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個不落》山西電影創作的一次大膽探索

《一個不落》劇照。

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 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在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中進行無愧於時代的文藝創造。 基於這樣的認識, 近日由長治市委宣傳部、長治扶貧開發中心、武鄉縣委縣政府、山西電影製片廠、山西向紅影視公司聯合攝製的山西首部扶貧題材電影《一個不落》進行了一次大膽探索, 讓剛剛脫貧的農民來演一部農民脫貧的電影。 這在我國電影藝術創作中尚無先例。

日前, 這部電影在山西武鄉縣上司鄉嶺頭村電影拍攝地進行了全國農民首映禮。 由於啟用當地講著原汁原味方言的村民做演員, 最大限度展現了當地扶貧工作的現實情況, 充滿了鄉野的原生態氣息, 影片給觀眾帶來了強大的視覺衝擊感和親切感, 引發國內多家主流媒體關注, 央視《焦點訪談》欄目更是以“以新思想引領未來”對影片進行了重點報導。

全國第一部由脫貧農民演農民脫貧的電影

2017年6月1日, 由著名導演郭嘯執導的電影《一個不落》在長治市武鄉縣上司鄉嶺頭村開機。 2018年3月9日, 又在嶺頭村舉行了全國農民首映禮。 這部電影取材於長治市眾多扶貧幹部真實感人的事蹟,

並由當地的脫貧農民擔任主演, 是全國第一部由脫貧農民演農民脫貧故事的電影。

該片以返鄉青年張帆的視角講述了以李向東為首的駐村扶貧幫扶工作隊進入梨花村後, 依靠黨員、群眾解決土地遺留問題、家族矛盾以及精准扶貧, 終於使梨花村成功脫貧的故事。 電影在禮贊扶貧工作隊幹部的同時, 也真切地呈現了貧困農村的自然風貌、社會地理、農民生存樣態以及情感訴求。

電影一開篇, 返鄉青年張帆的畫外音就為觀眾展示了梨花村觸目驚心的物質匱乏場面:養牛羊的卻基本沒吃過肉, 衣服好多年沒添過一件, 打光棍者居多, 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 鄉村一派荒涼景象。 隨著李向東帶領的扶貧工作隊的進駐,

一系列農村社會問題相繼進入觀眾眼簾:村“兩委”渙散、村幹部腐敗、土地被私自廉價租讓;光棍狗蛋偷窺婦女上廁所;李二狗以上訪的名義混吃混喝為生;因禍致殘及殘疾家庭食不果腹;因贍養老人兄弟反目;考上大學的學生交不起學費等等。 電影以真實的影像揭示了貧困農村農民極度匱乏的生活樣態及精神狀態。 面對貧困, 李向東帶領的扶貧工作隊召開扶貧動員大會, 走家訪戶與農民傾心交談、確立精准扶貧政策、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開荒種植高附加值經濟作物, 舉辦梨花村紅色旅遊節, 依託上市公司建立有機小米基地, 創設微商銷售路徑。 這些“變輸血為造血”的扶貧措施, 讓梨花村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影片創新之處, 也是最大的亮點就在於大膽啟用非專業演員, 即拍攝地武鄉縣嶺頭村的村民擔任主演。 說起這個別出心裁的創意, 導演郭嘯說:“人民需要藝術, 人民更需要來自真實, 能與他們血脈相通的藝術。 創作一部片子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 來武鄉縣嶺頭村之前沒想過會在這裡拍片, 但在進入嶺頭村一個小時後就決定要給這裡的人們拍一部電影, 並且就讓這些樸實的農民當演員。 那一張張經歷了無盡滄桑仍然保持微笑的高原紅的臉, 那一雙雙粗糙的手, 重要的是他們質樸的微笑, 讓我感動。 這些村民都是在精准扶貧政策下脫貧的農民, 他們的真實演繹最有話語權。 ”

的確, 據記者瞭解, 電影拍攝地武鄉縣嶺頭村曾經是十裡八鄉有名的貧困村。 駐村扶貧工作隊到來後,幫助當地村民打造“晉皇”小米品牌;創立微商銷售模式,將曾經滯銷的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建立光伏項目,幫助嶺頭村在2016年實現了整村脫貧。當地村民對此深有感觸,也最有話語權。

