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穴位妙用:諸陽之會——大椎穴

武俠小說中常常寫到, 練功之人要打通任、督二脈, 而我們今天要講的大椎穴就位於這條督脈。 督脈又被稱為“陽脈之海”, 為什麼呢?這還得從經絡理論說起。

陽脈的入海口

在人體的經絡系統中, 有十二條經絡直接與臟腑相連, 叫作“十二正經”;還有八條經絡不直接與臟腑相連, 叫作“奇經八脈”。 督脈就是奇經八脈之一, 它在人體的後背正中線上, 稱作“陽脈之海”。

原來, 人體的十二正經又分成六條陽經、六條陰經。 六條陽經都要會聚到督脈, 就像六條滿載“陽氣”的河流匯入了大海, 而大椎穴正是“入海口”, 是六條陽經匯入督脈的地方。

六條陽經中, 有三條從手經過上肢、肩背到頭部, 稱為“手三陽”;有三條是從頭部下行經過後背到下肢, 一直到腳, 稱作“足三陽”。 因此, 大椎穴又被稱為 “三陽、督脈之會”“諸陽之會”, 是全身陽脈的交匯點。 這麼重要的穴位, 它究竟在哪呢?下面我們來瞭解一下。

位於頸背部兩突起之間

這個穴位的名稱就說明了它的位置。 《醫經理解》說:“大椎, 椎骨之最大者也。 ”在脊柱的椎骨中, 第7頸椎棘突最長, 而大椎穴就在後背正中線, 第7頸椎棘突下。

取這個穴位的時候, 要低下頭, 在後正中線上, 找到頸部下方隆起最高點, 其下方凹陷處便是。 如果棘突突起不明顯或看到兩個突起, 可活動一下頸部, 不動的骨節為第1胸椎棘突, 它上面一個隆起才是第7頸椎棘突。 第7頸椎下面就是第1胸椎了, 原來這個穴位正好是頸椎與胸椎的分界線, 也是頸部與背部的分界線。

可通、可補、亦可泄

剛講到大椎穴是陽脈的“入海口”, 全身的陽脈會聚於此, 若陽氣被風寒所閉, 從此處疏通開泄最“合算”;若體內陽熱過盛,

從此處瀉熱最“合算”;若身體虛弱, 從此處溫補也是最為“合算”。 因為此處可達到“牽一髮而動全身”, 用一穴就能調動全身陽氣的效果。 具體來說, 這個穴位有以下三個方面的作用:

通陽解表 

可治療外感風寒所致的發熱惡寒、頭痛等症;也可治療經絡不通所致的頸項強痛。

曾治療一高中女學生, 因放學淋雨後出現畏寒、頭痛、肢痛、咽痛伴口渴、無汗, 體溫38.9 ℃。 患者找到我, 急切地想緩解痛苦。 看過舌、脈, 我診斷為風寒束表, 營衛不調。 就在大椎穴上紮了一針, 留針20 分鐘, 起針後又用梅花針在此穴周圍敲打出血後, 拔一火罐, 留罐10 分鐘, 出血約4毫升。 治療後患者自覺頭痛、惡寒症狀明顯減輕, 2小時後體溫就下降至37.6℃。

退熱祛邪 可治療各種發熱,

實熱、虛熱皆可取之, 尤其是風熱感冒所致的高熱可首選大椎穴, 治療應越早越好。 大椎穴還可用於治療痤瘡、麥粒腫、扁桃體腫大等, 屬熱證範疇的。

溫陽補虛 可治療陽虛畏寒、慢性疲勞等病症。 現代研究報導, 針刺大椎穴、足三裡穴等穴可提高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 增強人體免疫力。 不過, 針刺時, 手法應採用補法, 若用溫針灸或艾條灸, 其溫補作用更佳。

常用外治手法均可

按摩 可以簡單地用食指慢慢用力按壓大椎穴, 緩緩吐氣, 持續數秒, 再慢慢放手, 逐漸用力深按, 按而留之, 每次按壓30秒, 如此反復操作10次~15次。 再者, 也可以沿穴位作旋轉式按揉, 力度由輕漸重, 方向先順時針, 後逆時針, 各30圈, 以局部潮紅為度;或用拇指指腹沿正中線在大椎穴上作上下推動, 反復推動10次~15次。 每日1次, 10次為1療程(多用於補虛)。 還有, 可以用拍打的方法, 具體做法是用兩手食、中、無名指及小指交叉併攏後, 舉起雙手, 用大指背面拍打大椎穴, 反復10次~15次。

