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巍巍太行八陘,講述晉豫千年古道

它是被時間冷落的美景

它是滄桑歷史的現實範本

它是文化的執筆者

它是太行八陘

今天, 對熱愛歷史和地理的旅行者來說,

“太行八陘”早已耳熟能詳。 陘, 音xíng, 即山脈中斷的地方。

中國最古老的字典《爾雅》解釋說, “山絕, 陘”。 太行八陘最初指的也許就是太行山脈中八個斷開的山口。 但我們今天討論太行八陘, 很多時候都在意義上做了“陘道”的引申。

就是說, 陘如果是點, 道就是線。

太行八陘就是以點帶線、由線而發散輻射出的一個道路交通網絡。 因為山口的存在, 就走出了道路。 有了道路, 就設置出關隘。 繼而再生發出建築、城池、名勝等眾多古跡來。

太行山中多東西向橫穀(陘), 著名的有軍都陘、蒲陰陘、飛狐陘、井陘、滏口陘、白陘、太行陘、職關陘等,

古稱太行八陘, 即古代晉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來的8條咽喉通道, 是三省邊界的重要軍事關隘所在之地。

太行山延袤千里, 百嶺互連, 千峰聳立, 萬壑溝深。 山西的許多條河流切穿太行山。 自南而北有:沁河、丹河、漳河、滹沱河、唐河、桑乾河等等,

於是形成幾條穿越太行山的峽谷。

攝影|秦紅宇

晉郭緣生《述記征》載:太行山首始於河內, 自河內北至幽州, 凡百嶺, 連亙十二州之界。

上下五千年, 也許沒有一座大山如太行山這般, 和中國的歷史發生過如此緊密的聯繫。 今天我們站在歷史和人文的高度, 再次審視太行八陘, 它早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地理和交通概念。

在歷史、經濟、軍事、宗教和文化等許多層面, 太行八陘和巍峨奇峻的太行山一起, 已經成為我們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八陘各有特色, 有的是佛教藝術的彙集之地, 有的是人文山水的世外桃源,有的展現了金戈鐵馬,有的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如此精彩、有趣的太行八陘,正等待著我們去一一探尋。

01

古道漫漫 軹關陘

在今河南濟源西北

第一陘為軹關陘。主要為春秋戰國時期,三晉等諸侯國連通都城洛陽的要道。軹,戰國時魏城,故址在今河南省濟源市東的軹城鎮。軹關陘的起始在濟源縣西十一華里處,關當孔道,因曰軹關。軹關陘的最後一關為現侯馬市南的鐵鈴關,形勢險峻,自古為用兵之地。

軹關指濟源西幾十公里處封門口村的封門關。軹關陘則指從濟源通過軹關到山西侯馬的這條陘道,故又稱軹道。軹者,車軸之端也。軹關者,通道僅當一軹(車)之險關也。縱橫家蘇秦論天下形勢時,曾有“秦下軹道則南陽動”的說法,語中的軹道就是軹關陘。

軹道是古代通往九朝古都洛陽的一條交通要道。如以濟源城為座標,西則穿越王屋山達山西高原,向南經軹城鎮通往洛陽這條公路就是其基本走向。

王屋山,據說是愚公移山所在地。

穿越歷史的時空看軹道,軹道還是一條傳承文化的通途。軹道上客流最盛者莫過唐代的道徒和詩人。史載:自從司馬承禎入主王屋山后,先後有李含光、玉真公主、薛季昌、焦守靜、張探玄、劉若水、謝自然、杜廣庭、張果老、侯真定、魯希言、魯和光、李仲卿、王損之、柳默然等名師道羽到王屋悟道。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岑參、杜牧、高適、孟郊等,都曾到王屋山訪道詠詩。

軹關的最後一次重建,是在清咸豐六年(1856年)。當時,為了防範農民起義軍從中原突破軹關,進入山西,繼而威逼京城,清政府重新察勘軹關舊址,在兩山之間重建關樓。

軹關在現代軍事史上,也曾發揮過重要作用。抗日戰爭初期,日軍長驅直入濟源境內,繼而西犯。中國軍隊趙壽山將軍曾率部憑藉封門天險,擊之軹關,使日軍遭到重創,至今猶為人稱道。遺憾的是,設於軹道上的那巍巍雄關,已在解放戰爭的戰火硝煙中化為烏有,今日惟遺跡尚存,給前來憑弔軹關的文人墨客和遊人們留下了不盡的遐思。

02

南北咽喉 太行陘

在今沁陽

第二陘是太行陘。在今河南省沁陽市西北三十五華里處,陘闊三步,長四十華里。沿陘北上太行,在山西省晉城之南的太行山上,有關名曰“太行關”。又稱天井關,雄定關。形勢雄峻,素稱天險。由此陘南下可直抵虎牢關,是逐鹿中原的要陘之一。

