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路雖遠 行將至 石家莊外國語教育集團積極探索山區教育扶貧模式

集中採訪活動現場。 記者 胥文燕 攝

長城網4月27日訊(記者 胥文燕 張曉明)近年來, 河北省深入開展教育扶貧工作, 堅持“把貧困地區孩子培養出來”作為扶貧的治本之策,

將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 出臺支持政策, 完善工作機制, 大力實施建檔立卡學生資助、“全面改薄”、營養餐補助擴圍計畫等系列措施, 説明貧困地區群眾轉變觀念、改變命運, 堅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石家莊外國語教育集團深入貫徹落實教育扶貧精神, 主動擔當, 不斷探索教育精准扶貧的路子。

“我隨集團多次培訓, 從理念、管理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4月25日, 石家莊外國語教育集團(以下簡稱石外集團)——山區教育扶貧工作典型經驗媒體集中採訪活動中, 來自贊皇第二中學的校長焦立傑分享石外集團的幫扶給他帶來的變化。

對贊皇第二中學的幫扶是石外集團十年幫扶計畫中的一部分,

2014年始, 石外集團與石家莊市平山、行唐、靈壽、井陘、贊皇、元氏等6個山區縣的6所初中和6所小學開展校際結對精准幫扶, 統一增掛“石家莊外國語教育集團分校”的牌子, 納入石外集團統一管理, 形成“手把手、面對面、訂單式、緊密型、全方位、常態化、長期性、有目標”的城鄉校際結對精准幫扶共同體。

石外教育集團實施“九大幫扶工程”。 記者 胥文燕 攝

相較于傳統的“上幾節課、培訓幾次”, 這次幫扶工作的系統性和全面性讓所有貧困山區的校長和老師感到意外。 石外教育集團實施“九大幫扶工程”, 即校長素質提升工程、教師素質提升工程、同步教學工程、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陽光小講臺”工程、城鄉學生“手把手、共成長”工程、職業規劃脫貧工程、山區學生“不出校門放眼世界”工程、愛心助學捐贈工程, 從而形成一整個城鄉校際結對系統工程幫扶。

高品質的教育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和提升貧困群眾造血能力的重要抓手。 石外集團黨委書記強新志說, 我們的目標是把這12所學校打造成當地最好的學校。

“種子發芽了”

焦立傑所在的贊皇第二中學是教育扶貧重點學校, 2011年新建的校園環境優美, 硬體設施也都起來了, 但管理和師資的差距成了擺在全校師生面前的問題。

“及時雨”是焦立傑對集團幫扶的描述。 從2009年到2016年, 他的學校已有110名特崗教師, 教師素質提升工作緊迫。 石外集團通過山區教師集中培訓、實施種子教師培養計畫、同步教學、建立山區學校教師專業成長的激勵機制等措施讓焦立傑不再焦慮。

石外集團從山區12所學校900多名教師中精心挑選出140名種子教師進行培養。 贊皇縣第二中學20名種子教師, 通過一年的培訓, 再帶學校的20名種子, 延伸出20名次類種子。 “現在40名教師在學校起到了引領帶頭作用”焦立傑說。

據悉, 該校現有市級骨幹教師8名, 市級名師4名, 縣級骨幹教師6人, 縣級名師4人, 市級評課一等獎獲得者12人。

吳婧婉一到前仙中心小學, 孩子們就圍了過來。 記者 胥文燕 攝

“種子已經發芽了。 ”石家莊外國語小學的老師吳婧婉對記者說, 她的種子是元氏前仙中心小學的保俊汝老師。4月20日,吳婧婉一到前仙中心小學,孩子們就歡喜地撲了過來。這是吳婧婉每月一次的固定課程,每次上課,保俊汝在一旁聽得認真。課下,及時請教,也經常通過微信,要一些優秀的教學設計和課件。“共同研學、觀摩、同課異構”,從剛開始的忐忑到初步掌握教學管理方法,這讓剛當老師一年的保俊汝成長了很多。

集團的任克茵老師則是通過同步教學,“走下去、請上來、送微課、影子培訓”等形式,讓山區學校集體備課,真正瞭解校園特色活動。

“扶貧就是要勵志脫貧”

“扶貧先扶智”在山區學生培養層面,石外集團主要圍繞寄宿制學生的心理健康、開拓山區學生視野等方面展開。開展保送生“陽光小講臺”、城鄉學生“手把手共成長”、“不出校門放眼世界”活動。

強新志說,我們對山區學校最終要實現的是教育扶貧,教育扶貧是什麼?首先他在學習時期一定要發奮,有勵志脫貧的追求。

石外集團校長裴紅霞認為,山區教育扶貧落腳在學生。改善教育硬體設施,提高教師教學能力,根本目的是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

