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搬走扶貧路上的“絆腳石”

長城網4月27日訊(記者 路娟)“俺們這些窮棒子不光要住上樓房, 還拔掉了窮根子, 好日子還在後頭哩!”在石家莊市平山縣東回舍鎮南莊村新建成的2棟6層樓前, 村黨支部書記王軍山說, 他們村是崗南水庫移民村、國家級貧困村, 前幾年村裡很多鄉親光景過的“叮噹響”, 如今村裡在上級部門的幫助下, 先後建起了肉羊、肉雞、設施蔬菜等特色種養產業, 全村九成勞動力全部安置。

新打造的人文景觀、新修的旅遊公路、美味農特產品……這段時間, 偏遠的貧困山村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鯰魚洞溝村, 迎來了一撥又一撥遊客。

而村子的變化得益於駐村工作組的精准幫扶。

河北是農村大省, 也是脫貧攻堅重點省份, 共有近5萬個行政村。 面對扶貧攻堅這場硬戰, 河北不折不扣真抓實幹, 真正做到扶真貧, 真扶貧。

2018年3月8日上午, 河北省扶貧脫貧駐村工作隊舉行出征儀式。

記者 蔡洪坡 攝

駐村幫扶, 量身定制扶貧方案

許家營村是張家口市張北縣戰海鄉最貧困的山村, 雖然人均耕地有4.5畝, 但全是貧瘠的沙土地。 農民辛苦一年, 務農收入人均僅1000多元。

“用科教點亮群眾脫貧致富的夢想。 ”2016年初, 河北農業大學駐村工作隊來到許家營, 發揮自身優勢, 幫助村民新建蔬菜大棚257個, 培植了以架豆為主的大棚蔬菜產業, 僅此一項促全村增收250萬元以上。

西城仔村位於石家莊市行唐縣城西北20公里, 屬於半丘陵乾旱地區, 全村165戶623人, 耕地1050畝, 其中坡地、旱地1000多畝, 主要種植玉米, 輔以小麥、穀子、紅薯等作物。 2017年初被列為石家莊市深度貧困村。

石家莊市國家稅務局駐行唐縣上方鄉西城仔村工作組組長、駐村第一書記宋玉宏駐村後,

與村兩委協商, 征得村民同意後, 因地制宜, 立足長遠發展, 以穀子、紅薯種植為主業, 兼顧肉牛肉驢養殖發展, 著力在種植、養殖規模化發展上有所突破, 以農村合作社為龍頭, 打造產銷完整產業鏈, 形成“以產扶農、以工養農、以商富農、以文興農”的新格局。

西城仔村村主任侯雙月告訴記者, 村裡成立了行唐縣上方鄉城仔村股份經濟合作社, 村支部書記任董事長, 股東是全體村民, 通過強化合作社作用, 逐步推進土地流轉, 再由合作社統一耕種、統一管理、統一銷售, 使農戶在取得土地“租金”的同時, 又被合作社吸納就業, 取得工資性收入, 同時享受分紅收益, 實現土地規模化效益。

村民劉擁國家境曾一度貧困,

經過村集體扶持其兒子上學, 並順利畢業參加工作, 家庭也已於2017年12月實現脫貧。 他告訴記者, 家中4口人, 2個兒子, 大兒子已工作, 小兒子還在上學, 他外出務工, 每年會有3萬餘元收入。

一村一方案, 打好脫貧戰。 河北省從2016年開始, 將用5年時間選派約3萬名優秀幹部駐村幫扶, 通過選派村黨組織“第一書記”和工作組駐村幫扶的方式, 確保對貧困村全覆蓋。

河北按照“黨政部門包軟村、經濟部門包窮村、政法部門包亂村、涉農部門包弱村”的原則派准幹部。 把派出單位的責任綁實, 幹部當代表、單位做後盾、一把手負總責, 把派出單位與駐村工作組、幫扶村捆綁在一起, 在任務目標、工作推進和年度考核上的責任綁緊綁實。

今年的3月初,

全省7364個駐村工作隊, 其中包括省直駐村工作隊590個、駐村幹部1776名, 全部進駐幫扶村開展工作。 一場扶貧攻堅的硬仗繼續在河北大地上如火如荼地開展……

“作為扶貧脫貧駐村幹部, 使命光榮, 責任重大。 ”省委黨校駐陽原縣高牆鄉台家莊村工作隊隊員路淑芳表示, 要紮根一線, 和群眾同甘共苦, 用真情謀實事解難事, 千方百計打好脫貧攻堅戰。

河鋼集團駐淶源縣留家莊鄉留家莊村工作隊隊員董雨善說, 要撲下身子、勇於吃苦, 和村幹部一道精心謀劃好脫貧路子, 履行好責任, 確保幫扶村改變面貌, 讓百姓過上好日子。