歷史上,太行陘闊不過三步,長不足四十裡,是一條極其重要的戰略通道,太行雄關天井關便坐落其間。戰國時期,秦將白起截斷太行陘,斷絕了韓國上党與國都的聯繫,使得上党被迫降趙,從而引發了改寫中國歷史的長平之戰。

仙神河一線,地形奇險,絕壁聳峙,千折百回,風景壯美,堪稱太行畫廊。仙神河地處國家級太行獼猴保護區,國家級保護動物太行獼猴、金錢豹就生活在這裡。對於建設者而言,仙神河蘊藏著多少美麗,也深含著無盡的困難,它峻美的背後是無數的考驗。

仙神河大橋

仙神河大橋就架在兩山夾一穀的太行絕壁之上,橫跨南北,天塹變通途,如展翅的雄鷹翱翔在太行深澗,成為晉濟高速的象徵。

施工中的仙神河大橋

仙神河大橋長310米,塔墩總高度212米,大橋橋墩高150.07米,是亞洲最高世界第二的矮塔斜拉橋。

大橋兩側有觀景台,從橋下可以穿過。觀景臺上可以看到山戀疊嶂,奇峰突起,懸崖絕壁,山勢陡峭如刀劈斧砍,峰形千姿萬態,酷似置身于張家界。

03

山水華章 白陘

在今輝縣

第三陘是白陘。在山西省陵川縣東約三十公里處。是太行八陘中目前保存距離最長、最完整的茶馬古道。如今棧道上還留存著多處馬蹄印,古道總長五公里,寬2米,由七十二拐和古棧道兩部分組成。

據此陘可南渡黃河攻開封,東可向大名進擊,北可窺安陽、邯鄲,是個可攻可退可守的軍事要地。

南關山通向山西陵川建在峭壁上的路和峽谷

白陘古道,北起上党壺關,經陵川馬圪當,順磨河直抵孟門——河南輝縣博壁鎮,全程近一百五十公里。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中有:“齊侯遂伐晉,取朝歌,為二隊,入孟門,登太行”,記述了西元前550年莊公取道白陘伐晉的史實,由此算起,白陘古道至少也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

△ 懸天古道 攝影| ljl550830

在雙底村,現在還保存著一段白陘古道,有五公里之長,位於黑毛溝大峽谷的峭壁之上,被稱為“懸天古道”。

它是在太行八陘之中,目前保存距離最長、最完整的一段古道。白陘古道分為七十二拐和古山道兩部分。

雙底

雙底是個村,又分為上雙底和下雙底,全村共有102戶人家,該村依山旁水,界于黃圍山、王莽嶺、武家灣三個景區的中心位置。

雙底村周邊主要景點有紅豆杉大峽谷、黑茅溝、一線天等。境內自然風光優美,沿途倉山秀水,壁立千仞,險峰峭壁,泉溪曲折奔流,懸泉飛瀑相連,空氣清新怡人。

白陘古道

白徑又名孟門,白徑古道是連通山西陵川與河南輝縣的南太行山區的一條山道,也是晉東南與豫北之間的重要通道,。是太行山南端最深的一條大峽谷。

白徑始建於春秋戰國,至今已2600多年歷史,是太行八徑中保存最好、現存長度最大的一條古道,它盤旋于黃圍山下十裡河峽谷(也叫黑毛溝)的懸崖峭壁之上,被稱為“懸天古道”。

白徑古道的起點是黃圍山,位於陵川橫水村南6公里處,涉頂遠眺,可隱見黃河。白徑古道寬處約4---5米可以交錯會車,窄處僅能容一馬車通過。

著名的白徑72拐就在此地,白徑山高穀深,落差上千米,用石灰岩鵝卵石鋪成的道路,雖經歷千年磨練.但當年的馬蹄車轍依舊清晰可辨。有的馬蹄坑深入石板路之中,山石被踩踏摩擦,泛出一層層白色。故稱白徑古道。

紅豆杉大峽谷

大峽谷深幽奇險,長約32公里。峽谷內自然風光秀麗,兩側絕壁如削,谷內暖溫濕潤。

峽谷穀長約32公里,穀體深幽奇險,在20公里的谷段內拐了25道彎。走進這條大峽谷,就感到了一股不同的氣勢,它絕不同于普通的峽谷,自然風光秀麗,原始氣息濃郁,湖光山色倒映。

峽河道兩側絕壁如削、怪石崢嶸、造型奇特;河床底部三步一泉,五步一溪,十步一潭,清泉流淌,噴珠濺玉,時而急湍而下,時而微流細浪,時而平靜如湖。紅豆杉樹具有6500多萬年的生長歷史,為第三紀遺存世界珍惜植物,世稱“活化石”。

