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策劃入門指南

策劃的核心工作是幫助企業制定策略, 形成可執行方案。

而策略又是一個在廣告界行銷界被過度使用以致氾濫成災的詞彙。

產品策略、價格策略、管道策略、推廣策略、行銷策略、品牌策略、市場策略、傳播策略、互動策略、媒介策略……

似乎一切都是策略。

那麼, 究竟什麼是策略?在上述各策略之間又有什麼根本區別?

這是一個即便做了很多年策劃, 也未必能講得十分清楚的問題。

而要入策劃這行, 厘清與策略相關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概念背後的理論邏輯, 則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

竊以為這是做好策劃的基礎。

否則策略方案寫了無數個, 連基礎的概念和邏輯都分不清楚, 那就很難進一步提升了。

接下來為大家逐一分解。

什麼是策略?

企業制定策略有著明確的商業意圖和戰略目標。

但企業在實現其目標的路上, 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問題與障礙。

那麼如何跨越障礙, 實現目標?這就是策略要予以回答的啦。

一言以蔽之, 策略就是解決問題。

詳細一點說, 策略就是為企業實現商業目標提供問題解決方案。

看, 策略其實就是這麼簡單。

但越是簡單的道理, 要理解透徹就越是複雜。

既然說策略是解決問題, 那麼到底怎麼解決呢?

要解決問題, 首先要發現問題。

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其實問題就已經解決了一半。

譬如你是一間快消品公司的市場總監,

你發現公司產品售價太貴, 在市場上乏人問津。

——問題出現了。

那麼, 你該怎麼辦?

如果說價格是我們面臨的核心問題, 那麼解決方案應該是降價?或者搞促銷?買一贈一?全場五折?

但是等等,

價格也許只是一個表像, 並非問題的根本所在。

我們需要去分析為什麼售價太貴, 或者說, 為什麼消費者覺得我們太貴?

首先, 可能是產品價值不足, 但成本又降不下去, 結果導致價格飆升。 那麼這時你應該做的是提高管理水準, 壓縮成本。 或者說產品本身還不錯, 但是包裝太差, 沒有體現產品的檔次和價值感, 那麼這時就應該重新設計產品了。

其次, 可能是產品真的很棒, 它值得現在這個較貴的價格。 但是, 消費者卻沒有真正感知到產品價值,

那這時也許你應該做推廣、打廣告, 對消費者進行認知教育, 提升產品形象和溢價。

最後, 可能是競爭對手都很便宜, 消費者對這個品類有了固有的價格感知, 我們也跟著賣不起高價。 那麼也許我們應該對產品進行重新定位, 瞄準高端用戶, 而非大眾市場。

這樣定位的結果可能不是降價, 而且漲價。 而且管道也可能跟著變更, 不是擺在路邊雜貨店賣, 而是擺在星級酒店、精品超市, 或者建立專賣店。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 表面上看是個價格問題, 但仔細分析以後, 你會發現它可能是產品問題, 可能是使用者問題, 也可能是競爭問題。

一個企業在市場上遇到的問題千千萬萬, 不同企業面臨的問題也不盡相同。

但歸根到底, 問題只存在於三個層面, 要麼是產品問題, 要麼是使用者問題, 要麼是競爭問題。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這三者是是市場上參與商業行為的三大主體。

在市場上, 只存在這三種角色——我們自身(核心是產品)、我們的使用者、我們的競爭對手, 我們的一切商業行為, 一切問題的答案, 都要從這三個層面出發。

產品層面——產品差異化特徵是否突出, 價值-價格比能否超出用戶預期, 品質是否值得信賴, 這是企業面臨的最基本問題。

用戶層面——品牌在用戶心目中的識別度是否足夠, 用戶對品牌的認知如何, 用戶與品牌之間的關係如何, 用戶與品牌共用怎樣的情感與價值觀念。

競爭層面——我們的競爭對手是誰, 潛在競爭對手又是誰,

與對手相比我們具備怎樣的競爭優勢, 如何保證我們的可持續競爭力。

產品、使用者、競爭, 這便是思考企業商業問題的金三角。

不管我們要幫助企業制定何種策略, 面臨何等複雜的商業狀況, 只要把握住產品、使用者、競爭這三個基本層面進行深入分析, 找出問題的關鍵所在, 明確企業在哪個層面出了問題, 就一定可以拿出一個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這, 就是策略。