健全大病醫療保障體系, 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救護車一響, 一頭豬白養。 ”這是過去農村家庭生病也不敢去醫院的真實寫照。 看病難,看病貴,是許多農村家庭面對疾病仍選擇逃避的主要原因。“雖然河北省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但‘一場大病、負債滿身’的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狀況還經常發生。”河北省衛生計生委主任梁占凱表示,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健康扶貧很關鍵。

河北省從2016年開始針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情況,全面打響了健康扶貧攻堅戰。省衛生計生委組織動員各方力量,對全省農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家庭開展逐戶、逐人、逐病調查核實,重點核查發病率高、費用高、影響生產生活能力的93個病種,全面摸清農村貧困人口患病情況。

“我丈夫得了胃癌,看病、住院、手術共花了67700多元,醫保給報了60000多元,感謝國家的好政策,給了我們生活下去的希望。”承德市圍場縣四合永鎮營字村村民趙才的妻子感動地說。

今年59歲的趙才,屬於建檔立卡貧困戶,兩口子靠打工維持生計,去年被查出得了胃癌,在北京進行了胃切除手術,最後結算完,自己僅支付了7700多元。政策範圍內報銷比例達到了92.8%,幫助這一貧困家庭解決了難題。

在廊坊文安縣,居民裴澤佳說,他患病4年,而且上有老下有小,正是用錢的時候,曾一度因病致貧。“今年光看病就花了一萬多,多虧了醫保扶貧,我自己只拿了一百多塊錢。”

今年,在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方面,全省各級財政將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和其他貧困人口各補貼3.3億元、3.13億元。實現貧困人員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率100%,實現貧困人員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代繳率100%。

2018年是河北省“健康扶貧工作落實年”,全省將在全年聚焦大病集中救治、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三級醫院對口幫扶、作風建設等10項重點工作,措施到人,精准到病,靶向治療,為農村貧困群眾撐好健康保護傘。

武邑縣審坡鎮賈寺院村村民王俊奎展示成熟的哈密瓜。記者 邢梅智 攝

拔窮根,精神扶貧是關鍵

“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2012年底,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河北省阜平縣時的殷切囑託,已在燕趙大地生根、開花、結果。

今年1月15日,在衡水市武邑縣審坡鎮賈寺院村,村民王俊奎數著賣菜所得的一遝鈔票,高興地對記者說:“多虧鎮村幹部帶著我建起了大棚,這才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賈寺院村以前是武邑縣有名的貧困村,全村90多戶,有56個貧困戶,大部分貧困群眾思想保守、觀念落後。為激發貧困群眾脫貧信心,鎮村幹部動員貧困戶發展蔬菜大棚,引導農戶走上產業脫貧之路。

王俊奎是最早加入合作社種菜的貧困戶,從最初的1個棚發展到現在的6個棚,他越幹越起勁兒。“幾個棚都是俺自己管理,番茄、豆角、黃瓜輪著種,每棚每年少說也能收入幾萬元,一年到頭俺沒得歇也高興啊!”

在鎮村幹部的幫扶下,許多像王俊奎一樣的貧困戶建起了大棚。如今,村裡已經發展起蔬菜大棚155個,占地400畝,去年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余元,貧困戶也從原來的56戶減少到6戶。

“政策再好,還要靠自己努力。往年俺家種這幾畝大田,忙活一年賺不下幾個錢。現在一年就能賺6萬多元,日子是越過越有奔頭了。‘人勤地不懶,汗水能生金’,這話俺信啦。”王俊奎的話道出了許多貧困戶的心聲。

賈寺院村在村黨支部書記賈三虎的帶領下成立了興彪農業合作社,去年在審坡鎮上建起了脫貧產業園。賈三虎說:“我們比以前更有信心拔窮根、摘窮帽,一定努力在全面奔小康的征程中作示範、帶好頭,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不讓一個貧困群眾在小康路上掉隊。”

“貧困的癥結在於群眾缺乏信心和鬥志。”衡水市武邑縣扶貧辦主任張世華說,有些貧困群眾存在“等、靠、要”思想,要讓他們徹底告別貧困,首先得激發他們的信心和志氣,“讓貧困群眾心熱起來、身動起來,靠自己的雙手擺脫貧困”。

張家口市康保縣識別貧困戶,由村民代表現場評議。誰家是不是貧困戶,街坊鄰居心裡像明鏡一樣。如此面對面的評議,對貧困戶而言既是壓力也是激勵。

保定市望都縣是地勢平坦的農業區,在幫助農戶精神上“補鈣”的同時,也引導農戶把扶貧資金入股龍頭企業,激發了農戶致富增收的內生動力,告別了“發錢就花、花完返貧”的困境。

拔出思想窮根,激發擺脫貧困的內生動力。通過新的發展理念、新的產業模式、新的經濟業態,一些貧困群眾開闊了眼界、解放了思想,村莊變得更有生機,群眾變得更有活力。河北變了,最近4年全省年均減貧百萬餘人,貧困發生率從2013年底的9.8%降至去年底的3.8%。如期脫貧,曙光初現。

