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長壽最好的方式不是養生 而是管理情緒

惜命最好的方式不是養生, 而是管理情緒!

編者按:“身體健康是革命的本錢”, 但是, 在繁忙的生活中, 大家往往是忙於工作, 急於應酬, 卻忽略了身體健康這塊風水寶地。 其實, 平時稍加注意, 提早預防, 健康就在我們身邊。 人民健康網推出《“健”識早知道》專欄, 專為你收集整理平時忽略的健康知識, 做您的健康智庫, 同您一起將健康進行到底!

情緒對健康會有怎樣的影響?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程京在談到情緒對健康的影響時說:“在誘發疾病發生的因素裡面, 我們往往對物質過於看重, 對精神卻嚴重忽略和忽視,

而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提出對情志的瞭解, 也就是我們的心情和情緒。 治療一些疾病時常常需要精神上有所寄託, 它可以叫做‘玩物尚志’, 當我們精神沒有寄託的時候, 什麼毛病都有可能出現。 讓精神充分愉悅, 一定程度上能起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

負面情緒對健康的影響

“人的身體是很奇妙的, 那就是它具有可塑性。 比如, 如果每天去健身房, 一周之後經常鍛煉的肌肉就會膨脹發達, 力量增長。 同樣的, 人的心理也是具有可塑性的。 如果每天重複想一件事, 一周之後它就成了習慣。 所以, 如果每天都處於負面情緒之中, 一周之後, 這種負面情緒就會變成習慣。 那麼, 與它相關的生理和心理過程也就變成了常態。

如果把負面情緒的生理和心理過程叫做不健康, 那麼, 持久的負面情緒就會產生這種效果。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羅非說。

在現代生活中, 情緒對疾病影響的例子也有大量的反映。 如疲勞, 人們普遍認為疲勞是由於超負荷的體力或腦力勞動引起的, 但是心理學研究發現, 辛勤的工作並不會導致經過休息之後仍不能解除的疲勞, 疲勞與人的心理狀態有關, 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尤其是憂慮、緊張、煩惱等才是導致疲勞的真正原因。 常見的如失眠、頭痛、焦慮、猜疑等症狀, 也都可以找到情緒方面的原因。 一旦出現了以上症狀, 又可成為加重情緒惡化的新原因, 情緒惡化又必然進一步加重原有的症狀。 如此不斷反復,

就形成一種“ 惡性循環”, 這就是一些此類疾病難以治癒的主要原因。

近年來醫學研究發現, 克制自己、壓抑憤怒、有不安全感及不滿情緒的人易患癌症。 這是因為不良情緒對機體免疫機能有抑制作用, 削弱了免疫系統識別和消滅癌細胞的“免疫監視”作用。 【詳細】

情志養生:四季情緒各有禁忌

您有沒有過這些體驗:發怒的時候面色發青, 高興過頭忘了形象, 思慮過度而胃口大減……這些發怒、得意、思慮等都是我們的思想活動, 卻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 春夏秋冬四季中, 這些情緒最傷人, 一定要忌。

春忌怒。 春季屬木, 配屬於肝, 所以怒傷肝。 大怒會讓肝氣上逆、肝陽上亢, 從而損傷肝陰, 容易出現高血壓、頭漲、頭暈、頭痛、面紅目赤,

甚至暈厥等不適。 可以說, 發怒就是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所以要想好好保護肝臟,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怒氣不要太過。 遇到令人生氣的事時, 不妨默數三下, 平復心情, 理智對待。

夏忌慮。 思慮多由脾主, 與夏季相應。 正常的思考問題並不影響人的正常生理活動, 然而思慮過度, 不但耗傷心神, 也會影響脾的運化功能。 尤其在暑濕困脾的夏季, 思慮過多容易氣結於中, 造成中焦氣滯、水穀不化、精神萎靡, 進而出現反應遲鈍、不思飲食、腹脹納呆、便溏等脾胃不適症狀。 夏季脾臟易被濕邪所困, 所以腦力勞動者要注意勞逸結合。