行銷策略——解決競爭力問題。

行銷策略主要面向競爭層面, 以實現自身的資源優化配置為目標, 核心是説明企業創造競爭優勢。

很多人說行銷, 會把行銷分成營和銷兩個層面。 營做好了, 銷自然就上去了。

那麼什麼是營呢?營就是為企業營造競爭力。

只有營造好了競爭力,銷才可以銷得好,銷得長久。

如果企業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力,那麼再好的銷售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在《什麼是行銷?》一文中,我也談過:

能否創造競爭優勢,是企業生存的第一前提。

競爭,是包括我們人類在內所有生物來到地球上必須面臨的第一件事。

我們今天能見到的所有物種,都是因為在某個層面上具備了競爭優勢,否則就會被大自然無情地淘汰。

所以行銷策略的核心就是解決競爭力問題,來實現行銷4P組合的優化配置。

產品策略——設計什麼樣的產品或產品線組合,以形成差異化價值。

價格策略——如何形成價格壁壘,設計有競爭力的價格體系。

管道策略——傳統商業非常強調管道為王,其實就是如何搶佔接觸消費者的place資源。比如微信跳轉不了淘寶店鋪,這就是管道資源壟斷。

推廣策略——如何進行廣告傳播,如何公關,如何促銷,以搶佔消費者的腦袋和錢袋。

可以看出,所謂產品策略、價格策略、管道策略、推廣策略,都從屬於行銷策略,以解決企業競爭力問題。

但是我們要知道,市場不是一成不變的,企業的競爭力也不會永存。

市場狀況會發生變化,市場上總有新的對手出現,新的對手崛起。

消費者的需求和消費趨勢也在不斷改變,今天消費者喜歡你的東西,不代表他們明天還會喜歡。

而當競爭對手和用戶需求發生變化,企業很可能會逐漸喪失競爭優勢,比如曾經如日中天的諾基亞、柯達等。

所以企業的行銷策略,應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根據市場狀況,不斷進行調整,不斷重新審視自己的4P,以持續保持競爭力。

而市場策略不過是行銷策略的一個變種,市場的任何變化,最終會回饋到4P的再造中去。

負責制定行銷策略的主體,為企業內部的市場部。

它是企業最為關鍵的部門之一。

一方面要為銷售部提供武器,包括價格設計、銷售政策、管道方案、推廣內容及物料。

另一方面要為產品與研發部門指明方向,及時追蹤市場需求變化,根據市場回饋瞭解消費者想要什麼樣的產品,指導後續產品開發。

品牌策略——解決影響力問題。

企業打造品牌,其作用有三:

增強識別、創造溢價、信用背書。

創造溢價,是為了在物理價值、功能價值以外,幫助企業創造感性價值、精神價值,讓消費者覺得買這個品牌更“值”。比如一模一樣的兩瓶礦泉水,其中一瓶貼上依雲的標籤,就可以多賣幾塊錢,這就是品牌的光環效應和溢價能力。

“這是大品牌,品質沒問題,不用擔心買錯。”

“這是人人都在用、人人都喜歡的品牌,所以你用也沒有問題。”

品牌的這三大功用,無一不是在消費者心智層面起作用。

所以打造品牌的意義就是在用戶心智施加影響力,創造影響力就是品牌策略的核心。

要影響消費決策,品牌策略有這麼幾大板塊要做——

品牌定位

品牌要在用戶心智之中佔據一個位置,因為市場競爭太激烈,競爭對手太多,所以我們要讓消費者用一個詞、一句話就記住我們是誰,這是為了增強品牌識別。

海飛絲定位去屑,清揚就只好定位男士去屑。

天貓定位電商第一平臺、商品應有盡有(比如,淘寶的廣告語“萬能的淘寶”,天貓的“上天貓,就購了”就是這個意思)。

那麼,為了區別於天貓,京東就定位於真、快,是正品,發貨快。所以京東的所有商業行為都應該強化這個定位。

定位就是定位,就是在用戶心智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賦予品牌一個識別標籤。

至於什麼市場定位、人群定位、產品定位,都是在亂用概念,是沒有搞清楚定位的意思,結果給很多人造成了不必要的混淆。

其實市場定位、人群定位、產品定位,這三者所謂的“定位”,是與“定義”發生了亂用。

市場定位,其實是市場定義,是界定品牌要進入的市場邊界。比如某沙拉品牌的市場定義為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中產階級,這就是對該品牌細分市場的一個界定。