馬五寨

馬武寨坐落在四周百里皆為絕壁的馬武山中。其前後左右山環嶺繞,地勢奇險,易守難攻。

寨中原建有金鑾殿、梳妝樓、望景樓、宰官樓等以及東、兩、南、北四大寨門,還設有菜園、肉翁、小巴、鹽場、化門、秀窯、漢井、火房、西倉、南倉、瓦鋪、教場、鵝宿窯、趕羊場、養魚池、殺豬郊、神仙窯、諸神觀等等。故有馬武京寨之稱。

至今,部分殘址仍存,農民們在地裡還不時會撿到些古時的箭矢、古錢或劍戟殘片。這裡的村落名稱至今仍沿用當年寨中稱呼。

04

菩提西來 滏口陘

在今河北磁縣

第四陘為滏口陘,該陘位於今河北省淶源縣北和蔚縣之南。兩崖峭立,一線微通,蜿蜓百余華里。古人雲:踞飛狐,扼吭拊背,進逼幽、燕,最勝之地也。

滏口陘,位於鼓山最南端南,是太行古八陘之一的第四陘。北依鼓山,南靠神麇山;西過彭城、和村斷帶盆地至太行山的天井關和東陽關;向東出滏陽河則是一望無際的冀南平原。

滏陽河象一把利劍橫劈兩山形成一狹窄的峽谷,陘口寬不足200米,長約300米,因緊臨泉水沸騰的滏陽河源而得名。

石鼓山綿亙南北,壁立陡峭,是滏口陘的第一道山脈,向為華北平原與山西高原間天然屏障。東魏、北齊時期定都於鄴城(河北臨漳),並將山西晉陽(太原)為其陪都,東魏北齊的皇室貴族,常往來於二都之間,而滏口陘是他們的必經之道。

這裡兩山相峙,山嶺高聳,陘口狹窄,地勢十分險要,扼守太行山東出冀南平原之咽喉要道,自古以來為連通古晉冀之天然交通要道和兵家必爭之地。

唐代安史之亂之後,朝廷在滏口置關,滏口陘又成為唐代中央政權與河北藩鎮割據勢力爭奪的要地。

響堂山石窟

歷經一千四百多年,多次遭受毀壞,依然展現著這個短暫王朝的輝煌。

在這裡,曾經富麗堂皇、鐘聲悠悠、綠蔭匝地、泉水不絕於耳的響堂山石窟也逐漸頹廢。到民國時期,石窟內的雕像更是殘頭斷臂,破敗不堪,幽深的洞窟成為烏鴉野雀的領地。

六世紀 北齊 北響堂山石窟 菩薩頭像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響堂山石窟集中了當時最有才華的藝術家和工匠以及足夠的財力,並成就了這個輝煌的藝術寶窟。

同時也為隋唐寫實雕刻藝術奠定了基礎,為北齊時期石窟藝術的代表,形成承前啟後的新風格,是研究佛教、建築、雕刻、藝術、書法的寶庫,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史學家範文瀾在《中國通史》中寫道,“響堂山石窟可以與龍門賓陽洞、鞏縣第五窟以及雲岡各大窟相比擬”。

05

秦漢遺跡 井陘

在今井陘北

第五陘是井陘。井陘為古關名,又稱土門關。故址在今河北省井陘縣的井陘山上。井陘是連通晉冀魯的要衝,其軍事地位十分重要。

自古以來,井陘便有“太行八陘之第五陘,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稱,秦皇古驛道就是連接京、冀、晉、陝、川的交通要道,史稱“燕晉通衢”,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秦皇古驛道景區

它比羅馬古道的歷史至少早一百年

秦皇古驛道景區內保留了秦時馳道,古代車輪的碾壓,在路面上留下了一尺多深的車轍。2000年8月,世界文化遺產協調員亨利·克利爾先生稱“它比羅馬古道的歷史至少早一百年”。2006年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井陘這個千年古縣,歷史遺跡眾多,也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外地人湧入井陘,而距離井陘縣城最近的古遺跡,就非秦皇古道莫屬了。

蒼岩山

蒼岩山素有“五嶽奇秀攬一山,太行群峰唯蒼岩”之譽。

中國三大懸空寺之一的福慶寺建在這裡。橋樓殿、白檀樹、古柏朝聖並稱“蒼岩三絕”,此外蒼岩山有著名的十六景,景景入勝,步步宜人。

蒼岩山不僅僅是旅遊聖地、歷史文化名山,其獨具特色的秀美風光更被影視導演們相中,成為《臥虎藏龍》等多部中外大片的外景地。

仙台山

仙台山主峰海拔1195米,山峰奇秀,植被茂盛,紅葉資源豐富,連續多年被網友評委“全國十大紅葉觀賞區之一“。

每至汛期,百泉匯合飛流直下,山光水影,宛如銀河倒懸,仙朗淩空,故名仙台山。

於家石頭村

石頭村位於井陘縣中西部,是於家鄉政府所在地,1998年被河北省民俗學會命名為“於家石頭民俗村”。

“東閣西塞南洞北寨面面皆有古景點,春遊夏遊秋覽冬賞季季都是好風光”是對石頭村最好的描述。村東的清涼閣是石頭村的標誌性建築物。如此高大的建築物竟不打地基,不填輔料,以天然石底為基礎,從下到上完全靠打幹壘而成,讓人稱奇。