看病難,看病貴,是許多農村家庭面對疾病仍選擇逃避的主要原因。“雖然河北省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但‘一場大病、負債滿身’的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狀況還經常發生。”河北省衛生計生委主任梁占凱表示,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健康扶貧很關鍵。

河北省從2016年開始針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情況,全面打響了健康扶貧攻堅戰。省衛生計生委組織動員各方力量,對全省農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家庭開展逐戶、逐人、逐病調查核實,重點核查發病率高、費用高、影響生產生活能力的93個病種,全面摸清農村貧困人口患病情況。

“我丈夫得了胃癌,看病、住院、手術共花了67700多元,醫保給報了60000多元,感謝國家的好政策,給了我們生活下去的希望。”承德市圍場縣四合永鎮營字村村民趙才的妻子感動地說。

今年59歲的趙才,屬於建檔立卡貧困戶,兩口子靠打工維持生計,去年被查出得了胃癌,在北京進行了胃切除手術,最後結算完,自己僅支付了7700多元。政策範圍內報銷比例達到了92.8%,幫助這一貧困家庭解決了難題。

在廊坊文安縣,居民裴澤佳說,他患病4年,而且上有老下有小,正是用錢的時候,曾一度因病致貧。“今年光看病就花了一萬多,多虧了醫保扶貧,我自己只拿了一百多塊錢。”

今年,在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方面,全省各級財政將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和其他貧困人口各補貼3.3億元、3.13億元。實現貧困人員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率100%,實現貧困人員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代繳率100%。

2018年是河北省“健康扶貧工作落實年”,全省將在全年聚焦大病集中救治、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三級醫院對口幫扶、作風建設等10項重點工作,措施到人,精准到病,靶向治療,為農村貧困群眾撐好健康保護傘。

武邑縣審坡鎮賈寺院村村民王俊奎展示成熟的哈密瓜。記者 邢梅智 攝

拔窮根,精神扶貧是關鍵

“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2012年底,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河北省阜平縣時的殷切囑託,已在燕趙大地生根、開花、結果。

今年1月15日,在衡水市武邑縣審坡鎮賈寺院村,村民王俊奎數著賣菜所得的一遝鈔票,高興地對記者說:“多虧鎮村幹部帶著我建起了大棚,這才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賈寺院村以前是武邑縣有名的貧困村,全村90多戶,有56個貧困戶,大部分貧困群眾思想保守、觀念落後。為激發貧困群眾脫貧信心,鎮村幹部動員貧困戶發展蔬菜大棚,引導農戶走上產業脫貧之路。

王俊奎是最早加入合作社種菜的貧困戶,從最初的1個棚發展到現在的6個棚,他越幹越起勁兒。“幾個棚都是俺自己管理,番茄、豆角、黃瓜輪著種,每棚每年少說也能收入幾萬元,一年到頭俺沒得歇也高興啊!”

在鎮村幹部的幫扶下,許多像王俊奎一樣的貧困戶建起了大棚。如今,村裡已經發展起蔬菜大棚155個,占地400畝,去年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余元,貧困戶也從原來的56戶減少到6戶。

“政策再好,還要靠自己努力。往年俺家種這幾畝大田,忙活一年賺不下幾個錢。現在一年就能賺6萬多元,日子是越過越有奔頭了。‘人勤地不懶,汗水能生金’,這話俺信啦。”王俊奎的話道出了許多貧困戶的心聲。

賈寺院村在村黨支部書記賈三虎的帶領下成立了興彪農業合作社,去年在審坡鎮上建起了脫貧產業園。賈三虎說:“我們比以前更有信心拔窮根、摘窮帽,一定努力在全面奔小康的征程中作示範、帶好頭,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不讓一個貧困群眾在小康路上掉隊。”

“貧困的癥結在於群眾缺乏信心和鬥志。”衡水市武邑縣扶貧辦主任張世華說,有些貧困群眾存在“等、靠、要”思想,要讓他們徹底告別貧困,首先得激發他們的信心和志氣,“讓貧困群眾心熱起來、身動起來,靠自己的雙手擺脫貧困”。

張家口市康保縣識別貧困戶,由村民代表現場評議。誰家是不是貧困戶,街坊鄰居心裡像明鏡一樣。如此面對面的評議,對貧困戶而言既是壓力也是激勵。

保定市望都縣是地勢平坦的農業區,在幫助農戶精神上“補鈣”的同時,也引導農戶把扶貧資金入股龍頭企業,激發了農戶致富增收的內生動力,告別了“發錢就花、花完返貧”的困境。

拔出思想窮根,激發擺脫貧困的內生動力。通過新的發展理念、新的產業模式、新的經濟業態,一些貧困群眾開闊了眼界、解放了思想,村莊變得更有生機,群眾變得更有活力。河北變了,最近4年全省年均減貧百萬餘人,貧困發生率從2013年底的9.8%降至去年底的3.8%。如期脫貧,曙光初現。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