秋忌悲。 悲就像秋風掃落葉的淒涼, 毫無生機, 氣機內斂。 自古悲秋多寂寥, 所以秋天也是詩詞高產的季節。

過度悲傷不僅耗傷肺氣, 身體也會發出警告:出現面色慘澹、意志消沉、氣短胸悶、乏力懶言等證。 《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中說:“悲則心系急, 肺布葉舉, 而上焦不通, 營衛不散, 熱氣在中, 故氣消矣。 ”日子久了, 成林黛玉了, 嬌弱怕受風寒。 肺為嬌髒, 秋季乾燥, 肺臟虛弱, 悲傷會讓情況雪上加霜, 所以要用積極樂觀的情緒取而代之。

冬忌恐。 過度驚恐傷腎, 容易出現二便失禁, 甚則遺精。 冬天萬物封藏, 為來年積蓄能量, 恐懼則使腎氣封藏失職, 不利於身體健康。 所以, 保持心態平和, 遇事沉著冷靜, 不僅讓生活更平順, 也會給身體帶來好的改變。 【詳細】

十種做法很破壞情緒

良好的人際關係, 不僅會帶來快樂, 還能讓身心受益。 但有研究顯示, 近七成都市人長期處於負面情緒之中,可因此引發抑鬱、焦慮等精神類疾病,甚至誘發多種器質性病變。為了健康,每個人都應學會正確的情緒處理方式。

錯誤方式一:凡事非黑即白

“不是白就是黑,絕無中間過渡部分。”在科博愛心理醫學研究院院長傅春勝看來,這種思維源於對自己的苛刻要求,凡事力求十全十美,對任何小失誤或不完善都無法忍受,甚至感到極大失望和恐慌;若遇到挫折,更會有徹底失敗的感覺。比如,參加高考時第一門考砸了,便覺得寒窗苦讀全部白費,進而造成後面的科目也無法投入。北京社會心理研究所博士張胸寬說,這反映出一個人的成熟度不夠,為人處事的靈活性也較差,容易導致焦慮抑鬱情緒。

錯誤方式二:看人以偏概全

所謂以偏概全,就是以他人表現出的某一方面特徵,掩蓋了其他特徵。日常生活中,這種偏差的思維模式在悄悄影響著我們對別人的認知和評價。有人會因看不慣同事的衣著打扮、說話風格而判定他們一定不好相處;有人會由於傾慕朋友某種性格,就把他看得處處可愛。傅春勝表示,這是一種受主觀偏見支配的絕對化傾向,容易損害正常社交,久之,會對整個人的情緒狀態產生不良影響。

錯誤方式三:濾掉正面資訊

我們每天都要接收各種資訊,好壞均有。正常情況下,人們會憑藉選擇性過濾的本能,濾掉不需要的資訊,留下需要的,加以處理。但在這個過程中,有些人會出現過濾偏差,濾掉好的,留下負面的。傅春勝表示,我們身邊並不缺少美,可當我們把注意力都放在負面事物上,就會忽略這些美好,人也會變得不快樂。

錯誤方式四:消極思維主導

傅春勝認為,這是人際交往中最可怕的一種思維。在這種思維模式下,世界是黑暗的,即使面對光明,也絲毫感受不到。比如,去別人家裡做客,會把主人真心誠意的挽留,當成是送客的藉口;日常交往中,會把別人對你衣著打扮的讚美,當成是有意圖的阿諛奉承。擁有這種思維慣性的人,無法在人際交往中感受到快樂,也很難獲得交流帶來的身心益處。

錯誤方式五:武斷妄下結論

不經過實際論證,便武斷得出負面結論,認為別人總是針對自己。比如,路過人群,被同事多看了幾眼,就懷疑是不是有人在後背議論自己。人在情緒低落時,尤其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傅春勝說,這種主觀臆斷的心理狀態,不僅自己痛苦,也會使社交受限,逐漸變得不敢與人相處。

錯誤方式六:放大錯誤縮小優點

有些人在對待自己的錯誤時,習慣誇大其嚴重性,一件普通的負面事件也能當成“世界末日”;在估計自己的能量和作用時,又走入另一個極端,總覺得自己無可取之處。比如,某天被領導批評,會立刻擔心飯碗要丟了;別人都誇長得好看,仍會煩惱自己眼睛不夠大,皮膚不夠白。傅春勝認為,這種極端自卑的心理狀態,不僅徒增煩惱,更會讓人在社交中處於劣勢。