電影以紀實化民俗化的風格征服觀眾

電影基本上以紀實化的風格征服觀眾,其中大部分場景都以真實事件為原型,除一兩個專業演員外,參演者基本上都是當地群眾,讓農民上演自己的故事。同時,電影也不乏唯美詩意的展現。譬如,李向東走訪因車禍致殘的家庭張滿堂家的場面,鏡頭在殘疾人張滿堂之子憂傷地望著遠方的眼睛與院裡晾衣服的繩子上掛的鳥籠及遠方的藍天、溝壑交相展現,以象徵化的手法揭示了其渴望擺脫病魔、創造幸福生活的內心訴求,張帆遙望“大頭”在草地著一身紅裝練習舞蹈的場景等等,都為電影敘事埋下了伏筆並塗抹上了一絲亮色。

民俗化風格是這部電影的又一特色。與電影扶貧題材及脫貧致富的主旨相一致,電影畫面顏色以土黃色為主,如土黃色的土地、搪瓷大碗、碌碡、簡陋的窯洞、磚牆、石壁與石桌。“土黃色”一方面象徵著農村的貧困,另一方面也氤氳著溫情的氣息。直到農民走上脫貧致富之路時,才出現綠色的草木與莊稼、藍色的天、白色的雲及漫山遍野絢麗的梨花。演員服飾沒有經過專業化挑選,與當地農民樸素的著裝相一致,如老舊的紅色布腰帶、廉價而結實的迷彩服以及淺綠色膠底鞋。人物對話大多也是當地方言,如“抿圪鬥”“拉拉話”“不歪”“牛哄哄”“瞎胡球鬧”。方言的運用不僅製造了電影的真實幻象、“陌生化”後的凝視效果,也增強了觀眾的“帶入”感。為了營造一種壓抑感及更好地展現當地溝壑縱橫的地理風貌,電影拍攝也採取了適當的高屋俯視視角。

為了給觀眾呈現出這種別樣的風格,攝製組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據郭嘯介紹,本片最大的難度是演員。他說:“本色出演、非職業演員這個名詞大家很熟悉,但非職業演員主演拍的片子大多都是以失敗告終的。非職業演員的表演掌控不好拍出來就是四個字,慘不忍睹。表演是一門專門的藝術,電影對演員的要求更高。一個演員要演好一個農民,首先,要明白自己是一個演員,但要忘記自己是在演,而要把自己當成一個農民,這是一個演員應該有的素養。而本片的農民就是農民,把農民變成演農民的演員,這對我和演員及劇組的工作人員是個很大的挑戰。在演員的選擇上,本片基本上用像誰是誰的原則,農民演員對自己演的人物不陌生才能有感覺。其次,我們給農民演員營造一個寬鬆無拘束的氛圍,這特別關鍵。我告訴劇組全體人員,所有人都不能打擾農民的表演,一切拍攝以他們為中心,這個戲連劇照師都沒請,就是為了不讓演員有緊張感。所有非職業演員不讓看到完整的劇本,每人一天一張紙,只要在規定情境內就讓他們折騰。但我們的農民演員很偉大,大家演得很投入,卻沒有一個人跳出戲,這是當下很多專業演員沒有的品質。”

正是攝製組的用心,讓呈現在大眾面前的影片不僅沒有失敗,反而相當精彩,真實的力量給觀眾以強大的視覺衝擊感和親切感,也為我省扶貧攻堅工作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

專家認為影片在藝術領域是種新的突破和成功嘗試

電影《一個不落》觀摩研討會日前在長治市舉辦。山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楊占平,山西省電影家協會主席兼秘書長楊志剛,山西省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段惠芳,省政府政策研究室農村處處長和玲霞等專家學者30余人出席了觀摩研討會。

與會的省內外專家學者對電影進行了深入交流研討,並一致認為該影片直面現實,引發觀影者共鳴,影片在藝術領域是種新的突破和成功嘗試。這部影片真實、鮮活、生動地講述了一個扶貧故事,在當前現實社會背景下很有意義。

楊占平(山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一個不落》是一部觸動靈魂打動人心的電影,電影扣人心弦體現扶貧工作的艱巨性複雜性,能讓人產生共鳴。人物形象塑造鮮明,農民形象的本色出演是本片亮點,如果用職業演員表演,不一定能真切演出自己。做自己的事,表達自己的真性情,這體現了作品有理有據。本電影不靠形式,不靠衝擊力。小成本表達大主題,有內涵,貼近扶貧主題主旨,非浪漫更顯真實。電影裡的農民形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語言和特點。這是真實生活“流出的語言”,是老百姓自己的語言,文藝作品不能成為描述語言,所以電影中人物就應該這樣說話,這是藝術的語言。電影是成功的,郭嘯導演有文學和新聞基礎,有藝術和審美追求,電影作品就是要做成“老百姓喜歡看,專家認同”。

