選全球公司,港股是全球的錢在選中國公司,A股是中國的錢在選中國公司。那麼4月30日後,將會有多少新的全球資金進入到港交所?港交所是否有能力承載10個甚至20個類似騰訊體量的公司呢?

無疑,國內資金是重要的參與方。就在兩周前,證監會宣佈將滬港通、深港通額度擴大四倍,港股通額度調整為420億元,這將有利於更多國內資金借由該管道投資港股。事實上,去年通過港股通買入港股的南下資金變得異常活躍,直接推動了類似騰訊等科技股的市值上漲。以前A股平均市盈率很高,美股和港股市盈率相當,但當港股通打開以後,個別港股的市盈率有所提升,並處於同類美股和A股的中間水準。

除此之外,包括房凱在內的券商從業者更加關注的是,未來隨著獨角獸和超級獨角獸在港交所上市,將有多少國際資金被吸引過來,參與IPO以及二級市場投資。這將主要取決於港交所交易量活躍度、公司基本面、股東結構、二級市場研究覆蓋以及配套的交易產品。

本文來自獵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lieyunwang.com/archives/435480

又不願接受國內上市較長的排隊時間及較為保守的審核條件,則可以考慮香港上市。此外,在滬港通、深港通相繼啟動後,選擇香港上市的企業還將可以獲得海外資金和國內資金的雙重眷顧。

去年11月相繼上市的閱文集團、易鑫集團就是典型例子。閱文集團主要為網路文學平臺,易鑫則聚焦于國內汽車金融領域,均為垂直細分領域龍頭,但是國際知名度較小,因此均選擇在港交所上市。閱文集團IPO募資不超過11億美元,為去年港股最大規模IPO之一,截至4月27日,市值上漲了近36%。

不過以上市時預期市值做為同股不同權公司衡量標準,業內對此仍有所爭議。林子俊認為,香港是非常市場化的市場,如果一個公司估值100億元,上市時有投資人買單,那他就可以達到港交所要求。但是不好的方面在於,可能會有惡意的炒家炒高股價,然後進行套利,這可能會出現漏洞。

不過房凱對卻並不感到擔憂,“市值標準定的越大,人為能夠改變的可能性就越小,當然這中間需要一個平衡,不可能一開始就像騰訊或者平安市值那麼大,但是至少達到一個量級。而且港交所有一個規定,通常要求自由流通占比至少為25%,在IPO發行中,通常75%-90%為僅供機構參與的國際配售。這當中每一個市場參與者都有充分的話語權來表示對估值是否認可。估值越大,發行所募集的金額就越高。你要去實現所謂的操盤,或者人為影響估值,你所需要的資金越多,代價也越大。”

有消息稱,小米將成為首批申請同股不同權上市的公司,預計上市後市值可達1000億美元。此外螞蟻金服也將有望在港股上市。這意味著港交所終於有機會見證第二波乃至第三波互聯網巨頭的成長,這些許彌補了錯過阿裡巴巴的遺憾,雖然這個機會成本有點高昂。

創新藥估值水漲船高

今年以來,平安創投董事總經理張江明顯感覺到生物科技頭部公司估值水漲船高,“今年出現了多個估值30億美元以上的公司,不管A輪還是B輪,都說自己是Pre-IPO 輪。”

除了醫保支付改革措施對於創新藥的支持之外,資本市場的通暢也助推了新一波創新藥投資熱潮。

來自動脈網資料統計,今年第一季度,醫療健康行業融資數量同比增長8%,總融資同比增長10%,融資金額超15億美元。其中生物技術和醫藥領域融資額分別為3.79億美元和3.57億美元。

今年以來,華領醫藥、複宏漢霖等先後獲得上億美元融資。華領醫藥主要專注於全球首創的治療2型糖尿病口服藥物,現在有兩項已進入三期臨床。

在新修訂的《上市規則》中,對於從事醫藥、生物製藥、醫療器械生產和研發,但尚未有盈利或收益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須滿足以下條件,預期市值不得少於15億港元,在上市前最少兩個會計年度一直從事現有業務且管理層大致相同,同時營運資金可以滿足至少12個月營運、研發開支的125%。

王勇介紹,新的上市規則為生物科技類公司打開了上市通道。“長久以來,國內的生物科技公司由於其行業特點,即產品研發期較長,研發期內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卻又缺乏收入,除了少數可以選擇在境內新三板或者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以外,幾乎只能長期依賴風險投資基金、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等各類私募投資機構。而新三板與納斯達克亦分別存在著資金規模有限、企業在境外受認可程度不足等問題。”王勇說。在他看來,本次港交所開始接受尚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申請上市,不僅為此類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了更有吸引力的平臺,同時也為生物科技公司背後的投資人提供了一個在香港資本市場更早期的上市退出管道。

據消息人士透露,最早在港交所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可能是一家專注於早期癌症篩查的美國公司GRAIL ,其他國內準備上市的公司還包括華領醫藥、複宏漢霖、索元生物等。

由於港交所對於未有收入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放開,對股權投資來說,需要適時調整其投資階段和戰略。“以前大家投資的都是B輪、C輪,Pre-IPo輪,現階段肯定會往前調。A輪、Pre-A輪都可以進入,這是好事。”張江介紹稱,今年平安創投計畫有5、6家創新藥領域公司已進入臨床二期,並準備申請上市。

在過去資本市場有一種說法,美股是全球的錢在選全球公司,港股是全球的錢在選中國公司,A股是中國的錢在選中國公司。那麼4月30日後,將會有多少新的全球資金進入到港交所?港交所是否有能力承載10個甚至20個類似騰訊體量的公司呢?

無疑,國內資金是重要的參與方。就在兩周前,證監會宣佈將滬港通、深港通額度擴大四倍,港股通額度調整為420億元,這將有利於更多國內資金借由該管道投資港股。事實上,去年通過港股通買入港股的南下資金變得異常活躍,直接推動了類似騰訊等科技股的市值上漲。以前A股平均市盈率很高,美股和港股市盈率相當,但當港股通打開以後,個別港股的市盈率有所提升,並處於同類美股和A股的中間水準。

除此之外,包括房凱在內的券商從業者更加關注的是,未來隨著獨角獸和超級獨角獸在港交所上市,將有多少國際資金被吸引過來,參與IPO以及二級市場投資。這將主要取決於港交所交易量活躍度、公司基本面、股東結構、二級市場研究覆蓋以及配套的交易產品。

本文來自獵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lieyunwang.com/archives/435480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