錯誤方式七:被情緒所掌控

人們有時習慣把自己的感覺當成事實依據,遇事跟著感覺走,在不知不覺中被情緒掌控,失去理性思考的能 力。在傅春勝看來,一個人的思維和情感對其行動影響巨大,如果你的思維和情感是消極的,你的行動也會受限,變得畏首畏尾,甚至採取錯誤的應對方法。

錯誤方式八:常用“應該”句式

在給自己制訂計畫和目標時,不少人會使用這樣的句式:“我今天應該完成策劃,明天必須談妥一單。”如果計畫沒有按時完成,便會覺得無助和自責。傅春勝說,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應該”傾向。他解釋說,“應該”傾向是一種壓力和負擔,特別是你將其強加于他人時,很容易被人看作是在胡亂指手畫腳。一旦出現這種對立情況,你就會感覺受挫、被孤立,導致與他人的緊張關係。

錯誤方式九:給人亂貼標籤

在感情中受過傷的人,可能會偏激地認為異性沒一個好東西;只要看到網上某個新聞被大量點贊,就懷疑是不是有人操縱……長此以往,這些傾向性觀點會將你拉入“亂貼標籤”的行列。傅春勝說,貼標籤是指給自己或他人冠以不適當的“身份”,當一個人給自己或他人貼上某種標籤時,就會趨向於把行動調整為與所貼標籤內容一致,心理學上稱為“標籤效應”。比如,一個孩子總被家長說笨,他就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進而失去信心。貼標籤有正面和負面兩種,但以負面居多,因此常會導致負面情緒和後果。

錯誤方式十:習慣歸罪自己

一個簡單的例子:領導在會上講到個別同志近期工作不努力,有些人就會習慣性地對號入座,認為領導批評的是自己。傅春勝說,在沒有根據的情況下,總是將某個負面事件或批評與自己聯繫起來,並把罪責歸於自己,極易導致內疚。時間久了,這種歸罪自己的“責任感”終將讓你不堪重負,或隱忍傷己,或爆發傷人。

兩位專家表示,生活很難盡如人意,每個人都逃不開情緒的困擾,要學會適時給心靈“排毒”。首先,識別負面思維,避免被它牽著鼻子走。建議把自己擔心可能發生的“壞事”記下來,過一段時間再看,就會發現,這些幻想出來的“壞事”大多沒有發生。其次,善於發現生活的美。每天睡前回想3件值得高興和感激的事,能讓你對美好的事物變敏感。再次,不要以自我為中心,遇事多徵求家人和朋友的意見。第四,永遠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蒙蔽,遇事多等待,有時結果會峰迴路轉。最後,活在當下,不要為未來的事焦慮,也不要對過去的事內疚。如果負面情緒嚴重影響到生活,應及時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詳細】

情緒不好殃及腸胃!

很多人在生活中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當自己情緒不好時,會感到身體不適,比如心情抑鬱時會有腸胃不適、食量頓減等情況。

據《健康時報》報導,人在吃飯的時候就怕心情不好。《傷寒雜病論》中記載的“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說的就是心情對脾胃的影響。西醫對此的解讀是,人在感到委屈時,不良情緒會影響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直接導致胃腸分泌過多的胃酸和胃蛋白酶,使胃血管收縮、幽門痙攣,胃酸的腐蝕性會使胃黏膜保護層受損,長期的刺激最終將形成潰瘍。

《生命時報》也曾報導胃腸道疾病和精神痛苦往往是相輔相成的,它們之間存在相關性是有確切生理原因的:腸道系統中所含有的血清素受體(一種能調節情緒的化學物質)同樣也存在於大腦之中,而且胃腸道中的神經數量要遠遠多於脊髓。腸神經系統與大腦和脊髓中的中樞神經系統是協同工作的。所以,情緒的變化也影響腸胃。

所以,經常性的情緒低落確實會導致胃腸系統出現慢性疾病,甚至兩者還是相互影響的。一個人被動和消極的情緒會增加他腸道疾病的發病率;因此,在生活中無論遇到多麼令人煩心、鬱悶的事情,一定要學會自我調節,平時多和親朋好友交流,保持愉悅的心情。記得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哦!【詳細】