楊志剛(山西省電影家協會主席):本片充分表達了十九大後在扶貧工作大背景下,山西文藝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政治使命和藝術追求,郭嘯導演有才華更有電影情懷,當代很多編劇缺失情懷,作品有數量沒品質。主旋律電影第一就是讓老百姓喜歡看,第二一定要插上藝術的翅膀。《一個不落》這個片子不僅接地氣,還冒著熱氣,這是近些年難得的一部好片子。

劉波(影視評論家):《一個不落》是一部有鮮明特色的影片。其中演員和語言是兩大特點。除了男一號,其餘都是群眾,沒有職業演員。看過這部影片後,讓我產生懷疑:他們不是普通農民吧?是縣劇團的演員嗎?起碼也是參與過多部影視劇拍攝的“職業群演”吧。但實際上他們都是平生第一次拍電影,第一次當演員,有的甚至從沒走進過電影院。從所謂演技來看,這些非職業演員根本談不上演技,也可以說不需要他們的演技,但卻真實樸素地把農民的形象呈現在了觀眾面前。當然,這與導演對演員的選定特別是對現場把控分不開,展現了導演非凡的功底。

郝首陽(山西省電影電視劇審查委員會成員、影視評論家):本片關注時代主題,貼近生活、貼近現實,以藝術引領,以紀實風格,環環緊扣,以現實問題為抓手,反映“鄉土鄉音”。電影直面扶貧工作的艱難問題,給人以啟迪,產生共識,摒棄說教,從生活矛盾中層層推進,“過生日”“送辣椒”很多細節上處理得很感人,本片思想藝術上達到一定高度。

和玲霞(山西省政府政策研究室農村處處長):影片的本土語言運用體現了山西的鄉音,彰顯了山西勞動人民的智慧。影片圍繞駐村幫扶工作隊的幫扶事蹟,創作出一個全新題材,具有極強教育意義。

段惠芳(山西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山西省電影電視劇審查委員會成員):這是一部特別有味道的電影,農民本色出演是亮點,導演選擇演員精准,農民的真情實感撲面而來,真正體現出農民在脫貧工作中的獲得感,這是一部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片子。

本報記者孫蕊

駐村扶貧工作隊到來後,幫助當地村民打造“晉皇”小米品牌;創立微商銷售模式,將曾經滯銷的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建立光伏項目,幫助嶺頭村在2016年實現了整村脫貧。當地村民對此深有感觸,也最有話語權。

電影以紀實化民俗化的風格征服觀眾

電影基本上以紀實化的風格征服觀眾,其中大部分場景都以真實事件為原型,除一兩個專業演員外,參演者基本上都是當地群眾,讓農民上演自己的故事。同時,電影也不乏唯美詩意的展現。譬如,李向東走訪因車禍致殘的家庭張滿堂家的場面,鏡頭在殘疾人張滿堂之子憂傷地望著遠方的眼睛與院裡晾衣服的繩子上掛的鳥籠及遠方的藍天、溝壑交相展現,以象徵化的手法揭示了其渴望擺脫病魔、創造幸福生活的內心訴求,張帆遙望“大頭”在草地著一身紅裝練習舞蹈的場景等等,都為電影敘事埋下了伏筆並塗抹上了一絲亮色。

民俗化風格是這部電影的又一特色。與電影扶貧題材及脫貧致富的主旨相一致,電影畫面顏色以土黃色為主,如土黃色的土地、搪瓷大碗、碌碡、簡陋的窯洞、磚牆、石壁與石桌。“土黃色”一方面象徵著農村的貧困,另一方面也氤氳著溫情的氣息。直到農民走上脫貧致富之路時,才出現綠色的草木與莊稼、藍色的天、白色的雲及漫山遍野絢麗的梨花。演員服飾沒有經過專業化挑選,與當地農民樸素的著裝相一致,如老舊的紅色布腰帶、廉價而結實的迷彩服以及淺綠色膠底鞋。人物對話大多也是當地方言,如“抿圪鬥”“拉拉話”“不歪”“牛哄哄”“瞎胡球鬧”。方言的運用不僅製造了電影的真實幻象、“陌生化”後的凝視效果,也增強了觀眾的“帶入”感。為了營造一種壓抑感及更好地展現當地溝壑縱橫的地理風貌,電影拍攝也採取了適當的高屋俯視視角。

