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構建相得益彰相輔相成的新型城鄉關係

危旭芳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一方面要繼續推動城鎮化建設。 另一方面, 鄉村振興也需要有生力軍。 城鎮化、逆城鎮化兩個方面都要致力推動。 城鎮化進程中農村也不能衰落, 要相得益彰、相輔相成。 ”這充分彰顯了習近平總書記一以貫之深厚的“三農”情懷, 體現了其重農固本、惠農安民的治國智慧, 為我們在新時代構建新型城鄉關係指明了方向。

城鄉關係是一定社會條件下政治關係、經濟關係、階級關係等諸多因素在城市和鄉村中的集中反映, 包含地理學意義上的城市鄉村區位關係、經濟學意義上的工業與農業關係、社會學意義上的市民與農民關係等。

在現代, 城鄉關係是一個不容易解決好的難題。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 解決這個問題更具有現實緊迫性。 一個人口13億多的大國, 在現代化進程中以及實現現代化以後, 城鄉應該呈現一種什麼樣的分佈格局?全世界沒有現成的規律可以遵循, 只能靠我們自己去探索和總結。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 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 是影響中國未來發展的關鍵性議題。 中國的全面現代化離不開鄉村的現代化, 而鄉村現代化是農業農村農民的有機結合體, 不能把實現全面小康、全面現代化的希望全部寄託於城鎮化,
更不能在城鎮化過程中“化”掉鄉村, 以鄉村的凋敝為代價實現城市的繁榮, 而是要在推動城鎮化的進程中充分發揮城市和鄉村兩個平等主體的應有作用, 在良性互動中促進城鄉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城市和鄉村要相得益彰、相輔相成, 充分體現了其對未來新型城鄉關係的深刻洞見。 在新時代, 要實現城鄉融合, 至少應抓住以下兩個關鍵字:

一是平等。 這意味著要對曾有的不平等不協調的城鄉關係進行矯正。 顯然, 鄉村振興不可能單兵突進, 不能就鄉村談鄉村, 必須放在城鄉大格局下來考察。 實現城鄉融合, 其本質是要實現城鄉兩個空間的發展權平等。 首要的前提是必須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其次要體現兩個平等主體的異質性。 例如, 在城鄉規劃建設上, 不僅要一體規劃, 而且要體現差異性和辨識度。 新型城鎮化不只是已有城鎮的規模擴張和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 鄉村振興也不是簡單地把農村建成現有城鎮的模樣, 而是要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 科學把握各地差異和特點, 注重地域特色, 體現鄉村風情, 保留鄉土味道。 要保護好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築, 不要一刀切, 不搞同一模式, 不搞層層加碼, 杜絕“形象工程”。 通過城鄉功能平等分工來調整未來城市形態:城市是知識密集、產業升級的地方, 而鄉村則是文化的、歷史的、鄉土的、健康的、休閒的;在城鄉之間還會有兼具城市和鄉村特徵的經濟社會綜合體,
成為連接城鄉經濟社會的橋樑和紐帶, 這個地帶會產生產業重構的空間, 有些會成為宜居小鎮, 出現多元城市形態並存的格局。 簡而言之, 要使鄉村從原來的被動從屬地位中擺脫出來, 突出平等性和主動性, 激發內生動力, 從而實現鄉村振興的可持續性。

二是互融。 這意味著要對業已顯現的城鄉互動格局進行提升。 中國城鄉關係在經歷了分離對立及單向流動以後, 已經轉向雙向互動交流階段。 體現在城鄉規劃上, 城鎮建設不能都是高樓大廈、水泥森林, 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 依託現有山水脈絡, 保持良好的自然地形和生態, 讓城市融入大自然, 使山景入城、湖色繞城。

體現在要素流動上, 資源要素也從單向配置轉為城鄉之間的雙向互配。 這一格局的出現有其必然性, 隨著人均收入水準提高, 城市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後, 城裡人會對鄉村產生新需求, 包括安全、健康、地方化產品和特色產業等, 如鄉間野趣、淳樸民風、農村電商、休閒康養農業、創意文化農業等。 由此也會帶來農業功能拓展與價值延伸, 資本流向鄉村的獲利機會增加, 鄉村價值將上升。 現實中已經有相當一部分人開始“用腳投票”, 回流鄉村, 開啟了逆城鎮化潮流, 包括個人化(如大學生創業、退休告老還鄉、周間白領週末綠領的候鳥式都市農民、返鄉農民工)和組織化(如資本下鄉、產業下鄉、部門下鄉、社會下鄉)等不同類型的各種力量。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推進城鄉產業融合和城鄉要素融合,不僅可以實現城鄉產業對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優化城鄉生產力佈局,而且還能在融合發展中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動能,這將為經濟轉型升級和動能轉換注入新的內生動力。

作者系中共廣東省委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所副所長、教授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推進城鄉產業融合和城鄉要素融合,不僅可以實現城鄉產業對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優化城鄉生產力佈局,而且還能在融合發展中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動能,這將為經濟轉型升級和動能轉換注入新的內生動力。

作者系中共廣東省委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所副所長、教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