不良情緒可能誘發腫瘤

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全軍腫瘤研究所主任朱波表示,不良情緒確有可能誘發腫瘤。

朱波介紹,臨床上有資料顯示,90%以上的腫瘤患者與心理、情緒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精神創傷、不良情緒都可能成為患癌症的先兆。消極情緒會影響人體多個系統,如果長期不愉快或者失望,會抑制胃腸運動,從而影響消化機能。焦慮和憤怒則會使腎上腺素皮質類膽固醇等內分泌激素增加,造成人的心率加快,血壓升高,使胃腸蠕動減慢。這些負面情緒很容易通過大腦反射降低身體的生理機能,造成能力降低或缺失,使機體從抗癌抑癌狀態轉向致癌狀態。

朱波告誡,無論健康人群還是患者,除了積極的心理暗示外,還要學會向別人訴苦,釋放自己的心理壓力。同時,要笑對人生,幽默和笑能刺激大腦產生對人體有益的物質。笑是一種獨特的運動方式,可以增強機體的活力和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使內分泌發生微妙變化,有益健康。他建議,當情緒低落或者不穩定時,可吃菠菜、香蕉、雞蛋、燕麥和一些營養價值高的蔬果,這些食物能有助調節情緒。當然體育鍛煉也不可少,經常鍛煉可以增強機體抵抗力,消除憂鬱情緒,使緊張得以緩解。【詳細】

五步調整不良情緒

1、認識情緒:清楚地判斷自己的情緒狀態;

2、管理情緒(反應):壓力等情緒來臨時,可以通過深呼吸、喝一杯水、做一件能讓自己高興的事情等活動轉移注意力,緩解情緒,讓自己平靜下來;

3、厘清問題,找到問題的根源;

4、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

5、問題解決後,及時慶祝,鼓勵自己,並在內心強化“情緒問題可以解決”這一理念。【詳細】

在情緒低落時散步比鍛煉更有助提振情緒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低落的時候。怎麼解決?有的人可能選擇到健身房“揮灑汗水”。美國康乃狄克大學研究人員在《健康心理學雜誌》上發表報告說,其實你不妨出去“閒庭漫步”,這樣做的效果比鍛煉得大汗淋漓要好。【詳細】

6招教你告別“壓力山大”,打造良好情緒

1.笑是營養素。

讓生活充滿笑,笑能釋放壓力,減輕沮喪感;笑可以刺激人體分泌多巴胺,使人產生欣快感。中老年人應多與有幽默感的人接觸,多看喜劇、漫畫,多聽相聲。

2.“話療”是特效藥。

話療,就是每星期至少與家人交流15個小時以上;夫妻之間要經常交流,多溝通交流,把心裡話說出來,不要憋在心裡。

3.朋友是“不老丹”。

中年男人忙忙碌碌,一頭紮在自己的天地裡,很少有時間與別人進行交流,常常會備感孤獨。競爭空前激烈,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冷漠,彼此產生警戒之心。成功的男人有種高處不勝寒的感覺;事業進展不順的男人難免會產生沮喪、壓抑的感覺。“我的心已老”是中年男人常發出的感慨。研究顯示,朋友圈廣的人平均延壽可達7年。所以,要拒絕孤獨,要努力擴大生活圈子,多和朋友聚聚,並試著主動向素未謀面的鄰居問好。

4.寬容是調節閥。

生活中,吃虧、被誤解、受委屈的事總不可避免。面對這些,最明智的選擇是學會寬容。一個不會寬容,只知苛求別人的人,很容易導致神經興奮、血管收縮、血壓升高,使心理、生理進入惡性循環。而學會寬容就等於給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調節閥。

5.淡泊是免疫劑。

做到小事糊塗,大事清楚。整天計較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心會很累。遇事不妨瀟灑、大度一點,保持愉悅的心情和內心滿足感,有利於延年益壽。

6.保持平和的心態。

一要忌怒。百病生於氣,氣不和,就容易演變成致病的有害因數。有“火”能發出來是好的,但“點火就著”卻不是什麼好事,因此,中年人切不可動輒生氣,大發脾氣。需要強調的是,控制不良情緒,不代表要壓抑憤怒,生悶氣不利於心臟,同時也會影響免疫系統正常工作。二要忌愁。中年人或因工作,或因家庭,思想負擔太重,容易多愁善感,這種情緒很容易催人衰老。為此,中年人要做到遇事學會排解,泰然處之,不要動不動就愁腸百結。【詳細】