06

雄關固堡 飛狐陘

在今淶源北

第六陘是飛狐陘,也稱飛狐口。該陘位於今河北省淶源縣北和蔚縣之南。兩崖峭立,一線微通,蜿蜓百余華里。古人雲:踞飛狐,扼吭拊背,進逼幽、燕,最勝之地也。

△ 飛狐陘 攝影|Joe霞客行

太行山的北部自古就是中原民族和北方遊牧民族的分界。燕雲十六州就分佈在北太行山的兩側,失去對其控制權,就失去了太行山的天然屏障,中原地區門戶洞開。

北宋的滅亡就是其最為直接的歷史後果。太行八陘中的北三陘就在燕雲十六州的範圍內,是連接中原和塞外草原的交通要道。

△飛狐峪 攝影|Joe霞客行

飛狐陘得名于古飛狐關。飛狐道屢見錄於史籍中。嚴耕望先生更是把附近地區的古道一概歸納為“太行飛狐諸陘道”。

飛狐道由蒙古草原進入中原,大概從今天河北省蔚縣北口,穿過四十裡峪,翻越黑石嶺,到達淶源城。其中四十裡峪的山形最為險要。明代的楊嗣昌形容它“山則如兩翼分張,皆北向,而色紫黯如古鐵,形豎削如指掌”。

今天在黑石嶺上,還有明代正德三年(西元1508年)所建的黑石嶺堡的遺跡。那裡也許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飛狐關的舊址。

空中草原

在海拔2158米的高山之巔就是著名的空中草原。空中草原(原稱西甸子梁),屬高山濕地大草甸,面積達36平方公里,因其高峻平坦面名“空中草原”。

草原南部怪石林立、懸崖蜿蜒,中部是坦蕩如砥、一望無際的花海草原,北部是8000畝森林,山雞、野兔、麅子、狐狸、山羊等出沒其間。這裡日平均氣溫15 左右,多種氣候條件共存,天氣瞬息萬變,美不可言,恍若天堂。

白石山

雄踞八百里太行最北端,位於河北淶源的白石山,因山體多白色大理石而得名。

奇石怪峰、峭壁陡崖、峰林美景,再加上如夢似幻的雲海,這就是白石山的五大特點“雄、險、奇、幻、秀”,被許多小夥伴們稱為“北方小黃山”。

07

雄關固堡 蒲陰陘

在今易縣

第七陘是蒲陰陘。在今河北省易縣西紫荊嶺上。山嶺有紫荊關,也稱子莊關。宋時稱為金陂關,元、明以來始稱紫荊關。其地峰巒峭峙,仄陘內通,是達山西大同的軍事要隘。

紫荊關是長城的關口之一。有"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之險。東漢時名為五阮關,又稱蒲陰陘,列為太行八陘之第七陘 。紫荊關由五座小城組成:拒馬河北岸的小金城、南岸的關城、小磐石城、奇峰口城、官座嶺城。

紫荊關長城

紫荊關關城初建于正統初年,是為舊城

"長三百八十丈,夾城一道,長九十丈。南門樓二座,南水門三空,北門樓一座,圈城重門,東水門一空。城樓四座,城鋪五間"。

經過實地考察,發現在關城北部,由於城牆緊依拒馬河岸而建,牆體的變化不甚自由,又由於景泰年後屢次的擴建、加築,舊牆已經很難見到,只在個別新牆坍塌的地方暴露出來(如北門西側)。

不同於新城的地方在於舊城的牆剖面呈梯形,而非今日普遍的長方形。今天所能見到的紫荊關遺址,從規模上講最後完於嘉靖二十年。

紫荊關南面的小水電站和112國道上著名的十八盤。據說山腳下的"坡下村"就是太行山的終結地。

08

居庸山中 軍都陘

在今北京市昌平

第八陘即為軍都陘。在今北京市昌平縣西北之居庸山。古名軍都山,軍都陘有關曰居庸關,因其在居庸山中而得名。又稱軍都關。

北齊稱納款關,唐曰薊門關。其地層巒疊嶂,形勢雄偉,懸崖夾峙,巨澗中流,奇險天開,古稱要隘。此陘是古代出燕入晉北去內蒙塞外的咽喉之路。

開往春天的列車, 最美居庸花海 攝影|羅春曉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他的詩中寫道:“太行之路能摧車。”明王世貞《適晉記行》說:“車行太行道,如浮滄海、帆長江,身居危險之境。”