人群定位,其實是人群定義,是確認品牌所針對的目標人群。比如某手機品牌的目標人群定義為年輕人,某枸杞的目標人群定義為中年人。

產品定位,其實是產品定義,是明確產品的主要特徵和核心屬性。比如別克威朗,品牌名下麵有一行字:新生代運動轎車,這就是威朗的產品定義。別克君越:中大型高檔轎車,這就是君越的產品定義。

只不過,我們平時講順了口,定義、定位傻傻分不清楚,結果導致定位概念泛化,最後分不清什麼是真正的定位。

品牌核心價值

品牌向消費者提供什麼價值,它包括三個層次,功能價值、情感價值、精神價值。這是為了創造品牌溢價。

比如你買了一雙耐克鞋,除了得到了專業運動裝備的功能價值,你還得到了just do it的強大運動精神加持,這就是耐克品牌的精神價值。

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產品之間越來越同質化,在功能層面沒有區別,這時品牌就應該發掘自身的情感價值與精神價值以實現價值區隔。

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都是糖水,但喝可口,你得到的是爽,是幸福。喝百事,你得到的是年輕與渴望。

品牌形象和個性

當消費者提到品牌時,會聯想到什麼。什麼樣的人會使用這個品牌?是年輕人?是中產階級?還是成功人士和富豪階層?

比如隨著消費升級,天貓覺得過去的包羅萬象、應有盡力的價值顯得很屌絲,很普羅大眾,於是現在開始強調理想生活上天貓,培養中產階級的感覺。

個性則是將品牌擬人化,如果品牌是一個人,他該擁有怎樣的性格特徵。是張揚還是內斂?是喜歡交際還是喜歡獨處?

品牌關係

品牌與用戶建立什麼樣的關係,品牌在用戶生活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和身份,是一個懂你的朋友?還是一個關懷備至的家人?是人生的導師?還是夢幻的情人?

比如小米,就強調不要視用戶為上帝,而要與用戶交朋友。早年的為發燒而生、永遠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將發生,等各種行銷行為,塑造的就是這樣一個朋友角色,它是你身邊的平民英雄。

品牌定位,決定品牌的識別度。

品牌核心價值,決定品牌的認知度。

品牌形象和個性,決定品牌的聯想度。

品牌關係,決定品牌的美譽度與忠誠度。

它們共同組成品牌資產,是品牌建設的關鍵內容。

負責制定品牌策略的主體,為企業內部的品牌部。

但很多企業將這一職能交由市場部兼任,或者委託給品牌代理公司負責。

這是對品牌策略的不夠重視,

又或者企業雖然設置了品牌部,主要工作卻只是負責廣告和媒介投放。

這則是對品牌策略的矮化,將品牌策略等同於傳播策略。

其實行銷策略和品牌策略同為企業的頂層設計,並非只是執行層面的東西。

只不過二者面向不同的層面,行銷是對企業內部資源的管理,以創造競爭力。品牌是對消費者心智的管理,以創造影響力。

二者共同為企業賦能,幫助企業獲得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傳播策略——解決感染力問題。

傳播策略,主要面向用戶層面,它以“資訊”為中心,研究如何將品牌資訊的傳遞效果最大化。

企業不管是投放廣告、還是做公關、還是做活動,做事件行銷,其實都是在向消費者傳遞資訊。

要想得到良好的傳播效果,我們就要關注傳播的三個要素:

1、資訊本身——內容

2、資訊的傳播載體——媒介

3、資訊的受體——人,人與資訊如何發生關係和交互。

資訊本身的話題性、病毒性

我們今天都很關注刷屏、追熱點、上頭條。但要想取得這樣的傳播效果,首先要看傳播的資訊本身是否具備感染力。

在設計傳播資訊時,就要知道社會文化背景,人們關注什麼,人們想看什麼,你傳播出來的東西是否能夠觸動大眾敏感的神經。

所以我說,不懂流行文化的人,做不好傳播。

傳播載體的關注度

互聯網日趨發達的今天,資訊傳播平臺越來越多。

做傳播時就必須考量選擇哪個平臺能獲得更高的關注度和流量。

是拍TVC投放傳統的電視臺,還是投放視頻網站?

