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王錚 一個釣魚人的自然修養

《北京路亞記》

作者:王錚

版本: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6年12月

馬口魚

拉丁學名:Opsariichthys bidens

脊索動物門, 硬骨魚綱, 鯉形目 鯉科 馬口魚屬

又名:花杈魚

王錚是個有點“奇葩”的釣魚人。

說他“奇葩”, 因為他和大家慣常所認知的釣魚人很不一樣。 首先, 他不是拿著魚竿, 坐在河邊一整天等魚上鉤, 而總是入山涉水, 拿著魚竿魚線一直走, 主動搜尋魚可能在的位置。 其次, 王錚釣魚並不十分關注所釣魚的大小、多少,

更不是為了吃魚——釣上來的魚, 他會全數放流, 他“更關注的是自然和魚的進化, 是魚的生活故事”。 然後, 他寫了一本關於釣魚的書《北京路亞記》, 卻只有極少的篇幅是講解怎樣釣魚, 更多在講北京周邊的水系河谷。

為什麼?這和他所玩的釣法“路亞”有關, 也和他本人的趣味愛好有關。 在國內非常小眾的“路亞”釣魚和常見的“台釣”不同, 釣的是掠食性的魚類, 也就是吃魚的魚。 根據掠食性魚類的特點, 用的魚餌不是蚯蚓一類的真餌, 而是用塑膠、金屬、羽毛等做成的小魚模樣的假餌, 釣魚人拋線收線, “小魚”似在遊動, 就會吸引掠食魚類來捕食。

在北京, “路亞”可釣的掠食性魚類並不多, 最主要的對象是生活在翻騰奔流的溪流中的馬口魚(左圖)。

王錚介紹說, 因為馬口魚對水質的要求很高, 所以有馬口魚的地方一定山勢錯落、水質清新, 想要釣到馬口魚, 也就一定得溯溪而上, 觀山踏水。 於是, 最大樂趣除了釣魚時的專注和忘乎所有, 其實是在自然裡欣賞美景。

王錚最初對路亞釣魚產生興趣, 是在2008年, 但買回全套裝備之後, 他發現自己並不知道去哪裡釣魚, 裝備就這樣放在家裡閒置了好幾年。 後來經人點撥, 他找到了自己尋找釣點的方法——看北京地圖, 每週末開著車沿著各條水線一條一條走, 不斷地探釣、摸索魚情。 然後他發現, 看似不起眼的這些小河和溪流, 其實各有各的特點, 不管是小的氣候環境、存活的生物類型都不一樣;再熟悉了發現,

它們內在還有一定的層次和關聯。

癡迷于路亞釣魚兩三年之後, 王錚成了業餘的“北京水系專家”。 《北京路亞記》的主要章節, 就是按幾大水系來安排。 永定河, 白河, 拒馬河, 泃河……王錚寫下自己和家人一起尋訪河水溪流的經過, 釣得漁獲的具體情況和喜悅心情, 也記錄了附近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 以及水系在人類生活影響下的變化。 比如, 他幾次前往白河沿岸的一處釣點, 就先後看到了可自由戲水垂釣、正被開發為“垂釣園”、水已經所剩無幾三個完全不同的畫面。

北京沒有大江大河, 這些在山間蜿蜒流淌的水系從名氣上來說往往不值一提, 水位漲枯也好, 有魚無魚也罷, 幾乎沒有誰會對它們進行細緻的調研和觀察。

但借由釣魚, 王錚為北京周邊的水環境留下了一份難得的記錄。

王錚拿著這本書的大綱和樣章聯繫出版社出版時, 曾幾次遭到拒絕, 被告知“釣魚人不看書”。 他自己也經常看到, 很多釣魚人只關心釣上來的魚有多大, 甚至不認識釣上來的是什麼魚。 但作為“新一代的釣魚人”, 王錚自己感興趣的已經遠遠超越了釣魚本身, 他從路亞中找到了“博物自覺性”, 不僅學會了辨識魚類, 瞭解了水文地質、河床地貌, 還認識了很多河流內外的植物動物。 通過觀察生活在同一水系不同水段的重唇魚、馬口魚、鯽魚, 他看到它們同為鯉科鯉形目的魚類, 卻根據各自環境演化出了不同的生活習性和生理結構, “不用穿越大洲大洋, 不需去登陸加拉帕斯群島, 在北京就能領略自然的進化神奇”。

認真探究的過程放大了愛好帶給人的樂趣,在王錚筆下,釣魚資源並不很豐富的北京竟也仿佛成了“勝地”。他說,走馬觀花遊玩“沒意思”,自己還是喜歡“看到山就知道這個山是怎麼來的,看到水就知道水怎麼了”。

在北京就能領略自然的進化神奇”。

認真探究的過程放大了愛好帶給人的樂趣,在王錚筆下,釣魚資源並不很豐富的北京竟也仿佛成了“勝地”。他說,走馬觀花遊玩“沒意思”,自己還是喜歡“看到山就知道這個山是怎麼來的,看到水就知道水怎麼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