關溝風景區

居庸關南北兩關口之間長達18公里的山澗溪穀就是著名的關溝。

景區兩側崇山峻嶺,中間關溝河流過。這裡山勢雄奇、翠嶂如屏、清流縈繞、景色幽美,有“居庸疊翠”之稱,是“燕京八景”之一。

關溝溝長穀深,有“絕險”“天險”之稱,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許多著名的事件、人物都與這裡有關。這一帶有許多著名的景點,如居庸關、雲台、詹天佑墓、南口城、八達嶺關城等,有“關溝七十二景”之說。

隨著時間的推移,現今的“太行八陘”已被公路、鐵路變成了通途,昔日的軍事關隘已成為經濟建設的大動脈。

- END-

往期回顧

精選文章

24節氣

有的是人文山水的世外桃源,有的展現了金戈鐵馬,有的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如此精彩、有趣的太行八陘,正等待著我們去一一探尋。

01

古道漫漫 軹關陘

在今河南濟源西北

第一陘為軹關陘。主要為春秋戰國時期,三晉等諸侯國連通都城洛陽的要道。軹,戰國時魏城,故址在今河南省濟源市東的軹城鎮。軹關陘的起始在濟源縣西十一華里處,關當孔道,因曰軹關。軹關陘的最後一關為現侯馬市南的鐵鈴關,形勢險峻,自古為用兵之地。

軹關指濟源西幾十公里處封門口村的封門關。軹關陘則指從濟源通過軹關到山西侯馬的這條陘道,故又稱軹道。軹者,車軸之端也。軹關者,通道僅當一軹(車)之險關也。縱橫家蘇秦論天下形勢時,曾有“秦下軹道則南陽動”的說法,語中的軹道就是軹關陘。

軹道是古代通往九朝古都洛陽的一條交通要道。如以濟源城為座標,西則穿越王屋山達山西高原,向南經軹城鎮通往洛陽這條公路就是其基本走向。

王屋山,據說是愚公移山所在地。

穿越歷史的時空看軹道,軹道還是一條傳承文化的通途。軹道上客流最盛者莫過唐代的道徒和詩人。史載:自從司馬承禎入主王屋山后,先後有李含光、玉真公主、薛季昌、焦守靜、張探玄、劉若水、謝自然、杜廣庭、張果老、侯真定、魯希言、魯和光、李仲卿、王損之、柳默然等名師道羽到王屋悟道。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岑參、杜牧、高適、孟郊等,都曾到王屋山訪道詠詩。

軹關的最後一次重建,是在清咸豐六年(1856年)。當時,為了防範農民起義軍從中原突破軹關,進入山西,繼而威逼京城,清政府重新察勘軹關舊址,在兩山之間重建關樓。

軹關在現代軍事史上,也曾發揮過重要作用。抗日戰爭初期,日軍長驅直入濟源境內,繼而西犯。中國軍隊趙壽山將軍曾率部憑藉封門天險,擊之軹關,使日軍遭到重創,至今猶為人稱道。遺憾的是,設於軹道上的那巍巍雄關,已在解放戰爭的戰火硝煙中化為烏有,今日惟遺跡尚存,給前來憑弔軹關的文人墨客和遊人們留下了不盡的遐思。

02

南北咽喉 太行陘

在今沁陽

第二陘是太行陘。在今河南省沁陽市西北三十五華里處,陘闊三步,長四十華里。沿陘北上太行,在山西省晉城之南的太行山上,有關名曰“太行關”。又稱天井關,雄定關。形勢雄峻,素稱天險。由此陘南下可直抵虎牢關,是逐鹿中原的要陘之一。

歷史上,太行陘闊不過三步,長不足四十裡,是一條極其重要的戰略通道,太行雄關天井關便坐落其間。戰國時期,秦將白起截斷太行陘,斷絕了韓國上党與國都的聯繫,使得上党被迫降趙,從而引發了改寫中國歷史的長平之戰。

仙神河一線,地形奇險,絕壁聳峙,千折百回,風景壯美,堪稱太行畫廊。仙神河地處國家級太行獼猴保護區,國家級保護動物太行獼猴、金錢豹就生活在這裡。對於建設者而言,仙神河蘊藏著多少美麗,也深含著無盡的困難,它峻美的背後是無數的考驗。