是製作平面投傳統的戶外,還是投APP開機大圖,DSP?

是請網紅玩直播,還是短視頻抖音、快手?

而且選擇平臺也不只是看平臺自身的流量和關注度,還要看平臺的調性和人群結構與品牌的調性和人群是否一致(當然存在衝突本身也是一個很好的話題點)。

資訊與人的交互性

傳統媒體時代的傳播,主要為單向傳播。資訊到達消費者,傳播就告結束。

但互聯網時代的傳播,則是雙向傳播,消費者接收資訊後,願不願意進行參與、轉發、評論、二次創作新的內容,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傳播能否取得好的效果。

因此在傳播資訊的設計時,就應該主動進行議題設置,打造消費者願意參與的話題和內容。

同時,傳播要保持開放的結構,設計互動方式,讓消費者參與進來。

負責制定傳播策略的主體,可以交到專業公司的手中。比如廣告公司、媒介代理公司、互動傳播公司,但不管是哪一種公司,都應該有協調資訊、媒體、互動三者的能力。

所以傳播策略,基本上可以涵蓋到廣告策略、公關策略、活動策略、媒介策略、互動策略,它是一個執行層面的東西。

以上就是關於策略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常識。

這篇文本來計畫今天早上發,結果寫了三天都沒寫完。寫完上面兩個版塊,已經破了5000字。只好去掉另外兩個版塊,留待下次再發。

這個題目其實足夠寫本書出來,當然事實上這篇文章本身,就是我計畫寫的一本書的部分節選,所以各位有什麼疑惑和建議還請多提。

寫這樣的文章很費力,當然讀起來也不輕鬆。所以本號從來都不具備刷屏吸粉的效果,一直是一個非常小眾的公眾號。

如果各位覺得文章還行,就拜託多多分享轉發吧。

慢慢看,我去寫下一篇了。

只有營造好了競爭力,銷才可以銷得好,銷得長久。

如果企業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力,那麼再好的銷售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在《什麼是行銷?》一文中,我也談過:

能否創造競爭優勢,是企業生存的第一前提。

競爭,是包括我們人類在內所有生物來到地球上必須面臨的第一件事。

我們今天能見到的所有物種,都是因為在某個層面上具備了競爭優勢,否則就會被大自然無情地淘汰。

所以行銷策略的核心就是解決競爭力問題,來實現行銷4P組合的優化配置。

產品策略——設計什麼樣的產品或產品線組合,以形成差異化價值。

價格策略——如何形成價格壁壘,設計有競爭力的價格體系。

管道策略——傳統商業非常強調管道為王,其實就是如何搶佔接觸消費者的place資源。比如微信跳轉不了淘寶店鋪,這就是管道資源壟斷。

推廣策略——如何進行廣告傳播,如何公關,如何促銷,以搶佔消費者的腦袋和錢袋。

可以看出,所謂產品策略、價格策略、管道策略、推廣策略,都從屬於行銷策略,以解決企業競爭力問題。

但是我們要知道,市場不是一成不變的,企業的競爭力也不會永存。

市場狀況會發生變化,市場上總有新的對手出現,新的對手崛起。

消費者的需求和消費趨勢也在不斷改變,今天消費者喜歡你的東西,不代表他們明天還會喜歡。

而當競爭對手和用戶需求發生變化,企業很可能會逐漸喪失競爭優勢,比如曾經如日中天的諾基亞、柯達等。

所以企業的行銷策略,應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根據市場狀況,不斷進行調整,不斷重新審視自己的4P,以持續保持競爭力。