負面情緒是疾病之源,掌控了情緒,就把握了命運

當下,大多數人或多或少都在忍受“心苦”。每天都有一些人因為情緒失控,用暴力對待他人,或選擇離開這個世界,更多的人則活在糾結、焦慮中。導致中國15~35歲群體死亡的第一原因不是疾病和意外,而是自殺。醫學證明,人的各種疾病和負面情緒密切相關。心理專家指出,情緒是疾病之源,想要擁有真正的健康,不能僅僅依靠吃補品、看醫生,更需要學會與人相處,擁有調整自己情緒的能力,也就是提高幸福力。人生應該學的第一門功課就是情緒管理,我們除了要學會與負面情緒相處外,還要掌握培養創建積極情緒的能力,掌控了情緒就把握了命運,掌控了情緒就把握了幸福。

負面情緒通常是在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中產生的,而這些矛盾多源於我們對他人的期待和現實不符。想要擁有真正的健康,不能僅僅依靠吃補品、看醫生,更需要學會與人相處,擁有調整自己情緒的能力,也就是提高幸福力。

比如經常憤怒和有敵意的人,容易患有高血壓和冠狀動脈血管疾病;怨恨、悲痛,不能寬恕和原諒他人,自我憎恨,容易導致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紅斑狼瘡和多發性硬化症;焦慮,容易引起應激性腸道綜合征。

當我們壓抑一些負面情緒時,它便會通過身體來表達。情緒是疾病之源,疾病是負面情緒沒有化解的身體呐喊。許多的悲傷、恐懼、憤怒、不滿、抱怨都源於沒有得到身體需要或想要的東西。

其實在幾千年前,《黃帝內經》裡就有“恐傷腎,悲傷肺,怒傷肝,憂傷脾”的記載。“只是現代醫學找到了科學的證據,讓人能夠看到這個變化的路徑,而實際上人能夠理解和看到的還很有限。”而管理情緒就是管理健康,管理生命,管理幸福。

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們最大的消耗,就是不分青紅皂白地把時間和精力放在了和情緒對抗上面,消耗自己,也消耗別人。一個人成熟的標誌是能夠不帶情緒地表達需求和願望。而當需求和願望沒有得到滿足時,不抱怨、不攻擊、不逃避,積極想方設法去解決問題。

生活中,任何時候我們都希望好心情多於負面情緒。所以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我們除了要學會與負面情緒相處外,更重要還要掌握培養創建自己積極情緒的能力。

近七成都市人長期處於負面情緒之中,可因此引發抑鬱、焦慮等精神類疾病,甚至誘發多種器質性病變。為了健康,每個人都應學會正確的情緒處理方式。

錯誤方式一:凡事非黑即白

“不是白就是黑,絕無中間過渡部分。”在科博愛心理醫學研究院院長傅春勝看來,這種思維源於對自己的苛刻要求,凡事力求十全十美,對任何小失誤或不完善都無法忍受,甚至感到極大失望和恐慌;若遇到挫折,更會有徹底失敗的感覺。比如,參加高考時第一門考砸了,便覺得寒窗苦讀全部白費,進而造成後面的科目也無法投入。北京社會心理研究所博士張胸寬說,這反映出一個人的成熟度不夠,為人處事的靈活性也較差,容易導致焦慮抑鬱情緒。

錯誤方式二:看人以偏概全

所謂以偏概全,就是以他人表現出的某一方面特徵,掩蓋了其他特徵。日常生活中,這種偏差的思維模式在悄悄影響著我們對別人的認知和評價。有人會因看不慣同事的衣著打扮、說話風格而判定他們一定不好相處;有人會由於傾慕朋友某種性格,就把他看得處處可愛。傅春勝表示,這是一種受主觀偏見支配的絕對化傾向,容易損害正常社交,久之,會對整個人的情緒狀態產生不良影響。

錯誤方式三:濾掉正面資訊

我們每天都要接收各種資訊,好壞均有。正常情況下,人們會憑藉選擇性過濾的本能,濾掉不需要的資訊,留下需要的,加以處理。但在這個過程中,有些人會出現過濾偏差,濾掉好的,留下負面的。傅春勝表示,我們身邊並不缺少美,可當我們把注意力都放在負面事物上,就會忽略這些美好,人也會變得不快樂。