仙神河大橋

仙神河大橋就架在兩山夾一穀的太行絕壁之上,橫跨南北,天塹變通途,如展翅的雄鷹翱翔在太行深澗,成為晉濟高速的象徵。

施工中的仙神河大橋

仙神河大橋長310米,塔墩總高度212米,大橋橋墩高150.07米,是亞洲最高世界第二的矮塔斜拉橋。

大橋兩側有觀景台,從橋下可以穿過。觀景臺上可以看到山戀疊嶂,奇峰突起,懸崖絕壁,山勢陡峭如刀劈斧砍,峰形千姿萬態,酷似置身于張家界。

03

山水華章 白陘

在今輝縣

第三陘是白陘。在山西省陵川縣東約三十公里處。是太行八陘中目前保存距離最長、最完整的茶馬古道。如今棧道上還留存著多處馬蹄印,古道總長五公里,寬2米,由七十二拐和古棧道兩部分組成。

據此陘可南渡黃河攻開封,東可向大名進擊,北可窺安陽、邯鄲,是個可攻可退可守的軍事要地。

南關山通向山西陵川建在峭壁上的路和峽谷

白陘古道,北起上党壺關,經陵川馬圪當,順磨河直抵孟門——河南輝縣博壁鎮,全程近一百五十公里。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中有:“齊侯遂伐晉,取朝歌,為二隊,入孟門,登太行”,記述了西元前550年莊公取道白陘伐晉的史實,由此算起,白陘古道至少也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

△ 懸天古道 攝影| ljl550830

在雙底村,現在還保存著一段白陘古道,有五公里之長,位於黑毛溝大峽谷的峭壁之上,被稱為“懸天古道”。

它是在太行八陘之中,目前保存距離最長、最完整的一段古道。白陘古道分為七十二拐和古山道兩部分。

雙底

雙底是個村,又分為上雙底和下雙底,全村共有102戶人家,該村依山旁水,界于黃圍山、王莽嶺、武家灣三個景區的中心位置。

雙底村周邊主要景點有紅豆杉大峽谷、黑茅溝、一線天等。境內自然風光優美,沿途倉山秀水,壁立千仞,險峰峭壁,泉溪曲折奔流,懸泉飛瀑相連,空氣清新怡人。

白陘古道

白徑又名孟門,白徑古道是連通山西陵川與河南輝縣的南太行山區的一條山道,也是晉東南與豫北之間的重要通道,。是太行山南端最深的一條大峽谷。

白徑始建於春秋戰國,至今已2600多年歷史,是太行八徑中保存最好、現存長度最大的一條古道,它盤旋于黃圍山下十裡河峽谷(也叫黑毛溝)的懸崖峭壁之上,被稱為“懸天古道”。

白徑古道的起點是黃圍山,位於陵川橫水村南6公里處,涉頂遠眺,可隱見黃河。白徑古道寬處約4---5米可以交錯會車,窄處僅能容一馬車通過。

著名的白徑72拐就在此地,白徑山高穀深,落差上千米,用石灰岩鵝卵石鋪成的道路,雖經歷千年磨練.但當年的馬蹄車轍依舊清晰可辨。有的馬蹄坑深入石板路之中,山石被踩踏摩擦,泛出一層層白色。故稱白徑古道。

紅豆杉大峽谷

大峽谷深幽奇險,長約32公里。峽谷內自然風光秀麗,兩側絕壁如削,谷內暖溫濕潤。

峽谷穀長約32公里,穀體深幽奇險,在20公里的谷段內拐了25道彎。走進這條大峽谷,就感到了一股不同的氣勢,它絕不同于普通的峽谷,自然風光秀麗,原始氣息濃郁,湖光山色倒映。

峽河道兩側絕壁如削、怪石崢嶸、造型奇特;河床底部三步一泉,五步一溪,十步一潭,清泉流淌,噴珠濺玉,時而急湍而下,時而微流細浪,時而平靜如湖。紅豆杉樹具有6500多萬年的生長歷史,為第三紀遺存世界珍惜植物,世稱“活化石”。

馬五寨

馬武寨坐落在四周百里皆為絕壁的馬武山中。其前後左右山環嶺繞,地勢奇險,易守難攻。

寨中原建有金鑾殿、梳妝樓、望景樓、宰官樓等以及東、兩、南、北四大寨門,還設有菜園、肉翁、小巴、鹽場、化門、秀窯、漢井、火房、西倉、南倉、瓦鋪、教場、鵝宿窯、趕羊場、養魚池、殺豬郊、神仙窯、諸神觀等等。故有馬武京寨之稱。