跟著石外集團老師認真上課的孩子。 記者 胥文燕 攝

成博文是石外集團被保送到北京外國語大學的一名學生,在“陽光小講臺”活動中,他帶的一個學生因為學數學困難就想輟學。成博文就主動與他交朋友,談理想,給他列了一個詳細的數學學習計畫。這名學生的數學成績慢慢提上來了。“我走的時候,他就跟我說‘你去的是北外嗎?在那兒等著我,到時候我去找你’”成博文欣慰地說道。

每年石外集團優秀高中生到山區學校開展志願支教活動,這些志願者們需要完成“五個一”任務:上好一節英語課;開好一節主題班會課;開展一次勵志主題演講;組織一次學生集體活動;交一個朋友(需要幫助的學生)。

石外集團的老師和學生展示送給贊皇二中學生的畫。 記者 張曉明 攝

“我們真正體會到了老師的辛苦,對山區孩子的情況有了瞭解。”王鈺傑是“陽光小講臺”的一名志願者,他說以後還要多參加這些活動。在給山區孩子授課的同時,也讓即將步入大學的他感受到更多的社會責任。

“城鄉之間的差距真的很大,我們的差距也很大,這很激勵我,一定要向他們學習,爭取超過他們。”贊皇縣第二中學8年級的學生杜文冰笑著對記者說。2017年在石外集團的組織下,瑞典、丹麥的老師到了他們學校,讓這群很少外出活動的孩子激動不已。

在四年多山區幫扶過程中,石外集團山區校長管理培訓累計882人次;山區校長國內外考察累計91人次;山區教師集中培訓累計2961人次;山區教師培訓總課時累計14.33萬節次;石外教師到山區學校送課累計1537人次;山區教師來石外觀摩學習累計2678人次;國外友好學校師生到山區交流575人次;石外優秀高中生到山區學校開展“陽光小講臺”志願支教438人次;石外學生體驗山區生活累計2665人次;山區學生體驗城市學校生活累計1980人次;石外集團教育幫扶行駛總里程累計13.33萬公里。山區學校校長素質明顯提升,學校文化和辦學特色不斷凸顯,山區學校教師業務素質提高了,學校教學成績也越來越好。

石外教育集團帶來美術課“漏印的藝術”。 記者 胥文燕 攝

“找一條精准扶貧的路子”

山區老師有惰性,就設立激勵機制;教材不統一,就向省市提建議……扶貧路上,石外集團遇到不少問題,也一步步解決著問題。

“怎麼樣在處理好常規工作的基礎上建立常態化、長期性的幫扶”“對山區留守兒童、困難家庭的孩子,如何實現家校聯動”成為石外集團教育扶貧路上的一個個絆腳石。

在城鄉校際結對精准幫扶的過程中,石外集團積極探索教育扶貧的規律,2016年石外集團在城鄉校際結對幫扶實踐的基礎上,申報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城鄉教育均衡發展中山區教育扶貧實踐模式研究》,並成功立項,填補了河北省基礎教育領域學校國家級課題立項的空白。2016年石外集團組織召開了課題研討會和開題會,進一步明確了研究思路,確立了城鄉校際結對精准幫扶模式的運行機制、城鄉校際結對精准幫扶中校長素質提升的有效途徑研究、城鄉校際結對精准幫扶中教師素質提升的有效途徑研究、城鄉校際結對精准幫扶中學生健康成長的有效途徑研究四個子課題。課題研究使結對幫扶工作上升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學研究層面,教育扶貧共用發展的理念不斷提升,城鄉學校結對幫扶的實踐不斷深化。

2017年11月,石家莊外國語教育集團的《實施城鄉校際結對精准幫扶,探索山區教育扶貧有效模式》研究榮獲“明遠教育獎”榮譽稱號。在“明遠教育獎”的頒獎詞中評價石外集團山區教育幫扶工作:心有所想,神有所往;目有所注,力有所輸;情有所倚,德有所仰;教育強國,執夢遠航。這個被稱為“石家莊外國語教育集團”的群體,在山區教育精准幫扶的道路上,執著而堅定地走著……

她的種子是元氏前仙中心小學的保俊汝老師。4月20日,吳婧婉一到前仙中心小學,孩子們就歡喜地撲了過來。這是吳婧婉每月一次的固定課程,每次上課,保俊汝在一旁聽得認真。課下,及時請教,也經常通過微信,要一些優秀的教學設計和課件。“共同研學、觀摩、同課異構”,從剛開始的忐忑到初步掌握教學管理方法,這讓剛當老師一年的保俊汝成長了很多。

集團的任克茵老師則是通過同步教學,“走下去、請上來、送微課、影子培訓”等形式,讓山區學校集體備課,真正瞭解校園特色活動。

“扶貧就是要勵志脫貧”