錯誤方式四:消極思維主導

傅春勝認為,這是人際交往中最可怕的一種思維。在這種思維模式下,世界是黑暗的,即使面對光明,也絲毫感受不到。比如,去別人家裡做客,會把主人真心誠意的挽留,當成是送客的藉口;日常交往中,會把別人對你衣著打扮的讚美,當成是有意圖的阿諛奉承。擁有這種思維慣性的人,無法在人際交往中感受到快樂,也很難獲得交流帶來的身心益處。

錯誤方式五:武斷妄下結論

不經過實際論證,便武斷得出負面結論,認為別人總是針對自己。比如,路過人群,被同事多看了幾眼,就懷疑是不是有人在後背議論自己。人在情緒低落時,尤其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傅春勝說,這種主觀臆斷的心理狀態,不僅自己痛苦,也會使社交受限,逐漸變得不敢與人相處。

錯誤方式六:放大錯誤縮小優點

有些人在對待自己的錯誤時,習慣誇大其嚴重性,一件普通的負面事件也能當成“世界末日”;在估計自己的能量和作用時,又走入另一個極端,總覺得自己無可取之處。比如,某天被領導批評,會立刻擔心飯碗要丟了;別人都誇長得好看,仍會煩惱自己眼睛不夠大,皮膚不夠白。傅春勝認為,這種極端自卑的心理狀態,不僅徒增煩惱,更會讓人在社交中處於劣勢。

錯誤方式七:被情緒所掌控

人們有時習慣把自己的感覺當成事實依據,遇事跟著感覺走,在不知不覺中被情緒掌控,失去理性思考的能 力。在傅春勝看來,一個人的思維和情感對其行動影響巨大,如果你的思維和情感是消極的,你的行動也會受限,變得畏首畏尾,甚至採取錯誤的應對方法。

錯誤方式八:常用“應該”句式

在給自己制訂計畫和目標時,不少人會使用這樣的句式:“我今天應該完成策劃,明天必須談妥一單。”如果計畫沒有按時完成,便會覺得無助和自責。傅春勝說,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應該”傾向。他解釋說,“應該”傾向是一種壓力和負擔,特別是你將其強加于他人時,很容易被人看作是在胡亂指手畫腳。一旦出現這種對立情況,你就會感覺受挫、被孤立,導致與他人的緊張關係。

錯誤方式九:給人亂貼標籤

在感情中受過傷的人,可能會偏激地認為異性沒一個好東西;只要看到網上某個新聞被大量點贊,就懷疑是不是有人操縱……長此以往,這些傾向性觀點會將你拉入“亂貼標籤”的行列。傅春勝說,貼標籤是指給自己或他人冠以不適當的“身份”,當一個人給自己或他人貼上某種標籤時,就會趨向於把行動調整為與所貼標籤內容一致,心理學上稱為“標籤效應”。比如,一個孩子總被家長說笨,他就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進而失去信心。貼標籤有正面和負面兩種,但以負面居多,因此常會導致負面情緒和後果。

錯誤方式十:習慣歸罪自己

一個簡單的例子:領導在會上講到個別同志近期工作不努力,有些人就會習慣性地對號入座,認為領導批評的是自己。傅春勝說,在沒有根據的情況下,總是將某個負面事件或批評與自己聯繫起來,並把罪責歸於自己,極易導致內疚。時間久了,這種歸罪自己的“責任感”終將讓你不堪重負,或隱忍傷己,或爆發傷人。

兩位專家表示,生活很難盡如人意,每個人都逃不開情緒的困擾,要學會適時給心靈“排毒”。首先,識別負面思維,避免被它牽著鼻子走。建議把自己擔心可能發生的“壞事”記下來,過一段時間再看,就會發現,這些幻想出來的“壞事”大多沒有發生。其次,善於發現生活的美。每天睡前回想3件值得高興和感激的事,能讓你對美好的事物變敏感。再次,不要以自我為中心,遇事多徵求家人和朋友的意見。第四,永遠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蒙蔽,遇事多等待,有時結果會峰迴路轉。最後,活在當下,不要為未來的事焦慮,也不要對過去的事內疚。如果負面情緒嚴重影響到生活,應及時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詳細】

情緒不好殃及腸胃!