為了給觀眾呈現出這種別樣的風格,攝製組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據郭嘯介紹,本片最大的難度是演員。他說:“本色出演、非職業演員這個名詞大家很熟悉,但非職業演員主演拍的片子大多都是以失敗告終的。非職業演員的表演掌控不好拍出來就是四個字,慘不忍睹。表演是一門專門的藝術,電影對演員的要求更高。一個演員要演好一個農民,首先,要明白自己是一個演員,但要忘記自己是在演,而要把自己當成一個農民,這是一個演員應該有的素養。而本片的農民就是農民,把農民變成演農民的演員,這對我和演員及劇組的工作人員是個很大的挑戰。在演員的選擇上,本片基本上用像誰是誰的原則,農民演員對自己演的人物不陌生才能有感覺。其次,我們給農民演員營造一個寬鬆無拘束的氛圍,這特別關鍵。我告訴劇組全體人員,所有人都不能打擾農民的表演,一切拍攝以他們為中心,這個戲連劇照師都沒請,就是為了不讓演員有緊張感。所有非職業演員不讓看到完整的劇本,每人一天一張紙,只要在規定情境內就讓他們折騰。但我們的農民演員很偉大,大家演得很投入,卻沒有一個人跳出戲,這是當下很多專業演員沒有的品質。”

正是攝製組的用心,讓呈現在大眾面前的影片不僅沒有失敗,反而相當精彩,真實的力量給觀眾以強大的視覺衝擊感和親切感,也為我省扶貧攻堅工作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

專家認為影片在藝術領域是種新的突破和成功嘗試

電影《一個不落》觀摩研討會日前在長治市舉辦。山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楊占平,山西省電影家協會主席兼秘書長楊志剛,山西省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段惠芳,省政府政策研究室農村處處長和玲霞等專家學者30余人出席了觀摩研討會。

與會的省內外專家學者對電影進行了深入交流研討,並一致認為該影片直面現實,引發觀影者共鳴,影片在藝術領域是種新的突破和成功嘗試。這部影片真實、鮮活、生動地講述了一個扶貧故事,在當前現實社會背景下很有意義。

楊占平(山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一個不落》是一部觸動靈魂打動人心的電影,電影扣人心弦體現扶貧工作的艱巨性複雜性,能讓人產生共鳴。人物形象塑造鮮明,農民形象的本色出演是本片亮點,如果用職業演員表演,不一定能真切演出自己。做自己的事,表達自己的真性情,這體現了作品有理有據。本電影不靠形式,不靠衝擊力。小成本表達大主題,有內涵,貼近扶貧主題主旨,非浪漫更顯真實。電影裡的農民形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語言和特點。這是真實生活“流出的語言”,是老百姓自己的語言,文藝作品不能成為描述語言,所以電影中人物就應該這樣說話,這是藝術的語言。電影是成功的,郭嘯導演有文學和新聞基礎,有藝術和審美追求,電影作品就是要做成“老百姓喜歡看,專家認同”。

楊志剛(山西省電影家協會主席):本片充分表達了十九大後在扶貧工作大背景下,山西文藝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政治使命和藝術追求,郭嘯導演有才華更有電影情懷,當代很多編劇缺失情懷,作品有數量沒品質。主旋律電影第一就是讓老百姓喜歡看,第二一定要插上藝術的翅膀。《一個不落》這個片子不僅接地氣,還冒著熱氣,這是近些年難得的一部好片子。

劉波(影視評論家):《一個不落》是一部有鮮明特色的影片。其中演員和語言是兩大特點。除了男一號,其餘都是群眾,沒有職業演員。看過這部影片後,讓我產生懷疑:他們不是普通農民吧?是縣劇團的演員嗎?起碼也是參與過多部影視劇拍攝的“職業群演”吧。但實際上他們都是平生第一次拍電影,第一次當演員,有的甚至從沒走進過電影院。從所謂演技來看,這些非職業演員根本談不上演技,也可以說不需要他們的演技,但卻真實樸素地把農民的形象呈現在了觀眾面前。當然,這與導演對演員的選定特別是對現場把控分不開,展現了導演非凡的功底。

郝首陽(山西省電影電視劇審查委員會成員、影視評論家):本片關注時代主題,貼近生活、貼近現實,以藝術引領,以紀實風格,環環緊扣,以現實問題為抓手,反映“鄉土鄉音”。電影直面扶貧工作的艱難問題,給人以啟迪,產生共識,摒棄說教,從生活矛盾中層層推進,“過生日”“送辣椒”很多細節上處理得很感人,本片思想藝術上達到一定高度。

和玲霞(山西省政府政策研究室農村處處長):影片的本土語言運用體現了山西的鄉音,彰顯了山西勞動人民的智慧。影片圍繞駐村幫扶工作隊的幫扶事蹟,創作出一個全新題材,具有極強教育意義。

段惠芳(山西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山西省電影電視劇審查委員會成員):這是一部特別有味道的電影,農民本色出演是亮點,導演選擇演員精准,農民的真情實感撲面而來,真正體現出農民在脫貧工作中的獲得感,這是一部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片子。

本報記者孫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