至今,部分殘址仍存,農民們在地裡還不時會撿到些古時的箭矢、古錢或劍戟殘片。這裡的村落名稱至今仍沿用當年寨中稱呼。

04

菩提西來 滏口陘

在今河北磁縣

第四陘為滏口陘,該陘位於今河北省淶源縣北和蔚縣之南。兩崖峭立,一線微通,蜿蜓百余華里。古人雲:踞飛狐,扼吭拊背,進逼幽、燕,最勝之地也。

滏口陘,位於鼓山最南端南,是太行古八陘之一的第四陘。北依鼓山,南靠神麇山;西過彭城、和村斷帶盆地至太行山的天井關和東陽關;向東出滏陽河則是一望無際的冀南平原。

滏陽河象一把利劍橫劈兩山形成一狹窄的峽谷,陘口寬不足200米,長約300米,因緊臨泉水沸騰的滏陽河源而得名。

石鼓山綿亙南北,壁立陡峭,是滏口陘的第一道山脈,向為華北平原與山西高原間天然屏障。東魏、北齊時期定都於鄴城(河北臨漳),並將山西晉陽(太原)為其陪都,東魏北齊的皇室貴族,常往來於二都之間,而滏口陘是他們的必經之道。

這裡兩山相峙,山嶺高聳,陘口狹窄,地勢十分險要,扼守太行山東出冀南平原之咽喉要道,自古以來為連通古晉冀之天然交通要道和兵家必爭之地。

唐代安史之亂之後,朝廷在滏口置關,滏口陘又成為唐代中央政權與河北藩鎮割據勢力爭奪的要地。

響堂山石窟

歷經一千四百多年,多次遭受毀壞,依然展現著這個短暫王朝的輝煌。

在這裡,曾經富麗堂皇、鐘聲悠悠、綠蔭匝地、泉水不絕於耳的響堂山石窟也逐漸頹廢。到民國時期,石窟內的雕像更是殘頭斷臂,破敗不堪,幽深的洞窟成為烏鴉野雀的領地。

六世紀 北齊 北響堂山石窟 菩薩頭像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響堂山石窟集中了當時最有才華的藝術家和工匠以及足夠的財力,並成就了這個輝煌的藝術寶窟。

同時也為隋唐寫實雕刻藝術奠定了基礎,為北齊時期石窟藝術的代表,形成承前啟後的新風格,是研究佛教、建築、雕刻、藝術、書法的寶庫,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史學家範文瀾在《中國通史》中寫道,“響堂山石窟可以與龍門賓陽洞、鞏縣第五窟以及雲岡各大窟相比擬”。

05

秦漢遺跡 井陘

在今井陘北

第五陘是井陘。井陘為古關名,又稱土門關。故址在今河北省井陘縣的井陘山上。井陘是連通晉冀魯的要衝,其軍事地位十分重要。

自古以來,井陘便有“太行八陘之第五陘,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稱,秦皇古驛道就是連接京、冀、晉、陝、川的交通要道,史稱“燕晉通衢”,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秦皇古驛道景區

它比羅馬古道的歷史至少早一百年

秦皇古驛道景區內保留了秦時馳道,古代車輪的碾壓,在路面上留下了一尺多深的車轍。2000年8月,世界文化遺產協調員亨利·克利爾先生稱“它比羅馬古道的歷史至少早一百年”。2006年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井陘這個千年古縣,歷史遺跡眾多,也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外地人湧入井陘,而距離井陘縣城最近的古遺跡,就非秦皇古道莫屬了。

蒼岩山

蒼岩山素有“五嶽奇秀攬一山,太行群峰唯蒼岩”之譽。

中國三大懸空寺之一的福慶寺建在這裡。橋樓殿、白檀樹、古柏朝聖並稱“蒼岩三絕”,此外蒼岩山有著名的十六景,景景入勝,步步宜人。

蒼岩山不僅僅是旅遊聖地、歷史文化名山,其獨具特色的秀美風光更被影視導演們相中,成為《臥虎藏龍》等多部中外大片的外景地。

仙台山

仙台山主峰海拔1195米,山峰奇秀,植被茂盛,紅葉資源豐富,連續多年被網友評委“全國十大紅葉觀賞區之一“。

每至汛期,百泉匯合飛流直下,山光水影,宛如銀河倒懸,仙朗淩空,故名仙台山。

於家石頭村

石頭村位於井陘縣中西部,是於家鄉政府所在地,1998年被河北省民俗學會命名為“於家石頭民俗村”。

“東閣西塞南洞北寨面面皆有古景點,春遊夏遊秋覽冬賞季季都是好風光”是對石頭村最好的描述。村東的清涼閣是石頭村的標誌性建築物。如此高大的建築物竟不打地基,不填輔料,以天然石底為基礎,從下到上完全靠打幹壘而成,讓人稱奇。