懸灸 取穴時俯臥位或正坐低頭, 艾條點燃後放于穴位上方,距離皮膚約2釐米~3釐米進行熏灸,使局部舒適溫熱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次灸10分鐘~15分鐘,以局部潮紅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5次為1療程(多用於補虛)。

我一親戚,年過40歲,身體怕冷,手腳冰涼,即便夏天也要穿很厚的衣服,觀其舌淡胖嫩,脈沉、細、弱,是典型的陽虛寒證。我教他每天灸大椎穴15分鐘試試。兩星期後,他說,“全身都暖和起來了”。。

蒜泥敷 將新鮮大蒜搗爛成蒜泥,患者取俯臥位或坐位,在大椎穴上塗少許萬花油,再將蒜泥均勻敷上,蒜泥面積以直徑1釐米左右為宜,每次大約20分鐘,以局部潮紅微熱為度,每日1次~2次(多用於退熱,尤其適合小兒發熱)。

針刺 大椎穴深刺退熱效佳,但切勿穿過黃韌帶以免造成脊髓損傷,此手法一定要由專業的針灸醫生操作。

配穴效更佳

單穴的治療作用畢竟有限,若是配合其他穴位,可起到增效的作用。

配合谷穴、風池穴——發熱 發熱是臨床常見的症狀,合谷穴位於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風池穴簡易取穴方法:大拇指或是食指、中指併攏自然放到枕骨兩邊,輕輕滑動,到後枕部左右各有明顯的凹陷就是風池穴。

配風池穴——頸椎病 平常坐久了,感覺頸椎不舒服,此時可以按揉這兩穴,用力按時會有酸脹感,按完之後再鬆手,會感覺頭清氣爽,如此一加壓一放鬆,反復做20次。此外,還可以選用艾灸或刮痧來治療。

配足三裡穴——虛證 諸如疲勞、白細胞減低等病症。足三裡穴在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一橫指處。通過按摩或艾灸等方法,可起到補虛的作用。

另外,大椎穴與其他一些穴位配伍,對高血壓病、頭暈、失眠等病症也有很好的療效。

特別提醒:

望聞問切微課堂視頻以及文章只做教學指導,不針對具體臨床治療,如果有需要請諮詢醫生

艾條點燃後放于穴位上方,距離皮膚約2釐米~3釐米進行熏灸,使局部舒適溫熱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次灸10分鐘~15分鐘,以局部潮紅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5次為1療程(多用於補虛)。

我一親戚,年過40歲,身體怕冷,手腳冰涼,即便夏天也要穿很厚的衣服,觀其舌淡胖嫩,脈沉、細、弱,是典型的陽虛寒證。我教他每天灸大椎穴15分鐘試試。兩星期後,他說,“全身都暖和起來了”。。

蒜泥敷 將新鮮大蒜搗爛成蒜泥,患者取俯臥位或坐位,在大椎穴上塗少許萬花油,再將蒜泥均勻敷上,蒜泥面積以直徑1釐米左右為宜,每次大約20分鐘,以局部潮紅微熱為度,每日1次~2次(多用於退熱,尤其適合小兒發熱)。

針刺 大椎穴深刺退熱效佳,但切勿穿過黃韌帶以免造成脊髓損傷,此手法一定要由專業的針灸醫生操作。

配穴效更佳

單穴的治療作用畢竟有限,若是配合其他穴位,可起到增效的作用。

配合谷穴、風池穴——發熱 發熱是臨床常見的症狀,合谷穴位於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風池穴簡易取穴方法:大拇指或是食指、中指併攏自然放到枕骨兩邊,輕輕滑動,到後枕部左右各有明顯的凹陷就是風池穴。

配風池穴——頸椎病 平常坐久了,感覺頸椎不舒服,此時可以按揉這兩穴,用力按時會有酸脹感,按完之後再鬆手,會感覺頭清氣爽,如此一加壓一放鬆,反復做20次。此外,還可以選用艾灸或刮痧來治療。

配足三裡穴——虛證 諸如疲勞、白細胞減低等病症。足三裡穴在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一橫指處。通過按摩或艾灸等方法,可起到補虛的作用。

另外,大椎穴與其他一些穴位配伍,對高血壓病、頭暈、失眠等病症也有很好的療效。

特別提醒:

望聞問切微課堂視頻以及文章只做教學指導,不針對具體臨床治療,如果有需要請諮詢醫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