很多人在生活中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當自己情緒不好時,會感到身體不適,比如心情抑鬱時會有腸胃不適、食量頓減等情況。

據《健康時報》報導,人在吃飯的時候就怕心情不好。《傷寒雜病論》中記載的“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說的就是心情對脾胃的影響。西醫對此的解讀是,人在感到委屈時,不良情緒會影響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直接導致胃腸分泌過多的胃酸和胃蛋白酶,使胃血管收縮、幽門痙攣,胃酸的腐蝕性會使胃黏膜保護層受損,長期的刺激最終將形成潰瘍。

《生命時報》也曾報導胃腸道疾病和精神痛苦往往是相輔相成的,它們之間存在相關性是有確切生理原因的:腸道系統中所含有的血清素受體(一種能調節情緒的化學物質)同樣也存在於大腦之中,而且胃腸道中的神經數量要遠遠多於脊髓。腸神經系統與大腦和脊髓中的中樞神經系統是協同工作的。所以,情緒的變化也影響腸胃。

所以,經常性的情緒低落確實會導致胃腸系統出現慢性疾病,甚至兩者還是相互影響的。一個人被動和消極的情緒會增加他腸道疾病的發病率;因此,在生活中無論遇到多麼令人煩心、鬱悶的事情,一定要學會自我調節,平時多和親朋好友交流,保持愉悅的心情。記得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哦!【詳細】

不良情緒可能誘發腫瘤

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全軍腫瘤研究所主任朱波表示,不良情緒確有可能誘發腫瘤。

朱波介紹,臨床上有資料顯示,90%以上的腫瘤患者與心理、情緒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精神創傷、不良情緒都可能成為患癌症的先兆。消極情緒會影響人體多個系統,如果長期不愉快或者失望,會抑制胃腸運動,從而影響消化機能。焦慮和憤怒則會使腎上腺素皮質類膽固醇等內分泌激素增加,造成人的心率加快,血壓升高,使胃腸蠕動減慢。這些負面情緒很容易通過大腦反射降低身體的生理機能,造成能力降低或缺失,使機體從抗癌抑癌狀態轉向致癌狀態。

朱波告誡,無論健康人群還是患者,除了積極的心理暗示外,還要學會向別人訴苦,釋放自己的心理壓力。同時,要笑對人生,幽默和笑能刺激大腦產生對人體有益的物質。笑是一種獨特的運動方式,可以增強機體的活力和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使內分泌發生微妙變化,有益健康。他建議,當情緒低落或者不穩定時,可吃菠菜、香蕉、雞蛋、燕麥和一些營養價值高的蔬果,這些食物能有助調節情緒。當然體育鍛煉也不可少,經常鍛煉可以增強機體抵抗力,消除憂鬱情緒,使緊張得以緩解。【詳細】

五步調整不良情緒

1、認識情緒:清楚地判斷自己的情緒狀態;

2、管理情緒(反應):壓力等情緒來臨時,可以通過深呼吸、喝一杯水、做一件能讓自己高興的事情等活動轉移注意力,緩解情緒,讓自己平靜下來;

3、厘清問題,找到問題的根源;

4、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

5、問題解決後,及時慶祝,鼓勵自己,並在內心強化“情緒問題可以解決”這一理念。【詳細】

在情緒低落時散步比鍛煉更有助提振情緒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低落的時候。怎麼解決?有的人可能選擇到健身房“揮灑汗水”。美國康乃狄克大學研究人員在《健康心理學雜誌》上發表報告說,其實你不妨出去“閒庭漫步”,這樣做的效果比鍛煉得大汗淋漓要好。【詳細】