“扶貧先扶智”在山區學生培養層面,石外集團主要圍繞寄宿制學生的心理健康、開拓山區學生視野等方面展開。開展保送生“陽光小講臺”、城鄉學生“手把手共成長”、“不出校門放眼世界”活動。

強新志說,我們對山區學校最終要實現的是教育扶貧,教育扶貧是什麼?首先他在學習時期一定要發奮,有勵志脫貧的追求。

石外集團校長裴紅霞認為,山區教育扶貧落腳在學生。改善教育硬體設施,提高教師教學能力,根本目的是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

跟著石外集團老師認真上課的孩子。 記者 胥文燕 攝

成博文是石外集團被保送到北京外國語大學的一名學生,在“陽光小講臺”活動中,他帶的一個學生因為學數學困難就想輟學。成博文就主動與他交朋友,談理想,給他列了一個詳細的數學學習計畫。這名學生的數學成績慢慢提上來了。“我走的時候,他就跟我說‘你去的是北外嗎?在那兒等著我,到時候我去找你’”成博文欣慰地說道。

每年石外集團優秀高中生到山區學校開展志願支教活動,這些志願者們需要完成“五個一”任務:上好一節英語課;開好一節主題班會課;開展一次勵志主題演講;組織一次學生集體活動;交一個朋友(需要幫助的學生)。

石外集團的老師和學生展示送給贊皇二中學生的畫。 記者 張曉明 攝

“我們真正體會到了老師的辛苦,對山區孩子的情況有了瞭解。”王鈺傑是“陽光小講臺”的一名志願者,他說以後還要多參加這些活動。在給山區孩子授課的同時,也讓即將步入大學的他感受到更多的社會責任。

“城鄉之間的差距真的很大,我們的差距也很大,這很激勵我,一定要向他們學習,爭取超過他們。”贊皇縣第二中學8年級的學生杜文冰笑著對記者說。2017年在石外集團的組織下,瑞典、丹麥的老師到了他們學校,讓這群很少外出活動的孩子激動不已。

在四年多山區幫扶過程中,石外集團山區校長管理培訓累計882人次;山區校長國內外考察累計91人次;山區教師集中培訓累計2961人次;山區教師培訓總課時累計14.33萬節次;石外教師到山區學校送課累計1537人次;山區教師來石外觀摩學習累計2678人次;國外友好學校師生到山區交流575人次;石外優秀高中生到山區學校開展“陽光小講臺”志願支教438人次;石外學生體驗山區生活累計2665人次;山區學生體驗城市學校生活累計1980人次;石外集團教育幫扶行駛總里程累計13.33萬公里。山區學校校長素質明顯提升,學校文化和辦學特色不斷凸顯,山區學校教師業務素質提高了,學校教學成績也越來越好。

石外教育集團帶來美術課“漏印的藝術”。 記者 胥文燕 攝

“找一條精准扶貧的路子”

山區老師有惰性,就設立激勵機制;教材不統一,就向省市提建議……扶貧路上,石外集團遇到不少問題,也一步步解決著問題。

“怎麼樣在處理好常規工作的基礎上建立常態化、長期性的幫扶”“對山區留守兒童、困難家庭的孩子,如何實現家校聯動”成為石外集團教育扶貧路上的一個個絆腳石。

在城鄉校際結對精准幫扶的過程中,石外集團積極探索教育扶貧的規律,2016年石外集團在城鄉校際結對幫扶實踐的基礎上,申報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城鄉教育均衡發展中山區教育扶貧實踐模式研究》,並成功立項,填補了河北省基礎教育領域學校國家級課題立項的空白。2016年石外集團組織召開了課題研討會和開題會,進一步明確了研究思路,確立了城鄉校際結對精准幫扶模式的運行機制、城鄉校際結對精准幫扶中校長素質提升的有效途徑研究、城鄉校際結對精准幫扶中教師素質提升的有效途徑研究、城鄉校際結對精准幫扶中學生健康成長的有效途徑研究四個子課題。課題研究使結對幫扶工作上升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學研究層面,教育扶貧共用發展的理念不斷提升,城鄉學校結對幫扶的實踐不斷深化。

2017年11月,石家莊外國語教育集團的《實施城鄉校際結對精准幫扶,探索山區教育扶貧有效模式》研究榮獲“明遠教育獎”榮譽稱號。在“明遠教育獎”的頒獎詞中評價石外集團山區教育幫扶工作:心有所想,神有所往;目有所注,力有所輸;情有所倚,德有所仰;教育強國,執夢遠航。這個被稱為“石家莊外國語教育集團”的群體,在山區教育精准幫扶的道路上,執著而堅定地走著……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