06

雄關固堡 飛狐陘

在今淶源北

第六陘是飛狐陘,也稱飛狐口。該陘位於今河北省淶源縣北和蔚縣之南。兩崖峭立,一線微通,蜿蜓百余華里。古人雲:踞飛狐,扼吭拊背,進逼幽、燕,最勝之地也。

△ 飛狐陘 攝影|Joe霞客行

太行山的北部自古就是中原民族和北方遊牧民族的分界。燕雲十六州就分佈在北太行山的兩側,失去對其控制權,就失去了太行山的天然屏障,中原地區門戶洞開。

北宋的滅亡就是其最為直接的歷史後果。太行八陘中的北三陘就在燕雲十六州的範圍內,是連接中原和塞外草原的交通要道。

△飛狐峪 攝影|Joe霞客行

飛狐陘得名于古飛狐關。飛狐道屢見錄於史籍中。嚴耕望先生更是把附近地區的古道一概歸納為“太行飛狐諸陘道”。

飛狐道由蒙古草原進入中原,大概從今天河北省蔚縣北口,穿過四十裡峪,翻越黑石嶺,到達淶源城。其中四十裡峪的山形最為險要。明代的楊嗣昌形容它“山則如兩翼分張,皆北向,而色紫黯如古鐵,形豎削如指掌”。

今天在黑石嶺上,還有明代正德三年(西元1508年)所建的黑石嶺堡的遺跡。那裡也許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飛狐關的舊址。

空中草原

在海拔2158米的高山之巔就是著名的空中草原。空中草原(原稱西甸子梁),屬高山濕地大草甸,面積達36平方公里,因其高峻平坦面名“空中草原”。

草原南部怪石林立、懸崖蜿蜒,中部是坦蕩如砥、一望無際的花海草原,北部是8000畝森林,山雞、野兔、麅子、狐狸、山羊等出沒其間。這裡日平均氣溫15 左右,多種氣候條件共存,天氣瞬息萬變,美不可言,恍若天堂。

白石山

雄踞八百里太行最北端,位於河北淶源的白石山,因山體多白色大理石而得名。

奇石怪峰、峭壁陡崖、峰林美景,再加上如夢似幻的雲海,這就是白石山的五大特點“雄、險、奇、幻、秀”,被許多小夥伴們稱為“北方小黃山”。

07

雄關固堡 蒲陰陘

在今易縣

第七陘是蒲陰陘。在今河北省易縣西紫荊嶺上。山嶺有紫荊關,也稱子莊關。宋時稱為金陂關,元、明以來始稱紫荊關。其地峰巒峭峙,仄陘內通,是達山西大同的軍事要隘。

紫荊關是長城的關口之一。有"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之險。東漢時名為五阮關,又稱蒲陰陘,列為太行八陘之第七陘 。紫荊關由五座小城組成:拒馬河北岸的小金城、南岸的關城、小磐石城、奇峰口城、官座嶺城。

紫荊關長城

紫荊關關城初建于正統初年,是為舊城

"長三百八十丈,夾城一道,長九十丈。南門樓二座,南水門三空,北門樓一座,圈城重門,東水門一空。城樓四座,城鋪五間"。

經過實地考察,發現在關城北部,由於城牆緊依拒馬河岸而建,牆體的變化不甚自由,又由於景泰年後屢次的擴建、加築,舊牆已經很難見到,只在個別新牆坍塌的地方暴露出來(如北門西側)。

不同於新城的地方在於舊城的牆剖面呈梯形,而非今日普遍的長方形。今天所能見到的紫荊關遺址,從規模上講最後完於嘉靖二十年。

紫荊關南面的小水電站和112國道上著名的十八盤。據說山腳下的"坡下村"就是太行山的終結地。

08

居庸山中 軍都陘

在今北京市昌平

第八陘即為軍都陘。在今北京市昌平縣西北之居庸山。古名軍都山,軍都陘有關曰居庸關,因其在居庸山中而得名。又稱軍都關。

北齊稱納款關,唐曰薊門關。其地層巒疊嶂,形勢雄偉,懸崖夾峙,巨澗中流,奇險天開,古稱要隘。此陘是古代出燕入晉北去內蒙塞外的咽喉之路。

開往春天的列車, 最美居庸花海 攝影|羅春曉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他的詩中寫道:“太行之路能摧車。”明王世貞《適晉記行》說:“車行太行道,如浮滄海、帆長江,身居危險之境。”

關溝風景區

居庸關南北兩關口之間長達18公里的山澗溪穀就是著名的關溝。

景區兩側崇山峻嶺,中間關溝河流過。這裡山勢雄奇、翠嶂如屏、清流縈繞、景色幽美,有“居庸疊翠”之稱,是“燕京八景”之一。

關溝溝長穀深,有“絕險”“天險”之稱,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許多著名的事件、人物都與這裡有關。這一帶有許多著名的景點,如居庸關、雲台、詹天佑墓、南口城、八達嶺關城等,有“關溝七十二景”之說。

隨著時間的推移,現今的“太行八陘”已被公路、鐵路變成了通途,昔日的軍事關隘已成為經濟建設的大動脈。

- END-

往期回顧

精選文章

24節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