6招教你告別“壓力山大”,打造良好情緒

1.笑是營養素。

讓生活充滿笑,笑能釋放壓力,減輕沮喪感;笑可以刺激人體分泌多巴胺,使人產生欣快感。中老年人應多與有幽默感的人接觸,多看喜劇、漫畫,多聽相聲。

2.“話療”是特效藥。

話療,就是每星期至少與家人交流15個小時以上;夫妻之間要經常交流,多溝通交流,把心裡話說出來,不要憋在心裡。

3.朋友是“不老丹”。

中年男人忙忙碌碌,一頭紮在自己的天地裡,很少有時間與別人進行交流,常常會備感孤獨。競爭空前激烈,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冷漠,彼此產生警戒之心。成功的男人有種高處不勝寒的感覺;事業進展不順的男人難免會產生沮喪、壓抑的感覺。“我的心已老”是中年男人常發出的感慨。研究顯示,朋友圈廣的人平均延壽可達7年。所以,要拒絕孤獨,要努力擴大生活圈子,多和朋友聚聚,並試著主動向素未謀面的鄰居問好。

4.寬容是調節閥。

生活中,吃虧、被誤解、受委屈的事總不可避免。面對這些,最明智的選擇是學會寬容。一個不會寬容,只知苛求別人的人,很容易導致神經興奮、血管收縮、血壓升高,使心理、生理進入惡性循環。而學會寬容就等於給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調節閥。

5.淡泊是免疫劑。

做到小事糊塗,大事清楚。整天計較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心會很累。遇事不妨瀟灑、大度一點,保持愉悅的心情和內心滿足感,有利於延年益壽。

6.保持平和的心態。

一要忌怒。百病生於氣,氣不和,就容易演變成致病的有害因數。有“火”能發出來是好的,但“點火就著”卻不是什麼好事,因此,中年人切不可動輒生氣,大發脾氣。需要強調的是,控制不良情緒,不代表要壓抑憤怒,生悶氣不利於心臟,同時也會影響免疫系統正常工作。二要忌愁。中年人或因工作,或因家庭,思想負擔太重,容易多愁善感,這種情緒很容易催人衰老。為此,中年人要做到遇事學會排解,泰然處之,不要動不動就愁腸百結。【詳細】

負面情緒是疾病之源,掌控了情緒,就把握了命運

當下,大多數人或多或少都在忍受“心苦”。每天都有一些人因為情緒失控,用暴力對待他人,或選擇離開這個世界,更多的人則活在糾結、焦慮中。導致中國15~35歲群體死亡的第一原因不是疾病和意外,而是自殺。醫學證明,人的各種疾病和負面情緒密切相關。心理專家指出,情緒是疾病之源,想要擁有真正的健康,不能僅僅依靠吃補品、看醫生,更需要學會與人相處,擁有調整自己情緒的能力,也就是提高幸福力。人生應該學的第一門功課就是情緒管理,我們除了要學會與負面情緒相處外,還要掌握培養創建積極情緒的能力,掌控了情緒就把握了命運,掌控了情緒就把握了幸福。

負面情緒通常是在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中產生的,而這些矛盾多源於我們對他人的期待和現實不符。想要擁有真正的健康,不能僅僅依靠吃補品、看醫生,更需要學會與人相處,擁有調整自己情緒的能力,也就是提高幸福力。

比如經常憤怒和有敵意的人,容易患有高血壓和冠狀動脈血管疾病;怨恨、悲痛,不能寬恕和原諒他人,自我憎恨,容易導致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紅斑狼瘡和多發性硬化症;焦慮,容易引起應激性腸道綜合征。

當我們壓抑一些負面情緒時,它便會通過身體來表達。情緒是疾病之源,疾病是負面情緒沒有化解的身體呐喊。許多的悲傷、恐懼、憤怒、不滿、抱怨都源於沒有得到身體需要或想要的東西。

其實在幾千年前,《黃帝內經》裡就有“恐傷腎,悲傷肺,怒傷肝,憂傷脾”的記載。“只是現代醫學找到了科學的證據,讓人能夠看到這個變化的路徑,而實際上人能夠理解和看到的還很有限。”而管理情緒就是管理健康,管理生命,管理幸福。

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們最大的消耗,就是不分青紅皂白地把時間和精力放在了和情緒對抗上面,消耗自己,也消耗別人。一個人成熟的標誌是能夠不帶情緒地表達需求和願望。而當需求和願望沒有得到滿足時,不抱怨、不攻擊、不逃避,積極想方設法去解決問題。

生活中,任何時候我們都希望好心情多於負面情緒。所以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我們除了要學會與負面情緒相處外,更重要還要掌握培養創建自己積極情緒的能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