而市場策略不過是行銷策略的一個變種,市場的任何變化,最終會回饋到4P的再造中去。

負責制定行銷策略的主體,為企業內部的市場部。

它是企業最為關鍵的部門之一。

一方面要為銷售部提供武器,包括價格設計、銷售政策、管道方案、推廣內容及物料。

另一方面要為產品與研發部門指明方向,及時追蹤市場需求變化,根據市場回饋瞭解消費者想要什麼樣的產品,指導後續產品開發。

品牌策略——解決影響力問題。

企業打造品牌,其作用有三:

增強識別、創造溢價、信用背書。

創造溢價,是為了在物理價值、功能價值以外,幫助企業創造感性價值、精神價值,讓消費者覺得買這個品牌更“值”。比如一模一樣的兩瓶礦泉水,其中一瓶貼上依雲的標籤,就可以多賣幾塊錢,這就是品牌的光環效應和溢價能力。

“這是大品牌,品質沒問題,不用擔心買錯。”

“這是人人都在用、人人都喜歡的品牌,所以你用也沒有問題。”

品牌的這三大功用,無一不是在消費者心智層面起作用。

所以打造品牌的意義就是在用戶心智施加影響力,創造影響力就是品牌策略的核心。

要影響消費決策,品牌策略有這麼幾大板塊要做——

品牌定位

品牌要在用戶心智之中佔據一個位置,因為市場競爭太激烈,競爭對手太多,所以我們要讓消費者用一個詞、一句話就記住我們是誰,這是為了增強品牌識別。

海飛絲定位去屑,清揚就只好定位男士去屑。

天貓定位電商第一平臺、商品應有盡有(比如,淘寶的廣告語“萬能的淘寶”,天貓的“上天貓,就購了”就是這個意思)。

那麼,為了區別於天貓,京東就定位於真、快,是正品,發貨快。所以京東的所有商業行為都應該強化這個定位。

定位就是定位,就是在用戶心智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賦予品牌一個識別標籤。

至於什麼市場定位、人群定位、產品定位,都是在亂用概念,是沒有搞清楚定位的意思,結果給很多人造成了不必要的混淆。

其實市場定位、人群定位、產品定位,這三者所謂的“定位”,是與“定義”發生了亂用。

市場定位,其實是市場定義,是界定品牌要進入的市場邊界。比如某沙拉品牌的市場定義為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中產階級,這就是對該品牌細分市場的一個界定。

人群定位,其實是人群定義,是確認品牌所針對的目標人群。比如某手機品牌的目標人群定義為年輕人,某枸杞的目標人群定義為中年人。

產品定位,其實是產品定義,是明確產品的主要特徵和核心屬性。比如別克威朗,品牌名下麵有一行字:新生代運動轎車,這就是威朗的產品定義。別克君越:中大型高檔轎車,這就是君越的產品定義。

只不過,我們平時講順了口,定義、定位傻傻分不清楚,結果導致定位概念泛化,最後分不清什麼是真正的定位。

品牌核心價值

品牌向消費者提供什麼價值,它包括三個層次,功能價值、情感價值、精神價值。這是為了創造品牌溢價。

比如你買了一雙耐克鞋,除了得到了專業運動裝備的功能價值,你還得到了just do it的強大運動精神加持,這就是耐克品牌的精神價值。

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產品之間越來越同質化,在功能層面沒有區別,這時品牌就應該發掘自身的情感價值與精神價值以實現價值區隔。

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都是糖水,但喝可口,你得到的是爽,是幸福。喝百事,你得到的是年輕與渴望。

品牌形象和個性

當消費者提到品牌時,會聯想到什麼。什麼樣的人會使用這個品牌?是年輕人?是中產階級?還是成功人士和富豪階層?

比如隨著消費升級,天貓覺得過去的包羅萬象、應有盡力的價值顯得很屌絲,很普羅大眾,於是現在開始強調理想生活上天貓,培養中產階級的感覺。

個性則是將品牌擬人化,如果品牌是一個人,他該擁有怎樣的性格特徵。是張揚還是內斂?是喜歡交際還是喜歡獨處?

品牌關係

品牌與用戶建立什麼樣的關係,品牌在用戶生活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和身份,是一個懂你的朋友?還是一個關懷備至的家人?是人生的導師?還是夢幻的情人?

