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本市新一輪百萬畝平原造林工程已陸續開工

原標題:節水耐旱, 好養又好看;防風固沙, 小動物也喜歡。 新一輪平原造林中鄉土花草全面“鋪”進林地公園

本市新一輪百萬畝平原造林工程已經陸續開工, 4月27日從市園林綠化局瞭解到, 今後造林不僅要大面積播綠種樹, 也要在林下覆蓋生命力極強的鄉土植被。 將來, 市民徜徉森林中, 腳下也是綠毯如織、鮮花漫地, 林上林下構成有生命力的生態系統。

林下不見裸露黃土

4月27日, 來到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 綠樹成蔭, 樹下, 數十種野草正長得旺盛。 胖嘟嘟的蒲公英在微風中搖頭晃腦, 開著小白花的薺菜伸長了脖子,

最漂亮的要數淡紫色的二月蘭, 爬滿了整個山坡。

“這些都是鄉土地被植物。 ”大運河森林公園管理處副主任李金岳介紹說, 種植鄉土地被植物, 一個原因就是特別實惠, 這些野草節水、耐旱、好管理, 特別皮實, 靠天吃飯也能長得很好, 而且各個品種的野花可以從春天開到秋天, 景觀效果與普通的綠化植物比起來, 更勝一籌。

“公園裡已經種上了委陵菜、附地菜、夏至草、薺菜, 馬藺花、麥冬、萱草、千屈菜等30多種鄉土植物。 ”李金嶽說, 鄉土植物生命力極其頑強, 由其形成的綠色地毯可以經受住踩踏, 可以讓市民走進綠地, 置身其中享受綠色空間。

不僅如此, 除了強大的防風固沙能力外, 密實的綠毯還能特別有效地解決楊柳飛絮的大難題。

目前已經進入楊柳絮飄飛的時段, 但在大運河森林公園內卻極少見到飄飛的白絮, 低頭仔細觀察, 會發現蒲公英、附地菜等植物的莖葉上裹著一層“棉花”。

百種花草脫穎而出

截至2017年年底, 全市平原地區造林117萬畝, 城市綠地達到8.2萬公頃, 森林覆蓋率已達43%。 大面積的綠化對改善環境, 提升空氣品質, 治理揚塵污染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不過, 有不少地方的林蔭下方仍是黃土地, 北京多風, 容易產生揚塵。

用生態的方法解決生態問題, 大面積種植地被植物就可以很好地完成這個任務。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張志翔介紹說, 地被通常是指株叢密集、低矮, 適應性強, 能以莖葉覆蓋地表且可成片種植的植物, 市民身邊常見的野花和野草,

如野菊花、二月蘭、沙地柏等, 大部分都屬於地被植物。 它們能用葉子在土地上覆蓋一層“綠膜”, 對防止水土流失, 吸附塵土、滯納楊柳絮、淨化空氣、減少噪音污染有非常好的效果。

目前, 新一輪百萬畝平原造林已經啟動, 各區已於近日陸續開工。 除了繼續植樹造林, 林下空間的改造也成為一大重點, 造價低廉、容易繁殖、易於管護的鄉土地被植物, 將在這一過程中大規模推廣。

市園林綠化局聯合北京林業大學等科研單位, 篩選出嶗峪苔草、委陵菜、地榆等百余種優秀地被花草, 多次試種證明, 它們的綠期可達11個月以上。 市園林綠化局科技處副處長杜建軍說, 未來本市的林下空間將全部披綠。

松鼠刺蝟重回林間

上世紀90年代起, 北京大量推廣從國外引進的冷季型草坪, 它們綠期長、顏色翠, 但這種草坪不耐旱, 要想養得好, 一年至少得澆20次水, 而且還需要勤修剪, 費時費力。 動物們也不喜歡這個“外來戶”, 不愛來這裡棲身。

鄉土地被植物則不同, 它們土生土長, 最適合北京的天氣, 又最受動物們喜愛。 “林蔭覆蓋後, 林下生態系統逐漸趨於穩定, 不少昆蟲躲在草裡安了家, 緊接著松鼠、刺蝟等小型哺乳動物也開始時常出現。 ”李金嶽說, 在大運河森林公園裡, 能見到不少小時候常見的動物。

“推廣種植綠地林地的地被植物, 不僅僅是簡單的‘黃土不露天’工程, 而是建設城市園林綠化生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市園林綠化局副局長高大偉說,

大部分市民對林地綠地的需求已經不滿足於看, 大家更希望能走入自然, 享受自然。 據介紹, 未來在推廣種植的過程中, 對鄉土地被植物也要進行精細化管理, 通過分區分類建植和差異化管理, 更好的發揮地被植物的景觀功能、生態功能和社會功能。 (王可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