比如小米,就強調不要視用戶為上帝,而要與用戶交朋友。早年的為發燒而生、永遠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將發生,等各種行銷行為,塑造的就是這樣一個朋友角色,它是你身邊的平民英雄。

品牌定位,決定品牌的識別度。

品牌核心價值,決定品牌的認知度。

品牌形象和個性,決定品牌的聯想度。

品牌關係,決定品牌的美譽度與忠誠度。

它們共同組成品牌資產,是品牌建設的關鍵內容。

負責制定品牌策略的主體,為企業內部的品牌部。

但很多企業將這一職能交由市場部兼任,或者委託給品牌代理公司負責。

這是對品牌策略的不夠重視,

又或者企業雖然設置了品牌部,主要工作卻只是負責廣告和媒介投放。

這則是對品牌策略的矮化,將品牌策略等同於傳播策略。

其實行銷策略和品牌策略同為企業的頂層設計,並非只是執行層面的東西。

只不過二者面向不同的層面,行銷是對企業內部資源的管理,以創造競爭力。品牌是對消費者心智的管理,以創造影響力。

二者共同為企業賦能,幫助企業獲得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傳播策略——解決感染力問題。

傳播策略,主要面向用戶層面,它以“資訊”為中心,研究如何將品牌資訊的傳遞效果最大化。

企業不管是投放廣告、還是做公關、還是做活動,做事件行銷,其實都是在向消費者傳遞資訊。

要想得到良好的傳播效果,我們就要關注傳播的三個要素:

1、資訊本身——內容

2、資訊的傳播載體——媒介

3、資訊的受體——人,人與資訊如何發生關係和交互。

資訊本身的話題性、病毒性

我們今天都很關注刷屏、追熱點、上頭條。但要想取得這樣的傳播效果,首先要看傳播的資訊本身是否具備感染力。

在設計傳播資訊時,就要知道社會文化背景,人們關注什麼,人們想看什麼,你傳播出來的東西是否能夠觸動大眾敏感的神經。

所以我說,不懂流行文化的人,做不好傳播。

傳播載體的關注度

互聯網日趨發達的今天,資訊傳播平臺越來越多。

做傳播時就必須考量選擇哪個平臺能獲得更高的關注度和流量。

是拍TVC投放傳統的電視臺,還是投放視頻網站?

是製作平面投傳統的戶外,還是投APP開機大圖,DSP?

是請網紅玩直播,還是短視頻抖音、快手?

而且選擇平臺也不只是看平臺自身的流量和關注度,還要看平臺的調性和人群結構與品牌的調性和人群是否一致(當然存在衝突本身也是一個很好的話題點)。

資訊與人的交互性

傳統媒體時代的傳播,主要為單向傳播。資訊到達消費者,傳播就告結束。

但互聯網時代的傳播,則是雙向傳播,消費者接收資訊後,願不願意進行參與、轉發、評論、二次創作新的內容,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傳播能否取得好的效果。

因此在傳播資訊的設計時,就應該主動進行議題設置,打造消費者願意參與的話題和內容。

同時,傳播要保持開放的結構,設計互動方式,讓消費者參與進來。

負責制定傳播策略的主體,可以交到專業公司的手中。比如廣告公司、媒介代理公司、互動傳播公司,但不管是哪一種公司,都應該有協調資訊、媒體、互動三者的能力。

所以傳播策略,基本上可以涵蓋到廣告策略、公關策略、活動策略、媒介策略、互動策略,它是一個執行層面的東西。

以上就是關於策略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常識。

這篇文本來計畫今天早上發,結果寫了三天都沒寫完。寫完上面兩個版塊,已經破了5000字。只好去掉另外兩個版塊,留待下次再發。

這個題目其實足夠寫本書出來,當然事實上這篇文章本身,就是我計畫寫的一本書的部分節選,所以各位有什麼疑惑和建議還請多提。

寫這樣的文章很費力,當然讀起來也不輕鬆。所以本號從來都不具備刷屏吸粉的效果,一直是一個非常小眾的公眾號。

如果各位覺得文章還行,就拜託多多分享轉發吧。

慢慢看,我去寫下一篇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